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佛教「五時八教」之說將佛教之諸教說分為不同體系

2020-12-25 大多數人都懂歷史

天台宗系由中國隋代的智顗集其思想大成。智顗按佛教「五時八教」之說將佛教之諸教說分為不同體系。提出釋迦通過種種因緣、譬喻、言辭對眾生說法;而《法華經》宣揚的達到佛之真理的道路的「三乘」(聲聞、緣覺、菩薩),是作為宇宙統一之真理的一乘之妙法,顯示了佛教之根本目的和大綱,應基於這種理解進行修行實踐。

正是這種思想,給予了最澄極大啟示。在入山修行12年後,延曆十七年(798年),最澄開始了布教活動。延曆二十ー年(802年),最澄應邀在和氣廣世主持的高雄山寺(神護寺)「法華經」宣講會上傳授天台教義,受到桓武天皇嘉獎。以此為契機,最澄向桓武天皇提出了作為「還學生」(短期留學生)入唐求法的要求並獲敕許。延曆二十三年(804年,唐貞元二十年),最澄率弟子義真等隨藤原葛野麻呂為首的第十二批遣唐使團進入中國。最澄在中國總共8個月。

期間先在天台山修禪寺隨道邃大師學《摩詞止觀》等,後在國清寺受行滿天台的付法和大乘戒,再返其登陸的臨海龍興寺繼續研習天台教觀。同時親手抄寫了大量臺宗典籍。道邃還於龍興寺西廂「極樂淨土院」親手向最澄授圓教菩薩戒。最澄回國後帶回以天台宗教說為主的典籍230部460卷。回到日本後,最澄在比敘山大興天台教義,並於大同元年(806年)正式開立與南都六宗並立的日本佛教天台宗。

是年,最澄的最大保護者桓武天皇駕崩。最澄遂開始了與南都其他宗派的論爭。特別在弘仁八年(817年),最澄為和法相宗的德一論爭,撰寫了《照權實鏡》《守護國界章》、《決權實論》、《法華秀句》等大量論著。弘仁九年(818年),最澄捨棄了在東大寺接受的250戒,主張天台宗的僧侶應該接受大乘戒,並請求嵯峨天皇恩準其在比叡山設立戒壇,提出真正鎮護只能藉助大乘菩薩僧之力。

按照他的看法,南都戒壇授受的具足戒(請3師7證,投250戒)是小乘佛教之戒,真正的大乘佛教不應接受這種戒律,而應根據梵綱經的論說,在佛菩薩前起誓,接受由10善戒、48輕戒構成的菩薩戒。天台的學生應不入僧籍,用自己的衣食;受戒之後在比叡山修行12年,然後根據自己的能力承擔護國之任務。對於最澄的上表,嵯峨天皇諮詢僧綱。弘仁十年(819年),僧正護命代表僧綱上表予以反對。對此,最澄於翌年撰寫了《顯戒論》稟呈朝廷,對僧綱的主張進行反駁,並再次要求恩準設立戒壇。

弘仁十三年(822年),最澄圓寂。其弟子光定等奔走籲求,在最澄圓寂7天後獲得嵯峨天皇設立戒壇的敕許。翌年以後,每年三月桓武天皇忌日,天台宗均在比山迎接敕使舉行得度、受戒儀式。弘仁十四年(823年),比叡山寺獲賜延曆寺之號。

天長元年(824年),義真被任命為初代天台座主,且不由僧綱統攝。天台教團終於獲得了獨立。貞觀八年(866年),最澄獲傳教大師諡號。中國臨海龍興寺則作為日本天台宗祖庭,為歷代日本天台宗僧人和信徒所景仰。

