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 富榮基金劉雪城:國企信用債違約背後,基本面是前提

2020-12-12 證券時報網

近期華晨集團、永煤控股兩家AAA級國企債券先後違約,讓投資者的「國企信仰」被打破。10月下旬以來,多隻債券頻頻爆雷,引發市場連鎖反應,不少債券基金因踩雷而導致淨值暴跌。

向來以穩健特徵吸引資金追捧的債券市場,近一周來以「驚人」的表現引發業內恐慌。令市場最為擔憂的是,信用債市場自10月份以來出現大面積爆雷,其中,多家AAA評級地方國企債券出現違約,令投資者長久以來建立的「國企信仰」受到衝擊。同時,某家大型國企債券違約所帶來的影響還在繼續發酵,信用債與利率債市場的流動性可能遭受波及。

信用債為何頻頻出現違約?股東背景、政府支持等因素是信用分析的重要內容嗎?近日,富榮基金信評主管劉雪城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專訪時表示,債券市場巨大的存量以及不斷變化的企業經營狀態,使得未來信用違約將大概率繼續發生。債權人需要的是即時的大量集中的真金白銀。政府是可以信賴的,股東也是可以依靠的,但是大量的事實證明,避免債券違約需要適當地降低「信仰」的權重。

以下是劉雪城自述:

近期,部分債券發行人的違約行為再次引起市場關注,市場討論的激烈程度接近於過往首次大型企業違約時的情景,部分悲觀者甚至對信用債市場失去了信心。

快速發展暴露風險

中國的非金融企業信用債市場快速發展15年左右後,其規模由不足4000億元發展到30萬億元,在中國債券市場的佔比由不足5%上升至26%。若將商業性金融機構納入統計,信用債市場規模則由5500億元發展到約50萬億元,在債券市場的佔比則由7%上升至44%。信用債市場的蓬勃發展,拓寬了發行人的融資渠道,調整了中國資本市場的結構,並促進了中國經濟的發展;如此巨大的市場,無論如何都不可能迴避。

隨著信用債市場的快速發展,信用風險也逐步暴露。根據Wind統計,違約發行人數量累計達到170餘家,涉及存量債券約5000億元,而違約發行人的全部有息負債合計約2萬億元,龐大的絕對值足以讓市場投資者擔憂債券市場的信用風險是否可控。

以違約債券的企業家數與所有債券發行人數量的比值衡量,發行人累計違約率超過3%;以違約債券金額與所有發行人存量債券總金額的比值衡量,債券的累計違約率在1.7%左右;以違約發行人的有息負債與所有債券發行人的全部有息負債的比值衡量,債務的累計違約率在2%左右。

截至2020年二季度,國有大行及股份制銀行的不良率分別為1.4%和1.6%,城商行和農商行的不良率分別為2.5%和4.1%。通過以上數據的簡單對比,並不能得出中國信用債券市場的風險較高的結論。

信用債違約引發關注

近期,關於信用債市場的討論增多可能主要源於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2020年以來多個大型企業違約,涉及的投資機構數量眾多,並涉及部分公募產品,社會關注度高;

第二,市場投資者對某些地域一直保持敏感狀態,違約事件的發生再次引爆敏感點,有一定的情緒宣洩成分;

第三,個別違約發行人擁有較好的股東背景、龐大的經營規模、排名靠前的行業地位,以及部分質地良好的資產,這是投資者分析框架裡最重要的內容,這些發行人的違約直接衝擊了其分析邏輯,使投資者感到意外。

之所以稱之為信用債,是因其具有顯著的信用風險,具有到期不能兌付並產生損失的特點。相對於發行人其他具有抵質押等增信措施的債務,信用債在某種程度上具有次級的特點。而違約後的債務重組實務中,信用債持有人極其低微的話語權,以及信用債的回收率低於股東資產保留率的現實,更是提示著信用債具有另一種意義上的次級特點。因此,投資信用債時保持對風險的敬畏心態,保持儘可能的謹慎態度,是防範信用風險的基本出發點。

信用債按期兌付本息的資金來源有三種:

第一種來源是依靠自身盈餘,企業的盈餘積累是長期、緩慢的,而債務整體上是相對短期的、集中到期的,發行人可以在某階段利用自身盈餘償付部分到期債務,但在相對短的年限內償付所有債務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同時,資金是有機會成本的,要求企業償付所有債務進行無槓桿經營也是不現實的。

第二種來源是權益資金,這只能是臨時或一次性地使用來償付債務,並且對發行人未來仍有提供利潤回報或其他資源回報的可能具有強烈的預期。如果預期不能產生回報,權益資金來源的可能性大大降低。同時,如果需要權益資金持續性地償還債務,則發行人沒有存在的必要。

第三種來源是債務的再周轉,即借新還舊,通過滾動實現債務周期和經營周期的平衡,這是現實世界中絕大多數發行人主要的償付方式。

違約多為基本面惡化

既然債務可以再滾動,為何還會出現違約?

