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時八教——宣化上人

2020-12-25 佛教在線

佛以前所說的華嚴、阿含、方等、般若,都是為著這個《法華經》來鋪路(資料圖)

在天台智者大師創立的天台教裡邊,將如來的一代時教判為「五時八教」;以「五時」來判定如來說法的次第,以「八教」來分別所說的法門和說法的儀式。五時,第一是華嚴時,第二是阿含時,第三是方等時,第四是般若時,第五是法華涅槃時。在這五時裡邊又判出八教來,這八教就是「藏教、通教、別教、圓教」,是「化法四教」;還有「頓教、漸教、秘密教、不定教」,是「化儀四教」;總合起來叫「八教」,這八教,是佛在五個不同的時期分別宣說的。

在這五個時期,又有「五時、五味」的譬喻,來分別說明佛所教的法和所化的機。日出「先照高山」,「次照幽谷」,「後照平地」;而照平地之日光,又分出來「食時」、「禺中時」、「正中」三個時候,這叫「五時」。五時,就是「日出時、明照時、正照時、斜照時、返照時」。五味,就是「牛乳、酪、生酥、熟酥、醍醐」。這「五時五味」,是比方佛在這五個時期的教法是次第而生,所教化的機也次第淳熟;所以我們講這「五時八教」,也要知道這「五時、五味」。

第一,華嚴時

在佛成佛了之後,首先說了《華嚴經》,這《華嚴經》有上、中、下三本,在我們人世間僅僅只有一個下本,上本、中本都在龍宮裡保存著。龍樹菩薩把人間所有的文字都學盡了,他就到龍宮裡去讀誦藏經;這個下本,就是他在龍宮背誦出來的。因為龍樹菩薩有過目不忘的這種才能,所以他到龍宮裡看《華嚴經》,看了一遍,就把這下本傳出來人世間了。

那麼佛說《華嚴經》說了二十一天,在這二十一天演大華嚴的時候,只有菩薩看得見、聽得到;這個小乘的人呢、這個羅漢呢,和比丘都看不見的,也聽不見的。所謂「有眼不見盧舍那」,雖然有眼睛,可是看不見釋迦牟尼佛現的千丈盧舍那身,現這一千丈的盧舍那這麼高的法身。千丈盧舍那身,我們以為是很大的,其實也不是很大;為什麼?和阿彌陀佛比較起來,那相差太遠了!所謂「白毫宛轉五須彌,紺目澄清四大海」,你看阿彌陀佛那個白毫——就在眉間有一個白毫相,宛轉就有五個須彌山那麼大。阿彌陀佛的眼睛就有四大海那麼大;那真是個大眼睛!一個大海我們人就不知道有多大了,這有四個大海那麼大。那麼這種偈頌是誰作出來的?這都是那些過去開悟的祖師,他們見到阿彌陀佛這個相好莊嚴,寫出來的這個偈頌。

若比較起阿彌陀佛的白毫相和紺目,那還小之又小呢!所以這千丈盧舍那身,並不是很大的。可是二乘人看不見、看不見這個盧舍那身,有眼睛是有眼睛,但是看不見盧舍那佛的身。又,「有耳不聞圓頓教」,二乘的聲聞、緣覺也有耳朵,可是聽不見佛所說的這個華嚴大法。所以在這時期,釋迦牟尼佛說《華嚴經》,只是教化這個大菩薩的、十方諸大菩薩摩訶薩,教化菩薩。所以華嚴時,於化法中,正說圓教,兼說別教;於化儀中,《華嚴經》是屬於頓教,但是又兼漸教。

