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化上人: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非臺頌解(一)

2021-02-13 光明佛壇


 要修般若波羅蜜多,若能將這四句經文的法,修到爐火純青的時候,就證得八風吹不動的境界。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這四句是《心經》的精華要理。

本刊分八期連載,歡迎學習。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非臺頌解(一)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
美國萬佛聖城宣化上人講於舊金山佛教講堂
一九六九年四月二十日至九月十二日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A1. 總釋名題 A2. 別解文義 A1(分二)
  B1. 經題 B2. 人題 

  A1. 總釋名題

  講這一部經分成兩科:第一科總釋名題,總起來解釋名題;第二科別解文義。總釋名題又分出兩科:第一是經題,第二是人題──翻譯人的名題。

  B1. 經題

  經的題目,在佛所說的三藏十二部經裡邊有七種立題:

  第一:單人立題。什麼是單人立題?《佛說阿彌陀經》就是單人立題,「佛」是個人,「阿彌陀」也是個人,所以叫單人立題。

  第二:單法立題。什麼叫單法立題?譬如《涅槃經》,「涅槃」是法,以法相作經的題目,這叫單法立題。

  第三:單喻立題。用單一個譬喻來立題,什麼是譬喻立題呢?就譬如《梵網經》。「梵網」就是單單一個譬喻。並不是說是這個譬喻的譬喻,就單單譬喻。譬喻什麼呢?因為《梵網經》說的是戒律,這個戒律就比方大梵天王前邊的那一個網羅幢。這個網羅幢是圓筒形的,掛在大梵天王前面,作為莊嚴的表現。這個網的周圍都有孔,有這個網的窟窿,也就是每一個網孔裡邊,都鑲著一粒最名貴的寶珠,這些寶珠又互相光光相照、孔孔相通。這個寶珠照著那個寶珠,那個寶珠又照這個寶珠……,來回這麼互相照。

  雖然這樣光光相照,你的光照著我的光,我的光照著你的光,但是這光和光之間,可不會彼此發生衝突,不會說:「你的光不要來照我這個光,我的光也不要去照你那個光。」沒有的!這光光相照、孔孔相通,就是用來比喻每條戒律之間,互相都像這些寶珠一樣光光相照。你守這條戒律,這條戒律就有一道光;你守那一條戒律,那一條戒律也有一道光,所有十重四十八輕的戒律,每一條都有它的戒光放出來,就好像這網羅幢的珠光似的。

  為什麼在網孔裡頭都鑲上這個珠寶呢?這個網羅幢比方是菩薩戒,就因為每個戒,本來就是有個窟窿的。這個戒怎麼有個窟窿?也就是有個漏洞在那個地方。雖然是一個個的漏洞,但是你守了戒律後,它就變成一粒粒的寶珠了。你若犯了一條戒,你就有一個漏洞;你若守著這個戒,就好像寶珠放光似的,而且光光相照、孔孔相通。這表示什麼呢?表示這個佛的心、菩薩的心和眾生的心,心心都是相應的。佛是怎麼成的佛?都是從這個戒律修成的,菩薩也要從這個戒律修成佛,眾生也要守著這個戒律才能修成佛,這表示化化無窮,這個意思是沒有窮盡的。所以《梵網經》是單喻立題,單單以一個比喻來命題。以上這三種立題叫單三。

  第四:人法立題。譬如《文殊問般若經》,「文殊」是個人,「般若」是法,是法的相,所以叫人法立題。

  第五:人喻立題。譬如《如來師子吼經》,「如來」是個人,「師子吼」是個比喻,言其佛說法好像師子吼似的。獅子一吼,百獸皆懼。

  第六:法喻立題。本經《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就是以法喻立題。「般若波羅蜜多」是個法,「心」是個比喻,所以這一部經是以法喻立題。以上這三種立題叫復三。怎麼叫復呢?復就是重複,也就是兩種合到一起,又叫重三。