企業經營的目的是實現利潤,實現利潤能夠得到現金流的支持,同時現金流的結餘能夠滿足必須的利息支出,這是企業維持生存的底線,也是債權人能夠繼續提供資金支持的底線。

但考慮到各種經營環境變化可能帶來的衝擊,企業實際經營的結果要高於這種底線,才能維持正常的運轉和資金的周轉。因此,債務的滾動是有條件的,企業需要持續提供合意的現金流水平。這也成為了信用風險分析的核心邏輯。行業景氣度、周期性、發行人的股東背景、市場地位、經營規模、成本效率、財務指標等各方面都是信用風險分析的重要內容,在框架上具有相當的成熟度。過度強調單個因素的權重可能造成分析的瑕疵,綜合各種因素並與企業經營的結果相互校驗,才能夠更好地把握風險的實質。即最終要驗證債務去向和現金流來源的匹配性。

真實違約案例大致可分為三類:

第一類是流動性因素。以山東水泥、珠海中富為代表的違約主體,其業務基本面並不差,具有較好的市場地位、成本優勢、客戶優勢等特點;由於各種因素的影響而違約,但其仍具有持續經營能力,從其違約後的回收情況可以得到直接的體現,這類企業的違約具有一定的偶然性,本質上更多是流動性風險。

第二類是治理因素。某些發行人濫用市場充足的流動性,過度融資、虛假融資,不以實體業務的經營需要為主要目的,這類發行人主要是因為存在套取資金、惡意逃債的嫌疑而違約。儘管這些違約因素不歸於發行人經營因素,但這種融資的背後是企業實體業務經營的不理想或不及預期,否則理由不成立,因此這類企業的分析仍然適用於信用風險的基本邏輯,它們的債務去向和現金流來源匹配性出現了問題。

除去上述兩類違約主體外,大部分違約主體可歸為第三類經營基本面因素。無論是行業周期性的變化、內部的投資決策,還是產品市場削弱或成本上升等變化,結果是正常的生產經營遇到了困難,出現了企業虧損、現金持續流出,最終資金耗盡、融資渠道中斷而違約;這類企業如果不進行債務減記,基本不具有持續經營能力,根本上還是債務流向的業務或實體未能產生足夠的現金回流。

什麼才是生存之道

股東背景、政府支持等因素是信用分析的重要內容,或者是不可或缺的,並且預計在未來相當長的時間內對這一因素的重視仍然存在。但是這一因素能夠提升發行人信用資質的前提是,企業的基本面能夠維持;或者是基本面階段性差,股東或政府挽救後能夠獨立生存。企業經營基本面不能配合的股東支持或政府支持,對債權人的保護期限不會長久。

無論怎麼支持和幫扶,遠水解不了近渴,債權人需要的是即時的大量集中的真金白銀。政府是可以信賴的,股東也是可以依靠的,但是大量的事實證明,避免債券違約需要適當地降低「信仰」的權重。

由於債券市場巨大的存量以及不斷變化的企業經營狀態,未來信用違約將大概率繼續發生。同時,在供給側改革過程中,部分產業並未徹底的出清或並未較大規模的出清,導致部分大型企業的債務負擔仍然高企,企業的資金周轉空間受到嚴重挑戰。可以預期的是,未來隨著經濟發展增速的減緩,此類企業的經營狀況會越來越差,違約的可能性也在上升。

