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戒為師」——佛教建築之戒壇

2021-12-27 佛寺設計
                

圖來源於網絡

         

佛在祇樹給孤獨園中。樓至菩薩請佛立戒壇。為結戒受戒。爾時如來依言許已。創立三壇。佛院門東。名佛為比丘結戒壇。佛院門西。佛為比丘尼結戒壇。外院東門南。置僧為比丘受戒壇。戒壇從地而立。三重為相。以表三空。為入佛法初門。散釋凡惑。非空不遣。時天帝釋施以覆釜。置於壇上。以盛舍利。大梵王施無價寶珠。置覆釜上。供養舍利。

是為五重。表五分法身。大梵王所施寶珠大如五升瓶。有大福德者見之。光照八百由旬。薄福德者見之。猶如墨聚。壇既成已。於時十方諸佛。無量菩薩。天龍八部。悉皆雲集。諸佛登之。共議結戒輕重持犯等相。又議度尼滅正法相。諸佛通議曰。古有四部。今何獨無。初雖正法滅半。尼行八敬。還住千年。

故此二壇唯佛所登。共量佛事。外院僧受戒壇。僧為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受戒壇也。

以上為道宣法師的《戒壇圖經》中關於佛立戒壇的描述。本文從戒壇源起到歷代戒壇形制的特徵和演變做了簡單的介紹,對現代戒壇和戒律的關係及儀軌著重做了闡述。力圖揭示戒壇的現代意義。原始佛教的宗教修持方法可概括為戒、定、慧三學。「戒」為定、慧之學的基礎。戒,是宗教團體區別於世俗社區的重要標誌,人類社會創造的所有宗教都以「戒」(或「戒律」)為最主要的聖典內容和最重要的信教人行為準則。「受戒」是使一個世俗人,變成一個教徒的重要儀式。因此,「戒」的執行是否符合儀軌,則意味著受戒後的僧人是否合「法」。受戒的儀式要在一定的場合實行,這便是「戒壇」,因此,戒壇的形制和在造像中的表現要合法,否則便失去宗教意義。戒壇,用以舉行傳戒儀式及說戒之壇場。原始的壇十分樸素,不過就是在戒場中特製出稍高於平地的士壇,傳戒儀式在土壇上舉行。因此,戒壇周圍無須建構屋舍,在空地標界即可。如果有風雨,可以在堂內傳戒所以古來堂內傳戒與露天結界傳戒並行。古印度最初只在露天作法,並不另設戒壇。戒壇的始建,據《釋氏要覽》記載,是印度樓至菩薩向佛請示,築壇為比丘受戒,得到佛的許可,於祇園精舍外院東南建壇,開始了於壇上傳戒的傳統。                                         佛教常用的壇有顯教用壇和密教用壇兩種,顯教中以律宗寺院的戒壇最為普遍。顯教戒壇的形制有起壇和不起壇二種,通稱做壇。不起壇的僅劃地成壇,平整場地而已。故俗稱戒場,即傳戒的場地是也。起壇的則為建築上的佛教專用物,先由簡單的壇,隨著歷史的進展變成華麗的壇。本文戒壇的形制則以起壇的建築為表述對象。戒壇的形制,據義淨在《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卷上描述的印度那爛陀寺戒壇:方大尺一丈餘。換算成現在的尺寸就是:於平地四周高築磚牆,高約2尺,然後於圍牆內建座基高約5寸。佛教傳入中國,並無傳戒儀式,也沒有戒壇。據史料記載,當時在中國度人出家,只為其剃髮披服縵條(無條相袈娑)曹魏嘉平二年(公元250年)時,曇摩柯迦羅到洛陽,譯出《僧衹戒心》,開始建壇。晉、宋之後,南方開始廣建戒壇,且將壇與寺合體。如宋智嚴於上定林寺中立壇、慧觀於石樑寺中立壇。據文獻記,唐初時,自重慶至江淮之間,已有戒壇300餘所了。特別是唐乾封二年(公元66年,道宣於長安淨業寺建戒壇,並規定形制,之後依道宣之制,建壇之風,盛行全國。