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戒律:通常指毗奈耶,廣義上尚指最初的尸羅、出家眾的學處、波羅提木叉、不同部派僧團各自的犍度、不同犍度形成的毗奈耶等等。
毗奈耶(梵文:vinaya)是佛教術語,為三無漏學之一。有關戒律規定與解釋的佛教經典的匯總,稱為律藏(巴利語:vinaya-piṭaka),與"經"和"論"合稱"三藏"。專門學習戒律的佛教僧侶稱為律師,以戒律研習為主的宗派,稱為律宗。
對於學習佛法者,嚴謹遵守戒律是絕對的重要。對研究佛學思想有些深刻而不可替代的意義。
佛教典集《四分律》、《十誦律》、《五分律》、《摩訶僧祇律》、《梵網經》等詳細的闡述了中佛教戒。但因年代歷史語言等問題,對佛教戒律認識,佛研究等和佛教徒有者各不相同。
最基礎的佛教戒律稱為「五戒與十善」,其核心內容是「一心向善,諸事莫惡」。 這是入門者必須要學習的。「三皈依」,是佛教信仰者必須要堅信的,和「五戒」不同,「三皈依」有著比較濃重的宗教色彩。
居士戒
五戒:是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邪淫,四不妄語,五不飲酒。這五戒,是佛門四眾弟子的基本戒,不論出家在家皆應遵守的。
一、殺生戒:佛教的基本觀念是眾生平等。佛說眾生皆具佛性,皆可成佛。佛所說的眾生,不單是指人,而是胎卵溼化,四生之屬皆包括在內。因此殺生戒不單是不傷害人的性命,進而亦不得傷害畜生蟲蟻的性命。不但戒直接的殺害,並戒殺因殺緣;如漁獵者為直接殺害,而販賣獵具魚網者亦為間接的助殺。
佛於《十善業道經》中,說不殺生有十種利益:
一、於諸眾生,普施無畏;
二、常於眾生,起大慈悲;
三、永斷一切嗔恚習氣;
四、身常無病;
五、壽命長遠;
六、恆為非人所守護;
七、常無惡夢,寢覺快樂;
八、滅除怨結,眾怨自解;
九、無惡道怖;
十、命終生天。
或有人說佛門戒殺,若暴亂入侵,豈不是要伸長脖子等死?其實不然,佛戒以一已私慾而傷害生命,至於執幹戈以衛社稷,正是慈悲勇猛的表現。《大法鼓經》載:「譬如波斯匿王,與敵國戰,時彼諸戰士,食丈夫祿不勇猛者,不名丈夫。」由此可知佛門戒殺無礙於保衛國家。
二、偷盜戒:社會上的偷盜,有直接、有間接,有有形、有無形,例如小偷竊取,強盜搶劫,是直接的盜,貪官汙吏的貪汙舞弊是間接的盜,勒索詐欺,抵賴債務,是有形的盜,假公濟私,混水摸魚是無形的盜。總之,不與而取,或以不正當的手段獲得的財物,都叫做盜。
佛說不偷盜也有十種利益:一、資財盈積,王賊水火,及非愛子,不能散滅。二、多人愛念。三、人不欺負。四、十方讚美。五、不受損害。六、善名流布。七、處眾無畏。八、財命色力安樂,辯才具足無缺。九、常懷施意。十、命終生天。
三、邪淫戒:佛門四眾弟子,有出家在家之分,出家者根本戒淫,在家者只是戒邪淫。所謂邪淫,是指正式配偶之外的交合,及非時、非處的交合。此外凡足以為邪淫因緣的如舞榭歌場、*寮*院亦禁止涉足。 佛說遠離邪淫,亦有如下數種利益:一、諸根調順。二、永離喧掉。三、世所稱嘆。四、安莫能侵。
四、妄語戒:未見言見,見言不見,虛偽誇張,藉辭掩飾,皆為妄語。妄語不但欺人,而且自欺。
佛說若離妄語,有下列諸種利益:一、口常清淨,優缽花香。二、為諸世間之所調伏。三、發言成證,人天敬愛。四、常以愛語安慰眾生。五、得勝意樂,三業清淨。六、言無誤失。七、發言尊重,人天奉行。八、智慧殊勝,無能制服。
五、飲酒戒:有人以為以淨財沽酒而飲,無損於人,為何也列為戒條?殊不知酒能亂性,人間許多罪惡。莫不以酒為媒介。四分律載飲酒有十過三十六失,如壞顏色、無威儀、損名譽、失智慧、致病、耗財、無恥、不敬、墜車、落水等等。智者舉一而反三,由此可知酒之為害了。
佛門五戒,為未來獲得人身的條件。然而守五戒,只是消極的戒惡。消極的戒惡不是佛法的究竟義,所以進一步鼓勵人積極的為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