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川遺址慢慢消失 河床被抬高是主因

2020-12-20 婁底新聞網

北川遺址慢慢消失 河床被抬高是主因

字號: 2013-07-13 10:09作者:馮琳琳 來源:紅網 我要評論()

持續特大暴雨,北川大酒店遺址、遇難者公墓等重要保護地全部被洪水淹沒。有學者和網友認為地震遺址保護「幾億元打了水漂」、「勞民傷財」。對此,相關政府部門表示,老縣城地震遺址投入資金不到1億元,老縣城被淹主要是河床抬高所致。(7月12日《新京報》)

真是屋漏偏逢連夜雨,北川老縣城在經歷了一場大地震的劫難之後,又遭受特大暴雨侵襲,致使北川大酒店遺址、遇難者公墓等重要保護地全部被洪水淹沒,可謂雪上加霜,多災多難。

地震與洪水都屬於自然災害,具有不可抗力屬性,因而發生人員傷亡與財產損失都不足為怪,公眾也不會無端指責誰的不是。可是,發生在北川的「二連災」,似乎不那麼簡單,網友對當地政府的責難也並非空穴來風、沒有道理,地震遺址保護究竟有沒有「幾億元打了水漂」、「勞民傷財」?相信事實勝於雄辯,某些政府部門人員不必巧舌如簧竭力辯解,更不必為此而大動肝火。

面對網友的質疑與詰問,北川某些官員顯然很不愉快、很難接受,於是迅速作出了回應,具體有三個方面,一是認為遺址遭淹是地震留下的後遺症,二是遺址投入不超過1億元,三是遺址本身就會慢慢消失。縱觀三個方面的表述,其目的只有一個——為自己開脫責任。

看了這些所謂的「理由」,真是既可氣來又可笑,地震之後產生堰塞湖,這是人所共知的常識,本應加以治理,畢竟這裡屬於災害高發地區,經常發生山洪暴發等災禍,那麼明知有此類事故隱患,為何不及早採取應對措施?至於幾億元打了水漂也是不爭的事實,遺址也好,紀念館也罷,都建在這塊土地上,都被洪水淹沒了,損失是明擺著的,即便照你們所說投入只有1億元,但1億元難道還少嗎?難道就應該受到損失嗎?「投入不過億元」,敗家子的口氣大抵都是如此,我們早就見怪不怪了;更搞怪的是,在某些官員眼裡,遺址成了「易耗品」,反正遲早會消失,這次不過提前了而已。

說了一大堆理由,沒有半句自身的不足,這是一種工作習慣,顯然怪不得他們,要怪就怪我們太挑剔了,太較真了。或許我們不應該讓你們出醜,而是給你們送去一面錦旗,面對特大暴雨,你們戰勝了災難,遺址雖然淹沒了,但沒有一個人在遺址內遇難,如果你們願意接受,我們就立馬趕製,只是這面錦旗無處可掛了,要掛就掛在你們脖子上,只是再也看不出你們的臉面究竟是紅還是白了。

