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同前陣子流行說的「打工人」一般,近日,一句「小丑竟是我自己」帶著它的表情包悄然走紅網絡。
當人們遭遇現實的無情打擊時,就會喊上那麼一句:「小丑竟是我自己!」
一會兒是迫於生存壓力的「打工人」,一會兒是偽裝自己情緒的「小丑」,為什麼最近流行的梗都這麼「喪」?
01人人皆笑「小丑」
小丑,原指那些在雜技中塗滿濃妝、表情動作誇張、以取悅觀眾為目的的表演者。在社交文化的加持下,「小丑」二字被賦予了新的內涵,常被用來指代「舔狗」「自作多情的人」。
「小丑竟是我自己」的應用場景很多元,只要遇到不順心的事情,都可以通過調侃自己是小丑的方式來抒發情緒。
本以為可以「舔狗」逆襲,沒想到卻屢屢破防,最後才發現自己還是那個卑微的小丑。
周一上班工作狀態難以調節,儘管「打工人」諸多抱怨,還是要仔細鑽研客戶和老闆的脾氣,滿臉微笑地回一句「好的,收到」。
02人人皆是「小丑」
熱梗的興起,不僅僅是「機緣巧合」那麼簡單。
「小丑竟是我自己!」這句辛酸又讓人心疼的話,生動地反映出大家在面臨現實困境時展現的無奈態度,似乎特別有共情能力。
堅持對一個人好,付出不一定會收穫夢寐以求的愛情,還有可能被人嘲笑是「舔狗」。
認真工作,拼命加班,不一定會實現「升職加薪、出任ceo、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巔峰」的美麗願景,但一定可以保障老闆的收益。
到了年紀被迫相親,本以為自己是在妥協,沒想到還會被看不上的對象嫌棄。
假面永遠是笑臉,我們就這樣為自己戴上了一副「強顏歡笑」的小丑面具,隱藏住內心的無奈、傷感、痛苦與孤獨。
生活不如意卻還要努力保持微笑,你我都戴著「面具」,扮演著自己「小丑」。
03為何流行「喪」?
「今天不開心沒關係,反正明天也不會好過。」
「哪有什麼職場精英,還不都是打工人。」
「你以為你是主角,其實你只是小丑。」
不知從何時起,網絡上的流行梗開始與「喪文化」契合,看似玩笑的背後道出的是這代年輕人所肩負的壓力。
表面上看,年輕一代的生活水平絕對比老一輩的要富足很多,但由於社會處於快速發展的時期,他們也有著先輩們未曾經歷過的壓力:上班要996,考公務員、考研究生要百裡挑一,結婚要有房有車……
充滿希望的年輕人一走出象牙塔,就能窺見現實的真相,前路漫漫,跟生活扳手腕幾乎毫無可能,是以,他們焦慮,他們喪。
情緒不能一直憋著,這種難以言傳的無力感和挫敗感,需要找一個釋放的出口,於是,他們只好通過這種似是而非的「喪」文化予以表達。
從本質上說,「小丑竟是我自己」與之前流行的「打工人」一樣,都是人們對現實窘境的排解與發洩。
老生常談的「喜劇內核是悲劇」,在「小丑竟是我自己」這句話上也展現得淋漓盡致。
當人們無法承受現實的無情打擊卻又無力反抗時,「小丑」就會站出來,將微笑留給他人,把苦澀和悲痛藏給自己,半是自嘲,半是宣洩,其中還間雜著對現狀的抗議。
04「喪」是為了「不喪」
其實,無論是「打工人」,還是「小丑竟是我自己」,這些看似「喪」的流行梗都是為了「不喪」。
死要面子活受罪,不要面子不受罪。
與其為了所謂的體面裝作生活順遂,還不如一句「小丑竟是我自己」來得灑脫、自如。
與其在社交平臺上哀聲抱怨,釋放「負能量」,不如哈哈一笑,以一種成年人的黑色幽默自嘲自解,大喊一句:「小丑竟是我自己!」
羅曼羅蘭說過:「真正的英雄主義只有一種,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後依然熱愛生活。」這屆年輕人又何嘗不是在一邊自嘲中自愈?
在馬上形成能用腳趾扣出五室一廳的尷尬氛圍前,先用這樣一種開玩笑的方式緩解氣氛,抒發不好的負面情緒,不得不說這也是一種「高情商」的體現。
反正也不能改變生活的困境,說一句「小丑竟是我自己」,起碼能帶來快樂。
頭上帶點彩總比頭上帶點綠好,誰,還不是個小丑呢?
(圖片來自網絡,請作者與本號聯繫,以奉稿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