  第七:人法喻立題。有人、也有法、也有喻,又叫具足一。譬如《大方廣佛華嚴經》,「大方廣」是個法,「佛」是個人,「華嚴」是個喻,表示「以萬行的因華,莊嚴無上的果德」。又「大方廣」是說這法的體,「華嚴」表示用。佛是修大方廣六度萬行這種法而成的佛,修六度萬行是成佛的因,就好像花是果的因似的,這叫萬行因華,用好像花似的這種萬行的因,來莊嚴這無上的果德,就成這種佛果的德行。

  現在就用我所作的偈頌來解釋本經。每一段文都有八句偈頌,來解釋這一段經文。這八句偈頌是我自己作的,以前講過一遍,這是第二次了。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妙智方可達彼岸 真心自能契覺源 法喻立名超對待 空諸法相體絕言宗趣原來無所得 力用驅除三障蠲 熟酥判作斯教義 摩訶逆轉般若船

  前邊這八句偈頌講的是這個《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的經題,按照五重玄義 ( 釋名、顯體、明宗、論用、判教相 ) 來解釋。這第一句和第二句是解釋題目的意思。

  五重玄義:(一) 釋名

  妙智方可達彼岸。什麼是妙智呢?般若就是妙智。你用這般若的妙智,才可以到彼岸。這個到彼岸,就是波羅蜜,這「波羅蜜多」就是到彼岸。

  真心自能契覺源。這個「真心」就是說的這個「心」字,也就是說的這個「般若」。你有般若的妙智慧,有這種真心,自然就可以契合覺源。契合覺源,就是和佛的本覺相契合,就是得到那個本覺的體了,契合了。契合就是相合了,和它合成一體了。

  法喻立名超對待。這部《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是以法和喻來立它的名字,「般若波羅蜜多」是法,「心」是個喻。「超對待」這是一個絕待的法,不是對待法;它超過去這個對待,而到這個絕待的這種境界上。

  般若是什麼?般若有文字般若,有觀照般若,有實相般若。以文字般若而生出來觀照的般若;由觀照的般若才來契合本體的實相般若。這個般若又叫究竟的智慧,又叫妙智慧,又叫徹底的智慧。徹底的智慧,是說這個智慧到底了,也可以說是到家的智慧,也可以說是佛的智慧,也可以說是真心。這個真心也就是智慧,智慧也就是個真心。「般若」本來就可以翻譯成一個「真心」, 《大般若經》可以說是《大真心經》,不是假心的,這完全都是講真心的,實用的妙理。那麼,這一部《心經》呢,是般若心中的心,因為它雖然只有二百六十個字,可是在般若經裡邊,它好像是一個心,一個主體,所以叫心中的心。現在又加上一個心字,心中的心又心,這是真心裡邊的真心,所以用一個「心」字,簡稱叫《心經》。

  「般若波羅蜜多」,這是法,是到彼岸的法。「心」是一個比喻,比喻這部經就像人的心,是一身的主體一樣,所以它是絕對待的,超這個對待的。

  每一部經都有通名,有別名。通名就是共通的名字,佛經通通都叫經,所以「經」字是每一部佛經的通名。別名,就是每一部經都有它自己獨特的名字,其他的經就不叫這一個名字。「般若波羅蜜多心」就是這一部經的別名,表示這一部《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是般若部裡邊的一個心中之心。「般若波羅蜜多心」這幾個字的意思解釋已竟,現在略略地來講一講這個「經」字。

  什麼叫做「經」呢?怎麼叫個「經」呢?「經」,是經常不變之法。不能改變的,一字也不可去,一字也不可添,所以這是經常之法,所以叫經。經者「徑」也,就是道路,修行所必經過的一條道路。你想要修行,一定要走這一條道路,你若不修行,就不必走這一條道路了。因為什麼?因為你不修行。可是這一條道路,你必須要走,你若不走,這條道路就會荒的。怎麼叫荒呢?荒就是長草了,這一條道路若沒有人走,它就會生草,就荒了。你若常常走修行這一條道路,它不但不會荒,而且會一天比一天平坦,一天比一天光明。經又怎麼會荒了呢?我告訴你,這個經若荒了,就是你忘了。你本來不用看本子也可以念的,可是經過三、五個月不念,那就把它忘了,這就是把這條路荒了。

