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丑竟是我自己」很喪嗎?
從本質上說,「小丑竟是我自己」與之前流行的「打工人」很像,都是人們對現實窘境的排解與發洩。
聊到這裡,可能會有人覺得:這又是一次「喪文化」的偉大勝利,90、00後垮掉的一代巴拉巴拉。
這張圖可以說是喪文化的代表
我覺得,無論是「打工人」,還是「小丑竟是我自己」,會覺得他們看似很低沉,很「喪」,這是因為你只看到了第一層;但實際上,他們是在第五層——「喪」其實是為了「不喪」。
如果你沒看懂以上這段話,那就對了,來聽我慢慢瞎扯……咳咳,不是,聽我慢慢分析。
1,死要面子活受罪,所以我們乾脆不要面子,也就不用受罪了。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一篇名為《不存在的女友》的文章(由裡八神老師創作),裡面的主角為了讓別人「以為他有女友」,準備了一大堆化妝品、衛生巾,甚至平常看電影都是買兩張票,一個人看。
如果你身邊也有這樣一位為了所謂的體面,忌諱綠帽、小丑,備胎,舔狗,打工,忌諱一切醜化自己的屬性,甚至飯都吃不起了還要買包25的芙蓉王撐門面的人,那麼你應該就能理解「小丑竟是我自己」是一種多麼務實、多麼灑脫的姿態了。
2,嘲別人的諷,讓別人無路可嘲。
自嘲,其實也是一種心理保護機制,在馬上形成能用腳趾扣出五室一廳的尷尬氛圍前,先用這樣一種開玩笑的方式緩解氣氛,抒發不好的負面情緒,不得不說這也是一種「高情商」的體現。
反正改變不了什麼,說一句「小丑竟是我自己」,起碼能帶來快樂。
總的來說,「小丑竟是我自己」這種梗的流行,其實無非就是「樂子人」對現實的不易發發牢騷而已,只不過用一種娛樂化、自嘲化的形式表現了出來。
畢竟生活已經如此多艱,我們又何必去拆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