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景大平層、Loft精裝公寓、上海裡弄的小洋樓……
這不是哪個有錢人的房子,而是國產劇裡一個上班族最常見的住房。
國產劇裡這些又大又精緻的房子,普通家庭看了會沉默,拿著小几千月薪的工薪族看了會流淚。
國產劇普通人住的房子,到底有多不真實?
偶像劇《微微一笑很傾城》中的男生宿舍,藍白相間的地板搭配頗有設計感的上下床,中間偌大的場地僅僅放置著一張孤零零的小方桌。
按一般大學來看,這種尺寸的空間,不放個6、7張雙層床(還得是鐵架那種)說不過去啊。
關鍵除了大以外,男生宿舍這麼纖塵不染,毫無生活痕跡,真的合理嗎?
偶像劇不合常理尚能以幫助觀眾逃避現實、打造幻想來解釋,但某些旨在描寫現實的「職場劇」也這樣,是不是略顯兒戲呢......
《完美關係》中公關公司女高管斯黛拉的家,窗外即是東方明珠。很明顯,在上海最中心的位置。
這套房子,《安家》中也出現過,市價1個億,還是由梁朝偉代言的。
多少大公司的老闆都不見得能住得起這套房子,是編劇太高估打工人的工資,還是看低了上海的房價。
北漂、滬漂一族也是國產劇的常客,時不時要被拉出來溜溜。
《我的真朋友》裡,普普通通的房產中介程真真,住著有大飄窗的市中心精裝公寓。
即使丟了工作,又還不上信用卡,還能靠著沙發邊吃自熱小火鍋,邊愜意地跟男神微信聊天。
這就是編劇們認為的「落魄」嗎?那拜託讓我也落魄成這樣。
就連大導演趙寶剛的作品,也逃不過「豪宅+樣板間」的固定配置。
電視劇《青春鬥》講述了幾個剛畢業的小姑娘,混跡於北上廣,在北上廣奮鬥的故事。
劇中某女主為了躲避男友,讓室友先草率地租了一個一室兩廳的房子,這時候他們都還沒有工作。
看看這採光極佳的陽臺,油光水亮的木地板,甚至還有壁爐的裝修,就能明白這兒的租金定然不菲。
難道這些姑娘們都是來體驗生活的「後浪」嗎?
更離譜還得數新版《流星花園》裡杉菜的家。
在100萬隻能買間廁所的上海,看看這房子大小。
並且還是在上海市中心的淮海中路,均價12萬一平。
硬要解釋的話,還是很符合「灰姑娘」的設定的,畢竟真正的灰姑娘祖上也是貴族嘛。
國產瑪麗蘇偶像劇的編劇,恨不得每個初出茅廬的「灰姑娘」都有華麗的南瓜馬車和水晶鞋。
女主們即使身處落魄,眼妝不能花,衣服不能土,住的房間不能不精緻。
畢竟只要主線劇情不崩,就能被認為是「良心國產劇」了。
就連抗日劇裡的革命戰士,也得「住別墅」、「穿皮鞋」、「化濃妝」。
昨天剛上熱搜的《雷霆戰將》,披著戰爭的幌子,有著戀愛偶像劇的裡子。
這豪華的歐式別墅,考究的裝潢,我說這是八路軍獨立團團部,你敢信嗎?
還有這相當敞亮規整的八路軍野戰醫院。
劇組的良心真的不會痛嗎?
什麼是真實?
日劇《校閱女孩河野悅子》中,由石原裡美扮演的河野悅子是一個非常熱衷於時尚搭配,且勵志成為時尚雜誌編輯的女孩。
柜子上是各種包包以及配飾,衣櫃裡堆滿衣服,甚至還有為了搭配服裝所設置的半身人臺。
狹小的空間被各種雜物充斥,生活痕跡豐富得難以想像。
就這幾樣,河野悅子熱愛時尚的人設就穩了。
這才是一個布景需要做到的,讓觀眾信服。
說白了,電視劇裡的布景跟景物描寫一樣,要交代背景、表現人物、推動情節發展,簡單說,就是不會說話的旁白,得讓觀眾迅速入戲,引發共鳴。
《龍嶺迷窟》背景裡上白下綠的牆壁貼滿舊報紙,一下子就能讓人代入80年代。
還有破得掉漆的木門,剩了一半的玻璃飲料瓶,布景裡每一件東西都在告訴你故事發生在什麼樣的背景。
就連觀眾看不到的地方,細節也沒丟,小賣部的招牌,玻璃窗上的印字,用的也是當時流行的「二簡字」。
除了符合歷史背景、人物特點以外,一個合格的布景還得有「人氣」——也就是生活痕跡。
《三流之路》裡女主的家,麻雀雖小但五臟俱全,該有的鍋碗瓢盆一個不落,最右側還有兩盒未開封的泡麵和一盒吃完的放那兒。
《隱秘的角落》老陳的家,一摞摞款式各異的紙盒,茶几上成堆的報紙和泡好茶的茶杯。
用心過的布景不僅能幫助觀眾一下子就進入劇情,能留下的討論空間也是巨大的。
以《甄嬛傳》為例,由於橫店拍攝基地附近都是連綿青山,但從真正的故宮中望牆外,只能看到天空。
因此導演鄭曉龍在後期製作時,專門提出將鏡頭中的山巒抹掉,還把橫店偶爾「露餡」的灰牆都變成紅牆。
為了避開南方特有的芭蕉樹,導演總要盡力躲著芭蕉樹拍。為了還原御花園中鬱鬱蔥蔥的感覺,劇組還做了一些假樹樁「半身」出鏡,營造高木林立的感覺。
在前期拍攝時,劇組曾押200萬元支票,從北京採購了兩大車明清紅木家具運到外景地橫店。
劇中用到的瓷器全部採購於江西景德鎮,皇后宮裡擺放的硯臺就是價值上百萬的真品。
甄嬛傳裡這些用心的布景,令其開播多年以來話題度依舊不減,探討裡頭的細節更是成為了社交論壇上一門新的「學派」。
除此以外,前不久大火的《隱秘的角落》也能稱得上「業界良心」。
光是為了找到合適的拍攝場景,劇組就花了4個月的時間。
朱朝陽樓下的老城區,一個無關緊要的背景,劇組從街頭布置到望不到邊的街尾。
為了還原年代感,張東升家的大理石茶几、紅木託、皮質沙發和老陳家的電視天線、對聯、被拍子都是劇組通過各種渠道淘來的。
包括朱朝陽的家,都是劇組一手一腳地從毛坯房搭建出來的。
發現了沒有,其實國產劇的布景並不是不能做好,而是劇組想不想做好。
在影視作品快餐化的現在,許多劇組只追求一時的火爆,短暫的利益獲取足以讓他們心滿意足。
高質量的作品,反而被逐漸捨棄。
任何事都需要工匠精神,影視圈也不例外。
贏的是「眼球」,輸的是口碑,這買賣到底合算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