  那麼念經有什麼好處呢?念經啊,沒有好處!念這個經,要費很多的時間,費很多的氣力。好像在佛前念《金剛經》,你說有什麼好處?你從頭念到尾,啊!費了很多氣力,費了很多精神,費了很多的時間,也沒有看見什麼好處,這是沒有好處。各位居士啊!不要那麼愚痴喔!你所能看見的好處啊,都不是真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凡是有形相,能看得見的,那並不是好處,都不是真的,所以我才說念經沒有好處。這個好處你是看不見的。怎麼樣子呢?你每念一次經,在你的自性裡邊就經過這麼一次的刷洗。譬如念《金剛經》,念一遍,這經中的意思就明白一點;念兩遍,更明白一點;念三遍,就更明白多一點。所以,這個念經是在你自性上,智慧會增加的。但是這個智慧增加了多少?你是看不見的,不過只有這麼一種感覺,所以念經的好處是說不出來的。

  而且你多誦一遍經典,就少生一點煩惱,不要因為誦經又生出煩惱了。不要說:「你念得不對!」「你念得太快了,我跟不上你!」或者「你念得太慢了,要我等著你!」或者「你念的聲音不好,我聽得不順耳!」不要在這上面用工夫。況且大家都是初學,誰也不一定會念。但是不管會不會念,大家都一定要念。大家一同念,就叫共同薰修,不是共同在一起,你找我毛病,我找你毛病。但若真要有毛病,大家還是一定要找的,一定要找到毛病。若不找到毛病,那麼自己的毛病太多,修行就不相應了。所以,這個念經對自性上是有幫助的。幫助什麼呢?幫助開智慧。念《金剛經》也是開智慧,念《心經》更是開智慧的。所以念經雖說是沒有好處,其實這好處是最大的,你看不見的。你看不見的,這才是真好處;你能看見的,那完全都是皮毛。

  「經」還有另外四個意思,就是貫、攝、常、法。

  「貫」就是「貫穿所說義」,把佛所說的義理都貫穿到一起了,好像用一條線把字都穿成一串。

  「攝」是「攝持所化機」,經能攝受一切眾生的機緣,對症下藥。什麼叫攝?我常常講,你看見吸鐵石了沒有?那個吸鐵石,鐵塊雖然離得很遠,它也能把那個鐵給吸上來。經也就好像吸鐵石一樣,所有的眾生就都好像鐵塊似的,又硬又剛強,脾氣也大,毛病也多,可是一吸到這吸鐵石上,慢慢也就軟了,慢慢毛病也沒有了,這就是攝。

  「常」就是古今不變,也就是永遠都不會變的經常的法。無始無終,亙古亙今,由古來到現在,都是依照這個經典去修行,這就是常。古今不變就叫常。

  「法」是個方法,就是三世同尊的一個方法。這個方法幹什麼的呢?就是用來修行的。這個修行的方法,無論是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都用它來修行,所以叫三世同尊。

  「經」又有繩墨的意思。好像古來做木匠的,都有那麼一個墨斗,墨斗上有一條繩線,用那個墨 ink 染成黑色。在需要畫直線的地方,木匠就把這個墨斗放在上面,把繩一拉出來,用手往前一拎,再放下,這木板上就現出一道黑印了,不像現在有這個尺,有這個鉛筆,就可以畫一道線。所以這個繩墨也就有規矩、準繩的意思。經就是一個規矩,你若念經就會守規矩,不念經就不守規矩。我們現在研究這個般若,一定要守般若的規矩。你守般若的規矩,就會開啟你的智慧。

