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歲時就自學微積分,13歲參加高考,572分考入中科大,24歲時受聘成為了物理系助理教授,在31歲的時候就成為了哈佛最年輕的教授——尹希。
2017年獲得國際物理學新視野獎,被譽為「最有可能獲得諾貝爾獎的人」。
隨著他的不斷成功,名氣的不斷增加。國內人也不禁產生這樣的疑問:「他為什麼不回國發展呢?」當媒體記者追問這些問題時,他的原話是這樣的:「我如果要回國的話不能是自己一個人回國,而是要帶著一個組的物理學家回國」。
誠然如此,沒有任何一項重大的研究離得了團隊裡其他成員的辛勤付出,而且物理研究也需要一定的外在條件:優秀的團隊、成熟的設備、已有的文獻資料等等都是限制學術的發展。
同時,尹希也早已加入了美國國籍,已經娶妻生子,並有了女兒。他也曾說過,從個人感情來說,哈佛有他留念的開放的氛圍,同時自己在哈佛也還有更長的學術道路要走。
很多人都在譴責他的行為,說他忘恩負義,辜負了祖國的培養。
但我們在譴責的同時,好好想一下,我們為何留不住這些人才?
包括北大清華畢業生也紛紛投入了外國的懷抱。
我們就不能先檢討一下自己,為何這些優秀人才都要出國?
我們不應該先去嘲諷,而是應該反思,我們的人才到底是怎麼了?
他們為何會背井離鄉,遠渡重洋?
說白了就是,國外給的科研人員的報酬優越。
有優越的資金保障,他們就可以更好的進行研究,而不必擔憂經濟問題。
而我們是恰恰相反,給他們一般的工資,給演藝圈人士最高的工資待遇。
當明星動不動就百萬片酬的時候,這些科研人員還拿著萬元月薪。
你說,寒酸不寒酸?
情懷,不能當飯吃,是填不飽肚子的。
演藝圈人士來我們國內的人越來越多,因為錢好賺。
科研人員離開我們國內的人越來越多,因為錢難賺。
相對於國內科研條件來說,國外科研環境更先進,更優越,也更良性。
我們國內科研,其實是受很多因素制約的。
才能,只是一方面。
還有更多的方面,制約著科研的發展。
陽光之下,必有陰影,這是逃不掉的定律。
所以,有時候一個人的選擇,未必是出於自己本意的,還有可能是被逼無奈的舉動。
我們要加大對科研的投入,加大對科研人員的重視,提高其工資待遇。
先要保障這些人的經濟利益。
當科研人員經濟利益保障了,我們再去談情懷。
餓著肚子談情懷,是很不合適的。
改變原有的科研環境,樹立新的良性的科研環境。
不正之風需要去整改,這樣才能建立良好的科研環境。
我們不能左右這些人才的去留,但是我們能提高自身,吸引更多的人才來加入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