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皈五戒的重要】

2022-01-09 法藏比丘的非思不可

皈依的四個意義:

「皈」有兩個意思:翻邪歸正、返歸佛性。

「依」有兩個意思:理性上,依循三寶的教導;感性上,完全、全然地投靠三寶。

「皈」的第一個意思就是翻邪歸正,把生命的價值擺對了,擺成減少自己的欲望,增加自己的修行,以成就別人的解脫快樂,當然也包括我自己的快樂。

一切眾生長相各別,但是他們都是未來佛,你也是。你必須先認清並且相信,你那個內在的覺性就是佛性,而我因為名、情、利這三大項的追逐,自私地往外追尋,讓你忘失了這個佛性的本,你都往外去追逐,現在要返歸佛性。所以這個皈依的「皈」的第二個意思,就是從第一個意思再進一步的,你要翻邪歸正,歸正之後的最後,是你以一個正的身心回到了你原有、本有的覺性故鄉,回到了你原來的那個佛性的本質上去。這個第二個皈是歸向於正這一邊,返歸佛性,因為你翻邪了,歸向於正了,最後你把你內在的佛性也顯發出來了,這叫做返歸自性。

這是大乘的皈依,阿羅漢只做第一步翻邪歸正;大乘人翻邪歸正第二步,還要再做返歸佛性。

一般來講,我們的行為是依著我們的價值判斷在過日子的,判斷的一般標準就是法律標準、道德標準、宗教標準。但我們現在說判定的標準。要以佛法的標準為標準。這就是「依」的意思。也就是,我的生命的身口意的操作,通通依著一個標準,就是三寶的標準做為標準:三寶說可,你就做;三寶說不可,你就不做,三寶說了算。你要依他,這叫做依循三寶,你做什麼事情,能不能做,得依循三寶,尤其依循五戒的概念來做,這是依循三寶,在理性上依循三寶做抉擇。

「依」有第二個意思叫做依靠,那是感性上依靠,感情上依靠。我們剛剛講理性上,是依循著理性做為我們的選擇,但在感情上面做為依靠。

真正給你生命堅強起來的力量,從內在裡產生力量,那並不是人能夠給你的,而是三寶,這意味著什麼?意味著,你皈依要在感情上懂得全盤地交付、全盤地依靠、全盤地呼喚。呼喚三寶進入你的內心裡。因為你內在就有覺性、就有佛性,佛性呼喚三寶,在你內心產生力量、產生光明、產生支撐,這要一再地呼喚,因為我們的業力,也一再地妨礙我們。

你面臨了恐懼的災難,或者極大的個人的感情刺激,或者事業大的失敗,或者被你最好的朋友所欺騙,或者被人家倒會,或者一夜之間了(虧)多少錢……都有可能啊。人生……這些已經不是理性能夠面對,不是,已經不是理性,只剩下感性上你要全然地依靠佛的加持、法的支撐、僧寶的教育跟鼓勵、教導、指導。你要相信,一切都是你的內心所感,也一切從你的內心改變起。

這種感情上的全然投靠,是深知自己的無能;深知自己的習性重;深知自己的業障強大;深知自己的智慧淺薄、習氣力量很大。然後自己能改變的力量很小,內心裡渴求三寶的加被給你力量,不止的懇求,不停止的懇求……這個不是貪愛,這種是一種內心裡望向光明,知道這都是我的業力所感,我並不怨天尤人,可是我自己力量有限,難以獨立地走過去,希望三寶給我力量的那種內在的理性加上謙卑。但是我實在是恐懼,我實在是害怕,我面臨這麼強大的意外,我實在是情緒上無能力這麼樣子地對待。我好脆弱!我好懦弱!

這個時候內心呼喚三寶,因為你是三寶的弟子,全然地投靠,你要告訴自己,我會努力;但我也知道,我努力力量有限,我是這麼地懦弱,請三寶加被弟子;我是三寶的弟子,我永遠不忘記。請您加被我,讓我有力量面對;讓我有力量改變;讓我有力量突破。即便我一錯再錯我都不失對三寶的信心,我還是要奮鬥!

這就是全然地依靠,這是感情上的依靠,你要有,不然你會自暴自棄。三寶弟子永遠不自暴自棄,永遠在對的努力上,持續地努力。我們會一再地失敗,但我們仍然一再地努力。你看,累劫以來,我們失敗無量無邊劫,我們今天還是來皈依了,對不對?

