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岸海域環境監測技術規範 第八部分 直排海汙染源及影響監測...

2020-12-16 北極星環保網

《近岸海域環境監測技術規範 第八部分 直排海汙染源及影響監測(徵求意見稿)》

北極星環境監測網訊:北極星環保網從生態環境部網站獲悉,關於徵求《近岸海域環境監測技術規範 第八部分 直排海汙染源及影響監測(徵求意見稿)》等十項國家環境保護標準意見的函,詳情如下:

各有關單位:

為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環境保護法》等相關規定,保護生態環境,保障人體健康,提高生態環境管理水平,規範生態環境監測工作,我部決定製定《近岸海域環境監測技術規範 第一部分 總則》等十項國家環境保護標準。目前,標準編制單位已完成徵求意見稿,現將標準徵求意見稿印發給你們,請認真研究並提出修改意見,於2019年7月31日前將書面意見反饋我部。逾期未反饋將按無意見處理。

標準徵求意見稿及其編制說明可登錄我部網站「意見徵集」欄目(http://www.mee.gov.cn/hdjl/yjzj/zjyj/)檢索下載查閱。

聯繫人:生態環境監測司顧閆悅

電話:(010)66556972

傳真:(010)66556824

郵箱:zhiguanchu@mee.gov.cn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西直門南小街115號(郵編100035)

附件:1.徵求意見單位名單

2.近岸海域環境監測技術規範 第一部分 總則(徵求意見稿)

3.近岸海域環境監測技術規範 第二部分 數據處理(徵求意見稿)

4.近岸海域環境監測技術規範 第三部分 近岸海域水質監測(徵求意見稿)

5.近岸海域環境監測技術規範 第四部分 近岸海域沉積物監測(徵求意見稿)

6.近岸海域環境監測技術規範 第五部分 近岸海域生物質量監測(徵求意見稿)

7.近岸海域環境監測技術規範 第六部分 近岸海域生物監測(徵求意見稿)

8.近岸海域環境監測技術規範 第七部分 入海河流監測(徵求意見稿)

9.近岸海域環境監測技術規範 第八部分 直排海汙染源及影響監測(徵求意見稿)

10.近岸海域環境監測技術規範 第九部分 近岸海域應急與專題監測(徵求意見稿)

11.近岸海域環境監測技術規範 第十部分 評價及報告(徵求意見稿)

12.《近岸海域環境監測技術規範(修訂HJ442-2008)(徵求意見稿)》編制說明

生態環境部辦公廳

2019年7月1日

近岸海域環境監測技術規範 第八部分 直排海汙染源及影響監測

1 適用範圍

本標準規定了陸域直排海汙染源及對鄰近海域環境影響監測的樣品採集、分析、評價及信息更新等的技術要求。

本標準適用於通過大陸岸線和島嶼岸線直接向海域排放汙染物的汙水排放源及其影響的監測,包括工業源、畜牧業源、生活源和集中式汙染治理設施、市政汙水排放口等監測以及受影響區域的水質、沉積物、海洋生物和潮間帶生物、生物質量監測。執行汙染物排放標準的直排入海的汙水河、溝、渠和入海河流入海監測斷面以下的排放口監測亦按照本標準執行。

本標準適用於陸域直排海汙染源的監測和對近岸海域可能造成重大生態影響的陸源汙染物排放對海域環境的影響監測,不適用於汙染源對河口影響的監測。

2 規範性引用文件

本標準內容引用了下列文件中的條款。凡未註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有效版本適用於本標準。

GB 8978 汙水綜合排放標準

GB 50179 河流流量測驗規範

HJ/T 91 地表水和汙水監測技術規範

HJ/T 92 水汙染物排放總量監測技術規範

HJ 442.1 近岸海域環境監測技術規範 第一部分 總則

HJ 442.2 近岸海域環境監測技術規範 第二部分 數據處理

HJ 442.3 近岸海域環境監測技術規範 第三部分 近岸海域水質監測

HJ 442.4 近岸海域環境監測技術規範 第四部分 近岸海域沉積物監測

HJ 442.5 近岸海域環境監測技術規範 第五部分 近岸海域生物質量監測

HJ 442.6 近岸海域環境監測技術規範 第六部分 近岸海域生物監測

HJ 442.7 近岸海域環境監測技術規範 第七部分 入海河流監測

HJ 442.9 近岸海域環境監測技術規範 第九部分 近岸海域應急與專題監測

HJ 730 近岸海域環境監測點位布設技術規範

3 直排海汙染源監測

3.1 監測內容

a) 陸域直排海汙染源監測範圍一般為日排汙水量大於或等於 100 t 的汙水排放源;其2他專題監測對陸域直排海汙染源規模要求,按照專題監測目的性和不同規模汙染源總體對近岸海域汙染影響的比例確定;

b) 記錄排汙單元名稱、排汙單位法人代碼和行業分類代碼、排汙口名稱、排汙口代碼、入海口位置和納汙海域等;

c) 陸域直排海汙染源監測項目包括按 GB 8978 要求或排口執行標準要求的監測項目、汙水流量和汙水排放時間;標準中無總氮和總磷要求的,增加總氮和總磷。根據測結果統計排口汙水入海量、區域汙染物入海總量等。

