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當下港式中文最不堪入目之處,是惡性西化得愈來愈像翻譯體,還要是廉價、拙劣和急就章式的翻譯體。
印有漢字筆順的茶杯
香港人筆下的中文,也許沒有他們寫的英文那麼哀鴻遍野、錯漏百出;但觸目驚心的程度有時猶有過之。最諷刺的是,港式英語視文法如無物,但港式中文卻似乎心甘情願接受英文文法的約束。中文與英文文法無媒苟合,生下來的怪胎我稱之為「grammatical Chinese」,即用英文文法寫出來的中文。
比方說,我們經常讀到「慢慢地走」、「靜靜地躺著」和「不知不覺地愛上他」,這個「地」分明就是英文之中、加在形容詞之前的後綴(suffix ) 「ly」的中文同義詞或對應物(equivalent)。其實中文的許多疊字,例如「緩緩」、「淡淡」、「徐徐」、「漸漸」和「悠悠」,本身已經是副詞,又何苦加個「地」去畫蛇添足?
還有那個令人不勝其煩的「們」字。根據港式中文的慣用法,「們」這個字等於英文的第19個字母、構成名詞複數的那個「S」。於是「觀眾們」、「同學們」、「同事們」和「朋友們」之聲不絕於耳,你除了可以說「阿們」之外,還可以怎樣?
當下港式中文最不堪入目之處,是惡性西化得愈來愈像翻譯體,還要是廉價、拙劣和急就章式的翻譯體。早已有人指出,現代中文「無性不歡」嚴重性、結構性、思想性、藝術性、政治性、概念性.....仿佛什麼複雜艱澀的概念,給它加個「性」字,就會馬上變得明辨可懂。
自問不懂得欣賞黑色幽默的,就不要讀太多港式中文,一個「性」字還會令人想入非非,但那個避無可避的「被」字才真正令人頭昏腦脹。即使絕少讀報和看雜誌,只要漫不經心看看電視和聽聽廣播,也會發現「被」這個字已泛濫成災。
其實在大多數情況下,中文的被動語態不言而喻。說錢花光了,晚飯吃過了,誰都明白。偏偏要寫成「被花光」、「被吃過」當然是貽笑大方;將「被告裁定有罪」寫成「被告被裁定有罪」也是多此一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