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五戒是什麼?

2022-01-05 石佛古寺

五戒十善,是修學佛法的基礎。如果五戒十善沒有做好,人天資格都沒有,更不必說修羅漢果位、菩薩果位,都是不可能的事情。五乘佛法好像是五層樓,沒有下面四層怎麼會有最高一層,所以我們要重視五戒十善。學佛,想成菩薩、成佛,一定要認真修五戒十善。

 

佛教分為五乘教法:人乘、天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但佛法是以人天乘,趣於大乘直達佛乘為基礎,故人天乘即是佛乘的始階。佛法流通於世間,當以人類為中心,而施設合時機的教法。五戒謂之人乘正法。能受持五戒的,可保人身不失(不墮惡道輪迴。)五戒即:

佛法教我們不殺生,不但是不與一切眾生結冤讎,同時更是培養自己的大慈悲心。所謂「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是從不殺生上來培養,幫助我們明心見性,這條戒律有這麼大的功德。殺生業障非常重,障礙明心見性,障礙我們得一心不亂。因為一個好殺的人,嗔恨心必定重,嗔恨心重的人,念佛怎麼會得一心?修禪怎麼會得禪定?所以佛法把不殺生列為一切戒條裡第一條戒,是有道理的。

因此,上至諸佛聖人師僧父母,下至蜎飛蠕動,微細昆蟲,凡有命者,不得故殺。

「不與取」就是偷盜,不與取是別人沒有同意、沒有答應,你就取來,這就犯偷盜。我們沒有得到別人同意,隨便把別人東西移動,都是偷盜,不一定說據為己有才是偷盜。如我的書放在桌子上,你沒有得到我同意,故意把我的書拿到另外一邊,讓我找不到,就算偷盜。
戒律訂得非常微細,就是一草一物、一針一線,再微小的東西都不可以偷盜。若常住物,若信施物,若僧眾物,若官物,民物,一切物,或奪取,或竊取,或詐取,乃至偷稅、漏稅等,皆為偷盜。此不與取戒,以盜僧物的罪過最重。

這一條戒是幫助我們修學清淨的布施,幫助我們放下身心世界,使我們恢復自性清淨心。無偷盜之事發生,社會既可安寧,個人與家庭也能得到幸福。即舉止文明,通情達理。不邪淫是指在家人,居家學佛,未能全斷淫慾,只許於正常夫婦間行之,此外與一切男女不得行淫。即正式結合之夫妻外,不得行淫。若非己妻,苟合淫慾,即名邪淫。能端正男女間之欲情,叫做不邪淫,也就是貞良守禮。亦即組織家庭之後,夫婦須相敬如賓,不有其他淫亂行為,便能和睦相處,成為美滿家庭。邪淫會危害家庭的和諧,損害身心健康,傷及子女及他人,乃至身敗名裂,有害於安定團結。不妄語就是不欺騙他人,凡不如心想而說,皆是妄語。妄語有大小:如見、聞、覺、知說不見聞覺知;不見、聞、覺、知說見聞覺知等,是名小妄語;可通懺悔。若未證聖果,而說我得須陀洹果9等;乃至實未得定、見好相等,而說得定、見香、見花、見菩薩、聲聞、天人、神鬼等,皆大妄語,犯則罪重,是不可悔。

酒能致醉,令人神志昏迷,故一切酒不得飲。若有重病需酒治療,告眾或告師長後方許飲服。自己不飲,亦不得教人飲。製酒、酤酒,尤非所應。

不飲酒這一條戒是屬於遮戒。前面四條是性戒,不管你有沒有受戒,犯了都有罪。遮戒是防止、是預防,它本身沒有罪。譬如喝酒,本身不是罪,但是酒醉之後會做出殺盜淫妄;由此可知,佛制訂不飲酒,是防止犯前面的四條戒。過分飲酒必定誤事,且有害健康。社會上許多犯罪與酒幾乎都是關聯的。不飲酒則身心安定,平安無事,且能節省一筆開支。

五戒中,於殺盜淫飲酒不作者,為身善律儀,妄語不犯,是口善律儀。隨分受,皆得戒律儀。受持五戒,能遠離修習善法的障難,具足增長善法的順緣。《法句譬喻經》說:「戒德可持怙,福報常隨已,見法為人長,終遠三惡道。戒慎除苦畏,福德三界尊,鬼龍邪毒害,不犯持戒人。」嚴持五戒,為得一切戒的根本,證得一切無漏功德和聖果所依處。

--END--



 導航 :浙江省嘉興市南湖區石佛古寺

 換乘 

嘉興南站→公交車221路「梅花洲景區石佛寺」站(高鐵站出發,首班06:30,末班23:50)