講華嚴的時期,在「五味」來講,比喻成什麼呢?比喻「從牛出乳」,從牛的身上出牛乳一樣。因為剛從牛身上取出牛乳,它這個能量很大的,補養性很足的,所以比方華嚴時期。

在「五時、五照」來講,這又好像什麼呢?「如日初出,先照高山」,好像那個太陽剛要出來的時候,先照高山,這高山因為它高,所以太陽就先照到這高山。這就比方什麼呢?比方佛所說的這個法就好像太陽一樣,那麼先給菩薩說法,菩薩就比方一切的高山,菩薩因為在一切眾生裡邊是最高的了,所以就比方是高山,這就是第一個時候所說的是華嚴。這第一個時期所說的「華嚴」,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二,阿含時

第二的時候就說的「阿含」。「阿含」是印度話,翻譯成中文就叫「無比法」,沒有再可以比這個法的;就是所有外道的法,都不能和這種法來比了,它高出一切的外道法。在阿含時,佛所宣說的,都是有關「經、律、論」三藏的教理,說有生滅的「因緣、四諦」法;所以阿含時是屬於「三藏教」,又叫「藏教」。

在「五味」來講,阿含時期,這就像什麼呢?就像「從乳出酪」,從牛乳裡面又變出這個酪了。這個「酪」就是在牛奶裡邊提煉出來的一種東西,給小孩吃是很相當的。在「五時」來講,好像太陽出來有十幾丈高了;「日出先照高山,次照幽谷」,現在是把山谷所有的最黑暗的地方也都照到了。山谷裡邊這個太陽剛出來照不到的地方,那麼太陽出來幾十丈高,就可以把這個幽谷也都照得見了。言其小乘人也都可以懂佛法了;最愚痴的人,也可以明白這個佛法了。

第三,方等時

第三就是「方等時」,「方」是四方,「等」是平等;方等時所說的經典,都是屬於方等部的。於化法中,方等時就屬於通教。怎麼叫通教呢?因為它「通前通後、通大通小」,既通前邊小乘的藏教,也通後邊大乘的別教;也就是既通到前邊的「阿含」,又通到後邊的「般若」。通教是大乘的初門,剛剛要到大乘的裡邊;這「方等」就屬於通教,通三乘來共學。

方等時,從五味來講,就相當於從酪裡邊又提煉出的生酥;這種生酥,就是小孩子和大人都可以吃的,都沒有什麼害處。在「五時」來講,又比方「食時」,就是太陽大約在早上九點到十點鐘的時候;高山也照到了,平地也照到了,這就是比喻小乘人可以學,大乘人也可以學,小乘和大乘的人都可以研究這種經典。

第四,般若時

第四個時期,說的是「般若」;這般若是屬於什麼教呢?於化法中,般若屬於別教。別教,這是大乘的初門,剛剛要到大乘的裡邊。怎麼叫「別教」?因為它「別前別後」,與前面的「阿含」、「方等」有分別,與後面的「法華、涅槃」也有分別;它又是「別小別大」,也就是與前面「藏教」、「通教」有分別,與後面「圓教」也有分別,所以叫「別」。所以別教是大乘之終,也就是要「轉教付財」的時候;轉教,是轉三乘的權教;付財,是準備說法華的圓滿一佛乘。

「般若時」這個別教,從「五味」來講,就相當於從生酥裡又提煉出來一種熟酥;這種熟酥,給大人吃是很相當的,所以別教是屬於大乘的初門。這就是比喻只有具大乘根性的權教菩薩,才可以學這種頓教的般若法門。又比方「禺中時」時,就好像是太陽在早上十點到十一點的時候;這是太陽普照大地,可是還沒有到中午,將要到中午的時候。

究竟怎麼叫「般若」呢?般若,是梵語,因為它有三種的意思,所以「多含不翻」;又「尊重不翻」,因為般若尊貴,所以就不翻。

般若具足三義,這三義是什麼呢?就有:(一)文字般若、(二)觀照般若、(三)實相般若。

(一)文字般若。這文字般若就所有的,包括一切經論--經、律、論,這都屬於文字般若。不要誤會說這文字是世間的文字,這是出世間的文字,並不是世間的文字;世間的文字,談不到般若,只可以說是世間的智慧,世智辯聰。

