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遇與挑戰: 大數據與人工智慧如何引航醫療未來

2021-01-11 央視網
機遇與挑戰: 大數據與人工智慧如何引航醫療未來

原標題:

  近年來,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慧等技術飛速發展,成為各行各業變革與創新的核心引擎。站在時代的風口浪尖,醫療行業也面臨著重要的契機與挑戰。日益複雜的技術背景和醫學研究環境,讓數據、臨床,與工程的跨界融合迫在眉睫。

  11月30日至12月2日,由解放軍總醫院,麻省理工學院與《中國醫療設備》雜誌社聯合主辦的第三屆醫療大數據研討及Datathon活動在解放軍總醫院隆重舉行,歷時三天。會議由交流研討會與Datathon活動組成,邀請了麻省理工學院Roger Mark教授,哈佛醫學院Leo Anthony Celi等海內外業界專家蒞臨並發表學術演講,歷時兩天的Datathon活動聚集了臨床醫生,醫工與大數據科學家,以團隊競技的形式,針對19個臨床研究課題,展開討論與研究,並取得初步成果。會議受到國內外臨床、數據各領域專業人才的廣泛關注與參與,得到了北京市科委北京市自然基金國際交流項目的資助。學術大會由微醫會,醫生圈,一直播,集智四大直播平臺全程在線直播,當日訪問量突破100萬,規模創醫療行業會議新高。

  醫療大數據應用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主任、解放軍總醫院院長任國荃熱情接見了來自美國、新加坡、澳大利亞等地的十餘名海外嘉賓,對他們的到訪表示熱烈的歡迎。任院長強調了醫工結合的複合型人才培養在醫療大數據應用研究領域的重要性,雙方表達了在醫療大數據應用和跨學科複合型人才培養領域將進一步加強合作。

  學術交流,引領航向

  醫療大數據研討會在解放軍總醫院副院長何崑崙的致辭中拉開帷幕。

  數據的分析應用與實踐發展,開放共享的資料庫是基礎和根本。Roger Mark教授作為MIMIC資料庫的創始人,在他的《The story of MIMIC》演講中再次強調了數據從私有到共享的轉變對於技術更新迭代的意義,表達了建立開放的多學科的國際危重症資料庫的願望。

  聚焦數據實踐的過程,MIT計算生理學實驗室臨床研究主任、哈佛醫學院副教授Leo Anthony Celi在演講中從數據的採集與監管、機器學習與人工智慧,以及算法落地三個階段進行了詳盡的闡釋。

  MIT計算生理學實驗室研究科學家Alistair Johnson針對資料庫的提取與模型建設中的具體工作做出了更深入的講述。

  OHDSI,意為「觀察性健康醫療數據科學與信息學」。UTHealth生物醫學信息學院教授徐華作為OHDSI的中國主席,針對醫療健康大數據網絡的構建現狀以及OHDSI分布式計算模型進行了講解,還特別提出了隱私保護在醫療大數據臨床應用研究中將遇到的挑戰,引起了大家的關注與共鳴。

  在臨床資料庫建設、醫療大數據平臺搭建、醫療大數據應用研究等領域,解放軍總醫院始終走在前列,解放軍總醫院大數據中心主任薛萬國在會議現場的演講中,講述了解放軍總醫院大數據中心的平臺建設背景,當前進展與未來的規劃,並對醫療大數據研究項目做了詳細的介紹。

  針對醫療大數據實踐中的重要環節-機器學習,會議邀請到清華大學計算機科學系教授朱軍,以及新加坡infcomm研究所數據分析部生物信息和醫療分析實驗室負責人Mornin Feng,分別針對不確定與對抗性環境下的機器學習的方式方法,以及機器學習在醫療行業中實際應用中的關鍵點表達了自己的見解。

  對於人工智慧在醫療行業中在真實世界研究、醫生輔助決策、個性化關懷與公共衛生四個領域的實際應用,IBM中國研究院研究總監李少春通過實際的合作案例做出了觀點表述。北京海思瑞格科技有限公司銷售總監周麗,則聚焦智慧病房中移動監護這一技術應用,強調了大數據在這一過程中發揮的重要作用以及產生的推動性影響。

  高峰對話

  大會最後環節是高峰對話,由解放軍總醫院醫學工程教研室主任張政波主持,MIT的Roger Mark教授,《中國醫療設備》雜誌社金東社長,哈佛醫學院王朝曦教授,北京市生理科學會危重症醫學業委員會王誼冰主任委員,貝斯以色列女執事醫療中心首席資料庫工程師沈鷺,飛利浦醫療高級臨床科學家劉星剛等專家參與了高峰對話環節,針對「醫療大數據開放共享的風險和收益」發表了各自的見解,Roger Mark和沈鷺分享了MIMIC資料庫的去隱私化技術和開放共享過程,專家們圍繞著醫療數據開放共享開展了充分且深入的討論。MIMIC資料庫為全球臨床數據開放共享、使用管理等提供可以借鑑的寶貴經驗。

