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戒律—居士戒

2022-02-03 覺囊夏炎寺




佛教戒律:通常指毗奈耶,廣義上尚指最初的尸羅、出家眾的學處、波羅提木叉、不同部派僧團各自的犍度、不同犍度形成的毗奈耶等等。

毗奈耶(梵文:vinaya)是佛教術語,為三無漏學之一。有關戒律規定與解釋的佛教經典的匯總,稱為律藏(巴利語:vinaya-piṭaka),與"經"和"論"合稱"三藏"。專門學習戒律的佛教僧侶稱為律師,以戒律研習為主的宗派,稱為律宗。

對於學習佛法者,嚴謹遵守戒律是絕對的重要。對研究佛學思想有些深刻而不可替代的意義。



佛教典集《四分律》、《十誦律》、《五分律》、《摩訶僧祇律》、《梵網經》等詳細的闡述了中佛教戒。但因年代歷史語言等問題,對佛教戒律認識,佛研究等和佛教徒有者各不相同。

最基礎的佛教戒律稱為「五戒與十善」,其核心內容是「一心向善,諸事莫惡」。 這是入門者必須要學習的。「三皈依」,是佛教信仰者必須要堅信的,和「五戒」不同,「三皈依」有著比較濃重的宗教色彩。



居士戒

五戒是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邪淫,四不妄語,五不飲酒。這五戒,是佛門四眾弟子的基本戒,不論出家在家皆應遵守的。

一、殺生戒:佛教的基本觀念是眾生平等。佛說眾生皆具佛性,皆可成佛。佛所說的眾生,不單是指人,而是胎卵溼化,四生之屬皆包括在內。因此殺生戒不單是不傷害人的性命,進而亦不得傷害畜生蟲蟻的性命。不但戒直接的殺害,並戒殺因殺緣;如漁獵者為直接殺害,而販賣獵具魚網者亦為間接的助殺。

佛於《十善業道經》中,說不殺生有十種利益:

一、於諸眾生,普施無畏;

二、常於眾生,起大慈悲;

三、永斷一切嗔恚習氣;

四、身常無病;

五、壽命長遠;

六、恆為非人所守護;

七、常無惡夢,寢覺快樂;

八、滅除怨結,眾怨自解;

九、無惡道怖;

十、命終生天。

或有人說佛門戒殺,若暴亂入侵,豈不是要伸長脖子等死?其實不然,佛戒以一已私慾而傷害生命,至於執幹戈以衛社稷,正是慈悲勇猛的表現。《大法鼓經》載:「譬如波斯匿王,與敵國戰,時彼諸戰士,食丈夫祿不勇猛者,不名丈夫。」由此可知佛門戒殺無礙於保衛國家。

二、偷盜戒:社會上的偷盜,有直接、有間接,有有形、有無形,例如小偷竊取,強盜搶劫,是直接的盜,貪官汙吏的貪汙舞弊是間接的盜,勒索詐欺,抵賴債務,是有形的盜,假公濟私,混水摸魚是無形的盜。總之,不與而取,或以不正當的手段獲得的財物,都叫做盜。

佛說不偷盜也有十種利益:一、資財盈積,王賊水火,及非愛子,不能散滅。二、多人愛念。三、人不欺負。四、十方讚美。五、不受損害。六、善名流布。七、處眾無畏。八、財命色力安樂,辯才具足無缺。九、常懷施意。十、命終生天。

三、邪淫戒:佛門四眾弟子,有出家在家之分,出家者根本戒淫,在家者只是戒邪淫。所謂邪淫,是指正式配偶之外的交合,及非時、非處的交合。此外凡足以為邪淫因緣的如舞榭歌場、*寮*院亦禁止涉足。 佛說遠離邪淫,亦有如下數種利益:一、諸根調順。二、永離喧掉。三、世所稱嘆。四、安莫能侵。

四、妄語戒:未見言見,見言不見,虛偽誇張,藉辭掩飾,皆為妄語。妄語不但欺人,而且自欺。

佛說若離妄語,有下列諸種利益:一、口常清淨,優缽花香。二、為諸世間之所調伏。三、發言成證,人天敬愛。四、常以愛語安慰眾生。五、得勝意樂,三業清淨。六、言無誤失。七、發言尊重,人天奉行。八、智慧殊勝,無能制服。

五、飲酒戒:有人以為以淨財沽酒而飲,無損於人,為何也列為戒條?殊不知酒能亂性,人間許多罪惡。莫不以酒為媒介。四分律載飲酒有十過三十六失,如壞顏色、無威儀、損名譽、失智慧、致病、耗財、無恥、不敬、墜車、落水等等。智者舉一而反三,由此可知酒之為害了。