  五重玄義:(二) 顯體

  空諸法相體絕言。按照五重玄義,第一是釋名,解釋經名,這部經是以法喻為名。第二是顯體。什麼是這一部經的體呢?「空諸法相」就是它的體。空諸法相也就是諸法空相,你不要弄錯了,說:「那個諸法空相就是諸法空相,這個空諸法相和這個文字不相同啊!」這是相同的!這是中國這個文法上的。這「是諸法空相」也就是「空諸法相」。「是諸法空相」那「空相」也沒有相了。這個「空諸法相」的那個「法」,那個「是諸法空相」和這個「空諸法相」,這是一樣的。

  「體絕言」,以「空諸法相」作它的體,作這個經的體,這是這一部經的體。「絕言」就是沒有什麼可以說的。這個體就是空諸法相,什麼都沒有了,你說有什麼好說的?所以說「體絕言」,已經就是離言說相、離心緣相、離文字相,「離一切相,即一切法」。這第四句講的是體。

  五重玄義:(三) 明宗

  宗趣原來無所得。第五句就是明宗。這部經是以什麼作它的宗旨呢?以「無所得」為它的宗旨。經上說:「無智亦無得。」無智亦無得,就是無所得。因此以「無所得」作為這部經的宗趣。

  譬如我們人,所有的人都叫「人」,這是人的一個通用的名稱,好像所有的佛經都叫「經」一樣。你這個人叫什麼名字?這就是「釋名」了,解釋名字。或者叫張三,或者叫李四,就有個自己的名字了。張三又是個什麼樣子的人呢?是高的、矮的?是黑的、白的?是胖的、瘦的?是個什麼樣子?他的體是個什麼樣子的?體是完全的,是不完全的?有沒有眼睛?有沒有耳朵?有沒有鼻子?這就要研究他的體了,這就是顯體。顯體然後就要明宗。明宗是怎麼樣?哦!他這個人是很高的,大約可以做苦力,可以做苦工;或者他這個人很有學問,大約可以做一個秘書secretary,或者作 boss,這就叫明宗。我現在是用這個世法來給你們講佛法。

  五重玄義:(四) 論用

  力用驅除三障蠲。第四是論用,論他這個人可以做什麼?「力用」就是他有什麼用?可以做什麼?《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可以做什麼呢?它可以破除三障。所以「破除三障」就是它的力用。

  三障是什麼呢?我給大家講一講這個三障。三障:第一就是報障,第二就是業障,第三就是煩惱障。

  一、報障。報障又分正報和依報。怎麼叫正報?怎麼叫依報?正報就是正當來受報的,也就是我們這個身體。依報就是依靠這個來生活而受報,也就是衣、食、住等。

  我們人這個正報的身體,有好的,有壞的。有的相貌生來就非常英俊、非常的圓滿,人人見著人人就歡喜,人人愛敬。見著這個人哪,人人都歡喜他,看著他有這種出乎其類、拔乎其萃的樣子。什麼叫出乎其類、拔乎其萃?英文就叫outstanding。這樣的人,人人見了都讚嘆:「喔!這個人真是有智慧!真是有善根!」這又分出兩種。

  有的人,你看他有智慧,但沒有善根,這是什麼呢?這種人多數是妖魔鬼怪來到世界上。什麼叫妖魔鬼怪呀?好像山精,在山裡頭藏的妖怪,就是那個精靈、魑魅、魍魎等,這些妖怪年頭多了,成了老妖精,可以吃人的。後來他也死了,死了來做人,他就比一般人多少聰明一點。但是他做事一點也不聰明,盡做糊塗事。什麼壞他做什麼,啊!專門不守規矩。哪一種事情是對人最有害處,他大約就做這一種事情,所謂「唯恐天下不亂」,專門擾亂社會的秩序。這一類就是有智慧而無善根的。又有些人在前生盡作好事,但是不研究經典,所以智慧就沒有那麼多,很愚痴的,這是有善根而無智慧。又有的人,相貌既美滿,壽命又長,也富貴,也富有;有的人相貌既醜陋,壽命也不長,很小的歲數就死了,這都是前因後果所現出來的正報。

