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音祚:這麼種多社會病 持佛教五戒都能根治

2020-12-22 手機鳳凰網

戒律不是無謂的束縛,而是來自佛陀的保護(圖片來源:資料圖)

我們往往痛恨著一個東西,因為它禁止那些我們所痛恨的現象;我們痛恨佛教中的戒律,因為它禁止那些我們所痛恨的惡行;我們痛恨的是一個並不清楚的東西,依憑的僅僅是被誤導後的錯覺。

誰都不願相信自己生活在錯覺之中,看過下文你將得出理性的判斷。

什麼是佛教的基本戒律?

佛教的「五戒」,是對佛教的信奉者或準備皈依者所提出的基本要求,具體是指戒除五類不道德的,容易引發不和諧現象的,給自己和他人以及整個社會造成嚴重不良後果的行為。它們是:

(1)直接或間接的殺害生命的行為:人間的法律只保護人類自身及國家政府所規定的瀕危野生動物不受殺害,而佛教所倡導的戒律是從源頭上保護一切有生命意識的動物。人們普遍存在的肉食習慣是大範圍野蠻飼養及屠宰生靈的源頭。

(2)直接、間接或變相的偷盜行為:除了明顯的盜搶行為外,濫用職權的貪汙腐敗,行賄受賄,敲詐勒索等惡劣行為都屬於此戒的範圍。現代社會中許多變相的偷盜行為都被那些看似合理的規則掩蓋住了,大多數刑事案件的起因都與此相關。

(3)違反正常倫理關係的不正當的淫慾行為:許多非正常的性關係、性行為、性遊戲已成為時下許多「體面之人」不可缺少的生活方式。然而,這一切均屬於淫戒的範圍。放眼看去,上至總統下至藝人,性醜聞現象已成為難以遏制的社會毒瘤。

(4)為滿足私利而進行的欺騙或造假行為:人類社會普遍存在的信任危機正是源於這種陰險的欺騙。全世界的人們都已經為此付出了慘重的代價。當講謀略、說假話已成為人們自然的心理習慣時,世間法律所能起到的約束力也就非常有限了。

(5)為尋求精神刺激而沉迷於酗酒吸毒的行為:人們為了緩解精神痛苦而不惜採用飲鴆止渴的方式,以喪失自尊、麻痺自我為代價,逐步墮入更加痛苦的深淵。無節制地追求欲望的滿足正使越來越多的人們成為各式各樣的癮君子,這已成泛濫之勢。 

如何看待佛教的戒律與現實生活的關係?

從現實生活來看,佛教的戒律意味著什麼呢?簡言之,「遵守佛教戒律意味著維護自尊,意味著彌補自身的漏洞,意味著做一個守法的公民,意味著成為一個內心和諧、正直而善良的現代人」。它與現代文明的宗旨相協調,但卻與本能的欲望和醜陋的生活習慣相衝突。

戒律原本的功能是「防非止惡」,是為了避免人們遭受煩惱與痛苦而採取的理性的自我約束行為,是理性的安全帶。它與人們對自我要求的程度以及自尊意識的程度密切相關,從自尊意識的角度看戒律與現代生活方式的關係,或許能給人們帶來某些有益身心的啟迪。

上面所列舉的五類行為,從根本上說都是欲望泛濫所致。在爭相開發欲望、滿足欲望的今天,人們都能從中或多或少地看到它對自己的現實生活方式的影響。現代人只相信經由科學驗證的結論而不信雖可意會,但尚難以驗證的因果關係,由此派生出各種基於個人慾望所產生的見解和相應的生活方式也就不足以為奇了。

任何時代的人們都會對合理性的問題給予一定程度的關注,也就是說人們都有一個自認為合理的基本的道德底線。現實生活中的許多人是基於「凡是不違法的事情就可以幹」的現實原則來行事的,依據欲望的多樣性可以分成多種層面的心態及行為方式,以殺生現象為例:

(1)直接以滿足施虐心理而進行的殺生活動。如,虐貓、虐雞、虐狗……等。

(2)把殺生當作娛樂消遣而進行的殺生活動。如,打獵、釣魚、鬥牛等。

(3)直接以滿足口腹之慾而進行的殺生活動。如親手宰殺或在酒店中點殺活物,如活吃猴腦、蒸烤活魚、烹煮活蝦、烤全羊等。

以上這些耳濡目染的現象,都是在法律允許的範圍內,當事人直接以「命債」的形式所造下的因果。現代的主流科學家們尚不想、不願、也沒有能力證明殺生行為與殺生者未來命運的因果關係,因而大多數人都寧願信其無,這樣就可以延續著原有的生活方式。他們不會想到自己未來會有抑鬱的一天,更不會想到那催促他們自殺的念頭來自於何方……

也有一部分科學家已經用準確的科學實驗,證明了肉食者與多種現代疾病尤其是癌症的直接的因果關係,但對許多人來說,他們寧願採取「滿足當下,不顧未來」的心理原則,寧願相信「吃哪兒補哪兒」這種明顯違背科學規律的觀念。現實展現給人們的卻是另外一幅圖景,那就是「吃哪兒割哪兒」,看看各大醫院腫瘤科人滿為患的情境,也就都清楚了。

對待生命的態度決定著人們自尊意識和守法意識的程度。要想成為有自尊意識的守法公民是需要相應的土壤和生存環境來培育的。過分追求「成功」的殘酷的競爭意識所造成的心理氛圍,毀滅了無數原本是善良的幼小的心靈。人類內在的善良之心是從善待生靈、善待同伴開始的,它需要一個價值觀的認同以及習慣養成的自然過程。

(1)生命的和諧是在生存的背景中實現的,只有你善待生靈,保護環境,才有可能生活在和諧之中。漠視生命的尊嚴,踐踏生存的環境,必遭到意想不到的報復。

(2)殺生的慣性很有可能延伸到人類自身。其根源皆來自於漠視生命的尊嚴。若不從認識的層面和心態上加以調整,任何法律都難以阻止人類相互殺戮的行為。

(3)直到今天,人們對生命的認識仍處於非常初級的階段,用「行屍走肉」來描述漠視生命的人們是一點都不過分的。人的自尊意識來自於將心比心地思考問題。

以上只是談及了一點點人們漠視殺生現象的問題,至於其餘四個方面與現實生活的關係就更為緊密了,可以說,它已經成為許多人所謂「正常的生活方式」的一部分了。活躍於各種遊戲圈中的人們,似乎被五花八門扭曲的遊戲規則捆縛著,貌似瀟灑地從事著「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事情,他們被一種賭徒意識所籠罩,但大多是「輸不起」的賭徒……

對現實生活中若干問題的思考

(1)為什麼現在的人們普遍的活得那麼累?

在所謂「社會進步」的同時,讓人們看到了無所不用其極的欲望誘惑。時代的發展把許多以往認為不合理、不允許的東西都轉化為「時尚」而得以廣泛地接受並自然地適應了。但奇怪的是,人們的幸福指數似乎並未因欲望的相對滿足而得以提高。相反,快節奏、高效率、強刺激的生活模式給人們帶來的普遍感受就是一個「累」字。那麼究竟累在什麼地方呢?簡言之,累在人們以不斷膨脹的欲望所支撐的生活方式和思考方式上。

不能籠統地基於道德或法律來判斷欲望的好壞對錯,但社會輿論的導向和遊戲規則的運作模式對人們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具有重要的影響。舉例來說,許多經營者的日常生活就是:「見不願見的人;說不願說的話;吃不願吃的飯;喝不願喝的酒;做不願做的事……」這就是所謂「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現實寫照。人們外在的自尊形式與內在的自我認同的自尊感是不一樣的,但現代人的困惑是,被迫以內在不自尊的心態和行為去換取外在所謂「事業成功」的自尊形式。

現如今有許多富人是處於「富而不貴」的狀態,他們缺少自尊與安詳,缺少知足意識與安全感;而許多窮人正是窮在了自己那貪婪愚昧卻又自作聰明的心態上。在媒體的鼓譟下,不切實際的成功夢想取代了「安分守己」的心理結構,使得窮人們也不再傾向於本分地生活了。無數的彩民終日在做著撞大運的「中彩」之夢,將本來就不富裕的生活變得更加貧窮。所謂「機會均等」的口號,並不能安撫那躁動的心靈,更無法改變社會上不同的遊戲圈中那如同潛流一般的具有內幕色彩的「潛規則」。

