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來源於網絡
佛在祇樹給孤獨園中。樓至菩薩請佛立戒壇。為結戒受戒。爾時如來依言許已。創立三壇。佛院門東。名佛為比丘結戒壇。佛院門西。佛為比丘尼結戒壇。外院東門南。置僧為比丘受戒壇。戒壇從地而立。三重為相。以表三空。為入佛法初門。散釋凡惑。非空不遣。時天帝釋施以覆釜。置於壇上。以盛舍利。大梵王施無價寶珠。置覆釜上。供養舍利。
是為五重。表五分法身。大梵王所施寶珠大如五升瓶。有大福德者見之。光照八百由旬。薄福德者見之。猶如墨聚。壇既成已。於時十方諸佛。無量菩薩。天龍八部。悉皆雲集。諸佛登之。共議結戒輕重持犯等相。又議度尼滅正法相。諸佛通議曰。古有四部。今何獨無。初雖正法滅半。尼行八敬。還住千年。
故此二壇唯佛所登。共量佛事。外院僧受戒壇。僧為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受戒壇也。
以上為道宣法師的《戒壇圖經》中關於佛立戒壇的描述。本文從戒壇源起到歷代戒壇形制的特徵和演變做了簡單的介紹,對現代戒壇和戒律的關係及儀軌著重做了闡述。力圖揭示戒壇的現代意義。原始佛教的宗教修持方法可概括為戒、定、慧三學。「戒」為定、慧之學的基礎。戒,是宗教團體區別於世俗社區的重要標誌,人類社會創造的所有宗教都以「戒」(或「戒律」)為最主要的聖典內容和最重要的信教人行為準則。「受戒」是使一個世俗人,變成一個教徒的重要儀式。因此,「戒」的執行是否符合儀軌,則意味著受戒後的僧人是否合「法」。受戒的儀式要在一定的場合實行,這便是「戒壇」,因此,戒壇的形制和在造像中的表現要合法,否則便失去宗教意義。戒壇,用以舉行傳戒儀式及說戒之壇場。原始的壇十分樸素,不過就是在戒場中特製出稍高於平地的士壇,傳戒儀式在土壇上舉行。因此,戒壇周圍無須建構屋舍,在空地標界即可。如果有風雨,可以在堂內傳戒所以古來堂內傳戒與露天結界傳戒並行。古印度最初只在露天作法,並不另設戒壇。戒壇的始建,據《釋氏要覽》記載,是印度樓至菩薩向佛請示,築壇為比丘受戒,得到佛的許可,於祇園精舍外院東南建壇,開始了於壇上傳戒的傳統。 佛教常用的壇有顯教用壇和密教用壇兩種,顯教中以律宗寺院的戒壇最為普遍。顯教戒壇的形制有起壇和不起壇二種,通稱做壇。不起壇的僅劃地成壇,平整場地而已。故俗稱戒場,即傳戒的場地是也。起壇的則為建築上的佛教專用物,先由簡單的壇,隨著歷史的進展變成華麗的壇。本文戒壇的形制則以起壇的建築為表述對象。戒壇的形制,據義淨在《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卷上描述的印度那爛陀寺戒壇:方大尺一丈餘。換算成現在的尺寸就是:於平地四周高築磚牆,高約2尺,然後於圍牆內建座基高約5寸。佛教傳入中國,並無傳戒儀式,也沒有戒壇。據史料記載,當時在中國度人出家,只為其剃髮披服縵條(無條相袈娑)曹魏嘉平二年(公元250年)時,曇摩柯迦羅到洛陽,譯出《僧衹戒心》,開始建壇。晉、宋之後,南方開始廣建戒壇,且將壇與寺合體。如宋智嚴於上定林寺中立壇、慧觀於石樑寺中立壇。據文獻記,唐初時,自重慶至江淮之間,已有戒壇300餘所了。特別是唐乾封二年(公元66年,道宣於長安淨業寺建戒壇,並規定形制,之後依道宣之制,建壇之風,盛行全國。並且許多戒壇都是由皇家出資供給所需,這種保護、發展的結果就是形成了中國特有的「戒壇院」。戒壇院是一組佛教建築群,由於與寺結合,從而使戒壇院在規模、布局上,除了具體的殿名、院名和內外布置細節上與寺院有些區別外,大部分幾乎是相同的。中國寺院的營造法則,一般是坐北朝南,主體建築在南北中線上,附屬建築則分布在東西兩側。東部為生活區,包括食堂、倉庫。西部多為旅館區,為接待四海賓客的各種院。