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基礎佛教五戒

2022-01-05 廣州光孝寺

 佛教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

  一、不殺生:

  佛教的戒殺生,雖與素食主義有關連,卻並不等於素食主義。佛教鼓勵少吃動物的肉乃至不吃動物的肉,是基於戒殺的要求。如果不是我親手殺的,不是特別為了我想吃肉而教他人殺的,不是他人為了我想吃肉而殺的,便不禁止。而且,佛教的戒殺,固然是為了對一切有生命的,施予愛護的慈悲心,最主要的是不可殺人。假如你不預備將來殺人,希望將來不犯殺人罪,這條殺戒是應當受持的。

  二、不偷盜:

  除了以正當的謀生方法,取得合法的利潤報酬之外,不貪取不義之財,乃是不偷盜的定義。為了警策我們,勿要從貪圖小便宜,在金錢方面與他人糾纏不清,而演成吞沒公款、收受賄賂、侵佔他人財物等的罪行,這條戒是應該受持的。

  三、不邪淫:

  除了正式夫婦之間,正常的性關係之外,不亂倫、不破壞他人的家庭、不沾汙他人的妻女、不妨害社會的風化。總之,把男女的性關係,視為夫婦之間的責任和義務,乃是不邪淫的定義。為了維護家庭的和樂、子女的幸福、社會的安寧、自身的健康,這條戒是必須受持的。

  四、不妄語:

  此可分為大小兩類,通常的說謊、戲笑,是小妄語。為了名聞利養,自己不是聖者而妄稱是聖者,是大妄語,在家居士冒充聖者的不是沒有,可能性卻很少的。因此,諸位居士也能受持這條戒了。況且,為警惕我們不要變成搬弄是非的人,不要被人看作不可信賴的人和口不擇言的人,也應該受持這條戒的。

  五、不飲酒:

  酒的本身並沒有罪惡,飲酒的人也不一定是壞人,甚至世界上有很多宗教,以酒來作為人和神之間的媒介。禁酒乃佛教的特色之一,原因是飲酒能使人的心智渾濁,過量則能使人趣於狂亂如獸或愚疑如泥的狀態。佛教是個強調求智慧的宗教,酒性與智慧的原則背道而馳,所以主張禁酒。事實上,也唯有不飲酒的人,能夠經常保持頭腦的清明。