(2)對「守法」與「守戒」關係的思考

從現實的角度上說,守法之人不一定都是好人,但若能真正守住「五戒」的人則離世俗好人的標準就相差不遠了,因為戒律的基本精神就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在合法範圍內的惡行(如虐貓、虐雞等)或許可以暫時免受國法的制裁,但卻最終難以逃脫因果律的懲罰,表現為在一段時期後才突然呈現的各種莫名其妙的災難。意念病毒會以變異後的形式出現,煩惱與痛苦的變異形式更是難以計數。

由有相同惡習之人構成的遊戲圈,如同人體的惡性細胞不斷吞噬著良性細胞,並以裂變的方式迅速擴散。佛教戒律所禁止的「殺盜淫妄酒」五個方面,都能以相當具體的社會形態組織的形式表現出來,並由此構成某一類人的生活方式。如,黑社會,盜竊團夥,變相的隱形妓院,詐騙團夥,賭博團夥,吸食毒品的搖滾酒徒俱樂部,等等。關鍵的問題是,他們為什麼會有如此廣泛的生存的土壤?

對於身處以上團夥內的人員來說,他們痛恨戒律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因為那是從根本上剷除了他們那種生存方式的理由。相比較而言,他們更喜歡與法律打交道,因為在沒有具體的犯罪事實的前提下,他們可以非常體面風光地生存。他們所需要的就是增長與法律博弈的技巧而已。煙盒上「抽菸有害健康」的標誌對鐵桿菸民來說意味著什麼,他們不是不知道,而是堅決地拒絕改變。