並且許多戒壇都是由皇家出資供給所需,這種保護、發展的結果就是形成了中國特有的「戒壇院」。戒壇院是一組佛教建築群,由於與寺結合,從而使戒壇院在規模、布局上,除了具體的殿名、院名和內外布置細節上與寺院有些區別外,大部分幾乎是相同的。中國寺院的營造法則,一般是坐北朝南,主體建築在南北中線上,附屬建築則分布在東西兩側。東部為生活區,包括食堂、倉庫。西部多為旅館區,為接待四海賓客的各種院。這種大的布局格式,在戒壇發展為戒壇院的時候,也被採用。同時,由於戒壇建於寺內,成為中國寺院建築的一個組成部分,從而,戒壇院與寺院(建有戒壇)在道理上是一致的。了解戒壇的形制是了解中國寺院結構的知識點之一。本章介紹依據是《大正藏》第四十五冊1892號經文,由唐代道宣法師撰寫的《關中創立戒壇圖經》(一卷)為什麼以一個中國僧人所撰寫的經文為依據呢?它是否符合佛教儀則呢?下面我們介紹一下道宣這個人。道宣(596-667)是隋到初唐重要的佛教大師,他的重要性在於他是中國「戒律」史上重要的思想家,正是他為中國佛教僧團創立了諸多有益的教規。他10歲出家,20歲受具足戒,21歲從當時的律學大師智首學律,這為他一生的研究奠定了方向。30歲以後開始著書立說。這期間,他對各種傳自印度的律典,主要是對《四分律》做了大量詳盡的註疏,逐漸形成一家之言,在當時風靡整個佛教界,自此,中國的寺院僧團執行的戒律,基本據其著述。公元67年,他在終南山創立戒壇,同年撰寫了著名的《關中創立戒壇圖經》一卷(以下簡稱《圖經》)。《圖經》分為十一個內容,涉及戒壇製作的內容有:戒壇元結教興、戒壇形重相狀、戒壇高下廣狹。下面筆者依據以上三個內容輯錄介紹。戒壇不是孤立的佛教建築,而是以戒壇為主的一系列建築群。由眾多的院、池、樓、塔組成,但這級建築群是在一定的「界」內修建的,即所謂的「大界」。界,是指僧眾生活的區域,以區別於世俗的社區。界的範圍大小不等。小的不過一伽藍之地,大的則可十裡、百裡方圓。結壇、結界的順序是:先結壇後結界。壇、界的具體內容包括:戒壇種類、戒壇方位、戒壇形制以及大界內各院、塔、池等的總體布置。         戒壇的種類有二:一是佛為比丘結戒壇;二是佛為比丘尼結戒壇。比丘戒壇在東、比丘尼戒壇在西。戒壇有三層臺,從下向上:第一層高三尺、第二層高四尺五寸、最上層髙四尺。於臺上再加覆缽形,以覆舍利。在覆缽形上又置寶珠,意味供養舍利。以三層臺加覆缽和寶珠共計五層。但在覆缽與寶珠之間有裝飾,珠下以寶蓮花相承,又以九龍在下承花。龍下設金柱、柱下安獅子。如果沒有寶珠供養舍利,也可以變通用木或石做兩個明燈立於壇前供養,燈要高齊最上層。壇上鋪石為地。下面一、二層以石砌累,也可以砌成須彌山形。下面兩層有石鉤欄,欄柱下間置獅子神王。兩層四角各立石柱高於壇上,柱外四角又置四天王像。各層四角欄上以石雕金翅鳥布龍。壇體,主要指下面兩層。兩層壇體的結構分為四角大神像、階道分布及神像、龕窟神像、通道廣狹。最下即第一層四角大神為四方大將,即:東北角之散脂大將、東南角之跋韜羅波尼大將、西南角之婆裡旱大將、西北角之金毗羅大將。第二層四角大神為四大天王:東南角為增長天王、西南角為廣目天王、東北角為持國天王西北角為多聞天王。自下向上,第一層立五個階道。南面兩個階道為東階和西階。東階左右為日光曜、堅固光曜二神。西階左右為淨雲音、須彌華二神。東面有一階道,左右為阿修羅、勝光明二神。西面立一階道,左右為獅子王、樹音聲二神。北面立一階道,左右為珠髻華光、渟厚光藏二神。以上第一層共計五個階道、十尊神像。