相關焦點

  • 普陀山佛教協會己亥年秋傳授三皈五戒法會圓滿
    宏海法師作《歡迎來學佛》佛學專題講座(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攝影:普陀山佛教協會)宏偉法師作《三皈五戒要義》佛學專題講座(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攝影:普陀山佛教協會)、普濟禪寺方丈道慈大和尚擔任三皈五戒本師,普陀山佛教協會副會長、法雨禪寺監院信光法師擔任五戒羯磨阿闍黎,普陀山佛教協會弘法辦副主任、普陀山佛教文化研究所副所長、白華禪院監院宏海法師擔任五戒教授阿闍黎。
  • 佛教中的五戒是什麼呢?
    佛教的五戒,五戒,是一切佛教戒律的基礎,是無論在家出家,都必須遵守的戒律。
  • 從儒家五常看佛教五戒
    中國的傳統文化、古代思想的精髓,可以說有兩條主線,儒家和佛教。也正如湯恩比博士所說,「拯救二十一世紀人類社會的只有中國的儒家思想和大乘佛法,所以二十一世紀是中國的世紀。」我們都知道,儒家以三綱五常做為為人處事的基礎,佛教以戒律來約束學佛之人的日常生活行為;儒家把五常當作做人的準則,佛教把五戒做為做人的根本。
  • 佛教的五戒是什麼?
    五戒十善,是修學佛法的基礎。
  • 873【佛教】什麼是五戒?
    微信ID:jiese360『於君相伴相行,正身養德,遠離淫邪,健康生活』作者: 不詳 編輯:小戒 佛教的五戒是佛法戒律雖然多,但最重的就是五戒,從初發心學佛一直到菩薩都要遵守五戒。不殺生,五戒第一戒殺生的果報是疾病、短命。禁止殺人,也不能傷害畜生、蟲蟻等。不但戒直接殺害,而且也戒殺因和殺緣,如賣獵槍的人則是間接助殺者。我們要健康、要長壽,健康長壽從哪裡來的?從不殺生來。佛陀在大乘經典裡面勸菩薩不食眾生肉,這是健康長壽之道。
  • 佛教:戒律,五戒、具足戒,凡事無歸,定當無矩
    在佛學的文化中,佛教戒律是指佛教徒在日常生活和修行中應該遵守的規定。戒是有所不為,指行為、習慣、道德等;律是有所當為,指伏調、滅、離行、善治等。出家的比丘、比壓尼持律,在家修行的居士則是持戒。戒行有兩類:一受戒,二隨戒。
  • 佛教五戒的制戒因緣
  • 三皈五戒系列丨什麼是五戒
    我們既已知道戒不是佛教專有的東西,其他的宗教,同樣各有各的戒規或誡命。不過佛教的戒與其他宗教的戒是不盡相同的。但是,我們應當明白一個原則,凡為有益於人類的任何高級宗教,它就不能違反人類的道德基準。因此所制的戒律,也不會相差太遠,雖然佛教的戒律,由於層層的發揮,而超出一切宗教之上。我們的五戒,是一切佛戒的基礎,但是五戒的戒目,並沒有什麼稀奇突出之處。
  • 普陀山佛教協會三皈五戒法會圓滿 300餘人成為三寶弟子
    宏海法師作《中國難生佛法難聞》佛學專題講座(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攝影:普陀山佛教協會)宏偉法師作《三皈五戒要義》佛學專題講座(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攝影:普陀山佛教協會)2019年6月2日(己亥年四月二十九),普陀山佛教協會己亥年春傳授三皈五戒法會圓滿。
  • 《戒律學綱要》什麼是五戒?
    因此所制的戒律,也不會相差太遠,雖然佛教的戒律,由於層層的發揮,而超出一切宗教之上。     我們的五戒,是一切佛戒的基礎,但是五戒的戒目,並沒有什麼稀奇突出之處。在印度的古代,各宗教都有五戒,而且都是大體相同。
  • 縉雲峰往事:太虛法師人間佛教思想在這裡成熟
    佛教未為社會中堅分子所重,佛化特區必難得政府容認。然則人間淨土,從何著手建設!1928年5月在上海講《人生佛學的說明》。以後人生佛教之甚多講述,內容不外乎此:佛法雖普為一切有情類,而以適應現代之文化故,當以「人類」為中心,而施設契時機之佛學。佛法雖無間生死存亡,而以適應現代之現實的人生化故,當以「求人類生存發達」為中心,而施設契時機之佛學,是為人生佛學之第一義。
  • 佛教:李贄的「童心」佛學