重視現金流,重視現金流與債務的匹配度,堅守基本面,降低「國企信仰」依賴,才是生存之道。對債券投資者如此,對債券發行人亦是如此。

相關焦點

  • 國企違約衝擊信用債市場 債基單周最大跌幅超10%
    近期的信用風險,主要是發生在盲目擴展、行業景氣度較低的國企身上。中長期來看,債券市場可以說是『危中有機』,這次的信用風險事件衝擊過後,基金通過精選個債,謹慎操作,仍然能夠爭取到債券品種的超額收益。」 一位債券投資人士說。
  • 信用債違約風險水平未明顯提升
    近期債市突發的的一系列違約事件演變成系統性風險的概率降低,但會成為打破國企信仰和國企內部信用分層的裡程碑事件。由於商業銀行表內信用債配置比較低,信用債走弱在一定程度上會造成估值損益,但對資產質量影響不會太大。
  • 信用債違約愈演愈烈:「國企信仰」被打破,最壞的情況是什麼
    近期國企、城投、上市公司等違約事件愈演愈烈,信用債市場受到了極大的衝擊。11月10日, 上海清算所發布了一則公告顯示:永煤控股2020年第三期超短期融資券應於今日兌付本息,截止到期兌付日日終,「20永煤SCP003」不能按期足額償付本息,已構成實質性違約。
  • 千億資產國企違約震驚債券圈!看看哪些基金、券商資管不幸踩雷...
    回顧信用債違約風暴:AAA級國企「雷」了:帳上400多億現金,結果連10億都還不起  前有遼寧國企華晨控股發生違約事件,沒想到又一家省級AAA國企倒下。  從基本面來看,永煤控股母公司層面債務壓力極大,並不專注主營業務,這似乎也是去年以來違約「網紅債」的共同特點。
  • 地方國企賴帳釋放什麼信號
    資料圖片:中國基金報|紫光集團受它們影響,已經有數十隻債券取消或延後發行,並引發了相關債券大幅折價、公募基金淨值大跌等。信用債違約並不是新鮮事。此次國企信用債違約有些不同。無疑,2018年至此次違約潮以前,信用債違約的主體一直是民營企業,主要是因為國企剛兌信仰在融資市場依舊有影響力,而這種信仰的背後是地方財政隱性擔保或兜底。
  • 信用債違約處置現狀與癥結點
    違約處置似乎在「變難」。18年以來信用債違約逐漸成為常態化的事情,但對應的違約回收率卻很低,違約處置也更多的採用法律手段。如中民投違約後處置項目公司股權,珠海中富實業向銀行抵押貸款償付公司債,並向廣東長洲投資有限公司借款1.85億元。此外,也存在紓困基金參與債務償還的案例。廣東奧馬電器違約債券償還資金是由中山金控所管理的中山市紓困基金牽頭,由華鑫信託成立的集合資金信託計劃為公司提供的融資資金。(2)第三方收購。例如由AMC收購債務,內蒙古博源的違約債券由信達資產收購。
  • 華創宏觀張瑜:國企違約衝擊就此結束了嗎?
    ,具有兩大特徵:1、違約主體集中於地方國企違約,完全打破了「國企信仰」。第二階段的影響進一步波及到流動性層面,出現流動性分層危機,非銀流動性遇挫,與此同時信用層面民企與地方國企信用債共同下跌。貨幣市場上的非銀槓桿承壓的同時,債券違約後的基金贖回潮也進一步導致機構投資者被動平倉。3、違約後續的第三階段:應對,危機暫停惡化(11.21-至今)。監管開始表態穩定市場情緒,並有意呵護市場流動性。
  • 信用債違約對A股影響點評:低風險特徵復甦交易,推薦中國製造與可選...
    信用債違約對A股影響有多大?近期信用債市場突現兩個AAA國企違約,這對國企信仰的衝擊較大並引發了蝴蝶效應——弱資質主體出現了加速下跌。這對A股影響幾何?我們認為,核心有兩條影響路徑:其一,指向風險偏好,違約引發信用收縮預期,使得債券市場乃至權益市場風險溢價上行;其二,指向無風險利率,結構性的信用債剛兌打破,引發無風險利率下行的可能。 風險偏好:短期變量。
  • 國君策略點評信用債違約對A股影響:低風險特徵股票受益 推薦中國...
    信用債違約對A股影響有多大?3100-3500震蕩格局不變。近期信用債市場突現兩個AAA國企違約,這對國企信仰的衝擊較大並引發了蝴蝶效應——弱資質主體出現了加速下跌。這對A股影響幾何?我們認為,從DDM模型出發有風險偏好、無風險利率兩條路徑,但目前對市場的關鍵作用還在於風險偏好的影響。
  • 央行專家「回懟」樓繼偉:信用債違約與放在哪個市場並無關係