佛門五戒,為未來獲得人身的條件。然而守五戒,只是消極的戒惡。消極的戒惡不是佛法的究竟義,所以進一步鼓勵人積極的為善。





相關焦點

  • 佛教戒律
    第七課 • 佛教戒律佛教戒律分大乘和小乘兩個系統。小乘戒律後來集中在《律藏》,大乘戒律則散見於大乘經典中。
  • 佛教:戒律,五戒、具足戒,凡事無歸,定當無矩
    在佛學的文化中,佛教戒律是指佛教徒在日常生活和修行中應該遵守的規定。戒是有所不為,指行為、習慣、道德等;律是有所當為,指伏調、滅、離行、善治等。出家的比丘、比壓尼持律,在家修行的居士則是持戒。戒行有兩類:一受戒,二隨戒。
  • 佛教戒律有哪些?
    受戒猶如學生遵守校規,人民恪守法律一般,不同的是,校規、法律是來自外在的約束,屬於他律;而佛教的戒律,是發自內心的自我要求,屬於自律。佛教的戒律分為:  1.通戒與別戒:七佛通戒偈:『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是通於僧俗二眾的禁戒。三聚淨戒也是通戒,凡發菩提心的僧俗二眾皆得受持。
  • 佛滅度後 以戒為師!為何佛教戒律如此重要?
    戒是一切善法的根本,也是世間一切道德行為的總歸。受戒猶如學生遵守校規,人民恪守法律一般,不同的是,校規、法律是來自外在的約束,屬於他律;而佛教的戒律,是發自內心的自我要求,屬於自律。佛教的戒律分為:七佛通戒偈:「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是通於僧俗二眾的禁戒。
  • 佛教戒律的類別
  • 在家居士如何修行(戒篇)4
    在家居士如何修行(戒篇):之十一 回歸根本佛義 我們這個在家居士戒律篇,已經講到菩薩戒了,菩薩戒我沒從戒條講,前集已經講過有的想說,我來修行就希望天神能夠賜福免難,沒有災難,求神賜福給我,讓我永遠沒有災難,永遠平安自在,絕對沒有這種東西,有的話除非就只有深信因果而已,我們詳細來參考佛教的起源,或印度佛教史,就能夠了解。所以在這個地方,我不再講到那裡去,因為我現在是在講戒,講在家居士如何修行的戒,希望各位拿印度佛教史,或是我本人有講過佛教的起源——『宗教的起源』及『佛教的緣起』作參考。
  • 佛教戒律有哪些?利益和意義是什麼?
    一、戒的類別有那些?戒是一切善法的根本,也是世間一切道德行為的總歸。受戒猶如學生遵守校規,人民恪守法律一般,不同的是,校規、法律是來自外在的約束,屬於他律;而佛教的戒律,是發自內心的自我要求,屬於自律。佛教的戒律分為: 1.通戒與別戒:七佛通戒偈:『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是通於僧俗二眾的禁戒。
  • 佛教戒律簡介
    根據佛法傳播的時期,內容的不同,佛教的戒律大致可以分為三種:一.聲聞戒(別解脫戒)二.菩薩戒(菩薩學處)三.密乘戒(密續誓句)一.聲聞戒聲聞戒是小乘佛教戒律佛弟子之所以分為七眾,是由於所受的戒法不同而來。按照這各別所受的戒法看來,不但有它們的深淺層次,而且是男女別別而受的。所以又稱別解脫戒。1.在家五戒:佛教中的五戒是: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邪淫,四不妄語,五不飲酒。這五戒,是佛門四眾弟子的基本戒,是佛教中最根本的戒律,是一切戒律的基礎。不論出家在家皆須遵守。2.在家八戒:八關戒齋的簡稱。
  • 從儒家五常看佛教五戒
    在佛教其他的戒律當中,比如出家的戒律,甚至連草都不能割,在菩薩戒當中的嚴禁惡行戒,也包括了不能毆打眾生,不能自贊毀他等等,在饒益有情戒當中,更是有幫助眾生消除 精神痛苦等等戒律。佛教中各乘的不同戒律,都體現了慈悲一切眾生的理念。二、義與不偷盜「義」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道義「、「仁義」、「義氣」 等等。孟子也說過「殺生取義」。
  • 戒律講座(六)《結語:以戒為本》
    我們前面已經學過了皈依戒,還有居士戒、八關齋戒、菩薩戒,那麼歸納這些相關的意義,我們該如何總結戒律的思維模式?首先第一個我們要確定戒律的流程,也就是說我們在運用戒律原理的時候主要程序是怎樣的,大概可以分為以下三點,首先第一個確定戒條。
  • 「以戒為師」——佛教建築之戒壇