    李贄研究佛學,始於北京受到的心學的影響,也有個人經歷的原因。五十歲以後,他曾經大病一場,幾乎死掉,因朋友介紹而翻閱佛經,了解生死問題。然而,李贄確實對於佛學有過深入的研究,當時僧人中也頗有人與他往還,學習他的思想。李贄的著作中,與佛學相關的有《華嚴經合論簡要》四卷,《淨爭土訣》三卷,代表了他對華嚴宗和淨士宗的理解。
  • 佛教戒律—居士戒
    毗奈耶(梵文:vinaya)是佛教術語,為三無漏學之一。有關戒律規定與解釋的佛教經典的匯總,稱為律藏(巴利語:vinaya-piṭaka),與"經"和"論"合稱"三藏"。專門學習戒律的佛教僧侶稱為律師,以戒律研習為主的宗派,稱為律宗。對於學習佛法者,嚴謹遵守戒律是絕對的重要。對研究佛學思想有些深刻而不可替代的意義。
  • 西來寺舉行英文三皈五戒 佛光青年展開五戒新生活
    佛教在線海外訊 佛光山西來寺為國際佛光會洛杉磯青年團團員9人,2013年7月27日在大雄寶殿,特別舉行「英文三皈五戒典禮」,由西來寺住持慧東法師主法。共有6人為五戒新戒,由復戒的青年團團長Richard Yeung等3名幹部帶領,共同於三寶佛前宣示盡形壽受持五戒,成為正信優婆塞、優婆夷。
  • 《印順法師佛學著作全集》出版座談會在京召開_佛教_鳳凰網
    11月6日,中華書局、中華宗教文化交流協會、中國人民大學佛教與宗教學理論研究所共同主辦,南普陀寺協辦的《印順法師佛學著作全集》出版座談會在中國人民大學逸夫會議中心舉行。座談會由中國人民大學佛教與宗教學理論研究所副教授宣方主持。與會專家學者就《全集》的學術價值、出版意義,以及印順法師佛學思想和「人間佛教」理論對當代佛學研究與佛教發展的影響等問題展開了廣泛而深入的討論和交流。
  • 居士教育 | 2017級居士佛學班課程佛學基礎 打開佛學大門(含視頻)
    上午,從9點到11點,開設的課程是《佛學基礎》。佛學,佛法之學,涵蓋佛陀一代教法,除佛陀教言,還包括弟子、後世宗師、歷代學者,以佛陀教法為依據,進行的解說、抉擇、闡論等各種宗要學說。總攝教、理、行、果四法。
  • 民國時期佛學研究的影響,中國佛教研究新局面,表現出迥異的風格
    他非常重視佛道兩家的關係,認為魏晉玄學與佛學的相互影響與融合,是佛教中國化的淵源。如他以充分的史料說明,《牟子理惑論》使佛學與黃老玄學結合起來,奠定了漢末佛教在中國傳播的基礎,並成為日後儒、釋、道融合的出發點。其四,他深入分析了印度佛學對中國佛教各宗形成獨具特色的理論體系及其交互影響融合。其五,他對中國佛教史特別是漢唐間主要人物思想發展的軌跡,做了深入剖析。
  • 受持五戒一天就能積累無量無邊的福報
    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邪淫(一夫一妻制),四不妄語,五不飲酒,過去實用,現在實用,未來還會實用。不問你是不是信眾,只要犯了五戒傷害到別人的時候,就可能會受到法律的制裁。戒律的作用是在事情發生之前,法律的作用是事情發生之後。所以一個人受戒,一個人安全,一家人受戒,一家人安全。如果你一家人都已經受了五戒,那恭喜你們家已加入了幸福生活的「保險公司」。如果每個人都受持五戒,社會和諧,天下太平。  學佛的第一步就是歸依三寶,受持五戒。不認識佛教或剛接觸佛教的人,可能會認為受戒很不自由。
  • 臺中五戒會
    有一年,我到東海道場傳授三皈五戒。三皈五戒,在佛教是一種宣誓,即表示「我做佛教徒了!」「我從此願意奉守五戒!」這都是做人的根本。「五戒」相當於儒家的「五常」,所謂不殺生曰仁、不偷盜曰義、不邪淫曰禮、不妄語曰信、不飲酒曰智。    這一次的戒會約一千五百人參與,大多是年輕人,衣冠整齊,極有氣質,在他們身上感受到臺中這個文化城市的水準。
  • 佛教:「太虛」與近代佛學教育
    武昌佛學院學制三年,課程採用日本佛教大學教材,管理制度參用叢林辦法。在課程內容上,八宗平等,不專一宗,涵蓋性、相、臺、賢、禪律、密、淨各宗,同時加入了文、史、哲、外語、心理學及生物學等現代科學知識。學院宗旨是「召集有志學佛之人,不分緇素,授以佛學,俾使行解相應,能弘法利生為宗旨」,出家在家兼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