  依報,就是我們依以為生的衣、食、住、行。依報也是由前生所種的因來的。你前生種善因,今生果報就好;前生種惡因,今生果報就壞。所以,我們做事情一定要小心謹慎,不要種惡因,將來就不會受惡的果報了,這叫報障。

  二、業障。業就是事業的業,不論出家人、在家人,一定都有一種事業來做。一做事業,就會有很多的問題,很多困難的事情發生。遇到困難的問題,就會生出煩惱,生出種種不愉快的事情,這就叫業障。

  三、煩惱障。我們人都有煩惱,這煩惱多數由什麼地方生出來的?多數由貪心生出的,由瞋心生出的,由痴心生出的。你怎麼會有煩惱?你有貪心,貪不來,就生出煩惱了。你有脾氣,事情不合你的意了,就生出煩惱。你愚痴,不明白了,就生出煩惱。為什麼你有煩惱?又因為你有一種慢心,你有一種驕傲心,你看不起人,於是乎就生出一種煩惱。為什麼你有煩惱?又因為你有一種疑心,對一切的事情都生出懷疑,一懷疑也就生出煩惱。還為什麼生出煩惱?因為你有邪見,見解不正當,所以就有煩惱生出來。如果你有正知正見,你有真正的這個智慧,對一切事情就都會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既然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由始至終都非常的明了;你既然明了,就不會有煩惱。所以煩惱障是由貪、瞋、痴、慢、疑、邪見生出來的。

  這部《心經》能把這三障給破除了,破除報障、業障、煩惱障。它怎麼破除的?因為它有真正的妙智慧,有真正如如不動的真心,所以能把這三障給破除了。我們明白了《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才會有真正的智慧,有了真正的智慧,就能把三障給破除了。

  五重玄義:(五) 判教相

  熟酥判作斯教義。《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的教義屬於熟酥,這熟酥是指五時裡的第四「般若時」。

  佛說法分為五時八教,這五時和八教,都是天台智者大師他判斷出來的。今天我就依照權實這兩種的智慧,來解說五時。

  第一,華嚴時。《華嚴經》是佛最初所說的法,說了二十一天。在這個法裡頭有「一權一實」,一種權法,一種實法;一種權智,一種實智。怎麼說它一種權智、一種實智呢?《華嚴經》裡邊講的法界的道理,有事法界、理法界、事無礙法界、理無礙法界、事理無礙法界。那麼在這個教義裡邊,它雖然是為菩薩說的,但是在實智的真實的佛法裡邊,也有一種方便權巧的法,所以是一權、一實。

  第二,阿含時。這個時候是「唯權無實」,只有權法而沒有實法。那個時候的眾生都像小孩子,不懂佛法,所以要用種種權巧方便的法門,來誘導這一些個眾生,來化度這一些個眾生。這時佛說的都是方便法門,所以在第二時裡只有權法而沒有實法,沒有實智。

  第三,方等時。這個時候是「三權一實」,有三種的權法,一種的實法。為什麼叫「方等」呢?因為這時候是四教並談,同時講四教的道理。四教就是藏、通、別、圓。所謂「彈偏斥小,嘆大褒圓。」彈偏,就是說:「你那個偏的不對。」斥小,是說:「你這個小乘也錯了。」嘆大,就是讚嘆大乘。褒圓,就是褒獎圓教。三種的權法就是藏、通、別,一實就是圓教,所以方等時是三權一實。

  第四,般若時。般若時是「兩權一實」,有兩種權法,一種實法。兩權就是通教、別教這兩種權教,一實就是講的圓教。

  第五,法華涅槃時。這個時候是「唯實無權」,只有一個實智,沒有權智,沒有方便權巧的法。

  所以這五時若按著權實來論,法華的時候是唯實無權,般若的時候是二權一實,方等的時候是三權一實,阿含的時候是唯權無實,華嚴的時候是一權一實,它是有頓漸的。這是按著這個五時來用這個權實二智,來講這五時。這五時若往詳細地講,那很多很多的,所以我每逢講經,每講一次經,就多講一點你們沒有聽過的,那麼你們聽得多了,慢慢懂的也就多了。

