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晉滅亡後,中華大地又陷入了將近300年的亂世。直到楊堅建立了隋朝,國家才重新統一。可國祚只有38年,在這短暫的時間裡,各項事業沒能完全開展。真正帶領這一切走向輝煌的,是隨之而來的大唐王朝!佛教亦在其列。
隨著機緣的成熟,在眾多高僧大德的努力下,各個宗派在隋唐時期相繼誕生,天台宗便是由隋朝的高僧智顗大師所開創的。
智顗大師20歲受具足戒出家,之後不斷研習佛法終有成就。確立了以法華經為主,止觀皆修,一念三千的方便法門。最後創立了天台宗(根據他所在天台山而得名),又因法華經作為開宗的主要依據,所以也稱法華宗。他提倡的判教方法更直接促成了天台宗的誕生。
首先,智者稱呼問題。
眾所周知,楊廣在登上皇帝寶座之前,煞費苦心的「偽裝」了很久,最後通過非正常的手段,當上了隋朝的第二任皇帝—隋煬帝。朋友們可能會問了,這跟「賜」智顗大師「智者」稱號有什麼關係呢?筆者可以明確告訴大家,不僅有而且關係匪淺!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楊廣是隋文帝的第二個兒子,隋朝建立後他就被封為「晉王」,那一年他只有十三歲。不出意外的話「晉王」這個板凳他是要做到底的。因為自古以來都是立嫡不立長,不巧的是他前面有個大哥—楊勇,所以他靠「正途」是沒有機會繼承皇位的。俗話說得好「不怕賊偷,就怕賊惦記」,他經過一番冥思苦想,決定藉助佛法。
這對他來說就是一個很好的藉口,因為佛法「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教導人們行善積德,所以他找到了當時的高僧大德智顗大師,讓智顗大師為他受「大乘戒」,大乘戒包括饒益有情戒、律儀戒和攝善法戒。隨後他賜予了智顗「智者」的稱謂,其實賜不賜稱謂對智顗大師來說並不重要,他只是講解佛法而已。後人便以「智者大師」稱呼智顗。
其次,5時8教判教法。
5時指的是華嚴時、阿含時、方等時、般若時、法華涅槃時。我們都知道一個人的成長是根據其身處時期的變化而變化的,佛陀說法也並無二處,唯一而已。在佛陀成道時最先講的就是華嚴時,就像日臨高山,暗惡盾形、法界無限、慧海圓融,根基不夠的人是很難理解的。但佛陀渡化眾生一視同仁,所以接下來便開示了阿含時。具體的講述了「人」應該如何根據自身「智識」的大小來選擇大乘或者小乘佛法。
然後是方等時,具體開示了慧根不夠的人通過小乘來修習佛法達到解脫的目的,並在這個基礎上能夠修習更高層次的佛法。接下來是般若時,這個講了到達「基礎」後怎麼能更進一步學習通曉深層的佛法。最後就是法華涅磐時,反覆對已開示的內容進行詳細的解釋,幫助眾生自我得渡。
8教指的是化儀4教和化法4教
化儀4教為頓教、漸教、秘密教、不定教。
頓教即為頓悟,比如初聞法者立刻就能開悟。漸教是依次修行。秘密教則是對不「同乘」的人分別說法。不定教就是對各種問題答疑解惑。
化法4教為藏教、通教、別教、圓教。
藏教就是經律論,學習這三種教法證得法性。通教就是對眾人所說的共通教法。別教就是單獨為菩薩成所說的教法(達到一定階段者)。圓教就是法之根本,圓融一切。
這便是智者大師創立天台宗的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