    原始佛教的宗教修持方法可概括為戒、定、慧三學。「戒」為定、慧之學的基礎。戒,是宗教團體區別於世俗社區的重要標誌,人類社會創造的所有宗教都以「戒」(或「戒律」)為最主要的聖典內容和最重要的信教人行為準則。「受戒」是使一個世俗人,變成一個教徒的重要儀式。因此,「戒」的執行是否符合儀軌,則意味著受戒後的僧人是否合「法」。
  • 佛教徒都守什麼戒律?五戒、十戒、具足戒都有什麼不同?
    佛教僧團,最初成立時並沒有制定僧團的戒律。後來隨著問題不斷的發生,佛教為了有效地對僧團進行管理,逐漸開始隨機制定戒律。佛教的戒律主要是分為五戒、十戒、具足戒三個等級要求,其中遵守的紀律等級也各不相同。分別是比丘與比丘尼要受具足戒。具足戒又稱近具戒、大戒,簡稱具戒。出家人只有受過具足戒的,才能成為比丘、比丘尼。
  • 戒律就像儲存功德的寶庫【朗讀篇】
    佛弟子「捨命護二事」中的第一件事,就是指佛教裡的戒律,從皈依戒開始,直至小乘的別解脫戒、大乘的菩薩戒和金剛乘的三昧耶戒等各種戒律。持戒是對佛弟子的一個基本要求,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寧可失去生命,也要守持戒律。佛教有三學:戒、定、慧。
  • 《佛教戒律》前言
    全書總體上以生活受這些戒律影響的人為主要對象——依戒律生活的比庫,以及其他與比庫有來往的人——以便他們可以從一個地方找到關於戒律功用及範圍的包羅詳盡的實用信息。那些學習原始佛教、上座部佛教歷史、當代上座部佛教議題的學生們,以及那些認真對待法的修習、想知道佛陀如何處理日常生活裡在法的修習上出現的分歧的人們,應當也會對此書感興趣。 提供大量的信息既是本書的優點,也是其弱點。
  • 教徒與戒律,佛教戒律規定,只要年滿20歲才可舉行受具足戒的儀式
    出家人又分為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學戒女五種;在家信徒分為優婆塞、優婆夷兩種以上總稱「七眾」。比丘,指受過具足戒的成年男性出家人。佛教戒律規定,年滿20歲方可舉行受具足戒的儀式。在實際執行中略有寬鬆,一般為十七八歲。比丘尼,指受過具足戒的成年女性出家人。
  • ◆ 為什麼大家總是對蕭平實居士的書一再誹謗?(文/心悟法師)
    有的時候,理性的想想,佛教畢竟是佛教,佛教不是哲學。因為佛教即使是一門學問,佛教也是解脫的學問,而不是純粹的形上思維 漫無邊際的玄想。佛教所有的理論,都(與)相應的修行作為理論的實踐。我們研究一輩子的佛法,如果我們不去好好的實踐,還是違背佛陀的教導。因為佛陀的教法,是正確的教導我們認識世界的本質,更好的反觀我們的自性,尋找和佛陀本具的佛性。
  • 道教戒律:三壇大戒、三皈依戒、三品戒、女真九戒、元始天尊十戒
    道教戒律是根據道教教理教義而制定的一套旨在規範教徒思想言行,防止「噁心邪欲」、「乖言戾行」的規章制度。「戒」是戒條,是事前規範道士思想言行的準則;「律」是律文,是事後對違戒道士的處罰條例,律文是根據戒條而建立的。不過,在具體使用的過程中,「戒律」一詞主要側重於「戒」。
  • 從「學誠法師」事件,看「守戒」與「破戒」結下的果
    從「學誠法師」事件中,看「守戒」與「破戒」結下的果 | 文 三隻眼讀史因涉嫌違反佛教戒律,2018年8月15日,學誠法師辭去中國佛教協會會長、常務理事、理事等職;2018年8月23日,學誠法師辭去福建省佛教協會會長職務。
  • 學習戒律是為了什麼?
    作為佛法之基礎根本的佛教戒律,也即是要教佛弟子學佛所學,行佛所行,而至證佛所證。 受持三皈依成為正式的佛弟子,即是表明自己願意接受佛陀的教導,自己願意跟隨佛陀的教導而追求最究竟圓滿的解脫,不再煩惱困惑、沉淪生死。雖然三皈依也有「戒」——(不應皈依禮拜外道)所不應為的含義成分,但嚴格來說三皈依還不是戒。
  • 居士須知
    今佛教要振興普化大眾,定要發揚戒律,嚴守戒律,方能教化更多眾生學佛,延續佛學慧命,得使出家者個人堪作人天師表,讓佛光普照大地,建立廣大淨土,使人類更詳和,阿彌陀佛!戒為無上菩提本 應當一心持淨戒二、在家眾學佛應知禮儀式規五十條甚多學者,對佛陀所制之戒律,皆感束縛不安。甚至認為初學佛者之絆腳石,當使入門者望而卻步;這是相當錯誤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