第二層立七個階道。南面兩個階道為東階和西階,東階左右為伏波僧伽僧伽二神。西階左右為旃陀那、償起羅二神。東面兩個階道為南階和北階。南階左右為地珂、修涅多羅二神。北階左右為分那柯、迦毗羅二神。西面兩個階道為南階和北階。南階左右為訶利枳舍、訶利二神。北階左右為冰伽羅波羅赴二神。北面一個階道,左右各配兩個水神:東側是鬱庚伽波羅和別他那二神、西側是陀羅那和阿羅難陀二神。二層計七個階道、十六尊神。以上諸神皆是夜叉,形色為青黑、眼赤如血、鉤牙上出、頭髮直豎、口中出火。壇體四面龕內均有神像。第二層四面龕內為七星神,即二十八星宿。他們是東方七星神:基粟氏柯、虜喜尼、糜梨伽尸羅、阿陀羅、不捺那婆修、弗沙、阿沙離沙。南方七星神:訶可、雨頗、求尼、訶莎多、質多羅、莎氏、毗釋珂。西方七星神:阿兔羅、折沙地、牟藍、弗婆莎他、鬱多羅莎他、阿毗止、沙羅波那。北方七星神:陀爾他、舍多毗沙、弗婆跋陀羅、鬱多羅跋陀羅、離婆羅阿雖尼、婆羅尼。下面第一層,神祇極多,可依《灌頂經》而列,此不贅述。第一層有四個通道,第二層有三個通道。一層的通道寬四尺,二層的通道寬三尺。上面以蓋覆之,以防風雨。一層方約二丈九尺八寸,二層方約二丈三尺。最上層壇(第三層),四角各有一個獅子,獅背有孔。行法事時,上安帳竿。帳的裝飾,量力而為。上壇方約七尺左右。壇四周布列十二金剛、力士像,為常護壇塔。壇外四周一丈內,種四時花葯,再向外植樹八行。曹魏天竺曇柯迦羅《僧祇戒心》的翻譯開啟了漢地依律傳戒制度,漢地戒壇、戒律與傳戒儀軌的關係也起源於此。佛教典籍之戒律,概括後可分為大乘戒律與小乘戒律兩大系統,小乘較大乘早,雖然大乘佛教在中國佛教發展進程中佔據主導與主流地位,但中國戒律學的主流並不是大乘菩薩戒,而是進程中的大小乘戒律結合。統觀主流的授戒儀式上多體現為先受具足戒,再受大乘菩薩戒,兩者結合修持終歸涅槃。直至明末清初「三戒同授」制度理論與實踐的落實,體現在律宗各大律師如古心的《經律戒相布薩軌儀》、法藏《弘戒法儀》、見月《傳戒正範》等傳戒律典與儀軌的推行,表明大乘菩薩戒與小乘具足戒在中國化佛教義理層面的真正融合。戒壇演變與戒律發展分期總體趨同,但也略有差異。小乘戒律反映的是僧團獨立性的本質,是佛教戒律本來樣貌;而大乘戒律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佛教在中國化過程中與世俗禮制碰撞後的世俗性。對於佛教僧眾而言,戒律不僅源於佛教的根本教義,而且是其達到宗教目的之必要途徑。從該角度出發的律寺戒壇建設是對佛教戒律發展的空間演繹。圖中以布局、尺度、規模等為主要切入點來考證歷史上戒壇的特徵演變。簡而敘之,在布局上唐代漢地以戒壇院為主,多布置於寺院核心軸線之左前 ( 東南 ) 方位,宋代多是延續 ;因禪宗寺院的流行與封建制度對建築的影響,明清時期多有布置於中軸線上的案例,布局樣式更加多樣,見圖4 ;在戒壇尺度與規模上由唐至清逐漸變大,戒壇主要樣式見圖 5。唐代是漢地大乘菩薩戒的流行時期,大小乘戒律融合,此時道宣考證蘊含大乘佛教思想,是小乘具足戒與大乘思想結合的過渡階段之產物,即祇洹寺考證也是時代的產物。而義淨佛教思想具有明顯的小乘一切有部律特徵,記載的戒壇建設是唐代同時期印度典型小乘具足戒之產物。這兩種考證直接導致了唐代兩大戒壇潮流的出現與發展。現當代的佛寺戒壇修復與設計多參考《戒壇圖經》中的形式,很少考慮歷代演變形制。在具體尺度上會稍作調整,使之更合理契合時代的要求。受戒儀軌。(以下1-11圖為太老山平興寺界詮法師關於現代戒壇及受戒儀軌的講座資料)。