  跨界協作,盡顯風採

  一天的學術交流,為以數據為驅動的醫療發展指明了方向,而實踐落地,服務臨床,聚焦價值,是醫療大數據應用的關鍵所在。30日晚,本次Datathon活動的19個隊長,針對自己團隊的臨床課題做了「路演」,並在現場招募隊員。臨床工程師與大數據工程師,因為人才的稀缺,成為招募的主要對象。

  12月1-2日的Datathon活動期間,來自MIT的專業大咖,新加坡國立大學、紐約大學醫學院,以及史丹福大學的專家及研究員親自操刀加盟,現場給予指導與支持,由臨床醫生、醫工人員,大數據工程師組成的跨界團隊讓每個人的能力與價值得到了充分的體現,觀點碰撞,挑燈夜戰,知識共享,協作共贏。雖只有短短兩天的時間,每項課題都達成了初步的研究成果,團隊力量之強悍,進展速度之迅速,研究成果之突出,超出了每個參與人員的預想。本次活動除了MIMIC/eICU資料庫的應用外,首次應用了解放軍總醫院的綜合ICU資料庫、急救資料庫以及智慧病房資料庫,本地資料庫的應用與當地臨床醫療環境的結合,更是加速了數據的分析進程,有著裡程碑式的意義。

  Datathon的最後環節是成果展示,各個團隊以幻燈匯報的形式輪流上臺介紹自己的成果,中外專家代表團為各個隊伍打分。活動最終評選出一等獎一項,由東部戰區總醫院帶領的團隊獲得。二等獎兩項,由解放軍總醫院帶領的團隊和北京理工大學帶領團隊獲得。三等獎三項,分別由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帶領的團隊,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重症醫學科帶領的團隊,及火箭軍特色醫學中心帶領的團隊獲得。最具風採獎兩項,由浙江大學附屬兒童醫院帶領的團隊及來自紐約的急診醫學研究專家Joel Park帶領的團隊獲得。最具創新獎由北京微生物和流行病學研究所帶領的團隊獲得。

  活動閉幕式及頒獎環節由解放軍總醫院醫學工程與維修中心曹德森主任主持,曹主任對國內外各界對本屆活動的支持表示感謝!十九個代表隊250多名醫師、工程師和數據分析師才是本次活動的真正明星,他們將是大數據和人工智慧推動醫療行業變革的新生力軍!

  會議已經結束,醫療大數據開發應用的腳步卻從未停止。經過這樣的學術交流與實踐落地活動的成功舉辦,我們更有理由相信,大數據與人工智慧技術將為醫療行業的發展帶來嶄新的未來。