相關焦點

  • 天台八教丨五時八教的名稱由來(一)
    說到天台宗,最具代表性的一個名詞應該就是「五時八教」,他不僅代表了天台宗的判教思想,同時,藏、通、別、圓四教更是含括一切佛教經典教義,可以說,天台教法的展開,就是以五時八教為脈絡而成的。
  • 淺談天台宗的「五時八教」核心判教思想!
    佛教在印度的發展過程,是先有原始佛教,接著是部派佛教,然後大乘佛教興起,跟著分為空宗和有宗二個大乘派系,最後便是密教的蓬勃,之後佛教在印度便式微了。在每一個時期中分別產生不同的佛教經典,反映當時佛教的思想發展。
  • 五時八教
    從佛陀說法之順序分為華嚴、鹿苑、方等、般若、法華涅槃等五時;從教導方法,分為頓、漸、秘密、不定等四種類(化儀四教),又要適應根機,而教導教理內容,分為藏、通、別、圓等四種類(化法四教)。以上總稱為五時八教。
  • 天台宗 ‖ 五時八教 判教之緣起
    萬年寺為便於我們的理解,智者大師將佛陀所說的眾多經典,根據內容加以分類,建立了一個循序漸進的、清晰明了的說法過程,這個過程總結為五個階段,我們稱之為五時說法,分別是:由於弟子根性的不同,佛陀將教導弟子的形式分為四種,分別是:頓教、漸教、秘密教、不定教,我們稱之為化儀四教;
  • 五時八教——宣化上人
    佛以前所說的華嚴、阿含、方等、般若,都是為著這個《法華經》來鋪路(資料圖)在天台智者大師創立的天台教裡邊,將如來的一代時教判為「五時八教」;以「五時」來判定如來說法的次第,以「八教」來分別所說的法門和說法的儀式。
  • 《佛教倫理》| 愚者之狀態
    《佛教倫理》,東方出版社出版,圖書將採擷出的倫理思想資料依不同類別歸納為篇,篇下一般設章,章下一般設節。如篇中內容單一,則直接設節;遇有較短的內容,則將數種合為一篇。如章中類別較多,則以「之一、之二」等作標題順序區分。全書共有2016節。標題除極少數為原有的外,都是以資料的內涵編加。
  • 佛教:大威德明王,焚燒諸眾生之業煩惱,摧破罪障而增長福德
    在佛教的滿天神佛之中,除了有救世渡人的諸佛菩薩,亦有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明王,今天便為大家介紹佛教:大威德明王,焚燒諸眾生之業煩惱,摧破罪障而增長福德:大威德明王是西方蓮花部的教令輪身,此憤怒身是降伏魔尊,也是佛教蓮花部的辦事明王,以如意寶棒為其三昧耶形
  • 佛教三法印:正法與邪說的判定依據
    佛門宗派眾多,各自傳承不同經論,但其所主張的理論終不能違背諸「法印」之原則——若鼓吹「諸行是常」、「諸法有我」,或貪戀紅塵之樂,否定「有漏皆苦」,乃至修行目標不指向「涅槃寂靜」的,都不被認可為契合佛義的教誨。
  • 佛教教義之總持是什麼?
    佛教的經典,可以說是浩如煙海,什麼才是佛教的根本教義呢?記錄在哪部經典當中呢?佛教的根本教義,就是一句話,「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這句話,出自《增一阿含經》。用阿難尊者的話說「三十七道品之教及諸法皆由此生」。一句話統攝了大、小乘所有法要。那麼,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
  • 佛像之魂|佛教「裝藏」之說
    儀軌中分別講述了佛塔和佛像如何裝藏,佛塔的裝藏從頂至底,在法輪、八山、塔身、蓮臺處分別置不同的咒語,大菩提塔、 尊勝塔、骨塔所裝的咒語也不相同;大型塔在地基時就要置諸寶:「夫欲造大菩提塔或尊勝塔等八塔之時……謂地基下至一肘處,伏藏寶者,以新磁瓶內入五穀、五寶、五藥等而埋伏之也。」佛像則在佛頂、心間、腰間、蓮臺、座床之內或像背處分置不同咒語、願文等。
  • 【世炫法師法語菁華】佛教因緣觀
    七、天台宗事和理的關係天台宗主要根據佛講的一部經典叫《妙法蓮花經》,在佛教裡這也是一部大的經典。當時是天台智者大師,把它分成五時八教,這能把它判成教,也很不容易的。智者大師為什麼把它分為五時八教呢?據說智者大師到浙江天台山時,他有一次做了一個夢,夢見自己拿一捆經書,被風一吹到天空中去,掉下來全部散了,他就撿著撿著,把它撿好。後面他醒悟了,便提倡把佛陀講的所有的經而分科判教,而在夢中的境象是對他的啟發。佛在世時講經四十九年,說法三百餘會,但還沒有分科判教的。等於這個教材很多,還沒有把它歸類,等於我學一篇課文,這段講什麼?中心思想講什麼?各段大意是什麼?