圖:可境設計

戒壇建築,究其源流是佛教戒律發展的直接產物,是佛教中國化過程中具有民族特色的傳戒功能性建築。戒律是佛教徒修道的生活規範。隨著佛教的中國化思想的變化而變化。依據佛陀的教說與教制,參照歷史的經驗,以契理契機為原則,保持正信,發揚原有的優良傳統,提升佛教的僧格,完善現有的寺院規制,讓佛教道德在和諧社會的建設中發揮重要作用。回到佛陀創教本懷,使中國佛教能夠煥發出永恆的生命力和創造力。1、《佛教造像量度與儀軌》修訂版  李翎 著 上海書店出版社2021年2月第二次印刷2、《以戒為師—律宗及其主庭》 李繼武著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 2016年11月第一版3、《唐代道宣著作兩種校釋》 王大偉 陳憲良  著 四川大學出版社 2018年11月 第一版4、《佛教寺院的戒律實踐:古代律宗寺院建築「戒壇」的源流考述與特徵演進》

相關焦點

  • 按佛教「五時八教」之說將佛教之諸教說分為不同體系
    智顗按佛教「五時八教」之說將佛教之諸教說分為不同體系。提出釋迦通過種種因緣、譬喻、言辭對眾生說法;而《法華經》宣揚的達到佛之真理的道路的「三乘」(聲聞、緣覺、菩薩),是作為宇宙統一之真理的一乘之妙法,顯示了佛教之根本目的和大綱,應基於這種理解進行修行實踐。正是這種思想,給予了最澄極大啟示。在入山修行12年後,延曆十七年(798年),最澄開始了布教活動。
  • 佛滅度後 以戒為師!為何佛教戒律如此重要?
    戒是一切善法的根本,也是世間一切道德行為的總歸。受戒猶如學生遵守校規,人民恪守法律一般,不同的是,校規、法律是來自外在的約束,屬於他律;而佛教的戒律,是發自內心的自我要求,屬於自律。佛教的戒律分為:七佛通戒偈:「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是通於僧俗二眾的禁戒。
  • 虛雲老和尚:戒不可不如法,僧不可不擔當
    今天這篇開示,是虛雲老和尚面對佛教的衰敗與不如法,挺身而出,以身作則,依法傳法,弘揚佛法的經歷。佛教常說,佛門遭難,濫傳戒法,規矩失傳,真理埋沒。這些話我也常講,前幾十年我就說,佛法之敗,敗於傳戒不如法。若傳戒如法,僧尼又嚴守戒律,則佛教不致如今日之衰敗。我自己慚愧,初出家時不知什麼是戒,只知苦行,以為吃草不吃飯等等就是修行,什麼大乘、小乘、三藏十二部都不知道。
  • 鳳凰佛教臺灣行:高雄光德寺
    高雄光德寺(圖片來源:鳳凰佛教 攝影:妙傳) 光德寺位於臺灣高雄縣阿蓮鄉港後村,環境清幽,四周風光如畫。1927年由當地善士廬宋居士所創建,敦請玄宗法師為第一任住待。由於長老全心致力於佛教教育、文化、公益慈善事業,遲遲未能推行重建大殿之計劃。為了便利地方人士集會活動,長老更提供建地,興建了一幢阿蓮鄉侖港小區活動中心,使光德寺除了是全省信眾信仰禮拜之寺院外,更是地方人士舉辦各項活動的據點。光德寺在地方鄉民的心目中,是個不可缺少的精神堡壘。
  • 淨空法師:嚴持淨戒意思是叫我們不造業,以戒為師,以苦為師
    所以前清乾隆年間,彭際清居士告訴我們,這個居士我們查出來了,黃念祖老居士沒有說錯,他的家庭確實是顯赫之家,他的父親、祖父兩代都是狀元及第,官做得很大,他父親是乾隆皇帝的兵部尚書,就是現在的國防部長。他十八歲考中進士,一生沒做官,對於佛、道、儒都有濃厚的興趣,他是大通家,儒釋道全通,念佛往生淨土,他到極樂世界去了。
