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陀住世說法四十九年,講經三百餘會,三藏經典浩若煙海,但我們會發現,諸部經典之間存在著許多不同的概念,甚至會有互相矛盾、互相對立的思想。這就會讓我們產生疑問,佛陀說了那麼多的法,表面來看,居然前後不一,甚至彼此間有衝突,這會不會有問題呢。
其實,這是我們對佛法的全貌不了解所導致的,世間人學佛猶如盲人摸象,摸著象腿的說象是柱子,摸著象鼻的說象是繩子,摸著象身的說象是牆,同理,因為眾生自己的障礙,導致佛陀應機設教的不同,讓我們對佛法生出種種片面的理解,所謂「橫看成嶺側成峰」即此意也。

所以,我們要如何從這個矛盾的表象裡面,理出一個清晰的思想,建立一個全面的佛法的框架,理解並接受佛法的全貌,這是一個極其重要的問題。
天台宗的智者大師,之所為被稱為「東土釋迦」,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正是因為他完成了這個偉大的事情,大師根據《法華經》、《華嚴經》、《涅槃經》、《無量義經》等一系列的經典,穿越矛盾與對立的假相,重現了佛法相狀的完整性、思想的統一性、究竟的真實性。

為便於我們的理解,智者大師將佛陀所說的眾多經典,根據內容加以分類,建立了一個循序漸進的、清晰明了的說法過程,這個過程總結為五個階段,我們稱之為五時說法,分別是:
華嚴時、鹿苑時、方等時、
般若時、法華涅槃時。
由於弟子根性的不同,佛陀將教導弟子的形式分為四種,分別是:
頓教、漸教、秘密教、不定教,
我們稱之為化儀四教;
又根據弟子領受能力的不同,佛陀針對性的施設以不同的教導內容,也分為四種,分別是:
藏教、通教、別教、圓教,
我們稱之為化法四教。
以上總稱為五時八教。其中,五時的安立,可以理解為時間上的縱軸,而八教的安立,則可以理解為無量法門的橫軸,縱橫交錯之下,佛法的整體框架清晰呈現。

當然,以上所說只是別五時的角度,還有通五時的彼此含攝,屬於更全面的認知。
關於五時與八教的具體內容,以後隨因緣慢慢呈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