  • 佛教通史 學習筆記-148-淨土-定 於 一 尊 -生死存亡的判教
    就是,當淨土進入了判教領域的時候——就是,祂除了自身有哲學體系的東西,祂還帶有佛教神學體系的東西。然後呢,以淨土為例呢,祂還加入了大量的佛教文學故事,你看,淨土宗的故事非常多——就是,加了很多文學故事,這就出現了一種跨宗教的判教法。如果判教理論帶上了神學的說法,所謂說,它原來在哲學體系裡,那還可以按哲學的角度去看你的邏輯閉合不閉合?你的邏輯完整不完整?就像因明學一樣。
  • 佛教:「頓悟成佛」的道生,主張以不二的智慧與佛理完全合一
    在古代的南北朝時期,道生在佛性說的基礎上,又提出了頓悟成佛論。什麼是頓悟成佛呢?就是說,佛理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真理湛然常照,本不可分」,因此領悟佛理亦不能分階段實現,要麼就完全證悟它,以不二的智慧與佛理完全合一,要麼就完全沒有證悟它,之間沒有中間狀態。
  • 西雙版納與南傳佛教之二
    但是佛教在從印度向外不同地區傳播的時候,逐漸分為南傳和北傳兩大體系,之間出現了許多不同。南傳佛教是佛教中的保守派,其保守的是佛陀教法的純潔以及上座部佛教的傳統。在對待佛陀的教導方面,南傳佛教堅持三原則:非佛所說不添加;佛陀所說不刪改;如佛所教而遵行。北傳佛教以大乘佛教為主流,強調圓融和便利,在傳播途中不斷兼收並蓄。
  • 佛教《六方禮經》之倫理觀探析
    上述之「極藝教之」,強調老師要把專長教給學生,此「藝」  如中國古代之「六藝」、印度之「五明」;而「示屬賢友」,使同學能彼此切磋,否則「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誨其未聞」、「盡以所知,誨授不吝」,都強調教師之教學專業精神。「順法調御」,有「因材施教」之意,指對於不同能力、志向、品德的人採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和內容,這很契合現代教育所謂「適性教學」  之原理。
  • 佛教說的「四大皆空」是什麼意思?
    佛教說的「四大皆空」是什麼意思?自唐朝時期,佛教傳入我們中國後,越來越興盛,歷朝歷代的帝王們很多都是非常信奉佛教的,當時的國家統治者,很多都將佛教作為了國家的一項重要的思想文化,利用這個宗教來讓百姓更加的安定,或者說安撫民心。
  • 多視角解讀,當佛教遇到耆那教
    若是如此,初期佛教聖典所見的宗教競爭暨隨之引發的詮釋效應等諸問題,值得注意。本文擬就前述問題進行論述,隨後透過巴利與漢譯初期佛教聖典的記載,首先指出同處印度沙門思潮中的佛耆兩教彼此的關係。其次,就初期佛教聖典的幾個宗教競爭案例,解讀隱於佛教聖典中伴隨宗教競爭關係而來的詮釋效應之問題。最後,則是本文提出的反省與結論。
  • 智者大師的「五時八教」其實就是我們修學佛法的導圖
    什麼是「五時八教」?且聽智者大師如是說若言琴上有聲音,放在匣中何不鳴?若言聲在指頭上,何不於君指上聽?——蘇東坡我們佛教裡有一個「五時八教」的說法。這個說法非佛說。不要害怕,不要一聽到「非佛說」就緊張,就馬上做好一副準備戰鬥的樣子。
  • 佛教關於「苦」的主要理論
    奧義書中的這些關於苦的觀念在不同程度上為印度後世的宗教哲學派別所借鑑和吸收,佛教和婆羅門教哲學派別尤為重視,都將對苦的分析及對脫苦方法的探討作為各自構建思想體系的出發點
  • 本性法師:中國漢傳佛教國際化的經驗與教訓
    近兩百年以來,漢傳佛教再度進入西方文明的視野,被許多學者視為通向心靈的通途。經過兩千多年來的傳播與發展,中國漢傳佛教已積累下豐富的國際化經驗,其成功之關鍵正在於佛教對不同地區、不同時代眾生根性的了解與適應。簡言之,即實現本土化與時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