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青蛙的形態特徵
1、青蛙,又稱黑斑蛙,其體分頭、軀幹和四肢三部分,成體無尾,體長約8釐米、頭扁而寬,略呈三角形,眼圓而突出,兩眼後方各有一明顯的圓形鼓膜,鼻孔小,口寬闊,吻部尖,舌扁平分叉,並能翻出。皮膚較光滑,軀體短而闊,背部黃綠、深綠或帶灰棕色斑,腹部白色。前肢較粗短,有四趾,後肢肌肉發達,雄蛙口角兩旁有一對外聲囊,前肢第一指頭內側有婚姻瘤,生殖季節時更為明顯。
2、青蛙為兩棲類動物,一般生活在水裡和陸地上。青蛙棲息在池塘、水溝小河的岸邊草叢及稻田中,捕食昆蟲,主要是農業害蟲,白天一般隱匿在草叢或水稻田內,晚上和清晨出來活動。蛙在氣溫下降到10℃以下時鑽入水邊或泥土中進行冬眠,來年春季出來活動,4~7月份進行繁殖,雄蛙以鳴叫的方式來吸引雌蛙抱對產卵,蛙在水中受精,蛙的受精卵12天可孵出蝌蚪。
3、青蛙有雌雄之分,性成熟一般在三年以上,人工養殖兩年即可達到性成熟,屬卵生,卵產出後孵化出小蝌蚪,小蝌蚪生活在水裡,通過一些時間後蝌蚪會變成幼蛙,成幼蛙後主要在陸地上生存(蛙→產卵→孵化→蝌蚪→變態→幼蛙→著陸)。
二、青蛙成蛙飼養技術
1、成蛙蛙池建設
成蛙蛙池寬3-4米,長10-15米,池埂高0.5-0.6米。每畝可修建45㎡土池10個左右。 每個蛙池池埂內側用尼龍網片(1.2米寬)架設圍網,每隔2-3米打一高0.9-1.0米的圍網內鐵樁,網片下部埋入土中0.1米,鐵樁向蛙池內彎成「Γ」型,並向內探出0.1米防逃。所有蛙池四周再用尼龍網片或彩鋼板架設圍網或護欄,防逃和放敵害生物;蛙池上網架設天網防敵害鳥類偷食。進水管用50毫米的PUC管制成,管體擠穿網片,進入圍網內;出水管用110毫米PUC管制成,埋於蛙池中間回型水溝將水排如蛙池附近排水溝。
2、成蛙飼餵密度
一般每平方米可飼養40隻成蛙,1個半月,體重可達到100克。
3、飼料投食
青蛙苗種投放初期投餵小顆粒飼料,待蛙池內青蛙長勢出現差異時,根據大小蛙的比例,相應的將大小顆粒飼料混合進行投喂,以讓大小蛙都有適口飼料攝食。飼料投餵每天早、晚各一次,晚上根據吃食情況適當增加投餵量。
三、注意事項
1、定期清洗網框食臺,並消毒,及時清除死蛙。
2、由於青蛙有同類蠶食的現象,所以保證每天過量投喂,以防止大蛙吃小蛙。
3、堅持每天晚上蛙池巡查,重點查看蛙池是否有敵害生物(如蛇、夜貓、黃鼠狼等)。一旦發現敵害生物,立刻清除出蛙池。
4、蝌蚪期除草不可使用草甘膦,否則蝌蚪變態過程中畸形率升高,影響後期銷售。
5、高溫季節,蛙池除草搭遮陰棚,以利於觀察青蛙活動情況和避暑。
6、回型水溝最好修成一定的斜坡(以45%為佳)以利於青蛙上岸攝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