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宗 ‖ 五時八教 判教之緣起

2020-12-25 釋振法
萬年寺

佛陀住世說法四十九年,講經三百餘會,三藏經典浩若煙海,但我們會發現,諸部經典之間存在著許多不同的概念,甚至會有互相矛盾、互相對立的思想。這就會讓我們產生疑問,佛陀說了那麼多的法,表面來看,居然前後不一,甚至彼此間有衝突,這會不會有問題呢。

其實,這是我們對佛法的全貌不了解所導致的,世間人學佛猶如盲人摸象,摸著象腿的說象是柱子,摸著象鼻的說象是繩子,摸著象身的說象是牆,同理,因為眾生自己的障礙,導致佛陀應機設教的不同,讓我們對佛法生出種種片面的理解,所謂「橫看成嶺側成峰」即此意也。

萬年寺

所以,我們要如何從這個矛盾的表象裡面,理出一個清晰的思想,建立一個全面的佛法的框架,理解並接受佛法的全貌,這是一個極其重要的問題。

天台宗的智者大師,之所為被稱為「東土釋迦」,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正是因為他完成了這個偉大的事情,大師根據《法華經》、《華嚴經》、《涅槃經》、《無量義經》等一系列的經典,穿越矛盾與對立的假相,重現了佛法相狀的完整性、思想的統一性、究竟的真實性。

萬年寺

為便於我們的理解,智者大師將佛陀所說的眾多經典,根據內容加以分類,建立了一個循序漸進的、清晰明了的說法過程,這個過程總結為五個階段,我們稱之為五時說法,分別是:

華嚴時、鹿苑時、方等時、

般若時、法華涅槃時。

由於弟子根性的不同,佛陀將教導弟子的形式分為四種,分別是:

頓教、漸教、秘密教、不定教,

我們稱之為化儀四教;

又根據弟子領受能力的不同,佛陀針對性的施設以不同的教導內容,也分為四種,分別是:

藏教、通教、別教、圓教,

我們稱之為化法四教。

以上總稱為五時八教。其中,五時的安立,可以理解為時間上的縱軸,而八教的安立,則可以理解為無量法門的橫軸,縱橫交錯之下,佛法的整體框架清晰呈現。

萬年寺

當然,以上所說只是別五時的角度,還有通五時的彼此含攝,屬於更全面的認知。

關於五時與八教的具體內容,以後隨因緣慢慢呈上!

