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青心理學:意識光譜

2021-03-01 萬物有靈Crystal

肯恩•威爾伯/文

肯恩•威爾伯(Ken Wilber)是最重要的超個人理論家之一,他的跨學科綜合理論涵蓋了心理學、哲學、東西方宗教,以及社會學、人類學和後現代思潮。

過去的幾十年裡,西方世界的心理學家、神學家、科學家及哲學家開始對赫胥黎所說的長青哲學(philosophia perennis)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長青哲學」指的是形上學探討人類及現實本質的普世性教理,然而人們時常忽略的,卻是與長青哲學相關的「長青心理學」。我所謂的「長青心理學」乃是探討人類意識本質的一種心理學,它要表達的識見與長青哲學相同,但使用的卻是心理學語言。這篇論文的目的除了要描述長青心理學的基本原理之外,也提出了符合此種普世性教理的意識範型,同時又希望能呈現出西方世界的自我心理學、精神分析學、人本心理學、榮格精神分析學、人際關係心理學等學派的洞見。

此範型的精髓便是「意識光譜」(Spectrum of Consciousness),它洞察到人類的人格本是宇宙意識的體現或多次元的顯現,如同物理學的電磁波譜系乃是單一電磁波的多重波段一般。說的更精確一點,意識光譜就是人類認同感的多次元圖解;此光譜的每一階層都顯示出截然不同而又易於辨別的認同感,上至宇宙意識的至高認同感,依次降級為愈趨狹窄的、與自我意識相同的認同感。從這些多層次的意識波段之中,我選出了五個主要的層級,來探討它們與長青心理學(psychologia perennis)的關聯(參閱圖一-1)。  

光譜的次第

大心境界

長青心理學的核心洞見就是,人類意識最深層的認同,跟宇宙的絕對或終極實現是同一種狀態,亦即所謂的梵我、道、法身、阿拉或神之源頭。為了方便起見,我稱其為「大心」(Mind,大心是個統一的單數,有別於具有複數意味的個人心智)。根據世界宗教傳統的看法,「大心」就是唯一的存在;它沒有空間性,因此是無限的;它沒有時間性,所以是永恆的。除了它之外別無一物。

處於這種境界時,我們認同的是宇宙和一切萬有,換句話說,我們就是一切萬有。根據長青心理學的說法,此境界並非反常的意識狀態,也不是超常意識狀態,而是唯一真實的意識狀態;其他所有的意識狀態基本上都是幻覺。簡而言之,我們最深的意識----梵我、基督、如來藏----和宇宙的終極實相是等同的,亦即大心、宇宙意識或至上的認同感。

圖一-1展示了某些顯著的交點。其中最主要的幾個認同的階層,我是用粗線來劃分的,另外我採用了三條橫線為一組的標示來代表那些輔助帶。斜線則是用來區分自我和非我的界線。舉例來說,如果一個人認同的是他的人格面具,那麼陰影面、肉體及外在環境似乎都在他的自我之外,而且是陌生的、異化的、外在的、具有威脅性的。這種自我與非我的區分,已到超個人帶就被打破了,進入大心境界則會完全消失。

超個人帶

這些階層代表的是意識光譜超越個人性的階段,這時個人已不再意識到自己和一切萬有的界分,其認同感也不再局限於個人有機體的範圍之內。所謂的原型也是發生在這個階層,根據大乘佛法(鈴木大拙,1968)的觀點,這些階層被統稱為「超越個人性之上的藏識」;在印度教的傳統裡(德意許,1969),它們被稱為Karana-sairia或「本因」(causal body)。

存在階層

處於存在階層的人完全認同了存在於時空之中的身心有機體,因為自我之分、有機體與環境的界分,在這個階段開始清楚地確立。理性思維活動與個人意志也在這個階段開始發展。

必須一提的是,存在階層的上限包括了生物社會帶,亦即文化前提、家族關係、社會表象,以及滲透各處的語言、邏輯、道德或法令之類的社會機制。其結果是,它們深深染著鑄造了有機體的基本存在感,如同人類學者愛德華•赫爾(Edward Hall)(懷特,1972)所言:「感官篩選出來的訊息,即承認了某些事物,也漏掉了某些事物,因此經由文化模塑出來的感官濾網所覺知到的經驗,彼此是大相逕庭的。」

「自我」階層

意識處於這個階層的人並不直接認同身心有機體,反之,基於各種不同的理由,它完全認同了僅有幾分正確的心像,而非整個有機體。換句話說,它認同的只是「自我」(ego)或自我形象,於是整個有機體便形成了「靈魂」與「肉體」分家的狀態;靈魂就像是鎖在一具機器裡的鬼魂,而肉體則是一副皮囊罷了。也就是說,如果一個人只認同他的靈魂、心智或「自我」,便等於在說「我擁有一副肉身」,而非「我即是肉身」。這樣的認同感其實背離了事實,因為你覺得你並不是自己的那副肉體,而是存在於肉體之中的一個靈魂。此階層的意識幾乎完全認同了內在心象,而非完整的身心有機體,所以是被智力及象徵思考所掌控的。佛家稱此階層為智力階層,印度教則認為此階層的自我因背離了粗鈍的肉體,故而被困在肉體中。

陰影層

在某些情況下,一個人很可能跟靈魂的各個面向疏離,不再認同它們,因而將認同感窄化成「自我」的某些局部,我們稱之為人格面具,也就是我們所謂的陰影層:認同貧乏而不正確的自我形象(也就是人格面具),而將其他的心理傾向視為過度痛苦、邪惡或不想要的東西,於是這些被解離出來的心理內涵,便形成了陰影面的問題。

