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沒有一個好爸爸!」
每個孩子都渴望被看見
問:為什麼我覺得為孩子付出那麼多,孩子卻覺得我沒做什麼?
答:父母太偷懶,沒有磨鍊自己為人父母的直覺。
在《什麼是最好的父母》書中,作者河合隼雄給到了自己的答案。書中提到,現在很多父母沒有磨鍊自己作為父母的直覺,所以才不懂孩子到底想要什麼。
很多父母常常會認為,為了孩子付出了很多,盡力給孩子提供優越的物質生活條件,但這些並不是孩子真正想要的。
對於孩子來說,他們需要的或許是父母的陪伴、鼓勵、無條件的愛,更重要的是父母的「看見」。而作為父母需要培養的直覺就是,懂得真正「看見」孩子。
最近一則#7歲女兒哭訴「我沒有一個好爸爸」#的新聞,讓很多為孩子操碎了心的老父母們都暗自感到扎心。
(圖片來源於人民視頻)
下班回家的爸爸,面對成績不好的女兒,嚴厲質問:為什麼學習不好?你是沒有筆,還是沒有本子?
誰知,小姑娘哭著發出靈魂回答:我沒有一個好爸爸!
隨後,小女孩一邊控訴爸爸,一邊不斷用衣袖擦眼淚:
很多網友看到小女孩的哭訴,也紛紛留言感慨:小女孩說出了自己小時候不敢說出的話。
太扎心了!似乎很多人的成長經歷中都充斥著「別人家孩子」的影子。
很多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夠像「別人家孩子」一樣優秀,可對於孩子來說,這種比較卻是一種傷害。
在節目《少年說》中,有一期節目印象非常深刻。一個女孩在講臺向媽媽哭訴:為什麼我的努力,你從來看不到?
在小女孩的成長中,無論她學習多麼用功,哪怕取得了好成績,媽媽也總是打壓她,拿別的孩子與她比較。
殊不知這種「比較式」的教育方式,正在慢慢傷害孩子,不僅讓父母與孩子的親密關係出現裂痕,也會讓孩子變得越來越自卑,甚至把孩子逼到崩潰的邊緣。
日本心理學大師河合隼雄在《什麼是最好的父母》中提到:很多父母都會對孩子寄養很高的期望,但這種期望往往會讓孩子不堪重負,在拼命追趕其他同齡人的過程中,孩子的自信心將逐步喪失。
更重要的是,在這種比較中,親子關係容易出現裂痕,長此以往孩子將離我們越來越遠。
對於孩子而言,他們需要的是無條件的愛,是被父母的看見和認可,只有這樣他們才能更自信勇敢地面對未來的生活。
問:孩子做的事總是不如我意,是教育方法不對嗎?
答:因為孩子是活生生的個體,所以不可能盡如父母心意。
在《什麼是最好的父母》書中,作者河合隼雄給出了自己的答案。其中書中提到一個很有意思的案例,父親是名企CEO,事業非常優秀,可看著成天不著調的兒子,充滿焦慮。對於一路從名校到名企走來的精英父親來說,他不能接受孩子在將來比他差。然而,在她21歲生日前卻向全世界宣布,要和她媽媽斷絕母女關係。
在她看來自己的人生一直被母親操控,成為小提琴演奏家從來不是她的夢想,而是母親的願望。
陳美的媽媽是一位律師,也是一位鋼琴演奏家,擁有非常出色的事業。為了讓女兒能夠趕超自己,她從小就對女兒說:我愛你,因為你是我的女兒。但除非能把小提琴拉好,否則你對我來說你什麼都不是。
在母親的專制教育下,陳美三歲學鋼琴、五歲開始正式學小提琴,從來沒有自己鋪過床,甚至直到20歲,她都從來沒有獨自一個人過過馬路。在採訪中她說:決裂讓我變得更加堅強,我現在覺得很自由,自己可以處理任何事情。
然後,她毅然決然地放棄了成為小提琴演奏家,投入滑雪項目。原來,陳美從4歲時就開始非常熱愛滑雪這項運動,但母親確認為這是不務正業。
對於陳美來說,成為小提琴演奏家是母親的夢想,而她只想成為一個快樂的滑雪運動員。2013年,陳美到瑞士進行滑雪特訓,並在2014年代表泰國參加索契冬季奧運會,成為泰國隊參加滑雪項目的兩名運動員之一。
在這場長達20多年的養育過程中,陳美的母親用專制的教育方式,讓女兒與自己越走越遠,導致兩敗俱傷。正如河合隼雄在《什麼是最好的父母》中提到的一樣,父母把自己認為的「幸福」強加給孩子是沒有用的。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都有自己對人生的期待。只有讓他們自己選擇,他們才能更加積極主動地成長,邁向更加幸福獨立的人生。(如果您想要諮詢關於國際學校的全面信息,請撥打400-888-5281;或添加擇校小助手[ID:yuanboguoji114]為好友,進行一對一諮詢)在美國電視節目《小小廚神》中,曾有一個華裔混血男生Josh Reisner因喜歡做飯,成為了家喻戶曉的小廚神。
如今20的Josh Reisner在美食領域取得了諸多成就,曾登上《紐約時報》餐飲版封面,被美國《Vogue》雜誌專刊賦予「料理界的小賈斯汀」的稱譽。
Josh Reisner剛開始愛上做飯的理由很簡單,因為「嫌棄」媽媽燒飯難吃,很快,Josh Reisner的父母發現了孩子在做飯上很有天賦。父母給他買了很多烹飪書籍,報了廚藝班,帶孩子品嘗各地美食,甚至還專門為他打造了「專屬廚房」。
在父母的支持和鼓勵下,Josh Reisner找到了自己真正熱愛、擅長的事情。在鑽研廚藝的過程中,他越來越積極主動的學習,努力成為更好的自己。
Josh Reisner在採訪中說,他很喜歡現在的自己,因為他找到了自己熱愛的事業。
在Josh Reisner的成長過程中,父母從來沒有用自己的標準定義孩子,而是鼓勵孩子不斷探索,找到自己成長的方向。
真正高層次的教育,從來不是讓孩子照著父母的期待成長,而是讓孩子做自己,成為自由的人,做一個他自己原本期待和喜歡的樣子。
而父母要做的就是,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多花一點心思,真實解孩子的性格、喜歡、特長甚至是人生理想,看見孩子的獨特性,鼓勵孩子做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