3.2 監測頻次與時間

a) 列入例行監測的日排汙水量大於或等於 100 t 的陸域直排海汙染源,每季度監測 1次;

b) 其他陸域直排海汙染源監測計劃,按照監測計劃目的、區域各類規模汙染源入海量比例等,以能夠說清直排海汙染源對排放口影響區域的影響為原則,結合例行監測,確定監測頻次;

c) 每次監測按照 GB 8978、HJ/T 91、HJ/T 92 以及執行排放標準要求執行,監測按照生產周期和規定的時間實施。

3.3 監測方法

3.3.1 點位布設

a) 排汙單位為工業企業的,按照 GB 8978 要求布設點位;

b) 其他排汙單位(單元)各地應根據排汙單位的生產狀況及排水管網設置情況,參照HJ/T 91 的規定,對法定排汙監測點的排汙去向進行篩選,以確認滿足相應要求監測點位。

3.3.2 樣品採集與處理

a) 容器材質選擇、洗滌、添加保存劑、保存期、採樣量等按照 HJ/T 91 要求執行。容器清洗檢查參照 HJ 442.3 相關要求執行;

b) 採樣項目的選擇和汙水樣品採集方法按照 HJ/T 91 和 HJ/T 92 的規定執行。根據實驗室採用的分析方法的要求,對樣品進行固定保存;

c) 水樣採集完成後,應根據各項目標準分析方法的要求,在現場加入保存劑固定或進行相應處理;

d) 分析方法中規定應儘快分析的項目,如化學需氧量、氨氮、總氮、總磷、陰離子表面活性劑等,應根據採取的保存措施,在保存期內完成分析。

3.3.3 流量測量

直排入海排汙口的汙水流量測量按照 HJ/T 91 和 HJ/T 92 的規定執行,同時:

a) 對排汙河、溝、渠的流量監測,按照 GB 50179 進行;

b) 對於暫時無法進行流量監測的汙染源,可按照水量衡算方式獲得流量數據;

c) 無法進行測定流量,但可獲得水文或水務部門監測數據的,可直接採用水文或水務3部門流量監測數據。

3.3.4 樣品分析

各類直排入海排汙單位(或單元)汙水監測項目的分析方法按照 GB 8978、執行的排放標準、HJ/T 91 和 HJ/T 92 的規定執行,這些標準發布時未規定,但此後新發布國家環境監測方法標準亦可選用;對沒有國家標準或行業標準的,可採用國際標準和國外標準方法、經過驗證的新方法,或者公認權威的監測分析方法,所選用的方法應通過實驗驗證或確認,並形成滿足方法檢出限、精密度和準確度等質量控制要求的相關記錄。

3.3.5 總量計算

a) 計算方法

汙染物濃度和汙水流量實行同步監測的排汙口:

b) 發生非正常情況的總量計算

監測濃度和加權平均濃度低於檢出限的項目,濃度按 1/2 計算,不計總量。汙染物排放總量包括正常和非正常情況下的排汙量之和。

3.4 質量控制

樣品採集、實驗室分析等質量控制按照 HJ/T 91、HJ/T 92、HJ 442.1 執行,未明確的,參照 HJ 442.3、HJ 442.7 相關規定執行。

3.5 排汙口調查、信息及更新

a) 組織開展直排海汙染源監測時,應首先進行直排海汙染源的調查,填寫直排海汙染源信息;直排海汙染源信息每年更新一次,並根據直排海汙染源的變化組織監測;

b) 入海河流入海斷面調整時,應同步開展調整斷面監測的直排海汙染源調查,根據調查結果更新直排海汙染源排口信息並組織監測;

c) 直排海汙染源信息參照直排海汙染源排汙口信息表和填寫說明(見附錄 A)要求填寫。

4 直排海汙染源影響監測

4.1 監測內容

4.1.1 必測項目

a) 海水水質:直排海汙染源特徵汙染因子、水溫、鹽度、pH、懸浮物、化學需氧量、無機氮(硝酸鹽氮、亞硝酸鹽氮、氨氮)、非離子氨、活性磷酸鹽等;