相關焦點

  • 斯坦福蔣裡博士談未來教育:人工智慧既是機遇也是挑戰
    美國史丹福大學人工智慧、機器人與未來教育中心主任蔣裡博士、北京師範大學副校長陳麗教授、北京市海澱區教委王方主任、教育部基礎教育質量檢測中心網絡平臺部張生主任在開幕式上做了主題發言。其中,美國史丹福大學人工智慧、機器人與未來教育中心執行主任蔣裡博士做了題為《人工智慧——未來教育的機遇與挑戰》的專家報告。
  • 探討人工智慧合作與治理的機遇與挑戰
    打開APP 探討人工智慧合作與治理的機遇與挑戰 澎湃新聞 發表於 2020-12-18 11:59:29 「我們應該考慮《生命3.0》的作者馬克斯·泰格馬克(Max Tegmark)的建議——這一建議聯合國秘書長數字合作高級別小組也有談及——在數字合作中為AI研究者和實踐者創造一種『希波克拉底誓言』(Hippocratic oath),使他們像醫療從業者一樣,將人類福祉放在首位,不作惡。」
  • ​孫家廣院士:大數據軟體的機遇與挑戰
    大數據作為產業發展的創新要素,在數據科學與技術、商業模式、產業格局、生態價值與教育層面,均帶來了新理念和新思維。大數據與人工智慧的快速普及應用除了受數據量激增因素影響外,還有另外兩方面因素影響:一是深度神經網絡算法處理大規模非結構化數據集的能力越來越強;二是算力的飛躍。
  • 人工智慧之於專利代理:挑戰與機遇並存
    原標題:人工智慧之於專利代理:挑戰與機遇並存 近年來,人工智慧技術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其中,智能搜索、自動程序設計、智能控制、語言和圖像理解、專家決策系統等子學科與專利代理行業密切相關。
  • 報告:人工智慧帶給東南亞的機遇與未來 | AI研究院
    二、人工智慧(AI)給東南亞帶來的機遇和挑戰在世界範圍內,人工智慧的普及程度往往與數位化程度有關。在東協,數位化的發展步伐正在不斷加快。2011年,只有6%的亞洲大公司在年報中提到「大數據」、「高級分析」、「人工智慧」、「機器學習」和「物聯網」等術語。到2016年,這個比例已經達到了三分之一,這表明這些技術正在獲得動力,並逐漸成為戰略重點。
  • 迎接人工智慧2.0的挑戰和機遇
    中國工程院對人工智慧尤其在應用領域研究以後,發現人工智慧正在大變,這些大變化出現了很多新的關鍵理論與技術,比較典型的有大數據智能、群體智能、跨媒體智能、人機混合增強智能、自主智能系統。  大數據智能即現在的大數據支持下的人工智慧;網際網路將人與計算機、人與人連接在一起,形成群體智能;跨媒體處理的認知方式越來越引起人工智慧界的重視,這種「多媒體+傳感器」產生的跨媒體感知計算可稱為跨媒體智能;把機器跟人結合在一起形成更強大的智能系統稱之為人機混合增強智能;從機器人的概念解放出來,各種各樣的智能系統逐漸發展成自主的智能系統。
  • 2018年趨勢洞察:人工智慧、物聯網、大數據…
    可視化圖表利用了大腦的圖像識別能力,出色的可視化模型將成為處理龐大數據集的更好選擇,也是2018年重要的大數據趨勢之一。亞馬遜也使用了人工智慧。亞馬遜的推薦引擎利用人工智慧來預測用戶的興趣,準確率約為5%至10%。為了提高預測準確率,亞馬遜與微軟合作,共同推出了一個新平臺,把機器學習用於人工智慧訓練。這個新平臺名為Gluon,可供各種技能水平的人工智慧開發人員使用。
  • 國內權威數據專家、學者福州論道「數據科學研究的挑戰與機遇」
    研討會現場 東南網記者張立慶攝東南網11月22日訊(本網記者 張立慶)21日-22日,「數據科學研究的挑戰與機遇」研討會在福州外語外貿學院舉行,來自北京大學、中國科學院大學、復旦大學、浙江大學等國內15所高校的數據領域權威專家、學者匯聚福州,
  • 直擊WAIC2020,維智科技陶闖談大數據與人工智慧產業融合發展機遇
    圍繞「數據要素市場賦能新經濟」的主題,維智科技創始人陶闖博士與普華永道中國管理諮詢業務CEO 張立鈞、上海銀行董事長金煜、上海財經大學趙曉菊教授同臺會談,共同探討大數據與人工智慧的深度融合之下未來在國家數字經濟發展過程中的趨勢方向與發展機遇。
  • 智慧醫療和醫療的未來
    該《規劃》中,已經把有關智慧醫療的兩大項列入了新一代人工智慧規劃當中,《規劃》也促使「智慧醫療」在2018年迎來爆發。挑戰:傳統醫療向智慧醫療轉變面臨的三大挑戰要適應新一帶人工智慧發展規劃裡面提出的智能醫療,我認為醫療行業目前主要面臨了三大挑戰。首先是資源互通、數據共享和系統連結方面。
  • 【先睹為快】劉進 鍾小琴 李學坪:《教育人工智慧:前沿進展與機遇挑戰》
