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一年一度的填報高考志願階段,只是因為疫情,2020年推遲了一個月。家長和考生的焦慮,作為過來人,我也感同身受。
疫情爆發以來,歷經半年多的網上學習,並沒有耽誤優秀學子們大放光彩。當看到700分以上的考生那麼多時,我甚至懷疑今年的試題是不是太簡單了。找了幾套試題一看,我發現自己能答的只有選擇題了,並決定全部選C。
言歸正傳,首先祝賀這一屆多災多難的學子,當你們歷經人生滄桑回首當年時,這終究是你們值得一生回味的庚子年。
我們今天聊聊填報志願的問題,供廣大家長和考生填報志願時參考。
填報志願,看似是一個填空題,其實是個不折不扣的選擇題,學校、專業、城市,它們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一個年輕人未來的一生。
而對於選學校和專業的文章很多,在此不再贅述,我們聊聊城市。
作為一個本科畢業近10年的不老不少的師兄來看。大學四年絕對是人生中最燦爛、最自由、最輕鬆的時光。而大學所在的城市,也自然成為最熟悉的第二家鄉。因而,這裡很可能就是第一份工作的所在城市。
就我自己而言,高中畢業十幾年以後,高中同班同學大致分布在幾個地方,北京上海深圳廣州一線城市有1/3強,老家省會有不到1/3,老家地級市也有不到1/3,其他同學散落在全國各地。其中,回省城或老家的同學,多是因為家族在當地有一定政商資源積累。在一線城市就業的同學,多數原來就在當地讀大學,在應聘成本(主要是交通)、實習、校友內部推薦等方面,有明顯的優勢。
以上是我自己的情況,我們看看全國範圍內的調研情況。
我們先回到10年前,某研究機構對2009屆大學生畢業半年後的境況抽樣跟蹤調查,抽樣達到50萬人,回收問卷24.5萬份,有效問卷22萬份,完成《2010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
報告將就業區域分為:
a) 泛東北區域經濟體:包括黑龍江、吉林、遼寧;
b) 泛渤海灣區域經濟體:包括北京、天津、山東、河北、內蒙古、山西;
c) 陝甘寧青區域經濟體:包括陝西、甘肅、寧夏、青海;
d) 中原區域經濟體:包括河南、湖北、湖南;
e) 泛長江三角洲區域經濟體:包括上海、江蘇、浙江、江西、安徽;
f) 泛珠江三角洲區域經濟體:包括廣東、廣西、福建、海南;
g) 西南區域經濟體:包括重慶、四川、貴州、雲南;
h) 西部生態經濟區:包括西藏、新疆。
從就業率分布可以看出,泛長江三角洲區域經濟體,包括上海、江蘇、浙江、江西、安徽,該區域2009屆大學畢業生總體就業率88.7%最高;泛東北區域經濟體,包括黑龍江、吉林、遼寧,畢業半年後就業率79.5%最低。這個和各區域的經濟整體形勢有直接關係,大東北的沒落到了2020年更加明顯。建議選擇東北高校的考生和家長要謹慎。兩大三角洲,長江和珠江三角洲的就業形勢到現在一直很優秀,建議家長積極考慮。
上圖為2009屆畢業生實際就業城市類型分布,不太好分析,我們結合《2019 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來看(下圖)。
從2009屆到2018屆,本科畢業生就業於直轄市的比例明顯下降,就業於副省級城市的比例有所上升。而較大比例的畢業生選擇在地級城市及以下地區就業。
「北上廣深」 就業比例持續下降,「新一線」 城市吸引力不斷增強
近年來本科畢業生在 「北上廣深」 就業的比例從 2014 屆的 25% 下降到了 2018 屆的 21%,而在 「新一線」 城市就業的比例從 2014 屆的 22% 上升到了 2018 屆的 26%。另外,剛畢業時在 「北上廣深」 就業的畢業生中,三年內離開的比例明顯上升,從 2011 屆的 18% 上升到了 2015 屆的 24%。
在 「新一線」 城市就業的應屆本科畢業生中,外省籍畢業生佔比從 2014 屆的 27.9% 上升到了 2018 屆的 37.3%。在主要的 「新一線」 城市中,在杭州就業的本科畢業生中外省籍佔比(60%)最高,其次為天津(58%),均超過一線城市中的廣州(45%)。
我們再來看看BOSS直聘研究院於2019年12月發布的《2019應屆生求職趨勢報告》。
從就業崗位需求來看,在全國面向2019年應屆生的崗位中,新一線城市的需求佔比首次超過一線城市。杭州、成都、武漢、西安四市對應屆生的需求量佔到15個新一線城市總需求的46%。
從畢業生就業意願來看,2019年新一線城市吸引了37.5%的應屆生,超出一線城市15個百分點,而首選一線城市的應屆生比例首次跌破30%。
再來看本地就業畢業生的留存情況。留存率為期望在本地就業的大學生佔本地高校總畢業生的比例。其中深圳、上海、成都位列高留存率三甲。而寧波、瀋陽、南京、天津僅有一半畢業生在當地就業。
總的來說,新一線城市處於經濟快速發展的階段,對新的創新經濟接受度比一線城市要高,而且政府人才引進力度大,就業前景優於其他城市。另外,城市群協同發展是中國城鎮化建設的主流方向,城市群能提供比較多的就業機會。建議多關注長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長江中遊城市群的高校。
要是覺得有價值,歡迎關注、轉發、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