我們再一次地求三寶加被我們,我們每一次的進步都好少,但如果不努力,我們連進步的機會都沒有,我們面對這麼大的痛苦,這麼強大的苦難,我嚇壞了,但我仍然知道,三寶沒有遠離我,我內心永遠呼喚他。這種呼喚是因為我知道,三寶永遠那麼慈悲,永遠聽著我的呼喚。

有時候我們情緒是這麼地羸弱,我們的情感力量是這麼的弱,我們有什麼力量突破我們的困難,真的有時候好難。面對這突如其來的災難,我們簡直恐慌到六神無主,這個時候,你不能忘記,你依靠三寶,你的皈依的第四,就是全然地依靠。三寶永遠不會隨世間而變,永恆讓你所靠,人生的價值是這樣建立,人生的安危是這樣面對,人生的努力是這樣子為目標。

以上所說,就是轉變你內心,一切的皈依的意思。

相關焦點

  • 普陀山佛教協會己亥年秋傳授三皈五戒法會圓滿
    來自全國各地三百餘名善信在道慈大和尚的引導下,至心皈依三寶,發願受持五戒,正式成為三寶弟子,法會現場清淨莊嚴。上午8時,寶陀講寺鐘鼓齊鳴,皈依儀式正式開始,普門講堂內善信身著海青,對面而立,求受皈依信眾代表在引禮師的引領下,恭請三皈本師道慈大和尚。和尚慈悲應允,移步普門講堂。焚香禮讚過後,善信在引禮師指引下頂禮大和尚三拜。
  • 三皈五戒系列丨什麼是五戒
    二、摩那法典的五戒:不殺生、不妄語、不偷盜、不非梵行(不淫)、不貪嗔三、包達夜那法典的五戒:不殺生、不妄語、不偷盜、忍耐、不貪。四、錢多佉耶奧義書的五戒:苦行、慈善、正行、不殺生、實語。那不是行為,而是心理現象,佛教的五戒之中,實已包攝無餘(詳於後面五戒攝十善)。還有一點,中國古來,多有人主張儒釋道三教同源之說,最早是見於後漢的《牟子理惑論》中,故將佛教的五戒,配於儒教的五常——仁、義、禮、智、信。
  • 西來寺舉行英文三皈五戒 佛光青年展開五戒新生活
    佛教在線海外訊 佛光山西來寺為國際佛光會洛杉磯青年團團員9人,2013年7月27日在大雄寶殿,特別舉行「英文三皈五戒典禮」,由西來寺住持慧東法師主法。共有6人為五戒新戒,由復戒的青年團團長Richard Yeung等3名幹部帶領,共同於三寶佛前宣示盡形壽受持五戒,成為正信優婆塞、優婆夷。
  • 合道才得自在,修「三皈、五戒、十善」方成聖賢!
    遵循道的法則,祖師大德留下了三句話:1、身教大於言教;2、責任大於利益;3、把握當下,注重未來。二、何為聖賢?聖人:普度眾生的尊者;賢人:學佛修道的行者。古人講「聖賢」,聖是在果位上已經成就了;賢則是正在修行的途中。
  • 1月1日三皈五戒法會丨新年第一天·做佛陀的弟子
    舉行三皈五戒法會 參加法會的善信 需提前1小時來寺辦理皈依證 望十方有緣者,善根成熟者 來山赴會,皈投三寶
  • 臺中五戒會
    有一年,我到東海道場傳授三皈五戒。三皈五戒,在佛教是一種宣誓,即表示「我做佛教徒了!」「我從此願意奉守五戒!」這都是做人的根本。「五戒」相當於儒家的「五常」,所謂不殺生曰仁、不偷盜曰義、不邪淫曰禮、不妄語曰信、不飲酒曰智。    這一次的戒會約一千五百人參與,大多是年輕人,衣冠整齊,極有氣質,在他們身上感受到臺中這個文化城市的水準。
  • 《戒律學綱要》什麼是五戒?
    我們的五戒,是一切佛戒的基礎,但是五戒的戒目,並沒有什麼稀奇突出之處。在印度的古代,各宗教都有五戒,而且都是大體相同。(二)《摩那法典》的五戒:不殺生、不妄語、不偷盜、不非梵行(不淫)、不貪瞋。(三)《包達耶那法典》的五戒:不殺生、不妄語、不偷盜、忍耐、不貪。
  • 三學淨苑舉辦2014年「冬至祭祖祈福」系列法會
    三學淨苑住持開應大和尚主法(圖片來源:鳳凰佛教) 冬至到來,三學淨苑特舉行為期11天的「祭祖祈福」系列法會,法會包括地藏七、三時繫念、放生活動、授三皈五戒儀式四個部分。 地藏七 2014年12月15日至21日,三學淨苑舉行地藏七,隨著住持上開下應法師主持的灑淨儀式,冬至祭祖祈福法會拉開帷幕,三學淨苑正覺念佛堂、華嚴講堂兩處會場悉皆清淨。