嘉興火車站北廣場→公交車遊1路「梅花洲景區石佛寺」站(大新路公交樞紐站出發,首班06:00,末班18:00)



 隨喜轉發  功德無量 



相關焦點

  • 佛教中的五戒是什麼呢?
    佛教的五戒,五戒,是一切佛教戒律的基礎,是無論在家出家,都必須遵守的戒律。
  • 873【佛教】什麼是五戒?
    微信ID:jiese360『於君相伴相行,正身養德,遠離淫邪,健康生活』作者: 不詳 編輯:小戒 佛教的五戒是佛法戒律雖然多,但最重的就是五戒,從初發心學佛一直到菩薩都要遵守五戒。不殺生,五戒第一戒殺生的果報是疾病、短命。禁止殺人,也不能傷害畜生、蟲蟻等。不但戒直接殺害,而且也戒殺因和殺緣,如賣獵槍的人則是間接助殺者。我們要健康、要長壽,健康長壽從哪裡來的?從不殺生來。佛陀在大乘經典裡面勸菩薩不食眾生肉,這是健康長壽之道。
  • 從儒家五常看佛教五戒
    五常者,即 仁、義、禮、智、信;五戒者,即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對於五常、五戒,我們看到一方面許多現代人對於儒家的五常完全不了知,不知道五常具體是什麼,認為這是過時的思想。而儒家五常和佛教五戒對於一個人格賢善的人是不可或缺的。本文意在通過對於儒家五常和佛教五戒的剖析,深入探究中國道德的這兩條主線的相同和不同點,一方面可以繼承古聖先賢的優良傳統,同時也可以體會到佛教中戒律的不共殊勝。相信對於個人和社會都會傳遞積極的正能量。一、仁與不殺生「仁」是孔子思想中最具核心價值的思想理念。
  • 三皈五戒系列丨什麼是五戒
    我們既已知道戒不是佛教專有的東西,其他的宗教,同樣各有各的戒規或誡命。不過佛教的戒與其他宗教的戒是不盡相同的。但是,我們應當明白一個原則,凡為有益於人類的任何高級宗教,它就不能違反人類的道德基準。因此所制的戒律,也不會相差太遠,雖然佛教的戒律,由於層層的發揮,而超出一切宗教之上。我們的五戒,是一切佛戒的基礎,但是五戒的戒目,並沒有什麼稀奇突出之處。
  • 佛教五戒的制戒因緣
  • 《戒律學綱要》什麼是五戒?
    因此所制的戒律,也不會相差太遠,雖然佛教的戒律,由於層層的發揮,而超出一切宗教之上。     我們的五戒,是一切佛戒的基礎,但是五戒的戒目,並沒有什麼稀奇突出之處。在印度的古代,各宗教都有五戒,而且都是大體相同。
  • 佛學基礎佛教五戒
    佛教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
  • 普陀山佛教協會己亥年秋傳授三皈五戒法會圓滿
    迎請五戒本師道慈大和尚、羯磨阿闍黎信光法師、教授阿闍黎宏海法師(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攝影:普陀山佛教協會)五戒法會現場(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攝影:普陀山佛教協會)合影留念(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攝影:普陀山佛教協會)2019年9月12日(己亥年八月十四),普陀山佛教協會己亥年秋傳授三皈五戒法會圓滿,法會禮請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普陀山佛教協會會長、中國佛學院普陀山學院院長
  • 西來寺舉行英文三皈五戒 佛光青年展開五戒新生活
    佛教在線海外訊 佛光山西來寺為國際佛光會洛杉磯青年團團員9人,2013年7月27日在大雄寶殿,特別舉行「英文三皈五戒典禮」,由西來寺住持慧東法師主法。共有6人為五戒新戒,由復戒的青年團團長Richard Yeung等3名幹部帶領,共同於三寶佛前宣示盡形壽受持五戒,成為正信優婆塞、優婆夷。
  • 佛教:戒律,五戒、具足戒,凡事無歸,定當無矩
    在佛學的文化中,佛教戒律是指佛教徒在日常生活和修行中應該遵守的規定。戒是有所不為,指行為、習慣、道德等;律是有所當為,指伏調、滅、離行、善治等。出家的比丘、比壓尼持律,在家修行的居士則是持戒。戒行有兩類:一受戒,二隨戒。
  • 佛教徒都守什麼戒律?五戒、十戒、具足戒都有什麼不同?