相關焦點

  • 天台八教丨五時八教的名稱由來(一)
    五時八教的分判,是智者智慧與修學的結晶,思想的形成,最主要的可見於大師所講述的《法華玄義》文中,第十卷他在解釋五重玄義的「教相」章中,為了闡述《法華經》的純圓獨妙,以及方便對《法華經》與其他經典作區別,他提出「教相三意」的說法。文中說:「教相為三:一、根性融不融相;二、化道始終不始終相;三、師弟遠近不遠近相。」
  • 淺談天台宗的「五時八教」核心判教思想!
    天台宗論02期:天台宗:天台宗的核心判教思想編輯:提挈所問經何謂菩薩能持禁戒?佛言:常能不舍菩提之心 ~思益梵天所問經判教的活動是中國佛教的一個特色。所謂判教者,又稱教判,乃判釋佛陀一代時教之內容。判教亦即是對所有佛經中之各種教義,在內容上作一整理與評介,在地位上作出價值判斷及安排。
  • 智者大師的「五時八教」其實就是我們修學佛法的導圖
    什麼是「五時八教」?且聽智者大師如是說若言琴上有聲音,放在匣中何不鳴?若言聲在指頭上,何不於君指上聽?——蘇東坡我們佛教裡有一個「五時八教」的說法。這個說法非佛說。不要害怕,不要一聽到「非佛說」就緊張,就馬上做好一副準備戰鬥的樣子。
  • 2015屆函授班課程|天台宗判教(五時八教)
    天台五時的判教,還有一個很重要的依據,就是《法華經·信解品》的長者窮子喻。在本喻中將佛陀與眾生比喻為父與子的關係,佛視眾生為獨子,常護念眾生,而眾生不憶念佛,因此,眾生因為被無明所覆,輪迴六趣,就如同幼子「舍父逃逝」。智者大師以喻為根據,將佛陀教導眾生的次第分為旁追、二誘、體信、領知、付業五個階段,與五時匹配,這在《法華文句》中,有非常詳細的說明。
  • 講座回顧|張風雷:天台智者大師的教相判釋學說和中道思想
    本次講座亦系由安徽涇縣水西書院支持的水西佛教學術講座第一講,水西書院負責人釋宗行也來到了現場,楊教授及在座師生對其表示熱烈歡迎。講座伊始,楊教授首先介紹張教授的學術專長與成就,隨後張教授正式為在座師生做講座。
  • 大眾閱藏佛經分類與天台判教的因緣
    有一篇說大眾閱藏不應該依唯識宗三時判教做佛經分類。我感覺他這樣說好像缺乏基本佛學知識,或者對大乘經典缺乏基本信仰。三時判教是佛在《解深密經》中講的,依佛說做經典分類有什麼不妥嗎?不知道他是不知道三時判教出自佛說,還是根本不相信大乘經是佛說?他舉太虛大師的文章,說太虛大師認為三時判教已經過時。我相信太虛大師說過他引用的那些話,但一定是在特定的因緣下說的,有針對的當機眾。
  • 按佛教「五時八教」之說將佛教之諸教說分為不同體系
    天台宗系由中國隋代的智顗集其思想大成。智顗按佛教「五時八教」之說將佛教之諸教說分為不同體系。期間先在天台山修禪寺隨道邃大師學《摩詞止觀》等,後在國清寺受行滿天台的付法和大乘戒,再返其登陸的臨海龍興寺繼續研習天台教觀。同時親手抄寫了大量臺宗典籍。道邃還於龍興寺西廂「極樂淨土院」親手向最澄授圓教菩薩戒。最澄回國後帶回以天台宗教說為主的典籍230部460卷。
  • 五時八教
    天台宗將經典內容,加以分類、解釋。
  • 佛教通史 學習筆記-148-淨土-定 於 一 尊 -生死存亡的判教
    但是,淨土學說一旦介入了判教——那,後期還有藏傳啊——就是,祂一旦介入了判教之後,祂就把神學因素給引進來了,那,這個判教就很難說好壞了啊……神學因素引進來了。於是,從淨土宗以後,佛教各宗派理論判教裡,就出現了一種跨框架的判教法。這種跨框架的判教法,在藏傳裡特別常用,因為藏傳,它就是又有哲學——中觀;它又有神學——就是,藏傳本地的。所有佛教哲學的東西……那,什麼叫跨框架的判教法啊?
  • 五時八教——宣化上人
    佛以前所說的華嚴、阿含、方等、般若,都是為著這個《法華經》來鋪路(資料圖)在天台智者大師創立的天台教裡邊,將如來的一代時教判為「五時八教」;以「五時」來判定如來說法的次第,以「八教」來分別所說的法門和說法的儀式。
  • 隋煬帝欽賜智顗「智者」稱謂,天台宗便出自此人所創的5時8教
    隨著機緣的成熟,在眾多高僧大德的努力下,各個宗派在隋唐時期相繼誕生,天台宗便是由隋朝的高僧智顗大師所開創的。智顗大師20歲受具足戒出家,之後不斷研習佛法終有成就。確立了以法華經為主,止觀皆修,一念三千的方便法門。
  • 中國佛教八大宗祖師您有熟悉的嗎?
    一、天台宗 中國佛教宗派之一因創始人智顗常住浙江台州的天台山而得名,其教義主要依據《妙法蓮華經》,故亦也稱法華宗。智顗(公元538年—597年)廣宏教法,創五時八教的判教方法,發明「一念三千,三諦圓融」的思想,成立天台宗的思想體系。天台宗祖庭天台國清寺,位於浙江省台州市天台縣城關鎮,始建於公元598年。
  • 《原佛》義趣|太虛大師:對辨唯識圓覺宗
    又依圭峰三宗分判,則唯識僅為法相宗,進之乃為三論之破相宗,再進之乃為圓覺法性宗。教相宗體,如此迥然不同,今乃和會以為一宗,其烏乎可?辨曰:立名取義,判教分宗,意趣歧異,未應一割求齊。嘗觀天台之立藏通別圓四教,判三論為通別圓教,前攝藏教,後通別圓,而以通教為正;故今亦謂之大乘攝小宗,以其共般若猶為三乘之平等法也。判唯識則為別圓教,而以別教為正。
  • 天台宗化法四教(藏通別圓)間的關係
    — — 自然法師 視頻文字稿早上回答某位法師的問題,講到天台的教義,我好像只講到化儀四教,沒有講化法四教。那天台的教義裡面雖然說像化法、化儀,但事實上他都是在自己根本佛性的,一大的根本性施的高臺上說的。所以一大的性施,就是自性之中布施的施,性施的高臺,那一大就是天。所以看到大覺心體入世的根本一大的高臺,那才叫做「天台」。
  • 賢首宗的五教十宗判教法
    十宗,是依佛說的義理區別所宗為十種,如《五教章》及《探玄記》說:「以理開宗,宗乃有十。」這是由於五教所詮的義理,由於眾生的機類不同,從而各自所尊崇的有異,所以開作十宗:一、我法俱有宗,二、法有我無宗,三、法無去來宗,四、現通假實宗,五、俗妄真實宗,六、諸法但名宗,七、一切皆空宗,八、真德不空宗,九、相想俱絕宗,十、圓明具德宗。
  • 修正法師:《依天台止觀修學得道如林》,天台與淨土原無二相
    世間所有人都在修止觀,是修六道之止觀;對不通教理之念佛人,甜瓜換苦瓢也是修止觀;止者制心一處,觀者分晰緣起,這是小乘之止觀;止者知心空寂無相,觀者照了緣起無有謬誤,這是大乘止觀;止者即用之體即照寂,觀者即體之用即寂照,上乘止觀也;寂照一心,心亦無寄而萬法現前,最上乘止觀,即天台止觀。此妙止觀見地即是功夫,歷一切法,法法皆成止觀。
  • 智慧泉 | 判教的終極目標是什麼
    判教在整個佛法中,是非常重要的概念,但是很多人不理解判教,也沒有宗派意識。有人說「八宗並弘,不分彼此,無宗無派」,覺得不需要分宗派,好像分宗派就有點分門別類,搞分別似的。佛法有一種觀點叫不分別、不執著。我們在聽法的時候,經常有法師講到「不要分別執著,不要有門戶之見」,但是判教判出的八大宗派都是門戶之見,這跟佛法有沒有衝突呢?關於不分別、不執著要怎麼認識?
  • 「2019佛教英語培訓班」第五天:學習天台思想 掌握翻譯技巧
    學員們除了進一步深入學習天台思想,還掌握了一些中譯英翻譯的技巧,以「一念三千」、「三諦圓融」等思想莊嚴自己,傳承優秀文化,堅定文化自信。上午,任教於香港大學的廣興教授為大家帶來了《天台宗講座》一課,廣興教授主要從事早期佛教、早期大乘佛教、中國佛教和佛教倫理學等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