  摩訶逆轉般若船。「摩訶」是大的意思,「逆轉」就是倒過來,倒過來什麼呢?倒過來般若船。「倒過來般若船,不就沒有般若了嗎?」不是的!這個教你逆轉,逆轉什麼呢?逆轉你那個愚痴。你把你那個愚痴逆轉過來,轉過來就是般若船,就是般若了!逆轉就像逆水行舟似的,要費一點力量,不是容容易易就可以做得到的。雖然不需要三大阿僧祇劫那麼長的時間,但也要經過一生、兩生、或者三生……,才能得到真正的智慧。「這個都很長啦!我還是不修了!」你不修,也不必勉強,勉強就不是道。所以我對我的弟子,哪一個歡喜墮落,就隨你墮落去!你不願意逆轉般若船,那麼就是隨大流去,順流而下,越下越遠,越流越遠。你若逆轉,這就上流;你不逆轉,這就下流。全看你願意往上逆流,還是往下順流而去。

  以上是按著五重玄義,解釋《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的經題。

  


↓近期文章↓

了解更多文章或學修內容

可點擊左下方「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宣化上人: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非臺頌解(八)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非臺頌解(八)◎唐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美國萬佛聖城宣化上人講於舊金山佛教講堂一九六九年四月二十日至九月十二日開經偈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好像有一個人行精進,他一晚間沒有睡覺就修道。修了一晚間怎麼樣呢?他白天睡覺,這也等於不修行一樣的,也談不上精進。不是說:「你們都睡覺,我不睡覺,我來修道。」然後白天人家不睡覺你睡覺,這就不是精進了。你晚間不睡白天睡,一樣的。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 宣化上人: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非臺頌解(二)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非臺頌解(二)◎唐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美國萬佛聖城宣化上人講於舊金山佛教講堂一九六九年四月二十日至九月十二日開經偈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這些翻譯的經典,從一翻譯完畢,就一直傳流到現在,每一代的人,都得到這位翻譯經典的人的這種慈悲教化,所以這個翻譯經典的功德,是不可思議的,是非常偉大的!  那麼翻譯這一部《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的人是誰呢?就是「唐三藏法師玄奘」。「唐」就是中國古代唐朝那個時候。「三藏」就經藏、律藏、論藏。經藏,經藏裡邊的佛經很多;律藏,律藏是講戒律的;論藏,論藏是講議論道理的。
  • 宣化上人: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非臺頌解(三)
    要修般若波羅蜜多,若能將這四句經文的法,修到爐火純青的時候,就證得八風吹不動的境界。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非臺頌解(三)◎唐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美國萬佛聖城宣化上人講於舊金山佛教講堂一九六九年四月二十日至九月十二日開經偈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頌解(七)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這四句是《心經》的精華要理。本刊分八期連載,歡迎學習。    八正道:第一個是正見。「破執」,無智就是破還有般若這個執著。「空諸相」,一切相都空了,所以說「無智亦無得」了。  不得非證了法融。「不得」,就是無所得;無所得,也就是不執著證得佛果,就是「上無佛道可成,下無眾生可度」。這不是說沒有眾生可度,只是度而未度,雖然滅度一切眾生,而「無一眾生實滅度者」,沒有一個眾生是他所度的,這就是沒有執著。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頌解(二)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這四句是《心經》的精華要理。本刊分八期連載,歡迎學習。B2. 人題  「經題」前面已經大大概概地講了一下,現在再講「譯人」。「譯」就是翻譯,「人」就是翻譯的這個人。
  • 了解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全文意思,讓你更好領悟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我們也可以理解,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的就是如何讓自己,從此岸過河,到達彼岸。要想過河就需要過河的工具,這個工具也就是智慧,要想過河需要獲得大智慧,才能脫離苦海,到達極樂的彼岸。因為《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所講的是空性精華。我們之所以會遭遇恐怖、災難、違緣等侵擾,其根本在於對人我和法我的執著,倘若證悟了無我空性,斷除了人我執和法我執,一切魔障就沒有猖狂的餘地了。
  • 認識《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但是單看現行流傳最廣,大家也最熟悉的唐玄奘大師所譯《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譯文,它的結構卻迥異於其他經典。依據梵文原意,《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的正確念法為Praj ā -p ā ramit ā -h daya-s ūtra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全文與功效