    佛教僧團,最初成立時並沒有制定僧團的戒律。後來隨著問題不斷的發生,佛教為了有效地對僧團進行管理,逐漸開始隨機制定戒律。佛教的戒律主要是分為五戒、十戒、具足戒三個等級要求,其中遵守的紀律等級也各不相同。分別是比丘與比丘尼要受具足戒。具足戒又稱近具戒、大戒,簡稱具戒。出家人只有受過具足戒的,才能成為比丘、比丘尼。
  • 受持五戒一天就能積累無量無邊的福報
    受持五戒是在家信眾的基本義務,持戒有什麼功德呢?《比丘珍愛經》上說:「清淨受戒人,形色極殊妙,安住戒律中,誠信諸學處,此人一日中,積福無限量,終將獲佛果。」意思是說受持清淨戒律的人,將獲得五官端正,氣色精神都不錯。
  • 佛教戒律有哪些?利益和意義是什麼?
    二、受持五戒有什麼利益?五戒是佛教的根本大戒,佛教的戒律雖然有出家、在家的區別,但是一切戒律都是依據五戒為根本。五戒就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受持五戒是人道的根本,五戒與儒家的五常有相通之處:不殺曰仁,不盜曰義,不淫曰禮,不妄曰信,不酒曰智。受持五戒的人,會有無盡的利益。
  • 臺中五戒會
    有一年,我到東海道場傳授三皈五戒。三皈五戒,在佛教是一種宣誓,即表示「我做佛教徒了!」「我從此願意奉守五戒!」這都是做人的根本。「五戒」相當於儒家的「五常」,所謂不殺生曰仁、不偷盜曰義、不邪淫曰禮、不妄語曰信、不飲酒曰智。    這一次的戒會約一千五百人參與,大多是年輕人,衣冠整齊,極有氣質,在他們身上感受到臺中這個文化城市的水準。
  • 李音祚:這麼種多社會病 持佛教五戒都能根治
    什麼是佛教的基本戒律? 佛教的「五戒」,是對佛教的信奉者或準備皈依者所提出的基本要求,具體是指戒除五類不道德的,容易引發不和諧現象的,給自己和他人以及整個社會造成嚴重不良後果的行為。 如何看待佛教的戒律與現實生活的關係? 從現實生活來看,佛教的戒律意味著什麼呢?簡言之,「遵守佛教戒律意味著維護自尊,意味著彌補自身的漏洞,意味著做一個守法的公民,意味著成為一個內心和諧、正直而善良的現代人」。它與現代文明的宗旨相協調,但卻與本能的欲望和醜陋的生活習慣相衝突。
  • 佛教戒律有哪些?
    受戒猶如學生遵守校規,人民恪守法律一般,不同的是,校規、法律是來自外在的約束,屬於他律;而佛教的戒律,是發自內心的自我要求,屬於自律。佛教的戒律分為:  1.通戒與別戒:七佛通戒偈:『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是通於僧俗二眾的禁戒。三聚淨戒也是通戒,凡發菩提心的僧俗二眾皆得受持。
  • 佛教戒律—居士戒
    毗奈耶(梵文:vinaya)是佛教術語,為三無漏學之一。有關戒律規定與解釋的佛教經典的匯總,稱為律藏(巴利語:vinaya-piṭaka),與"經"和"論"合稱"三藏"。專門學習戒律的佛教僧侶稱為律師,以戒律研習為主的宗派,稱為律宗。對於學習佛法者,嚴謹遵守戒律是絕對的重要。對研究佛學思想有些深刻而不可替代的意義。
  • 佛教的五乘教法都有什麼含義?
    玄奘法師塔佛教的五乘教法都有什麼含義?佛教修行法門總說有五乘,即:人乘、天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細說則有八萬四千法門之眾,這是釋迦牟尼佛為因應眾生根機,宣說的種種方便行法。好比一個人生病了,病因、病理不同,用的藥也就不一樣。同樣的藥用在甲身上會藥到病除,用到乙身上效果可能會適得其反,所以次第而設五乘教法。
  • 佛教五戒十善講義
    點擊上面的蘭字     陽春心靈療愈      關注公眾號,每天收到好文章佛教戒律五戒十善不是佛祖制定的而是佛教弟子根據管理佛教,教區別其他宗教更好管理佛教弟子而制定的規矩,當然這些戒律對穩定發展佛教和社會穩定有一定的意義。
  • 合道才得自在,修「三皈、五戒、十善」方成聖賢!
    做什麼事情都是為了你和他,乃至有眾生而沒有我了。比如他罵了你,說你學佛這個不對、那個不對……甚至惡語傷了你,此時你就要了自己究竟哪裡做得不對了,而不要對他心生嗔恨甚至惡語相向。要知道人家是冒著下地獄的風險來罵你,你為何不能拿出來慈悲心來原諒他呢?阿含經中有一故事:一個非常有錢的商人,經常受到土匪的迫害。因為太有錢了,所以整天擔心受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