結論

縱觀當今天下的各種問題,其根源皆導源於人們內在的價值觀。可以不誇張地說,幾乎所有引生不良後果的社會問題都出在對佛教「五戒」內容的毀犯上。

(1)由利益紛爭導致的侵略與殺戮,以及情殺、仇殺、虐殺、暗殺……

(2)由佔有欲導致的行賄受賄、貪汙公款、公然盜搶、巧取豪奪……

(3)由色慾導致的荒淫無度、傷風敗俗、賣淫嫖娼、情感危機……

(4)由貪慾導致的欺騙、造假、坑蒙拐騙,信任危機……

(5)由尋求刺激導致的酗酒吸毒以及形形色色的癮君子……

原標題:淺談佛教的基本戒律對現代生活方式的啟迪

相關焦點

  • 佛教中的五戒是什麼呢?
    佛教的五戒,五戒,是一切佛教戒律的基礎,是無論在家出家,都必須遵守的戒律。
  • 普陀山佛教協會己亥年秋傳授三皈五戒法會圓滿
    迎請五戒本師道慈大和尚、羯磨阿闍黎信光法師、教授阿闍黎宏海法師(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攝影:普陀山佛教協會)五戒法會現場(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攝影:普陀山佛教協會)合影留念(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攝影:普陀山佛教協會)2019年9月12日(己亥年八月十四),普陀山佛教協會己亥年秋傳授三皈五戒法會圓滿,法會禮請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普陀山佛教協會會長、中國佛學院普陀山學院院長
  • 三皈五戒系列丨什麼是五戒
    一切的社會組織,都是依其各各的理想,而制定規章,再由規章產生力量。不過規章的能否產生力量,尚視其組成人員能否一致對其規章的擁護與遵守。學校有校規,政黨有黨章,學生有自治公約,訓練機構有學員守則,政黨有其黨員守則,軍人除了軍法軍紀之外,尚有軍人守則。再推至國際間的各種公約規章乃至聯合國的憲章,都屬同一性質的分門別類。其目的不外說明組成分子的權利義務與共同理想的追求。
  • 西來寺舉行英文三皈五戒 佛光青年展開五戒新生活
    佛教在線海外訊 佛光山西來寺為國際佛光會洛杉磯青年團團員9人,2013年7月27日在大雄寶殿,特別舉行「英文三皈五戒典禮」,由西來寺住持慧東法師主法。共有6人為五戒新戒,由復戒的青年團團長Richard Yeung等3名幹部帶領,共同於三寶佛前宣示盡形壽受持五戒,成為正信優婆塞、優婆夷。
  • 佛教:戒律,五戒、具足戒,凡事無歸,定當無矩
    在佛學的文化中,佛教戒律是指佛教徒在日常生活和修行中應該遵守的規定。戒是有所不為,指行為、習慣、道德等;律是有所當為,指伏調、滅、離行、善治等。出家的比丘、比壓尼持律,在家修行的居士則是持戒。戒行有兩類:一受戒,二隨戒。
  • 《戒律學綱要》什麼是五戒?
    一切的社會 組織,都是依其各各的理想,而制定規章,再由規 章產生力量。不過規章的能否產生力量,尚視其組 成人員的能否一致對其規章的擁護與遵守。       學校有校規,政黨有黨章,學生有自治公約, 訓練機構有學員守則,軍人除了軍法軍紀之外,尚有軍人守則,再推至國際間的各種公約規章乃至聯合 國的憲章,都屬同一性質的分門別類。
  • 佛教戒律有哪些?
    五戒就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雜阿含經》卷三十三載:云何名為優婆塞戒具足?應遠離殺生、不與取、邪淫、妄語、飲酒等,而不樂作,是名優婆塞戒具足。可見五戒是在家優婆塞、優婆夷應持守的戒律。      佛教的戒律雖然有出家戒、在家戒的區別,但是一切戒律都是依據五戒為根本,所以五戒又稱為根本大戒。
  • 佛教戒律有哪些?利益和意義是什麼?
    二、受持五戒有什麼利益?五戒是佛教的根本大戒,佛教的戒律雖然有出家、在家的區別,但是一切戒律都是依據五戒為根本。五戒就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受持五戒是人道的根本,五戒與儒家的五常有相通之處:不殺曰仁,不盜曰義,不淫曰禮,不妄曰信,不酒曰智。受持五戒的人,會有無盡的利益。
  • 臺中五戒會
    有一年,我到東海道場傳授三皈五戒。三皈五戒,在佛教是一種宣誓,即表示「我做佛教徒了!」「我從此願意奉守五戒!」這都是做人的根本。「五戒」相當於儒家的「五常」,所謂不殺生曰仁、不偷盜曰義、不邪淫曰禮、不妄語曰信、不飲酒曰智。    這一次的戒會約一千五百人參與,大多是年輕人,衣冠整齊,極有氣質,在他們身上感受到臺中這個文化城市的水準。
  • 佛教徒都守什麼戒律?五戒、十戒、具足戒都有什麼不同?
    佛教僧團,最初成立時並沒有制定僧團的戒律。後來隨著問題不斷的發生,佛教為了有效地對僧團進行管理,逐漸開始隨機制定戒律。佛教的戒律主要是分為五戒、十戒、具足戒三個等級要求,其中遵守的紀律等級也各不相同。分別是比丘與比丘尼要受具足戒。具足戒又稱近具戒、大戒,簡稱具戒。出家人只有受過具足戒的,才能成為比丘、比丘尼。
  • 普陀山佛教協會三皈五戒法會圓滿 300餘人成為三寶弟子
