最近,傳說中「別人家的孩子」、超級學霸Sophia Chua-Rubenfeld的一篇名為「如何像哈佛學生一樣學習」的博客文章火爆國外社交網絡。
而這位本科畢業於哈佛、研究生畢業於耶魯的Sophia小姐姐的母親,就是那位令美國人聞風喪膽、中國人感同身受的「虎媽」——蔡美兒女士(Amy Chua)。
想當年,美國老百姓對於蔡女士的討論已經達到1957年蘇聯搶在美國之前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的高度。
「虎媽」蔡美兒(左)和Sophia(右)
蔡美兒的父親是麻省理工的博士,就職於加利福尼亞大學。蔡美兒幼年隨父母移民美國,獲哈佛大學文學學士、法學博士,現任耶魯大學法學院終身教授。蔡美兒嫁給了白人丈夫,生下了兩個混血女兒,但在這個中西結合的家庭中,蔡美兒一直堅持對女兒的「中式」教育。
2011年,身為耶魯大學法律系教授的蔡美兒把自己用所謂的「中國式教育方式」培養兩個女兒的經歷寫成一本書《虎媽戰歌》,迅速在全美國乃至全世界引爆了一場關於東西方教育理念的大討論。
「虎媽」這個蔡美兒首創的詞從此成為中國式母親的代名詞。
她給兩個孩子立下了10條家規:
不準在外面過夜
不準參加玩伴聚會
不準在學校裡賣弄琴藝
不準抱怨不能在學校裡演奏
不準經常看電視或玩電腦遊戲
不準選擇自己喜歡的課外活動
不準任何一門功課的學習成績低於「A」
不準在體育和文藝方面拔尖,其他科目平平
不準演奏其他樂器而不是鋼琴和小提琴
不準在某一天沒有練習鋼琴或小提琴
當年這場討論裡,大多數美國人是不太認同蔡美兒倡導的中國式教育方式的。
他們認為,她的教育方式是對兩個女兒的虐待和人格控制,甚至斷言她的兩個女兒將會有嚴重的心理疾病,變成喪失獨立人格、沒有獨立思考能力的機器人。
《華爾街日報》曾以《中國母親何以更優越》為題,報導蔡美兒用言語辱罵、心理控制和恐嚇教養孩子的方式。美國一些媒體認為,在教育子女方面,中國母親的嚴格教育方式似乎更見成效。文章也使蔡美兒被罵得很慘。
刻薄的人等著看笑話,就想看看這樣變態的教育方式最後會培養出什麼樣的怪胎。
而其女兒最終被哈佛大學錄取的消息,則終於讓美國媒體承認:華裔「虎媽」大獲全勝!
虎媽的二女兒Lulu從哈佛畢業。而她的大女兒Sophia也早就順順利利地讀完哈佛本科和耶魯碩士,後來還參加了美軍,未來計劃做軍事律師。
大家這才發現,兩個女孩並沒有出現外界所擔心的心理問題,反而非常健康。
除了學習成績優異,她們還禮貌、謙和,積極參與社會活動、人格獨立、充滿個性魅力,完全就是一副美國社會典型的精英範兒。
很多支持蔡美兒的人把兩個女孩的成才歸結為「中國式教育方式」的成功,但這樣的結論是非常草率的。
如果因此鼓吹中國式教育方式,更是非常誤導和危險。
最近美國媒體上有很多對虎媽兩個女兒的採訪,仔細看看這些採訪以後你就會明白,過去我們對虎媽都存在著誤解,她所採用的教育方式除了中式的嚴苛以外,還用很多的西式理念做了平衡。
也就是說,不能單純地用中式或者西式來定義,更恰當地說她是融合了中西方教育方式各自的優點。
為什麼這麼說呢?