b) 沉積物質量:沉積物類型、直排海汙染源特徵汙染因子、有機碳等;4

c) 海洋生物質量:直排海汙染源特徵汙染因子;

d) 海洋生物:底棲生物、潮間帶生物。

4.1.2 選測項目

a) 水質:生化需氧量、活性矽酸鹽、總有機碳、銅、鉛、砷、鋅、鎘、汞、總磷、總氮(其中,重金屬等項目不為特徵汙染因子時,可作為選測項目);

b) 沉積物質量:硫化物、氧化還原電位、六六六、滴滴涕、多氯聯苯(PCBs)、總磷、總氮、總有機碳等;

c) 生物質量(汙染物殘留量):其他相關汙染物殘留量;

d) 海洋生物:葉綠素 a、細菌總數、糞大腸菌群、浮遊植物、浮遊動物、生物毒性試驗、魚類迴避反應實驗、大型藻類、魚貝類病理學狀況等

4.2 監測頻率與時間

a) 水質監測一般每年 1~3 次,與 3~5 月、7~8 月和 9~11 月的例行監測結合;樣應儘量安排在低平潮時段;

b) 沉積物質量、海洋生物質量一般一年監測 1 次;監測與水質監測結合進行;沉積物監測一般安排在 5~8 月,海洋生物質量監測一般在貝類的成熟期實施;

c) 海洋生物、潮間帶生物一般一年監測 1~3 次,與例行近岸海域環境質量監測相結合。

4.3 監測方法

4.3.1 站位布設

直排海汙染源環境影響監測按照 HJ 730 相關要求確定。

4.3.2 樣品採集、現場測試與樣品處理

a) 容器材質選擇、洗滌、添加保存劑、保存期、採樣方法、採集量、現場測試等要求按照 HJ 442.3~6 要求執行。海水水質樣品容器清洗檢查按照 HJ 442.3 相關要求執行;

b) 分析方法中規定應儘快分析的項目,如化學需氧量、氨氮、總氮、總磷、陰離子表面活性劑等,應根據採取的保存措施,在保存期內完成分析。

4.3.3 樣品分析

a) 監測分析方法選擇原則按 HJ 442.1 的 6.5.1 要求執行。具體現場測試和實驗室分析方法按照 HJ 442.3~6 相關規定執行;

b) 按照 HJ 442.1 的要求,在初次使用方法、條件發生變化時,開展方法的驗證並符合相關要求後,方可用於樣品測定。

4.4 質量控制

a) 近岸海域水質的樣品採集和分析的質量控制按照 HJ 442.1~3 相關要求執行;

b) 近岸海域沉積物的樣品採集和分析的質量控制按照 HJ 442.1~2 和 HJ 442.4 相關要5求執行;

c) 近岸海域生物質量的樣品採集和分析的質量控制按照 HJ 442.1~2 和 HJ 442.5 相關要求執行;

d) 近岸海域海洋生物的樣品採集和分析的質量控制按照 HJ 442.1~2 和 HJ 442.6 相關要求執行;

e) 潮間帶相關監測的樣品採集和分析的質量控制按照 HJ 442.1~2 和 HJ 442.9 相關要求執行。

附錄 A

(資料性附錄)

直排海汙染源信息表及填寫說明

表 A.1 直排海汙染源信息表

表 A.2 直排海汙染源信息表填寫說明


投稿聯繫:0335-3030550  郵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請將#換成@)

北極星環保網聲明:此資訊系轉載自北極星環保網合作媒體或網際網路其它網站,北極星環保網登載此文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相關焦點