Tags:信用卡 銀行卡 財經

相關焦點

  • 漫步北川地震遺址
    漫步北川地震遺址文/梅林飄雪今年國慶本沒安排出遊,卻在兒子提議下來了一次說走就走的短途旅行。於是便與同學相約,決定十月六號去北川地震遺址看看。2個小時後就達到遺址入口處,我們帶上口罩依次進入,入口處有三幅放大的照片,分別拍攝於2007.6.9日地震前北川老縣城的照片、2008.5.26日的震後北川老縣城照片以及2008.10.5日的「9.24泥石流後老縣城」照片,兩相對比,心情瞬間沉重了起來。
  • 北川遺址10年後恐消失 長期保護方案始終未出臺
    五年來,相關專家對震損建築的研究一直都在進行,但大多僅僅停留在論文和實驗室階段,北川血淋淋的教訓並未引起社會和公眾足夠的重視,以至於五年不到,蘆山再現了眾多北川地震遺址中的場景。  去年3月,退休在家的王詩安來到遺址區祭奠親人,一條「保護遺址就是保護人類自己」的橫幅觸動了他,「閒下來容易悲傷」,王詩安選擇報名參與遺址保護,綿陽市唐家山堰塞湖治理暨北川老縣城保護工作指揮部安排他夜間守護遺址。
  • 駕尋川西(2)探訪北川地震遺址
    說起2008年的那場地震,大家印象深刻的更多是汶川,而北川縣、映秀鎮同樣是受災最嚴重的地區。汶川採取原址重建,唯獨保留下來的是那座時間永遠停留在14:28分的鐘,而北川則更好地保留著老縣城震後遺址。此次川西遊記拍攝,毫不猶豫地把北川地震遺址作為一站,或參觀、或感受,或回憶、或警示,也希望看到這一樁樁一幕幕之後,能在你心中激起漣漪。抵達北川時間尚早,繞過曲山鎮徑直拐入了地震遺址方向。路上的車本不多,也時不時能看到地震墜落到路面上的巨石,路旁的標語也能依稀感到危險並不遙遠,幾個掉頭彎後,破壁殘垣映入眼帘。
  • 5.12 汶川地震發生的瞬間被定格,十年後的遺址
    時光流逝,生活始終要向前,撕裂的傷口會慢慢結痂,疼痛會慢慢減輕。一座因汶川大地震而為人所知的小鎮,因為地處震中,幾乎被完全炸毀。十年時間,漩口中學地震遺址旁,已締造起一排排穩固規整的房子,濃鬱藏羌風情的街道上布滿飯店、旅館和商鋪,街頭遊人不斷,舊日廢墟已是田園村歌現象,不遠處的映秀小學裡,傳出孩子們的朗朗讀書聲。
  • 汶川大地震災難十周年 北川老縣城地震遺址
    北川老縣城地震遺址。北川老縣城地震遺址裡的一棟家屬樓,牆上至今掛著一對夫妻的結婚照。北川老縣城地震遺址前長出的鮮花。北川老縣城遇難者公墓。北川中學初中部茅壩中學的操場,地震時,這個校區共有師生287人,當天,除了60名到老城區縣委禮堂開會,以及23名正在操場上上體育課的學生和一名老師之外,其餘的師生全部被埋在了這片巨石之下。頃刻間化為永遠的記憶,只剩下一個籃球架和這面五星紅旗屹立在此。這是一位遇難孩子的媽媽掛的。這個孩子叫賀川,地震時16歲,他和他的同學們永遠的沉睡在了這片巨石之下。
  • 汶川地震已過去多年,北川中學地震遺址為什麼不讓挖?
    汶川地震已過去多年,北川中學地震遺址為什麼不讓挖?首先申明一點,汶川國殤,舉國哀悼。先說下事情的經過。2008年5月12日下午汶川地震發生後,兩棟五層教學樓垮塌。在這場巨變中,有1000多師生不幸遇難。隨後1300餘名倖存師生被轉移到綿陽安置。總理先後七次看望北川中學師生,並親臨受震後的北川中學。
  • 防災減災日②|八進北川地震遺址的思考:斷裂帶房屋仍有隱患
    陰雲籠罩,微風裹脅著細雨,吹打著老北川縣城的廢墟。一座包圍在群山懷抱中的縣城,因2008年5月12日汶川特大地震被摧毀而聞名天下。這是我震後第八次來到這座世界上最大的地震災難遺址。每次進入遺址,面對連綿的廢墟和長眠地下的同胞,心情都無比壓抑,迫使自己不得不思考許多問題。
  • 北川中學部分倖存師生前往學校遺址祭拜,提醒自己活出意義
    北川中學倖存師生在老縣城地震遺址默哀。本文圖片均為澎湃新聞記者 王鑫 圖4月6日,清明小長假第二天,二十餘名在汶川大地震中倖存的北川中學師生,先後前往北川老縣城地震遺址、北川中學遺址,為在地震中遇難的教師和同學獻花祭奠。
  • 汶川地震十年後,北川老城成為地震遺址公園,新城則欣欣向榮
    老北川縣城目前還是地震時候的斷壁殘垣和廢墟,而新的北川縣城位於老城南部,一片生態新城的景象。北川老城經歷汶川地震變成了廢墟,目前是一片斷壁殘垣,也可以看作汶川地震的遺址公園。北川老城經歷汶川地震變成了廢墟,目前是一片斷壁殘垣,也可以看作汶川地震的遺址公園。北川老城原本位於河流與山谷的夾縫地帶,即便不發生汶川地震,也面臨著山體滑坡和發展空間狹小的問題。