在《虎媽戰歌》裡,蔡美兒把世界上的母親簡單地分成「中國式母親」和「西方式母親」兩種類型。
「西方式母親」對子女採取散養的教育方式,她們很容易滿足於孩子取得的任何進步,她們尊重子女的個性、獨立和自我選擇,從不過多強迫孩子做他們不願意做的事,即使是學習也由著孩子自己的性子,孩子不想學就不用學。
「中國式母親」則通常對孩子的學習成績和其他技能的發展有非常高的期望值,並且相信孩子經過努力一定能夠達到這樣的要求,而讓孩子進步就是她們作為母親最大的職責。
「中國式母親」會用盡各種高壓手段,逼迫孩子放棄休息和娛樂,每天花大量時間做功課、練琴、畫畫。
當然這只是非常寬泛的劃分,「中國」和「西方」並非嚴格對應現實裡真正的中國母親和西方母親。
蔡美兒本人是在美國出生長大的華裔,她的「中國式母親」更多強調的是美國的華裔和有同樣教育理念的其他亞裔家庭。
不光是華人,在包括越南、韓國、印度在內的其他亞洲國家,他們的家庭教育方式和中國人都差不多。
美國的父母每天要求孩子練樂器30分鐘就覺得自己非常過分,一個小時就已經是極限。但中國孩子在父母逼迫下每天練三四個小時是很常見的。
在書裡蔡美兒舉了幾個她教育孩子時比較極端的例子,正是這幾件事讓很多美國人認為她是一個不近人情的惡魔母親。
大女兒Sophia在一次數學競賽中拿了第二,蔡美兒非但沒有表揚,還逼著孩子每天晚上做2000道數學題,直到在競賽中奪回第一。
小女兒Lulu七歲時,怎麼也彈不好法國作曲家Jacques Ibert的作品《小白驢》,蔡美兒不肯放棄,逼著孩子日夜不停地練習。
Lulu大哭大鬧,甚至把樂譜撕得粉碎,蔡美兒淡定地把樂譜粘好,然後將Lulu最喜歡的玩具拖到她面前進行威脅:「如果明天還是彈不好,這些玩具我會一個一個捐掉。」
如果後天也彈不好?Lulu就再也收不到聖誕禮物。大後天也彈不好?生日派對也不用辦了。
最後,在無數遍的練習之後,Lulu終於找到了感覺,成功地彈好了這首曲子。在那一刻,Lulu自己也異常興奮,高興地和媽媽擁抱在一起。
作為中國人,我們很多人從小習慣的就是這樣的教育方式。
但在蔡美兒之前,美國人並不知道原來中國人是這樣教育孩子的,所以當她把這一切寫出來之後,可以想見會對美國人造成多麼強烈的文化衝擊。
《虎媽戰歌》當年在美國社會引起的反響完全是現象級的。
書出版幾天以後就衝上了亞馬遜暢銷書排行榜,全美國主流媒體連篇累牘地報導。打開電視機,幾乎每一個新聞節目都能看到蔡美兒作為嘉賓在接受採訪。
《時代》周刊把她評為全球最有影響力百大人物之一,說她的書是對美國孩子的教育成就、乃至美國國際競爭力的質疑,「當整個國家都對某件事做出如此強烈的反應,你就知道她一定是觸到了我們的某個痛處。」
她的書還被譯成包括中文在內的十幾種語言在許多國家出版。2016年,英國首相卡梅倫還公開呼籲英國的家長們都要向虎媽學習。即使是在中國,虎媽同樣引起了很多的討論。
但當時蔡美兒遭受更多的還是質疑、乃至謾罵,有人說她是虐童,有人說她簡直就是塔利班,有人說她不是在帶孩子而是在馬戲團馴獸。她的郵箱裡甚至還收到了不少死亡威脅。
我記得《紐約客》上有一篇非常刻薄的文章,嘲笑《虎媽戰歌》是一本業餘蹩腳、不像回憶錄的回憶錄,說它之所以能引起廣泛關注,不過是因為在中國崛起的大背景下,美國人內心的集體焦慮被激發了出來。
《華爾街日報》在網站上節選了書裡的一小部分內容,文章後面的五六千條留言裡大部分是批評。
有媒體諷刺說,「是的,你確實可以逼迫孩子像成千上萬的同齡人一樣去學彈鋼琴,但這樣的方式永遠也培養不出吉米·亨德裡克斯(註:美國70年代天才搖滾樂手)」。
但問題在於,蔡美兒如此嚴格訓練孩子的目的,並不是為了像很多中國父母那樣,一心想要把孩子培養成天才的音樂家。
蔡美兒的猶太裔丈夫是非常典型的美國式家長。看到Lulu被逼著練《小白驢》,他悄悄地把蔡美兒拉到一邊,讓她不要再這樣侮辱孩子,「也許Lulu就不是彈鋼琴這塊料呢?」
但蔡美兒說:「我不是在侮辱Lulu,我只是想激發出她的潛能。」
在蔡美兒看來,童年是人生的訓練期,是培養孩子個性和對未來投資最好的時候。
她逼著孩子練琴、做數學題,真正的目的有兩個:
第一,是培養孩子刻苦的品質,讓努力成為他們一生的習慣。
第二,培養孩子的自信,就像蔡美兒自己說的,「建立自信最好的方式,就是讓你通過努力做到一件原本以為自己做不到的事,這樣的自信誰也拿不走」。
長大以後的兩個女兒對此都非常認可。
Sophia說,雖然練琴的時候很苦,但當她能夠站在臺上演奏、得到大家的肯定時,那種成就感是巨大的,隨之而來也就有了自信,這樣的自信是自己賺來的,因此也更強大。
很多哈佛學生在入校後置身在周圍全是頂尖精英的環境裡常常會不可避免地失去自信,甚至因此懷疑自己能進哈佛全是因為運氣,這就是所謂的「冒名頂替者綜合症」。
但是Sophia說,自己從來沒有過這種不自信,因為她知道自己曾經付出過多大的努力,知道一切都是自己用汗水換來的。