  • 佛教戒律—居士戒
    毗奈耶(梵文:vinaya)是佛教術語,為三無漏學之一。有關戒律規定與解釋的佛教經典的匯總,稱為律藏(巴利語:vinaya-piṭaka),與"經"和"論"合稱"三藏"。專門學習戒律的佛教僧侶稱為律師,以戒律研習為主的宗派,稱為律宗。對於學習佛法者,嚴謹遵守戒律是絕對的重要。對研究佛學思想有些深刻而不可替代的意義。
  • 千年盛典 青島嶗山太清宮方丈升座暨傳戒典禮圓滿舉辦
    「千年盛典——丁酉(2017)年嶗山太清宮方丈升座暨傳戒典禮」在嶗山太清宮儀門廣場舉辦(圖片來源:鳳凰佛教 攝影:姚勇)山東省宗教事務局局長馬傳凱、孫宗子,青島市嶗山區委常委、統戰部部長王斌代表省、市、區統戰宗教系統,分別在致辭中祝賀李宗賢道長榮升方丈、祝願本次法會圓滿順利,並希望參加受戒的戒子們以此次受戒為契機,刻苦修行,圓滿完成此次受戒科儀,並善始善終,守法守戒,在修行的道路上更進一步,做玄門之表率、道眾之典範。
  • 導遊必備:佛教用語中英文對照(M-R)
    中國的旅遊景點中,很大一部分都與佛教相關,新東方英語頻道為大家提供佛教用語的中英文對照,希望能對廣大導遊朋友們提供幫助。*  Ordination Hall 戒堂 *  the Ordination Platform 戒壇 *  the Ornament of Clear Realization 《現觀莊嚴論》  outrageous pride 過慢 *  overweening pride 增上慢 *  P  palanquin
  • 王作安談佛教教風建設:個別人嚴重違規破戒損害佛教形象
    他充分肯定中國佛教協會第九屆理事會特別是領導班子所做工作,對中國佛教協會今後5年工作提出五點希望:一要追求政治進步,堅持佛教中國化方向,堅定走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道路;二要勇於自我求變,努力解決與當代社會發展不相適應的內容;三要強化教風建設,秉持以戒為師,全面從嚴治教;四要履行社會責任,維護佛教內部和諧與社會穩定;五要重視人才培養,為佛教健康傳承提供人才保障。
  • 湖州長興壽聖寺傳戒通啟:學誠大和尚為得戒和尚
    千年古井,乃唐代「詩僧」皎然筆下之「雲泉」,四季噴湧,清澈如初。遺存至今的明磚宋礎,靜默地訴說著寺院悠長歷史。矗立在寺院廣場上的壽聖萬佛法華多寶塔,高69米,雄偉峻秀,氣象恢弘。壽聖寺先方丈上圓下成老和尚一生精進,修行法華,九五不輟;秉持戒律,七秩如初。今逢盛世,國泰民安,社會和諧,佛法興隆。
  • 臺灣高雄淨覺山光德寺三壇大戒舉行二壇正授
    三師七證在戒壇內舉行外壇佛事合影佛教在線臺灣訊 2008年12月16日,臺灣高雄淨覺山光德寺三壇大戒舉行二壇正授,共傳授215位戒子比丘戒、比丘尼戒。此次法會邀請世界華僧會會長淨心長老擔任得戒和尚,臺灣中國佛教會副理事長圓宗法師為羯磨和尚,本覺法師為教授和尚;應邀擔任尊證阿闍黎的有:臺灣中國佛教會理事長淨良長老、副理事長會光法師、理監事慧省法師、淨明法師、明定法師、圓本法師、明光法師、心立法師、心茂法師、明定法師、傳證法師等。
  • 道教戒律:三壇大戒、三皈依戒、三品戒、女真九戒、元始天尊十戒
