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10 09:1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原創 掌健識 上海市醫學會健康科普基地
做健康的傳播者,一路同行,一起成長
當前,中國糖尿病形勢十分嚴峻,12.8%的成年人有糖尿病,50%以上的糖尿病患者有心血管、視網膜、腎臟和神經病變等各種慢性併發症。每年的11月14日是聯合國糖尿病日,世界各地舉辦一系列科普教育活動,旨在喚醒人們對糖尿病的關注。上海市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組織糖尿病領域的青年專家撰寫了系列科普文章,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講解糖尿病的基本知識。抗糖路上,我們一起並肩同行,共同戰勝糖尿病!
臨床工作中,我們會發現一些患者對胰島素有牴觸情緒。他們最大的擔心是一旦用了胰島素,會「成癮」,需要終身使用。其實,這種想法是有偏差的。我們知道,正常人在進食後,胰腺β細胞在高血糖的刺激下能夠分泌一定量的胰島素來維持血糖濃度在正常範圍。1型糖尿病患者由於胰島素分泌的絕對缺乏,是需要終身依賴胰島素治療。胰腺腫瘤行全胰切除或壞死性胰腺炎導致的胰島素水平的絕對缺乏引起的繼發性糖尿病患者也需要依賴胰島素的治療。而2型糖尿病患者通常還存在一定的胰島功能,因此大部分是可以通過口服降糖藥物來控制血糖。但是2型糖尿病患者在發生下列情況時,也建議採用胰島素治療:
合併急性併發症如酮症酸中毒、非酮症高滲症候群、乳酸酸中毒等;
伴有肝腎功能不全的情況;
各種應激狀況如合併嚴重感染、急性心肌梗塞、腦卒中、圍手術期、外傷、妊娠等;
伴有消耗性疾病如肺結核、惡性腫瘤、重度營養不良等;
經生活方式幹預、多種口服降糖藥最大劑量或次大劑量應用後,血糖控制仍不達標(HbA1C>7%)的情況;
新診斷糖尿病並伴有明顯的代謝紊亂症狀者,無論是哪一種類型糖尿病,均應先使用胰島素。現有的醫學證據已經證實,對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應用胰島素治療,能夠達到血糖快速控制、保護胰島細胞功能、改善長期預後的好處。對這類患者來說,是完全不用擔心「胰島素停不了」的問題。新版的《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明確指出對於HbA1c≥9.0%或空腹血糖≥11.1 mmol/L 同時伴明顯高血糖症狀的新診斷2型糖尿病患者可考慮實施短期(2周至3個月)胰島素強化治療。待血糖得到良好控制、症狀得到顯著緩解後再根據病情確定後續的治療方案。
臨床上使用的胰島素有很多種分類方法。根據來源不同可以分為動物胰島素(動物胰腺提取)、人胰島素(重組DNA技術人工合成)和人胰島素類似物(改造胰島素肽鏈結構而產生)。動物胰島素由於會出現過敏、注射部位脂肪萎縮等免疫原性增高問題已經很少應用。目前普遍使用的是後兩類胰島素。而根據胰島素髮揮作用的起始時間、峰值和持續時間等作用特點,可以分為速效、短效、中效、長效、超長效胰島素等不同類別。絕大多數胰島素均是皮下注射,僅有短效胰島素可以通過靜脈滴注用於高血糖急症。短效/超短線胰島素起效快、作用時間短;中效起效慢,作用時間長,有峰值;而長效/超長效胰島素則平穩釋放,沒有作用高峰。另外,還要注意,市場上在用的胰島素製劑,有些是單一的胰島素成分,有些是兩種胰島素按一定比例混合後的製劑。我們知道,正常人在非進餐時間機體內是有低水平的胰島素濃度,伴隨著三餐的進食,高糖信號刺激出了胰島素分泌的三個高峰。因此,在糖尿病患者的胰島素方案制定過程中,臨床醫生一定是根據患者的年齡、病程、體型、胰島功能、肝腎功能等具體情況為其制定個體化的方案。在這裡我們要提醒各位糖尿病患者朋友,糖尿病藥物(包括口服降糖藥和胰島素)都是有適應症和禁忌症的,不能說隔壁鄰居或者哪個朋友哪個方案用的好,就一定要象其他商品一樣拿來照搬應用,這樣做是不合理的,也是不安全的。
(圖片源於網絡)
供稿:上海市醫學會糖尿病分會青年委員會
作者:孫 華 華東醫院內分泌科
原標題:《【掌健識】聯合國糖尿病日│胰島素適應徵和分類》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湃客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