  • 《近岸海域環境監測技術規範 第五部分 近岸海域生物質量監測(徵求...
    北極星環境監測網訊:北極星環保網從生態環境部網站獲悉,關於徵求《近岸海域環境監測技術規範 第五部分 近岸海域生物質量監測(徵求意見稿)》等十項國家環境保護標準意見的函,詳情如下:聯繫人:生態環境監測司顧閆悅電話:(010)66556972傳真:(010)66556824郵箱:zhiguanchu@mee.gov.cn地址:北京市西城區西直門南小街115號(郵編100035)附件:1.徵求意見單位名單2.近岸海域環境監測技術規範 第一部分 總則(徵求意見稿)3.近岸海域環境監測技術規範
  • 《近岸海域環境監測技術規範 第六部分 近岸海域生物監測(徵求意見...
    北極星環境監測網訊:北極星環保網從生態環境部網站獲悉,關於徵求《近岸海域環境監測技術規範 第六部分 近岸海域生物監測(徵求意見稿)》等十項國家環境保護標準意見的函,詳情如下:第二部分 數據處理(徵求意見稿)4.近岸海域環境監測技術規範 第三部分 近岸海域水質監測(徵求意見稿)5.近岸海域環境監測技術規範 第四部分 近岸海域沉積物監測(徵求意見稿)6.近岸海域環境監測技術規範 第五部分 近岸海域生物質量監測(徵求意見稿)7.近岸海域環境監測技術規範 第六部分 近岸海域生物監測(徵求意見稿)8.近岸海域環境監測技術規範
  • 《近岸海域環境監測技術規範 第四部分 近岸海域沉積物監測(徵求...
    《近岸海域環境監測技術規範 第四部分 近岸海域沉積物監測(徵求意見稿)》全文北極星環境監測網訊:北極星環保網從生態環境部網站獲悉,關於徵求《近岸海域環境監測技術規範 第四部分 近岸海域沉積物監測(徵求意見稿)》等十項國家環境保護標準意見的函,詳情如下:
  • 《近岸海域環境監測技術規範 第二部分 數據處理(徵求意見稿)》全文
    北極星環境監測網訊:北極星環保網從生態環境部網站獲悉,關於徵求《近岸海域環境監測技術規範 第二部分 數據處理(徵求意見稿)》等十項國家環境保護標準意見的函,詳情如下:第二部分 數據處理(徵求意見稿)4.近岸海域環境監測技術規範 第三部分 近岸海域水質監測(徵求意見稿)5.近岸海域環境監測技術規範 第四部分 近岸海域沉積物監測(徵求意見稿)6.近岸海域環境監測技術規範 第五部分 近岸海域生物質量監測(徵求意見稿)7.近岸海域環境監測技術規範 第六部分 近岸海域生物監測(徵求意見稿)8.近岸海域環境監測技術規範
  • 《近岸海域環境監測技術規範 第三部分 近岸海域水質監測(徵求意見...
    北極星環境監測網訊:北極星環保網從生態環境部網站獲悉,關於徵求《近岸海域環境監測技術規範 第三部分 近岸海域水質監測(徵求意見稿)》等十項國家環境保護標準意見的函,詳情如下:聯繫人:生態環境監測司顧閆悅電話:(010)66556972傳真:(010)66556824郵箱:zhiguanchu@mee.gov.cn地址:北京市西城區西直門南小街115號(郵編100035)附件:1.徵求意見單位名單2.近岸海域環境監測技術規範 第一部分 總則(徵求意見稿)3.近岸海域環境監測技術規範
  • 生態環境部發布15項國家環境保護標準
    近日,為規範新轉隸的地下水與海洋環境監測職能,統一地下水與近岸海域環境監測標準,我部發布《地下水環境監測技術規範》(HJ 164-2020)和《近岸海域環境監測技術規範(第一部分~第十部分)》(HJ 442.(1~10)-2020)等11項國家環境保護標準。
  • 山東省財政廳 山東省生態環境廳 山東省自然資源廳 山東省海洋局...
    第三條 省級海洋環境質量生態補償資金,由各市統籌用於入海陸源汙染防控、海洋生態監測與調查、海洋生態保護修復、海水綜合利用等相關支出。第二章 海域水質補償(賠償)第四條 海域水質補償(賠償)包括基本補償、同比變化補償(賠償)和持續優良補償。
  • 關於發布《地下水環境監測技術規範》國家環境保護標準的公告
    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北極星環保網獲悉,近日,生態環境部發布了關於發布《地下水環境監測技術規範》國家環境保護標準的公告,自2021年3月1日起實施。詳情如下:為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保護生態環境,保障人體健康,規範生態環境監測工作,現批准《地下水環境監測技術規範》為國家環境保護標準,並予發布。標準名稱、編號如下。
  • 浙江:《燃煤電廠固定汙染源廢氣低濃度排放監測技術規範》(DB33T...
    【中國環保在線 行業標準】2018年11月12日,浙江省質量技術監督局批准發布了DB33/T 2167-2018《燃煤電廠固定汙染源廢氣低濃度排放監測技術規範》省級地方標準。 燃煤電廠固定汙染源廢氣低濃度排放監測技術規範   1 範圍   本規範規定煤電廠固定汙染源廢氣低濃度排放監測技術規範的術語和定義、監測準備、採樣位置和採樣點設置、排氣參數的測定、排氣流速和流量的測定、顆粒物的測定、二氧化硫及氮氧化物的測定、汞及其化合物的測定、