    特別是近年來債券違約事件逐步增多,更需要專業的機構投資者參與信用債投資。銀行間債券市場實際上是機構投資者的債券市場,信用債在其中發行交易,符合債券市場發展的客觀規律和要求。而交易所市場以個人投資者為主,與信用債市場的發展要求匹配性較弱,不宜作為信用債主體市場。二是銀行是信用債的重要投資者。
  • 違約潮來襲,讓人猝不及防!
    首先是這些違約企業的其他信用債出現了大幅下跌,再之後連帶著類似的未違約債券價格也出現了大幅下跌。如:同是地方國企的信用債、同是資源類企業的信用債、同是弱省份企業的信用債等,而普通投資最大的感受就是自己手持的債券基金淨值出現了大幅下跌。
  • 「興證固收.信用」違約對信用市場的衝擊、後續化解與情緒修復...
    復盤歷史上信用債違約對信用市場的衝擊自2014年3月出現首隻信用債——「11超日債」違約以來,歷史上有過3次信用債違約對信用市場造成較大衝擊的階段:1)2016年3-5月的央企、國企集中違約的衝擊;2)2018年3-6月民企違約潮的衝擊;3)2020年10月底以來華晨、永煤違約形成的衝擊。
  • 夏春:《長安十二時辰》視角下的信用債連環違約與系統風險
    而青海省國資委控股的青海省投資集團境內信託違約也為2020年新一輪債務違約敲響了警鐘,而這還是發生在投資者無法預料的新冠疫情來臨之前。如果延續這個時間排序,那麼2020年初北大方正在無力支付境內到期債券的情況下,選擇進入破產重整程序;9月房地產「三條紅線」政策出臺後給恆大帶來債務壓力;10月底相繼出現的華晨、永煤等國企從信用債違約到破產重組,則對準了十二時辰圓盤上的「未」時。
  • 富榮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基金轉換業務的公告
    為更好地滿足廣大投資者的理財需求,根據富榮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 民生加銀深陷信用債違約泥淖,旗下12個專戶中招
    實際上,不止是民生加銀信用雙利債深陷華安集團信用債違約泥淖,一同捲入其中的還有公司旗下十幾個專戶產品。民生加銀信用雙利債「踩雷」另據民生加銀2020年11月發布的訴訟公告表明,公司代表民生加銀信用雙利債向廣東省深圳市中級人民法院提起訴訟,並對華安集團名下資產實施了首封。
  • 中信證券:國企信用風波不宜過分悲觀,或是民企債發力契機
    本次國企信用風波,有可能成為明年民企債發力的契機。國企信用風波不斷2020年下半年,國企信用事件不斷,近期態勢尤為嚴峻。統計顯示,下半年以來,共有10家國企發生實質違約或永續債展期,相關主體當前債券餘額合計達1028.31億元。
  • 天弘基金陳瑤:銀行股利空出清,配置價值明顯
    天弘中證銀行指數基金經理陳瑤對此表示,隨著經濟持續復甦,銀行讓利的影響也在逐漸衰退,銀行的風險逐漸趨清,基本面呈現逐漸改善趨勢,配置價值已然相當明顯。陳瑤表示,在指數基金迅速發展的背後,行業主題指數基金快速發展。截止到三季度末,國內行業指數基金和主題指數基金的數量已經超過了寬基指數。2014年開始,行業主題指數也是呈現了特別快速的發展。
  • 債券基金規模連續6個月縮水,華泰資管4隻債基11月跌超8%
    來源:市界作者|市界池湘股債蹺蹺板效應疊加信用債密集違約,債券市場迎來寒冬。信用債亦麻煩不斷,10月下旬以來,多隻AAA級國企信用債出現違約,重倉信用債的債券基金遭遇淨值大跌窘境。 10月23日,17華汽05的信用債發生14億資金規模的實質性違約,將國企信用債違約風險推向了臺前。
  • 信用債違約是否影響股市?手中債基怎麼辦?固收大廠張洋與中信餘...
    來源:中國基金報戳文字進入直播間看投資大咖談當下債基投資如何操作受今年宏觀經濟下行和新冠疫情影響,債券市場產生劇烈波動。信用債違約事件持續發酵,部分資管產品面臨大額贖回,多家金融機構遭調查。貨幣政策邊際收緊,債券市場點狀違約是否會擴散?多隻債券被迫取消發行,信用分化是否成為必然趨勢?權益市場因此受到多大影響?「多米諾骨牌」效應逐步顯現,相關上下遊企業受牽連程度幾何?持倉違約債的基金淨值波動明顯,個人投資者是否應即刻贖回?優質債基又該如何篩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