這種大的布局格式,在戒壇發展為戒壇院的時候,也被採用。同時,由於戒壇建於寺內,成為中國寺院建築的一個組成部分,從而,戒壇院與寺院(建有戒壇)在道理上是一致的。了解戒壇的形制是了解中國寺院結構的知識點之一。本章介紹依據是《大正藏》第四十五冊1892號經文,由唐代道宣法師撰寫的《關中創立戒壇圖經》(一卷)為什麼以一個中國僧人所撰寫的經文為依據呢?它是否符合佛教儀則呢?下面我們介紹一下道宣這個人。道宣(596-667)是隋到初唐重要的佛教大師,他的重要性在於他是中國「戒律」史上重要的思想家,正是他為中國佛教僧團創立了諸多有益的教規。他10歲出家,20歲受具足戒,21歲從當時的律學大師智首學律,這為他一生的研究奠定了方向。30歲以後開始著書立說。這期間,他對各種傳自印度的律典,主要是對《四分律》做了大量詳盡的註疏,逐漸形成一家之言,在當時風靡整個佛教界,自此,中國的寺院僧團執行的戒律,基本據其著述。公元67年,他在終南山創立戒壇,同年撰寫了著名的《關中創立戒壇圖經》一卷(以下簡稱《圖經》)。《圖經》分為十一個內容,涉及戒壇製作的內容有:戒壇元結教興、戒壇形重相狀、戒壇高下廣狹。下面筆者依據以上三個內容輯錄介紹。戒壇不是孤立的佛教建築,而是以戒壇為主的一系列建築群。由眾多的院、池、樓、塔組成,但這級建築群是在一定的「界」內修建的,即所謂的「大界」。界,是指僧眾生活的區域,以區別於世俗的社區。界的範圍大小不等。小的不過一伽藍之地,大的則可十裡、百裡方圓。結壇、結界的順序是:先結壇後結界。壇、界的具體內容包括:戒壇種類、戒壇方位、戒壇形制以及大界內各院、塔、池等的總體布置。 戒壇的種類有二:一是佛為比丘結戒壇;二是佛為比丘尼結戒壇。比丘戒壇在東、比丘尼戒壇在西。戒壇有三層臺,從下向上:第一層高三尺、第二層高四尺五寸、最上層髙四尺。於臺上再加覆缽形,以覆舍利。在覆缽形上又置寶珠,意味供養舍利。以三層臺加覆缽和寶珠共計五層。但在覆缽與寶珠之間有裝飾,珠下以寶蓮花相承,又以九龍在下承花。龍下設金柱、柱下安獅子。如果沒有寶珠供養舍利,也可以變通用木或石做兩個明燈立於壇前供養,燈要高齊最上層。壇上鋪石為地。下面一、二層以石砌累,也可以砌成須彌山形。下面兩層有石鉤欄,欄柱下間置獅子神王。兩層四角各立石柱高於壇上,柱外四角又置四天王像。各層四角欄上以石雕金翅鳥布龍。壇體,主要指下面兩層。兩層壇體的結構分為四角大神像、階道分布及神像、龕窟神像、通道廣狹。最下即第一層四角大神為四方大將,即:東北角之散脂大將、東南角之跋韜羅波尼大將、西南角之婆裡旱大將、西北角之金毗羅大將。第二層四角大神為四大天王:東南角為增長天王、西南角為廣目天王、東北角為持國天王西北角為多聞天王。自下向上,第一層立五個階道。南面兩個階道為東階和西階。東階左右為日光曜、堅固光曜二神。西階左右為淨雲音、須彌華二神。東面有一階道,左右為阿修羅、勝光明二神。西面立一階道,左右為獅子王、樹音聲二神。北面立一階道,左右為珠髻華光、渟厚光藏二神。以上第一層共計五個階道、十尊神像。第二層立七個階道。南面兩個階道為東階和西階,東階左右為伏波僧伽僧伽二神。西階左右為旃陀那、償起羅二神。東面兩個階道為南階和北階。南階左右為地珂、修涅多羅二神。北階左右為分那柯、迦毗羅二神。西面兩個階道為南階和北階。南階左右為訶利枳舍、訶利二神。北階左右為冰伽羅波羅赴二神。北面一個階道,左右各配兩個水神:東側是鬱庚伽波羅和別他那二神、西側是陀羅那和阿羅難陀二神。二層計七個階道、十六尊神。以上諸神皆是夜叉,形色為青黑、眼赤如血、鉤牙上出、頭髮直豎、口中出火。壇體四面龕內均有神像。第二層四面龕內為七星神,即二十八星宿。他們是東方七星神:基粟氏柯、虜喜尼、糜梨伽尸羅、阿陀羅、不捺那婆修、弗沙、阿沙離沙。南方七星神:訶可、雨頗、求尼、訶莎多、質多羅、莎氏、毗釋珂。