(二)觀照般若。「觀」就是觀想,「照」是明照。觀想並以智慧來觀照、來照了一切的諸法。好像《心經》上說:「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般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就是這個「照」--觀照;觀照實相之理的智慧,你以你的智慧來觀照這種的般若。

(三)實相般若。什麼叫「實相」?「實相者,無相也」,本來也沒有相,但是又具足一切諸相、包含一切諸相;一切諸相,都是從這個「無相」流露出來的,那麼這就是「實相」般若。所以用文字的般若,來生起觀照的般若;以觀照的般若,而達到自己本有自性裡邊的實相般若,這叫「般若」。

第五,法華涅槃時

第五個時期就是「法華涅槃時」,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講這部《法華經》。佛說這部《法華經》,說了八年,《涅槃經》說了一日一夜,所以說:「法華涅槃共八年」。所以你不要把《法華》這一部經看輕了;這一部經是佛究竟的極談,是最究竟的一種法門。

佛以前所說的華嚴、阿含、方等、般若,都是為著這個《法華經》來鋪路,都是為著要說《法華經》,才先說其他那四時的經典;所以在說其他那四時的經時,都是準備將來說《法華經》的,所以這部《法華經》叫「開權顯實」。前邊的華嚴、阿含、方等,以及般若,那都叫「為實施權」;佛是為什麼說那個法?就是為著這《法華經》。那麼現在到這個法華會上,這叫「開權顯實,廢權立實」;把以前那個方便權巧的法門都不要了、都取消了,就是留這個《法華經》。