  • 環境汙染源監測報告有效期是多久?
    北極星環境監測網訊:隨著社會對環境問題關注程度的不斷提升 ,環境保護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 ,促使政府對環境管理的工作力度進一步加大。與此同時 ,企業對自身的環境行為以及由此帶來的社會形象也更加重視。環境監測站出具的監測報告 ,特別是汙染源監測報告(數據) 已經被相關各方作為其活動合法性的證據。
  • 政策加碼升級 行業穩中攀升——2018水質監測儀器市場盤點
    水質監測範圍廣泛,主要包括海洋水質監測、地表水監測、地下水監測、廢水汙染源監測等。本文將就以上幾個領域,梳理分析一下它們在2018年各自的市場亮點以及可能對未來市場產生影響的該年發布的政策、法規。  其實,早在渤海汙染治理攻堅戰打響之前,有一個「大傢伙」已經在渤海海域進行了試水,它就是「中國環監01」海洋環境監測船。2018年4月,「中國環監01」海洋環境監測船圓滿完成秦皇島市海域內5個國控近岸海域環境質量監測點位的採樣監測任務,這是「中國環監01」成功執行離港採樣監測任務。
  • 山東省《水汙染源在線監測系統運行維護技術規範》
    北極星環境監測網訊:北極星環保網獲悉,為進一步規範汙染源在線監測運行維護行為,建立健全汙染源在線監測技術標準體系,山東省生態環境廳組織制定了地方生態環境標準《水汙染源在線監測系統運行維護技術規範》(DB37/T 4079—2020)。近日標準已由山東省市場監督管理局發布實施。詳情如下:
  • 我市發布2017年海域環境「體檢報告」
    布設390個監測站 8月的海水水質最好根據《公報》顯示,8月份,是我市海域水質最好的時段。全市共布設海洋環境監測站點390個,2017年3月、5月、8月、10月,在全市近岸海域開展了4個航次海水質量檢測,檢測海域面積8649平方公裡,去年共獲取監測數據7萬多個。
  • 生態環境監測規劃綱要(2020-2035年)
    部分省份輻射環境監測能力偏弱,部分地市尚未建立專門的輻射環境監測隊伍,核與輻射應急監測未形成海陸空多維保障能力,核設施監督性監測系統建設和運維、國控自動監測網升級改造經費未納入財政預算安排。環境質量監測、汙染源監測和生態狀況監測三者之間相互關聯、相互影響、相互作用。
  • 《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 地表水環境(HJ2.3-2018)》發布 2019...
    ——增加了評價範圍與評價時期的確定內容;——調整、完善了現狀調查與補充監測要求,簡化了間接排放項目的調查要求;——完善了地表水環境影響預測方法,增加了河流、湖庫、入海河口及近岸海域的數值解預測模型,完善了解析解預測模型;簡化了間接排放項目的預測要求;——完善了水環境影響評價內容與要求,簡化了間接排放項目的評價要求;——增加了汙染源排放量
  • 生態環境部:排汙單位自行監測技術指南 橡膠和塑料製品
    HJ2.3 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地表水環境HJ91.1 汙水監測技術規範HJ442 近岸海域環境監測規範HJ610 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地下水環境HJ819 排汙單位自行監測技術指南總則HJ 820 排汙單位自行監測技術指南火力發電及鍋爐HJ 905 惡臭汙染環境監測技術規範HJ 964 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 土壤環境(試行)HJ 985 排汙單位自行監測技術指南 電鍍工業HJ 1086 排汙單位自行監測技術指南塗裝
  • 山東:《固定汙染源煙氣流速在線監測超聲波法(徵求意見稿) 》
    山東:《固定汙染源煙氣流速在線監測超聲波法(徵求意見稿) 》北極星環境監測網訊:日前,山東環保廳印發《固定汙染源煙氣流速在線監測超聲波法(徵求意見稿)》。全文如下:關於徵求《固定汙染源煙氣流速在線監測超聲波法(徵求意見稿)》意見的函各有關單位:為提高環境管理水平,促進環境監測工作,我廳組織編制了《固定汙染源煙氣流速在線監測超聲波法
  • 環境空氣品質監測規範
    (三)確定監測網覆蓋區域內重要汙染源對環境空氣品質的影響;  (四)確定監測網覆蓋區域內環境空氣品質的背景水平;  (五)確定監測網覆蓋區域內環境空氣品質的變化趨勢;  (六)為制定地方大氣汙染防治規劃和對策提供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