西方七星神:阿兔羅、折沙地、牟藍、弗婆莎他、鬱多羅莎他、阿毗止、沙羅波那。北方七星神:陀爾他、舍多毗沙、弗婆跋陀羅、鬱多羅跋陀羅、離婆羅阿雖尼、婆羅尼。下面第一層,神祇極多,可依《灌頂經》而列,此不贅述。第一層有四個通道,第二層有三個通道。一層的通道寬四尺,二層的通道寬三尺。上面以蓋覆之,以防風雨。一層方約二丈九尺八寸,二層方約二丈三尺。最上層壇(第三層),四角各有一個獅子,獅背有孔。行法事時,上安帳竿。帳的裝飾,量力而為。上壇方約七尺左右。壇四周布列十二金剛、力士像,為常護壇塔。壇外四周一丈內,種四時花葯,再向外植樹八行。曹魏天竺曇柯迦羅《僧祇戒心》的翻譯開啟了漢地依律傳戒制度,漢地戒壇、戒律與傳戒儀軌的關係也起源於此。佛教典籍之戒律,概括後可分為大乘戒律與小乘戒律兩大系統,小乘較大乘早,雖然大乘佛教在中國佛教發展進程中佔據主導與主流地位,但中國戒律學的主流並不是大乘菩薩戒,而是進程中的大小乘戒律結合。統觀主流的授戒儀式上多體現為先受具足戒,再受大乘菩薩戒,兩者結合修持終歸涅槃。直至明末清初「三戒同授」制度理論與實踐的落實,體現在律宗各大律師如古心的《經律戒相布薩軌儀》、法藏《弘戒法儀》、見月《傳戒正範》等傳戒律典與儀軌的推行,表明大乘菩薩戒與小乘具足戒在中國化佛教義理層面的真正融合。戒壇演變與戒律發展分期總體趨同,但也略有差異。小乘戒律反映的是僧團獨立性的本質,是佛教戒律本來樣貌;而大乘戒律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佛教在中國化過程中與世俗禮制碰撞後的世俗性。對於佛教僧眾而言,戒律不僅源於佛教的根本教義,而且是其達到宗教目的之必要途徑。從該角度出發的律寺戒壇建設是對佛教戒律發展的空間演繹。圖中以布局、尺度、規模等為主要切入點來考證歷史上戒壇的特徵演變。簡而敘之,在布局上唐代漢地以戒壇院為主,多布置於寺院核心軸線之左前 ( 東南 ) 方位,宋代多是延續 ;因禪宗寺院的流行與封建制度對建築的影響,明清時期多有布置於中軸線上的案例,布局樣式更加多樣,見圖4 ;在戒壇尺度與規模上由唐至清逐漸變大,戒壇主要樣式見圖 5。唐代是漢地大乘菩薩戒的流行時期,大小乘戒律融合,此時道宣考證蘊含大乘佛教思想,是小乘具足戒與大乘思想結合的過渡階段之產物,即祇洹寺考證也是時代的產物。而義淨佛教思想具有明顯的小乘一切有部律特徵,記載的戒壇建設是唐代同時期印度典型小乘具足戒之產物。這兩種考證直接導致了唐代兩大戒壇潮流的出現與發展。現當代的佛寺戒壇修復與設計多參考《戒壇圖經》中的形式,很少考慮歷代演變形制。在具體尺度上會稍作調整,使之更合理契合時代的要求。受戒儀軌。(以下1-11圖為太老山平興寺界詮法師關於現代戒壇及受戒儀軌的講座資料)。圖:可境設計
戒壇建築,究其源流是佛教戒律發展的直接產物,是佛教中國化過程中具有民族特色的傳戒功能性建築。戒律是佛教徒修道的生活規範。隨著佛教的中國化思想的變化而變化。依據佛陀的教說與教制,參照歷史的經驗,以契理契機為原則,保持正信,發揚原有的優良傳統,提升佛教的僧格,完善現有的寺院規制,讓佛教道德在和諧社會的建設中發揮重要作用。回到佛陀創教本懷,使中國佛教能夠煥發出永恆的生命力和創造力。1、《佛教造像量度與儀軌》修訂版 李翎 著 上海書店出版社2021年2月第二次印刷2、《以戒為師—律宗及其主庭》 李繼武著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 2016年11月第一版3、《唐代道宣著作兩種校釋》 王大偉 陳憲良 著 四川大學出版社 2018年11月 第一版4、《佛教寺院的戒律實踐:古代律宗寺院建築「戒壇」的源流考述與特徵演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