相關焦點

  • 宣化上人:五時八教都在 「阿彌陀佛」這四字裡包藏著
    為何沒人請法?因為沒有人明白這種法。淨土法門表面上看來好像很簡單;實際上「阿彌陀佛」四個字,包括三藏十二部經典。我在幾十年前念佛有感,而作了一首偈頌:阿彌陀佛萬法王,五時八教盡含藏;行人但能專持誦,必至寂光不動場。
  • 天台八教丨五時八教的名稱由來(一)
    又在第二化道始終不始終相中,講述如來說法雖多,但不出漸、頓、不定、秘密四種,這是化儀四教。若再綜合《法華文句》、《四教儀》中所闡述的藏、通、別、圓四教,化法、化儀八教的判教內容也就形成了。五時八教的名目,在智者的《法華玄義》及《摩訶止觀》等著作原文中也已有談及,如《法華玄義》卷十中,他說:「故次《般若》之後,說《華嚴》海空,齊《法華》也,亦第五時教也。」
  • 五時八教
    從佛陀說法之順序分為華嚴、鹿苑、方等、般若、法華涅槃等五時;從教導方法,分為頓、漸、秘密、不定等四種類(化儀四教),又要適應根機,而教導教理內容,分為藏、通、別、圓等四種類(化法四教)。以上總稱為五時八教。
  • 淺談天台宗的「五時八教」核心判教思想!
    時間一久,傳來及翻譯的經典愈來愈多,內裡的義理或有不同、或有矛盾,引起了不少解釋上的困難和爭論。為了融通各經典之間的矛盾,顯示各各不相妨礙,於是有判釋佛陀經教的活動產生,希望能夠全面肯定所有經典的價值與地位。從判教的過程上亦可以排列出何者是最高的教義,何者是佛陀最真確的說法,從此建立起自已所宗經典的最重要地位。
  • 按佛教「五時八教」之說將佛教之諸教說分為不同體系
    智顗按佛教「五時八教」之說將佛教之諸教說分為不同體系。提出釋迦通過種種因緣、譬喻、言辭對眾生說法;而《法華經》宣揚的達到佛之真理的道路的「三乘」(聲聞、緣覺、菩薩),是作為宇宙統一之真理的一乘之妙法,顯示了佛教之根本目的和大綱,應基於這種理解進行修行實踐。正是這種思想,給予了最澄極大啟示。在入山修行12年後,延曆十七年(798年),最澄開始了布教活動。
  • 天台宗 ‖ 五時八教 判教之緣起
    其實,這是我們對佛法的全貌不了解所導致的,世間人學佛猶如盲人摸象,摸著象腿的說象是柱子,摸著象鼻的說象是繩子,摸著象身的說象是牆,同理,因為眾生自己的障礙,導致佛陀應機設教的不同,讓我們對佛法生出種種片面的理解,所謂「橫看成嶺側成峰」即此意也。
  • 玄奘法師的根基非常深厚,有一種不可思議的境界 (宣化上人)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非臺頌解◎唐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美國萬佛聖城宣化上人講於舊金山佛教講堂一九六九年四月二十日至九月十二日佛說法分為五時八教,這五時和八教,都是天台智者大師他判斷出來的。今天我就依照權實這兩種的智慧,來解說五時。第一,華嚴時。《華嚴經》是佛最初所說的法,說了二十一天。
  • 2015屆函授班課程|天台宗判教(五時八教)
    天台五時的判教,還有一個很重要的依據,就是《法華經·信解品》的長者窮子喻。在本喻中將佛陀與眾生比喻為父與子的關係,佛視眾生為獨子,常護念眾生,而眾生不憶念佛,因此,眾生因為被無明所覆,輪迴六趣,就如同幼子「舍父逃逝」。智者大師以喻為根據,將佛陀教導眾生的次第分為旁追、二誘、體信、領知、付業五個階段,與五時匹配,這在《法華文句》中,有非常詳細的說明。
  • 宣化上人: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非臺頌解(一)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非臺頌解(一)◎唐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美國萬佛聖城宣化上人講於舊金山佛教講堂一九六九年四月二十日至九月十二日開經偈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經上說:「無智亦無得。」無智亦無得,就是無所得。因此以「無所得」作為這部經的宗趣。  譬如我們人,所有的人都叫「人」,這是人的一個通用的名稱,好像所有的佛經都叫「經」一樣。你這個人叫什麼名字?這就是「釋名」了,解釋名字。或者叫張三,或者叫李四,就有個自己的名字了。張三又是個什麼樣子的人呢?是高的、矮的?是黑的、白的?是胖的、瘦的?是個什麼樣子?他的體是個什麼樣子的?
  • 宣化上人慈悲開示