    持初真戒時能毫無過犯,方許授中極大戒。天仙大戒講的是一套極為繁瑣的修道方法,具體概括為二十七條。持三百中極大戒毫無過犯者,方授天仙大戒。據王常月的《缽鑑》所載,三壇大成源於全真龍門派祖師丘處機。丘處機參照佛教的沙彌戒、比丘戒和菩薩戒的三戒制度,制定了全直教派單傳秘授的傳授戒法。
  • 溫州這位高僧曾主持普陀山佛教事務,一生愛國愛教
    來源:泰順3000年轉載於 溫州人物撰稿:張杰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問題請聯繫我們泰順佛教歷史悠久,早在西晉時期就修建南臺庵(又稱南峰寺、南峰律院,在今百丈鎮雙嶺村),在東甌大地上開創了佛教之先河。16歲,他受具足戒,從而正式成為一名比丘。17歲,他往寧波接待寺禮圓瑛大師為師,賜法號戒深,為中國漢傳佛教禪門臨濟正宗天童系林野奇祖法派第41世法脈傳人之一。從此跟隨圓瑛大師,飽參廣學,增長智慧,到全國各地和東南亞、菲律賓等南洋諸國講經弘法。圓瑛大師是中國近代佛教領袖,中國佛教會災區救護團團長、解放後中國佛協首任會長,他不僅佛學高深,還是一位愛國愛教的高僧。
  • 佛教:「天平之甍」鑑真大師
    景龍元年,鑑真遊學東都洛陽和西京長安,次年於長安實際寺登壇受具足戒。開元二十一年,鑑真46歲。這時他已經學成名立,於是自長安回到揚州,先後十年間在江淮地區努力講律傳戒,聲名遠播,成為當時道岸之後獨步江準的律學大師。相傳他有著名弟子35人,各自倡導一方,共弘師教。
  • 佛教:「戒定真香」是什麼意思?
    在寺院活動場所,尤其是有法會的時候,我們一般都能看到有出家師父兩手恭敬地端著放有「戒定真香」字樣的黃色幡布,上面放有香爐和香支,迎請主法大和尚拈香主法。那麼大家理解這四個字是什麼意思嗎?下面小編就給大家簡要普及一下這些佛學常識。
  • 中國佛教宗派——律宗---華方田
    一、理論淵源從佛教典籍上說,戒律是經、律、論三藏之一。從佛教教義上說,戒律又是戒、定、慧三學之首。自原始佛教以來,戒律作為維護佛教僧團的重要規則而備受重視。相傳釋迦牟尼在世時,根據形勢的需要,隨機制訂了各種戒律,以規範僧眾的威儀舉止。佛滅度後第一次結集時,由優波離誦出的律藏,經集體認可後,成為約束全印度各個僧團的共同準則。
  • 甘肅省佛教協會將於敦煌雷音寺舉辦傳授三壇大戒法會
    據了解,本次傳授三壇大戒法會禮請中國佛教協會常務理事、甘肅省佛教協會副會長、蘭州市佛教協會會長、蘭州市五泉山浚源寺方丈理因大和尚為得戒和尚,禮請中國佛教協會副秘書長、中國佛教協會國際部主任、中國佛教協會新聞發言人、世佛聯執行委員、甘肅省佛教協會副會長、蘭州報恩寺住持普正律師為羯磨阿闍黎,禮請中國佛教協會理事、甘肅省佛教協會副秘書長、酒泉市佛教協會會長、敦煌市佛教協會會長、敦煌雷音寺方丈道證律師為教授阿闍黎
  • 中國佛教協會名譽會長一誠長老圓寂 純一法師追思
    他說:「沒有黨和政府的正確領導,我們的佛教事業就不會取得今天這樣的成就。」任全國政協常委和江西省政協副主席期間,長老認真履職盡責,積極參政議政,多次就佛教界關心的問題提出提案,為宗教政策法規的制定完善和貫徹落實,為維護佛教界合法權益、推動佛教事業健康發展,促進佛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為促進宗教關係和諧、增進人民福祉發揮了積極作用。 佛教領袖一誠長老,俗姓周,名雲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