更重要的是,在表面的中國式嚴苛的背後,蔡美兒和丈夫與兩個女兒的關係,其實是非常典型的美國父母和子女之間的關係:尊重孩子的興趣和選擇,把孩子作為獨立的個體。
也因此,雖然每天被逼著練六個小時的琴,兩個女兒雖然偶爾會不情願,但並沒有因此對母親產生怨恨,因為除了練琴的那六個小時以外,她們從母親身上得到的是愛。
如今,蔡美兒的兩個女兒都長大了,大女兒Sophia以優異的成績從哈佛畢業並攻讀耶魯法學院研究生,同時她加入了美國陸軍成為一名二級少尉。Sophia還創立了一家自己的公司,名叫Tiger Cub Tutoring一個由哈佛、耶魯等常青藤高材生充當教師的網上家教平臺。
Sophia在接受採訪時說:"我認為絕大多數人如果沒有人逼一把,只活出了他們生命的85%的潛力。無論他們的極限是什麼,他們總是可以做得比這更多一點。"
Sophia曾發表一篇名為《為什麼我愛我嚴厲的中國媽媽》的公開信。她感謝母親對自己嚴苛的教育,她寫到"對我來說,盡情的活著不是為了成就或者讓自己滿意,而是知道自己曾經嘗試過超越自己身體和心理的極限。如果我明天死去,我會感到我曾經110%的生活過。因為這些,我要感謝你,虎媽"。
而小女兒Lulu今年23歲,已從哈佛大學畢業,她的GPA是3.9。她說,自己已經準備好離開學校進入社會,她感謝虎媽的教育。目前她已經完成了一個90頁的關於美國猶太人身份的論文,以及10頁的關於伊朗的前王室政權的論文。
當她母親蔡美兒(Amy Chua)出版她的《虎媽戰歌》(《Battle Hymn of the Tiger Mother》)一書的時候,她才14歲,在康州上中學。
Lulu說,「那時候的日子的確跟書裡寫的一樣緊張。必須是這樣的。堅持好幾年每天練琴六個小時。絕對是煎熬。」
「她是一個很厲害的媽媽。如果我能在練琴和跟朋友看電視之間選擇,我肯定不會選擇練琴。」
在書中,Lulu在一次去俄國的旅途中終於爆發了。她在餐廳裡砸碎玻璃杯,大叫道,「我不是你想要的——我不是中國人!我不要當中國人。你怎麼聽不進去?我恨練琴,我恨自己的生活。我恨你,我恨這個家!」
Lulu回憶說,「我覺得媽媽很震驚,對她來說,這是所有的壓力和爭吵最厲害的頂點。她從那以後就開始寫這本書,就是在莫斯科,作為她傾訴宣洩的方式。」
但是Lulu依然堅持下來了,她繼續練琴,成績一直是全優的A。她拿到了耶魯大學的提前錄取,但是最終選擇了哈佛大學(「在波士頓我不會在酒吧裡碰到我父母——虎媽是耶魯教授。」)
很多同學得知她的背景以後對她感到好奇,但是她並不覺得生活在母親的陰影下。
「我覺得自己完全正常。」她說,「我不認為我自己重要到很多人會注意的程度。」
「我真的是一個很好的小提琴演奏者。在哈佛,我任何事情都不是最好的。這裡到處都是天才。但是我不會去假裝什麼。我覺得我得到了我應得的,因為我自己非常努力了。」
她說,中學的磨練讓她準備好了哈佛的生活。她在哈佛可以睡到自然醒,隨便交朋友。
「現在的生活比中學更放鬆。」她現在沒有男朋友。「我出去玩。我有很多朋友。這裡絕對是拼命學習,拼命玩的狀態。」
回顧她的大學生活,她對她母親的嚴厲教育有了新的理解。
「人們認為嚴厲的家長教育會讓小孩缺乏自信,因為沒有父母不斷的讚揚。但是我覺得我自己比一些人自信很多,因為我的自信是自己爭取來的。我的母親給我了贏得自信心的工具。」
在兩個女兒上大學以後,蔡美兒更是完全放手,從此對她們的所有選擇都不做任何幹涉,甚至比一般的美國父母還要更放任,因為她意識到孩子已經長大成人了。
所以,在這樣的環境裡長大的Sophia和Lulu,不但沒有像外界以為的那樣自卑和唯唯諾諾,反而成長得自信獨立。
這樣的能力培養和人格成長才是最重要的。至於考進名校,反而看起來更像是附帶的額外獎勵。
Sophia:「現在回頭看,正是父母在我小時候幫我打下了基礎,才讓我的人生裡擁有了這麼多的選擇——選擇學校、選擇職業。」
最後,三一菌認為,虎媽並不像她自己說的那樣,是一個典型的中國式母親。
她既像中國父母一樣把孩子逼到極限,讓孩子練琴、做題、考高分,幫助他們上名校;
但另一方面,她又不像中國人那樣望子成龍乃至急功近利,她充分尊重孩子自己的選擇,和孩子做朋友;孩子在她的高壓管教裡感受到的不是怨恨,而是愛。
過去我們所有關於虎媽、關於中西方教育理念哪個更好的討論,全都模糊了焦點。
教育方式採取中式圈養還是西式散養都需要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來決定,而且它們之間並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差別,教育的本質是對孩子能力和人格培養的過程,無論採取什麼樣的教育方式,父母和孩子之間的關係才是最重要的,愛永遠是最好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