    宣化上人:度眾生而無一切度眾生之相宣化上人慈悲開示:「阿難!他能以到純潔精真的這種程度上,也沒有一切障礙了。「當度眾生,滅除度相」:所應當度的這一切眾生,而沒有一個度眾生的相。好像《金剛經》上,釋迦牟尼佛說:「我應滅度一切眾生,滅度一切眾生已,而無一眾生實滅度者。」說我應該度一切眾生,我把一切眾生度完了之後,一個眾生我也沒有度。為什麼?就是沒有度相。不要著住說:「這是我做的,那個是我做的。」
  • 救世的靈丹(宣化上人)
    【宣化上人般若語庫之道德救國】 第三單元.四維八德改造世界 01.救世的靈丹宣化上人◎一九九○年十月二十四日凡是有良知良能,有知識的人,處在今天這個時代裡都要知道:我們的教育所犯的錯誤比「愛死病」還厲害,比「癌症」還厲害,比「原子彈」的災難還厲害。 為什麼?因為不良的教育,在無形中把我們的下一代殺了,教他們滅亡,教他們失去做人的本性,不記得自己的靈魂了,甚至於也不愛惜自己的生命。
  • 就是這一類的人(宣化上人)
    就是這一類的人宣化上人慈悲開示:「開慧的《楞嚴》,成佛的《法華》,教化眾生的是《華嚴》。」因為這個,我在美國,頭一次由西雅圖華盛頓大學來了三十幾位大學的學生,我開講《楞嚴經》。一個暑假九十六天,我給這些大學生講《楞嚴經》,中間只有禮拜六放半天香,其餘的時間都是講經說法。
  • 大道廢,有仁義(宣化上人)
    【宣化上人般若語庫之道德救國】 第三單元.四維八德改造世界 14.大道廢,有仁義宣化上人◎一九八二年六月五日>開示於萬佛聖城「人心不古,道德淪亡」,世界一天比一天往下流,而不知往上達。以前沒有這麼多學校,沒有這麼多人讀書,人反而沒有這麼顛倒卑壞;現在學校多了,讀書人也多了,壞人反而一天比一天多。  古來人讀書是要明理,明白做人的道理,怎樣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學習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現在的讀書人都為名利,「明理」與「名利」兩個音差不多,但做起來是大相逕庭,相離十萬八千裡。
  • 宣化上人講漏盡通
    但漏盡通除了作用大,含義也是很深的,師兄若想對漏盡通有更多了解,那麼可以去看看宣化上人所講的漏盡通內容,這樣會有一些收穫。那接下來一起看看宣化上人講漏盡通吧!  無論男人、女人,男的想女的,女的想男的,那就叫漏。天上的魔和鬼神,都有五種的神通。什麼五種神通?
  • 【宣化教育】宣化一中召開新學期開學典禮
    美麗金秋,新學期開始,宣化一中召開2017——2018學年度第一學期開學典禮。
  • 本立而道生(宣化上人)
    【宣化上人般若語庫之道德救國】 第三單元.四維八德改造世界 07.本立而道生宣化上人◎一九八九年四月十二日開示於美國奧立岡州立大學孔子說過: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曾子自己都說他不是一個很聰明的人,所以在《孝經》上說過:「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順天下,民用和睦,上下無怨,汝知之乎?』」說你知不知道這個啊?「曾子避席曰」,曾子站起來了,避席就是站起來,恭恭敬敬對孔老夫子就說∶「參不敏」,說參我呀!很不聰明的,「何足以知之?」
  • 「宣化記憶」徵文 | 千年不老宣化街 | 作者:李冬梅
    驀然回首,宣化街的記憶,如一道熠熠閃爍的光暈,氤氳了我一個又一個溫馨的美好回憶。  我是地地道道的鄉下人,居住的小山村距離縣城距離宣化街,有幾十裡路那麼遠。那個在出行完全靠腳丈量距離的年代,去一趟縣城,逛一回宣化街,無疑是一種「奢侈」。  這種「奢侈」不多,一年能有一次。在記憶中,那應該是每年的正月十五。
  • 重回上谷書院!宣化一所學校穿越了…
    7月6日宣化第二中學舉行上谷書院牌坊及魏象樞銅像揭牌儀式上谷書院於明朝嘉靖年間創辦其舊址位於宣化二中校園該院為當時的壩下各縣培養出大量優秀人才其中最突出的是清初名相魏象樞魏象樞為清初著名能臣、理學家官至左都御史、刑部尚書
  • 公益在線張家口宣化工作站授牌儀式在宣化上谷酒店舉行
    上谷酒店董事長、愛心企業家、公益在線「張家口宣化工作站」站長劉師致歡迎詞中華志願者雜誌副主編、公益在線站長、宣和藝術院常務副院長許順喜致辭國務院辦公廳行政司原巡視員兼常務副司長、公益在線顧問、著名書法家王勝利致辭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航學院原副院長
  • 「宣化上人金剛棒喝」
    問:受戒的人,要守殺戒,可是家裡螞蟻一大堆,不小心都會踩到,天天犯戒,要怎樣消罪,請上人開示。宣化上人:我也是個小螞蟻,你先把我殺了。152.宣化上人:你若斷欲了,你持一句就靈;否則你若沒有斷欲,你持一萬句也不靈的。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