    未來在教育領域,人工智慧技術將促進教師角色改變,推動素質教育改革和教育研究走向科學;同時,人工智慧技術本身的不完善及潛在的道德倫理問題也是不容忽視的挑戰。大數據研究是教育科學研究的關鍵方法,經過十餘年的教育信息化發展,中國各級各類教育擁有採集數據的各類終端技術系統,已積累了包括師生教學行為等海量教育大數據資源,這些數據時間跨度長、維度多、體量大[45]。
  • 一份關於人工智慧、機器學習和大數據的報告
    本報告旨在提供未來數據相關領域的職業機會概述。這份報告將有助於理解這些正在發展的技術帶來的各種機遇和影響。使智能系統成為可能的技術,數據和人才的組合達到臨界值,推動人工智慧的投資增長。在印度努力重振生產力增長的同時,AI人工智慧和機器學習有望填補這一空白。事實上,金融、國防、網絡安全、醫療保健和環境保護等行業都已經採用了人工智慧,並且取得了進展。但真正讓公司有優勢的是找到適合解決內部問題的AI方案。如何找到這個方案?創新才是關鍵。
  • 學而思網校技術團隊負責人李晨煜:談疫後大數據行業發展風險與機遇...
    3.2020年行業整體態勢如何?4.新的一年,這個行業存在哪些機遇?5.新的一年,這個行業存在哪些挑戰?6.行業中比較大的幾家公司目前都在做什麼,效果如何?7.行業未來3-5年的發展趨勢怎樣?而隨著大數據在營銷、金融、醫療、工業、公共安全治理等領域不斷深入發展,也表現出一些新的趨勢,如:數據安全與隱私保護需求日漸高漲;企業逐步推進數位化轉型和人工智慧應用,發揮數據價值;單一大數據平臺向大數據、人工智慧、雲計算融合的一體化平臺發展;中小型大數據企業往細分市場聚焦等趨勢。
  • 創立四周年,健康力醫療如何把握醫療設備管理新機遇?
    創立四周年,健康力醫療如何把握醫療設備管理新機遇?隨著智能化、信息化、規範化逐漸成為醫療設備資產管理的大趨勢,醫療設備服務市場已經從單純的設備維修,轉變為醫療設備全生命周期管理。這一轉變也為企業提出了不小的挑戰,傳統的第三方維修服務機構已不能滿足市場需求。
  • 「教育未來,因AI而能」 2020全球人工智慧與教育大數據大會召開
    12月11日,2020全球人工智慧與教育大數據大會在國家會議中心舉行。本次大會,經教育部批准,由中央電化教育館與北京師範大學、科大訊飛股份有限公司共同舉辦。科大訊飛董事長劉慶峰在致辭中展望人工智慧時代的教育,他指出未來教育的核心是培養人的創造力,但師生負擔過重,創造力無法解放。人工智慧過程化數據採集、數據分析、智能推薦,可以幫助教師精準教學、學生個性化學習,為師生減負增效。
  • 2020全球人工智慧與教育大數據大會舉行,共話智能時代教育未來
    本次大會為期兩天,由1個主論壇,9個線下分論壇,4個線上分論壇組成,議題涵蓋了人工智慧、大數據、腦科學、心理健康、智能化教學、教學評價等諸多領域,邀請了國內外百餘位教育專家、業界精英,分享最新研究成果和技術實踐,為進一步推動人工智慧、大數據與教育深度融合創新發展,搭建了一個高端、開放的學術交流平臺。
  • 教育未來 因A.I.而能——2020全球人工智慧與教育大數據大會在京召開
    開幕式部分與會嘉賓合影開幕式:新形勢、新階段、新理念、新格局中央電化教育館黨委副書記李萍在歡迎辭中指出,當前我國的信息化發展正處於戰略發展機遇期,機遇和挑戰並存。在「教育未來、因A.I.而能」主題論壇上,中國教育學會名譽會長、北京師範大學資深教授顧明遠先生作了題為《教育迎接後疫情時代的挑戰》的主題報告。顧先生就後疫情時代,未來教育的走向,學校和老師如何應對做出了闡述。
  • 挑戰與機遇並存,網絡安全千億蛋糕如何下口?
    挑戰與機遇並存,網絡安全千億蛋糕如何下口? 近年來,網際網路的普及雖然便捷了人們的生活,但所催生的安全問題卻也令人頭疼。網絡漏洞、黑客入侵、數據濫用等亂象的頻發,不僅危害了個人合法權益,同時也危害了國家的安全與穩定。
  • 教育未來 因A.I.而能 | 2020全球人工智慧與教育大數據大會在京召開
    12月11日,2020全球人工智慧與教育大數據大會在國家會議中心舉行。本次大會,經教育部批准,由中央電化教育館與北京師範大學、科大訊飛股份有限公司共同舉辦。、大數據技術識別人才、賦能老師、智能評價、助力學習,促進教育公平。
  • 人工智慧前景怎麼樣?薪資如何?-交大人工智慧中心
    交大人工智慧中心 近5年,隨著神經網絡、深度學習等技術應用的快速發展,相信在未來5年,人工智慧技術方面將出現井噴式增長。其實不難看出,我們的生活中早已出現了很多的人工智慧技術,例如在語音,圖像,醫療行業等。因而,許多人想進入AI行業,那麼學習人工智慧技術發展前途如何? 人工智慧技術的發展給傳統產業提供了新的動力,這更是人工智慧技術的核心價值所在,又是人工智慧技術能夠代表先進生產力的關鍵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