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京報網
原標題:抵制律師「0元接案」,根本途徑是回歸「專業評價」
▲圖片來自電視劇截圖。
近日,因個別律師事務所以0元報價投標法律服務,杭州市律師協會道德紀律委員會發布了一則行業警示,抵制低於成本爭攬業務,表示「絕不允許旅遊業曾經發生的『零團費亂象』變相在我市律師業出現」。
類似警示並非第一次,今年6月底,重慶律協也曾發出《抵制最低價中標競爭行為倡議書》。
律師「0元接案」,源於行業旱澇不均
類似問題,多年來在律師界已飽受詬病,卻始終無法找到解決的途徑,根本原因在於觀念爭議與現實困境並存。
近年來,我國的律師業快速發展,從2009年到2018年,十年間,律師人數增長了2.5倍,但律師業務總收入僅增長了2.1倍。律師之間的競爭越來越激烈。更嚴重的是,總平均收入降低的同時,律師界的「貧富」差距也在逐步擴大,越來越少的頭部律師賺取了更大份額的律師費。有數據顯示,僅北上廣三地,就以不到全國三成的律師人數,賺走了全國七八成的律師費。
2019年底,我國律師總數為47萬人。司法部當年提出,到2022年,我國律師從業人數要達到62萬人,也就是增加30%。律師業的競爭只會越來越激烈,低價競爭也可能因此更常見。
低於成本的收費,的確可能導致律師實際提供的法律服務無法達到其當初的承諾,進而產生爭議甚至投訴,不僅損害委託方的合法權益,並且也不利於行業發展。
但一個事實是,不論是招投標類的法律法規,還是律師管理規定和職業規範,並未禁止低價競爭和0元競爭,招投標相關法律規定反而還鼓勵了低價競爭,因為「價低者得」幾乎成為了中標的首要條件。
因此,在律師業競爭愈發激烈的情況下,如果僅靠行業自律,而沒有觀念轉變和相關的制度變革,要杜絕低價競爭現象其實很難。
律師服務如何計價,很難完全量化
首先,在觀念上,律師服務的本質需要重新評估。
律師可以說是極為特殊的一類職業,專業門檻同樣很高的醫生和會計師常被用來做比較,但在計算服務效果和成本時,律師卻存在特殊性。醫生可以通過住院、藥品、手術等「看得見摸得著」的服務,收取醫療費;會計師交付的審計報告、財務報表等成果,也很「具體、實在」。但律師服務卻更抽象或複雜——收了一筆律師費,投入大量工作時間,最終卻可能敗訴;或是參與談判,談了很久,寫了很多文件,最終項目還是沒有談成。
工作過程和成果的「脫節」,導致了律師服務如何計價的問題產生了混亂。
重慶和杭州律協的公告中,都重點強調律師低價競爭不能低於成本。律師的成本是什麼?從本質上,律師服務賣的是時間,而不是辦案結果。律師行業規範明確規定,律師不能承諾辦案結果。這個禁止性規定,實際上體現了律師服務的本質。
從成本角度,律師的直接成本除了辦公成本外,就是時間成本了。每個律師的總工作時間差距不會太大,但問題在於,不同律師的單位時間價值不同。律師單位時間的價值,實際上也取決於供求關係。不論年資、專業水準、性別,一個受歡迎的律師,單位時間的收費標準必然遠遠高於較冷門的律師。
在律師業激烈競爭和嚴重分層的現狀下,一些律師自認為單位時間價值很低,因此願意以低價供應服務時間,換取業務機會。僅從律師服務本質上來看,這種做法並非不合理。
限制低價,更需要嚴格的專業評估
限制律師低價提供服務還存在兩個難以迴避的問題。首先可能導致低收入人群更難獲得法律服務;其次,可能成為律師業中「既得利益者」排除競爭的手段,導致初級律師更難以生存和獨立成長,只能寄於頭部律師籬下。
兩地律協的公告中,還共同提出了一個憂慮,擔心低價收費的律師,無法保證法律服務的質量,損害當事人利益。毫無疑問,低價優質和高價劣質的現象同時存在,不能簡單將低價和劣質聯繫在一起,但「0元報價」對應的低質服務情形確實有不少。
問題的關鍵,在於如何維持律師服務的專業水準。不論高價還是低價,律師都應該維持高水準的專業服務水平。一個身價很高的專業律師,如果出於各種理由,願意免費提供法律服務,這是個人選擇,無可厚非,不能一禁了之。而一個身價不高的律師,通過專業服務,為當事人解決了重大問題,當事人願意付以高價,同樣是合理的。
因此,對律師的約束,比起在價格上的限制,更根本的是立足於律師服務的專業水準。
再回到法律服務與醫療服務的類比。醫療服務的價格爭議較小,不存在低價競爭問題,評估也更為科學。醫生的治療如果出了問題,有醫院、衛健委和醫療鑑定機構多重評估判斷,如果查實屬於醫生過失、過錯責任,則難逃賠償和處罰。
但律師代理案件敗訴了,則罕見評估律師辦案的質量,遑論追責律師執業責任。如果律師協會能真正從律師專業性上加強行業自律,更加積極地處理不專業、不負責導致的法律服務問題,提高律師專業水平,促使律師們重視專業能力的積累,增加每項業務投入時間,則不僅可以提高律師界整體的社會形象,同時也可以倒逼律師們降低低價競爭的意願。
□葉竹盛(華南理工大學法學院副教授,執業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