  • 受持續特大暴雨襲擊 北川老縣城地震遺址道路積水最深1.5米
    受暴雨襲擊的北川老縣城地震遺址。 付勇 攝從8月10日18時開始到8月11日15時,四川綿陽北川羌族自治縣遭受持續特大暴雨襲擊,北川老縣城地震遺址道路出現積水,最深處達1.5米。目前,北川老縣城地震遺址實施全封閉交通管制。
  • 地震博物館主題為"永恆北川" 建在北川中學原址
    地震博物館將建在原北川中學校址,設愛心紀念林地,參觀者可植樹寄哀思,4座守望塔將設在中心祭奠園和北川墓園四周  昨(23)日,早報獨家披露上海市支援《北川國家地震遺址博物館》規劃項目策劃組提交的《北川國家地震遺址博物館策劃與整體方案設計
  • 震後的北川舊城這十年每天白天人來人往,卻依然安靜
    然而,北川舊城並沒有來得人多而變得喧鬧,反而顯得很安靜,因為人們知道,廢墟下沉睡中無數的逝者。圖為一個老人經過北川地震紀念牆前。2008年5月20日,北川縣城正式全面封城,嚴防災區疫情爆發。5月21日,北川縣城西北側的唐家山堰塞湖一側山體出現滲水。6月10日,隨著唐家山堰塞湖成功洩洪除險,北川縣城被浸泡在大水之中。圖為三個遊人在觀看北川地震後巨幅照片。
  • 汶川大地震十周年 那些地震遺址 依然震撼震驚心碎
    與朋友從成都出發,經都江堰一路向北,汶川、茂縣、北川、平武、青川,一個個熟悉的地名躍入眼帘。 十年前的那次災難,山河破碎,大地同悲。 如今,撕裂的傷口已慢慢結痂癒合,刻骨的傷痛或許已被歲月撫平,但那份記憶永遠留在人們心中。從成都經都江堰沿岷江而上,車過紫坪鋪水電站,再經過一個長長的隧道,我們到達映秀,看了時間,剛好70分鐘。
  • 走進5.12地震的北川
    文圖|黃玉容北川羌族自治縣位於四川盆地西北部,東接江油市,南鄰安州區,西靠茂縣,北抵松潘,平武縣。距綿陽市區42公裡,距成都160公裡,是中國唯一一個羌族自治縣。全境山峰巒起伏,溝壑縱橫,植被茂盛,礦產資源豐富,是一個美麗而具有民族特色的地方。
  • 高考地理小專題——河床特點及其意義
    克裡雅河發源於崑崙山北坡,主要受大氣降水和冰雪融水補給,中段由山口流向山前衝積平原,最終流入塔克拉瑪幹沙漠腹地消失。下圖為克裡雅河中段距今百萬年以來不同時期的河床寬度、相對高度示意圖,甲、乙、丙代表從早到晚不同時期的河床。
  • 震後十年:留在北川老城的人
    央廣網綿陽4月8日消息(記者陳銳海 鄭重)2008年5月12日,汶川、北川等地發生芮氏8.0級特大地震,當時的北川縣城曲山鎮成了重災區。災後大多數居民搬到20多公裡外新縣城永昌鎮,開啟新的生活,僅有少數居民仍留在當地。
  • 512地震毀滅北川整個縣城,原址廢墟保留至今,新縣城成旅遊景點
    這次旅行的目的地我就來到了512地震的重災區四川省綿陽市的北川羌族自治縣。綿陽北川是中國唯一的羌族自治縣,雖然512地震的震源在汶川,但是北川卻是受災最嚴重的地區。位於盆地區域的老縣城受到地震、泥石流傾斜等綜合破壞力的影響整個縣城已被廢棄。北川政府所在地的曲山鎮在地震中被夷為平地。
  • 綿陽北川成功創建天府旅遊名縣
    北川新城夜景。  9月25日,2020年四川省文化和旅遊發展大會在四川省樂山市峨眉山市召開。會上,綿陽市北川羌族自治縣被正式命名為四川省第二批天府旅遊名縣並授牌。北川縣委書記賴俊代表北川接牌。  實施重大文旅項目69個,打造國家級鄉村旅遊品牌8個、省級旅遊品牌23個,建成幸福美麗新村207個、四好村248個、星級農家樂109家……北川堅持「點線面」串聯結合,打造精品景點、路線和品牌,推動北川旅遊形象更加深入人心。
  • 海峽兩岸交流基地——北川縣地震遺址保護區
    在綿陽,臺灣同胞捐資援建了綿陽市安州區秀水鎮中心小學等多個項目,持續助養多個北川羌族孩子上學,綿陽市也多次組團赴臺,就地震遺址保護、防災減災教育等課題與臺灣相關機構進行深入交流探討。不僅如此,很多臺灣團隊訪川,都會前往北川縣城遺址參觀,悼念遇難同胞,同時也感受到北川在災後重建所取得偉大成就,增進了對四川發展的了解。
  • 2億建新北川中學,可抗八級地震,美麗北川新城已難覓地震傷痕
    「512」汶川特大地震給北川以毀滅性打擊,北川縣城老城區80%的房屋、新城區60%的房屋倒塌。3年後,在距離老縣城23公裡的安昌河畔,一座新城拔地而起。10年後,時值初夏季節,空中俯瞰新北川縣城,依山傍水,綠意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