    普陀山佛教協會己亥年春傳授三皈五戒法會現場(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攝影:普陀山佛教協會)法會禮請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普陀山佛教協會會長、中國佛學院普陀山學院院長、普濟禪寺方丈道慈大和尚擔任三皈五戒本師,普陀山佛教協會副會長、法雨禪寺監院信光法師擔任五戒羯磨阿闍黎,普陀山佛教協會弘法辦副主任、普陀山佛教研究所副所長宏海法師擔任五戒教授阿闍黎。來自全國各地三百餘名善信在道慈法師的引領下,至心皈依三寶,發願受持五戒,正式成為發心精進修行並弘揚佛法的三寶弟子。
  • 人生佛教、人間佛教怎麼講?_華人佛教_鳳凰網
    完人、超人、超超人,成佛就是這麼一個過程。佛陀就是一個超超人,完成人格的第一人。提倡首先完成人格,這樣就避免世人對佛教消極保守和神秘迷信的譏嫌,通過人格化、做完人的這麼一個目的,現代社會就能適應這種根機。太虛大師有兩首詩也充分說明了這個內容。第一首:「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這是他基於人成即佛成的真現實論寫的。
  • 世間這麼多苦難,佛菩薩為什麼都不管?
    這個世界除了經濟之外,精神的需求也是必須的;佛教的思想永遠都有相當一部分人需要。b.世間這麼多苦難,佛菩薩為什麼都不管?佛不是這個世界的主宰,只是先於我們開悟的聖者,是教導我們止息痛苦的導師。活得好不好不要怪老師,老師只能教導大家方法,怎麼做是各人自己的事。
  • 【健康】這十種病目前無法根治,有再多錢的名人、也都治不好
    人生了病,都想治好、治癒,但遺憾的是,在目前的醫療條件下,有些疾病無法根治。這是一個我們必須要面對的事實。 比如,下面的這幾種病,誰要是對你說能根治,那八成是騙子。 3、糖尿病 名人患者:萬梓良(香港演員) 根據WHO(世界衛生組織)和IDF(國際糖尿病聯盟)的公報,到目前為止,糖尿病還是不能被根治的疾病,任何一種有關「糖尿病被消滅了」、「根治糖尿病」的宣揚都沒有科學根據,糖尿病患者盲目相信反而會耽誤治療。
  • 新世紀中國佛教的使命和社會關懷——楊曾文
    ,遵循佛陀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情懷,自利利他,廣種福田,開展社會慈悲事業和公益事業,幫助眾生離苦得樂。筆者根據以上所引中國佛教協會領導人的報告和佛協章程的精神,歸納出以下兩點:(一)以佛法淨化人心:結合現代社會的環境和民眾的思想情況,闡釋佛教中的五戒、十善、四攝、六度、慈悲喜舍等中所蘊含的道德思想,不僅淨化自己,而且通過講經弘法、刊物媒體和多種為民眾喜見樂聞的形式,化導信眾,促進社會精神文明和道德的建設。
  • 佛教處理人際關係的四大秘訣,學會了你基本不能和人產生矛盾
    從止惡的一面來講,在戒律上叫做止持;從行善的一面講,在戒律上叫作持。就是說止惡行善是佛教道德的基礎。也是佛制戒律的根本出發點。沒有接觸佛教的人,很難真正理解止惡行善的意義。所以從道德生活來說,我們需要生活在禪定中,生活在禪悅中,才能有非常充實的道德生活。
  • 狐臭能根治嗎?5種根治狐臭方法,2種狐臭護理方式,從此和它說拜
    患有狐臭的人,十分苦惱,尤其是性格外向大大咧咧之人,因為患有狐臭,而不得不控制自己不去人多聚集的地方,以免給他人帶來不好的體驗感。好多人都有這樣的疑問:患有狐臭可以根治嗎?今天,博禾醫生就來和大家一起分享下,希望在盛夏來臨之前,能為一些人解決困擾:5種根治狐臭方法,2種狐臭護理方式,從此和狐臭說拜拜。狐臭能根治嗎狐臭是可以根治的疾病,現代醫學認為與大汗腺分泌異常有關,多數患者有家族史。
  • 中國佛教宗派——律宗---華方田
    這些都屬於止持門。還有在家信徒必須遵守的五戒、八戒等,也屬於止持戒。五戒是指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八戒,全稱「八關齋戒」,即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不眠坐高廣華麗大床、不花香著身及觀聽歌舞、不食非時食(正午過後不吃飯)。此八種前七為戒,後一為齋。
  • 縉雲峰往事:太虛法師人間佛教思想在這裡成熟
    1933年10月,太虛大師在漢口講《怎樣來建設人間佛教》,分別從三方面來闡述人間佛教的建設:一.從一般思想中來建設人間佛教,二.從國難救濟中來建設人間佛教,三.從世運轉變中來建設人間佛教。太虛大師認為,人間佛教是表明並非教人離開人類去做神做鬼,或皆出家到寺院山林裡去做和尚的佛教,乃是以佛教的道理來改良社會、使人類進步、把世界改善的佛教。
  • 18陳兵居士《佛教心理學》第十八章 佛教心理學的現代應用
    洪啟嵩《以禪療心》列舉22種禪法治療22種心病。佛教信仰、修持體系的心理治療功用,已被心理學界所公認,實驗顯示:祈禱、正面思考和坐禪,對於重病患者助益很大,即使患者本身並不自覺其他人正在為他的復原而熱心禱告,這種方式仍然有顯著的效果。佛教的覺照、禪定等修行方法,已被心理學界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