  • 873【佛教】什麼是五戒?
    微信ID:jiese360『於君相伴相行,正身養德,遠離淫邪,健康生活』作者: 不詳 編輯:小戒 佛教的五戒是佛法戒律雖然多,但最重的就是五戒,從初發心學佛一直到菩薩都要遵守五戒。不殺生,五戒第一戒殺生的果報是疾病、短命。禁止殺人,也不能傷害畜生、蟲蟻等。不但戒直接殺害,而且也戒殺因和殺緣,如賣獵槍的人則是間接助殺者。我們要健康、要長壽,健康長壽從哪裡來的?從不殺生來。佛陀在大乘經典裡面勸菩薩不食眾生肉,這是健康長壽之道。
  • 佛教「三皈依」是什麼意思?什麼是「佛法僧」?
    「三皈」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一時一刻不能離開。早年,我初學佛的時候,皈依老師,章嘉大師,章嘉大師告訴我,這「三皈」就像我們在臺灣,那個時候從臺北到高雄坐火車,這「三皈」是什麼?就是火車票,你有這張票才能上車;而且時時保留著,路上要查票,不能丟掉,到達站後這票要交回去。
  • 臺灣十歲男孩代幽冥界眾生求授三皈
    臺灣十歲男孩代眾生求授三皈來函悟梵法師旁白▼敬請在WIFI網絡下觀看▲幽冥眾生求授三皈來函---悟梵法師旁白他說善果林的佛光更強、更強,他只能站在幾百裡外很遠的地方,媽媽不會為幽冥界皈依,只好拿著自己的皈依證,在佛前向佛稟告,求佛菩薩慈悲加持,代為三皈。
  • 仁清法師:唯有一乘法 無二亦無三
    無二亦無三」,《妙法蓮華經》是大乘佛教的一部經典。「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就是說,佛之所以出現於世,只是讓一切有緣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也就是說,佛之所以能夠弘法是讓一切眾生最終成佛,這是佛的「出世本懷」。「出世本懷」是啥意思?佛成佛以後,再來應化度和他有緣的眾生的,最終目的是讓一切眾生成佛。
  • 從儒家五常看佛教五戒
    我們都知道,儒家以三綱五常做為為人處事的基礎,佛教以戒律來約束學佛之人的日常生活行為;儒家把五常當作做人的準則,佛教把五戒做為做人的根本。五常者,即 仁、義、禮、智、信;五戒者,即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對於五常、五戒,我們看到一方面許多現代人對於儒家的五常完全不了知,不知道五常具體是什麼,認為這是過時的思想。
  • 佛教的五戒是什麼?
    五戒謂之人乘正法。能受持五戒的,可保人身不失(不墮惡道輪迴。)五戒即:佛法教我們不殺生,不但是不與一切眾生結冤讎,同時更是培養自己的大慈悲心。所謂「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是從不殺生上來培養,幫助我們明心見性,這條戒律有這麼大的功德。殺生業障非常重,障礙明心見性,障礙我們得一心不亂。
  • 佛教中的五戒是什麼呢?
    佛教的五戒,五戒,是一切佛教戒律的基礎,是無論在家出家,都必須遵守的戒律。
  • 佛教五戒的制戒因緣
    與佛教的其他戒條一樣,五戒戒條的制定都是因為弟子在言行舉止等方面違背了佛教教義的根本精神。佛陀 為了保持佛教教團的純潔,使佛教能夠健康地發展,才對五戒的戒條作了具體細緻的規定,以規範弟子的身語意等行為。佛教五戒每條戒的制定,都有其來由。本文 現對五戒的制戒因緣作簡要的論述,以使讀者對佛陀制定五戒戒條的緣由有全面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