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近年來,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慧等技術飛速發展,成為各行各業變革與創新的核心引擎。站在時代的風口浪尖,醫療行業也面臨著重要的契機與挑戰。日益複雜的技術背景和醫學研究環境,讓數據、臨床,與工程的跨界融合迫在眉睫。
11月30日至12月2日,由解放軍總醫院,麻省理工學院與《中國醫療設備》雜誌社聯合主辦的第三屆醫療大數據研討及Datathon活動在解放軍總醫院隆重舉行,歷時三天。會議由交流研討會與Datathon活動組成,邀請了麻省理工學院Roger Mark教授,哈佛醫學院Leo Anthony Celi等海內外業界專家蒞臨並發表學術演講,歷時兩天的Datathon活動聚集了臨床醫生,醫工與大數據科學家,以團隊競技的形式,針對19個臨床研究課題,展開討論與研究,並取得初步成果。會議受到國內外臨床、數據各領域專業人才的廣泛關注與參與,得到了北京市科委北京市自然基金國際交流項目的資助。學術大會由微醫會,醫生圈,一直播,集智四大直播平臺全程在線直播,當日訪問量突破100萬,規模創醫療行業會議新高。
醫療大數據應用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主任、解放軍總醫院院長任國荃熱情接見了來自美國、新加坡、澳大利亞等地的十餘名海外嘉賓,對他們的到訪表示熱烈的歡迎。任院長強調了醫工結合的複合型人才培養在醫療大數據應用研究領域的重要性,雙方表達了在醫療大數據應用和跨學科複合型人才培養領域將進一步加強合作。
學術交流,引領航向
醫療大數據研討會在解放軍總醫院副院長何崑崙的致辭中拉開帷幕。
數據的分析應用與實踐發展,開放共享的資料庫是基礎和根本。Roger Mark教授作為MIMIC資料庫的創始人,在他的《The story of MIMIC》演講中再次強調了數據從私有到共享的轉變對於技術更新迭代的意義,表達了建立開放的多學科的國際危重症資料庫的願望。
聚焦數據實踐的過程,MIT計算生理學實驗室臨床研究主任、哈佛醫學院副教授Leo Anthony Celi在演講中從數據的採集與監管、機器學習與人工智慧,以及算法落地三個階段進行了詳盡的闡釋。
MIT計算生理學實驗室研究科學家Alistair Johnson針對資料庫的提取與模型建設中的具體工作做出了更深入的講述。
OHDSI,意為「觀察性健康醫療數據科學與信息學」。UTHealth生物醫學信息學院教授徐華作為OHDSI的中國主席,針對醫療健康大數據網絡的構建現狀以及OHDSI分布式計算模型進行了講解,還特別提出了隱私保護在醫療大數據臨床應用研究中將遇到的挑戰,引起了大家的關注與共鳴。
在臨床資料庫建設、醫療大數據平臺搭建、醫療大數據應用研究等領域,解放軍總醫院始終走在前列,解放軍總醫院大數據中心主任薛萬國在會議現場的演講中,講述了解放軍總醫院大數據中心的平臺建設背景,當前進展與未來的規劃,並對醫療大數據研究項目做了詳細的介紹。
針對醫療大數據實踐中的重要環節-機器學習,會議邀請到清華大學計算機科學系教授朱軍,以及新加坡infcomm研究所數據分析部生物信息和醫療分析實驗室負責人Mornin Feng,分別針對不確定與對抗性環境下的機器學習的方式方法,以及機器學習在醫療行業中實際應用中的關鍵點表達了自己的見解。
對於人工智慧在醫療行業中在真實世界研究、醫生輔助決策、個性化關懷與公共衛生四個領域的實際應用,IBM中國研究院研究總監李少春通過實際的合作案例做出了觀點表述。北京海思瑞格科技有限公司銷售總監周麗,則聚焦智慧病房中移動監護這一技術應用,強調了大數據在這一過程中發揮的重要作用以及產生的推動性影響。
高峰對話
大會最後環節是高峰對話,由解放軍總醫院醫學工程教研室主任張政波主持,MIT的Roger Mark教授,《中國醫療設備》雜誌社金東社長,哈佛醫學院王朝曦教授,北京市生理科學會危重症醫學業委員會王誼冰主任委員,貝斯以色列女執事醫療中心首席資料庫工程師沈鷺,飛利浦醫療高級臨床科學家劉星剛等專家參與了高峰對話環節,針對「醫療大數據開放共享的風險和收益」發表了各自的見解,Roger Mark和沈鷺分享了MIMIC資料庫的去隱私化技術和開放共享過程,專家們圍繞著醫療數據開放共享開展了充分且深入的討論。MIMIC資料庫為全球臨床數據開放共享、使用管理等提供可以借鑑的寶貴經驗。
跨界協作,盡顯風採
一天的學術交流,為以數據為驅動的醫療發展指明了方向,而實踐落地,服務臨床,聚焦價值,是醫療大數據應用的關鍵所在。30日晚,本次Datathon活動的19個隊長,針對自己團隊的臨床課題做了「路演」,並在現場招募隊員。臨床工程師與大數據工程師,因為人才的稀缺,成為招募的主要對象。
12月1-2日的Datathon活動期間,來自MIT的專業大咖,新加坡國立大學、紐約大學醫學院,以及史丹福大學的專家及研究員親自操刀加盟,現場給予指導與支持,由臨床醫生、醫工人員,大數據工程師組成的跨界團隊讓每個人的能力與價值得到了充分的體現,觀點碰撞,挑燈夜戰,知識共享,協作共贏。雖只有短短兩天的時間,每項課題都達成了初步的研究成果,團隊力量之強悍,進展速度之迅速,研究成果之突出,超出了每個參與人員的預想。本次活動除了MIMIC/eICU資料庫的應用外,首次應用了解放軍總醫院的綜合ICU資料庫、急救資料庫以及智慧病房資料庫,本地資料庫的應用與當地臨床醫療環境的結合,更是加速了數據的分析進程,有著裡程碑式的意義。
Datathon的最後環節是成果展示,各個團隊以幻燈匯報的形式輪流上臺介紹自己的成果,中外專家代表團為各個隊伍打分。活動最終評選出一等獎一項,由東部戰區總醫院帶領的團隊獲得。二等獎兩項,由解放軍總醫院帶領的團隊和北京理工大學帶領團隊獲得。三等獎三項,分別由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帶領的團隊,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重症醫學科帶領的團隊,及火箭軍特色醫學中心帶領的團隊獲得。最具風採獎兩項,由浙江大學附屬兒童醫院帶領的團隊及來自紐約的急診醫學研究專家Joel Park帶領的團隊獲得。最具創新獎由北京微生物和流行病學研究所帶領的團隊獲得。
活動閉幕式及頒獎環節由解放軍總醫院醫學工程與維修中心曹德森主任主持,曹主任對國內外各界對本屆活動的支持表示感謝!十九個代表隊250多名醫師、工程師和數據分析師才是本次活動的真正明星,他們將是大數據和人工智慧推動醫療行業變革的新生力軍!
會議已經結束,醫療大數據開發應用的腳步卻從未停止。經過這樣的學術交流與實踐落地活動的成功舉辦,我們更有理由相信,大數據與人工智慧技術將為醫療行業的發展帶來嶄新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