    全經只有一卷, 260字.屬於《大品般若經》中600卷中的一節,是佛經中字數最少的一部經典著作,因其字數最少、含義最深、傳奇最多、影響最大,被認為是般若經類的提要。該經曾有過七種漢譯本。較為有名的是後秦鳩摩羅什所譯的《摩訶般若波羅蜜大明咒經》和唐朝玄奘所譯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 《心經》:絕妙的般若波羅蜜多咒
    佛祖因為悲憫眾生流浪生死之苦而廣開方便法門,為一切有情眾生演說般若波羅蜜多的絕妙修行之道,使眾生能夠依照般若波羅蜜多的智慧而滅除一切苦,使眾生都能夠通過修行而獲得究竟圓滿的智慧,獲得無上正等正覺的聖果。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釋義(一)
  • 柴燒|《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柴燒系列 之《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心經》全稱《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為《金剛經》降伏其心篇,全經260字,是《大品般若經》600餘卷中全部般若的精義所在,故名為《心經》。經文宣揚空性和般若(智慧),是大乘佛教的第一經典和核心。較為有名的是後秦鳩摩羅什所譯的《摩訶般若波羅蜜大明咒經》和唐朝玄奘所譯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自公元200—250年由月氏和尚支謙傳譯,成為影響中國文化、世俗的重要佛學經典,此經文約義深,妙義珠識者眾。《心經》易於念誦,特別適合初學,自古至今持誦者眾多。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題解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簡稱《心經》。為唐朝炫裝法師所翻譯。唐玄奘,就是人人知道的《西遊記》中的唐生,號三藏。十歲失怙,所以到洛陽淨士寺投靠他的哥哥,長捷法師。因為長期居住在佛寺中,聽長捷法師弘經布教,對佛法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就在淨士寺立志出家,法名玄奘。
  • 大家都會背誦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般若波羅蜜什麼意思?
    在佛經中,這部經書只有260個字,且大多數學佛者,都會背誦,學佛的人幾乎沒有不知道它的,它就是心經。
  • 心經解釋: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全文翻譯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也叫做心經,它是佛門中的經典之一。這部經文是每個修行之人都會誦的一部經,它的每句經文都有很深的意思。為此,在修這部經時,師兄可以看看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全文翻譯,這樣能讓自己對這部經有一定的認識。
  • 《心經》中的「般若波羅蜜」,什麼意思?真懂的人並不多
    《心經》雖然只有260個字,但卻是大乘佛法當中,最重要的一部佛教典籍,《心經》的譯本很多,但流傳最廣的,還是玄奘法師所譯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現存的《心經》譯本:第一、法月所譯的《普遍智藏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第二、般若、利言等所譯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第三、智慧輪所譯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第四、法成所譯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第五、敦煌發現譯本《唐梵翻對字音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第六、宋代施護所譯的《聖佛母般若波羅蜜多經》。
  • 《心經》真實義——從《大般若波羅蜜多經》來直接解讀《心經》
    一、《心經》是《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的核心《心經》是佛教界流傳極廣的一部經典,自古以來,《心經》註疏不下百家,不論是研究還是解釋《心經》的高僧大德或是智者,都非常之多。雖然《心經》版本有多種,但《心經》為《大般若波羅蜜多經》最為精要的部分或是其核心,則是廣泛的共識。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譯文】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全文翻譯】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唐三藏法師玄奘譯)(1)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2)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3)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
  • 王菲佛曲:《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王菲佛曲:《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敬請關注《佛教電影在線》敬請分享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頌解(三)
    要修般若波羅蜜多,若能將這四句經文的法,修到爐火純青的時候,就證得八風吹不動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