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城市裡的普通人們一樣困惑,
甚至比你想像的更無所適從。
每次說到北上廣深這些一些城市,總歸就是:有錢!奢華!不止是城市高端大氣上檔次,連帶著那些生活在這座城市裡的人,也都感覺相當有錢。
但轉念一想,不對,明明自己也是上海人啊!我怎麼沒有錢???
一位匿名網友,生在上海市中心,長在上海市中心。
但她自稱:窮,很窮!!
她的爺爺輩是江浙人,爸媽生在上海,那自己算是第三代上海人了。她們家的住房是爸爸年輕時分到的29平的一間房,沒有陽臺,好在煤衛獨立。小時候,一家三口加爺爺四個人住。雖然房子小,但也快樂。
但是長大之後,就感受到了窮的痛苦。老式公房,一梯六戶,短期內不會動遷。父母也覺得,女孩子沒必要背債,沒買房。高中之後,她的爸爸生病、去世,媽媽一個人打兩份工維繫家裡,自己負責家務活,後來也沒考上大學。
後來雖然也畢業工作,但自己的生活卻是一團糟。
沒結婚,收入不高,工作不穩,和媽媽擠在29平的那間房裡,沒有自己的床,沒有隱私,申請了經適房,又覺得太遠不會去住……
生活方面手頭也不寬裕,30多了,捨不得旅遊和看演唱會,也沒談過戀愛,對婚姻也沒什麼期待。
她自己小學初中裡的小夥伴們,生活壓力也挺大。但主要的壓力,還是來自於住房。
一說到人家有獨立婚房,這位網友就很羨慕。然後回過頭看,發現自己和自己小夥伴的家長們,不是運氣不好沒碰到動遷,就是沒把握機會在房價低時買房。
很多父母都沒買房的意識,或者是懼怕背上貸款而錯過了買房的機會。
到現在是實在買不起房子了,父母一輩子勤勤懇懇,到頭來也就付個首付,孩子接著還貸。
從小到大,到現在三十幾歲,一直和家裡人一起住29平的一間房,一點隱私都沒有,想想都覺得蠻「殘古額」……
其實,這樣的家庭在上海還真不少。
記得在某房屋改造節目裡,上海淮海路上的一處11平的老房子,一家三口住了30年。這個兒子有了女友想結婚,都開不了口。
逼仄的家庭用餐環境,是太多市區小朋友們童年熟悉的場景。二十來平的房屋,住著三四口人。
說是上海人「螺螄殼裡做道場」。房子雖小,角角落落都利用到,該有的家具和電器也都樣樣有。但終究,是因為買不起大的吧。
不然誰家裡會這樣:床邊擺冰箱、衣櫥邊擺餐桌 。
這樣的住房條件,的確就是不少「上海土著」的現實寫照。
不止是上海,北京也有不少這樣的「北京土著」。二環內的沙發床,一直睡到自己出嫁。
現在不少人都說,怎麼這些人當時都想不到買房?的確,上海的富人都是那些早期買了房的,然而,「誰會想到房價會如此瘋漲呢?」
現在再回過頭來看,感覺上一輩人不買房的原因有幾點:
一不想背債,二住房還行。如網友所說,身邊夥伴的情況都差不多,就不會想要去背債來升級住房。
這些放在當時,算是可以理解的吧只是現在再看,才知道自己都錯過了太多。
也有網友說:賣了房子,去其他城市吧。但我相信,99%的「上海土著」都是不願意的,甚至腦子裡從來都沒有過這個選項。
「上升」的機會很渺茫,也沒有「出逃」的路。不少大城市的本地人,就是這樣「被困在了市中心」。
也有網友這樣感嘆:我83年出生,大概2、3歲的時候福州路老房子拆遷分了浦東的兩房,但那會兒寧要浦西一張床啊,父母置換回浦西後,我在21平的浦西房子裡長大生活到31歲(睡地鋪,睡沙發,沒有客廳只有房間),才攢夠了首付,帶上父母搬去了南翔,老房子租掉了,外人看來在上海的你光鮮亮麗,但其中的辛苦也不足與外人道。
也有網友表示:從小和父母擠在9.6個平方,兼具臥室,廳,廁所,浴室等的小房間裡,直到工作的第二年世博動遷,才有了自己的小房間。麻雀雖小,五臟俱全,房子小歸小,幸福感還是爆棚的。
這就是大城市裡普通人的寫照,精英畢竟是少數,普通人才是大多數。
現在上海就是這樣,女孩子還好點,畢竟現在社會越來越傾向於男孩出房子。好一點的女孩可能就是一起還個貸,有了貸款基本兩個人工資大頭就去掉了。
房子都是要住的,除非很多年前投資了閒置的,或者極少數拆遷戶,不然就是工資去掉貸款和基本開銷所剩無幾,有了孩子更要精打細算。
這些上海人外表看著光鮮,但各方面的壓力無比現實。面對不斷湧入的激烈競爭,高昂的物價,大城市裡的普通人們一樣困惑,甚至比你想像的更無所適從。
有人靠父母的資助、有人靠自己的奮鬥,搏得了一條出路,有人就此被困在了市中心的「老破小」裡……
也許只能這樣安慰自己,房子不用太多太大,父母在,家就在,有愛便有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