上述的範型乃是對意識光譜極其簡化的描述,它無法完全呈現出各階層之間的互動及循環。雖然如此,它仍清楚地顯示出,光譜的每一個階層均代表著越來越窄化的認同感:從宇宙意識逐漸收縮為完整的有機體,從完整的有機體收縮為與肉體疏離的靈魂,再從與肉體疏離的靈魂收縮為人格面具。(意識光譜每一個主要的階層都顯示出不同的認知模式、不同形式的二元對立、不同種類的潛意識活動等等。我在這篇論文中想探討的主要是認同感的多元性。)

意識光譜的演化

如果大心境界就是唯一的實相,那麼我們可能會懷疑,其他的階層為什麼存在。根據長青心理學的解答,其他的階層都是以幻相的形式顯現的。幻相指的是從二元對立中產生的所有經驗(特別是主客二元對立)。德意許(1968,P.28)曾經說過:「從主客或自他二元對立所形成或構成的經驗都稱為幻相。」長青心理學言明,所有的二元對立都是一種幻覺。講宇宙劃分成觀者與所觀之物,並不會真的將宇宙分成兩半,而只是表面上看似如此罷了,因為宇宙永遠不可能和自己分開。換句話說,二元對立只是個幻相:它似乎存在,卻無實質性。同樣的道理,長青心理學也認為,既然意識的每一個階層都是幻相和二元對立的產物(大心境界除外),那麼它們必定是以幻覺的形式存在的,而每一個階層的實相都是大心境界。

長青心理學往往以神話學的方式來描述最初始的二元對立----天地、男女及日月之分;如果從認識論的角度來看,則是主客、知者與所知、觀者與所觀的二元對立;從本體論的角度來看,則是自我與他人、有機體與外在環境之分。為了方便起見,我們通常將這最初始的二元對立,標示成主客、自他以及有機體與環境的分別意識,因為當此現象產生時,人類的認同便似乎(並非真實)從非二元的一切萬有,轉向了有機體的存在形式。我們的神性認同並不是完全喪失,而是被蒙蔽了。它一旦從大心的合一狀態,製造出意識光譜的下一個主要的階層:存在階層----個人便認同了自己的有機體,而開始與環境對立。正因為這最初始的二元對立將觀者與所觀、主體與客體一分為二,所以才創造出了空間感。

人如果全然認同了自己的有機體,就會立刻創造出存在與虛無的對立性----亦即生與死的對立。一旦創造出生死的二元對立,便跟著創造出了時間----在永恆的大心之中既無生也無死,既無開始也無結束,既無過去也無未來。換句話說,意識若安住於永恆的當下,那麼生死、過去及未來皆是一體。生死一被分開,人類一定會界分過去與未來,其結果就是脫離了無時間感的當下,而進入了歷史性的時間感中。存在階層的意識狀態,乃是全然認同了存在於時空中的有機體。

生死合一狀態如果崩解,時間感一旦被製造出來,就會產生另一種結果。意識如果進入了存在階層,就會急於想逃離死亡。這種想逃離死亡的恐懼,其實來自於理想化的自我形象----亦即所謂的「自我」。有固定形象所組成的「自我」似乎承諾了肉體無法承諾的東西:藉著固態的自我形象而得以永遠逃避死亡。「根據佛洛依德後期的理論,人類獨特的「自我」結構,其實來自於無法接受死亡這個至高無上的實相」(布朗,1959,P.159)。人類為了逃避死亡,也連帶逃避了無常的肉體,而認同了那似乎永遠不死的自我概念,於是認同感就從完整的身心有機體轉入此有機體的智力階層,並因而製造出意識光譜的下一個階層:「自我」階層,亦即認同自我的象徵形象,以對抗難逃一死的肉體。

二元對立的終極活動乃是切斷「自我」傾向中的一體性,僅認同心理活動的某個片面。這時此人開始否認、疏離與擺脫他不想要的「自我」面向(雖然壓抑了這些面向,它們還是存在著)。因企圖製造出能夠被接納的自我形象,而做了錯誤的解讀,故而創造了光譜的最後一個階層:陰影層,亦即認同了不正確又貧乏的自我形象,我們稱之為人格面具。陰影層就是由這些不被接受的自我面向投射而成的。

意識光譜循著連續不斷的二元對立(有機體與環境、生與死、心與身、人格面具與陰影層的對立),而演化成各種不同的階層。深一層地來看,大心並不是諸多階層中的一層,而是不二的獨一境界,因此,「大心階層」也只不過是一種方便的說法罷了。意識光譜的各種階層並不是互不相連的;如果任何一種譜系一樣,它們是相互滲透的。根據長青心理學的觀點,意識光譜的這些階層雖然存在,卻是以幻覺形式呈現的,就像電視螢光幕上的影像一樣,並不是真實發生的事件。因此,每一個階層的實相除了大心之外別無它物,只有那些因過度入迷而無法透視幻相的人,才會把自己的階層當真。他們看不出在二元對立的表相之下,這個世界一直是獨一不二的。

各階層的治療方法

以上所說的其實是最簡化的長青哲學及意識光譜。概略地說,西方心理治療的幾個主要學派所關切的乃是意識光譜的不同階層,所以我們不需要考慮這些學派的方法之中哪一個才是對的,因為就它們所關切的那一個層面而言,它們多少都有對的地方。一個真正具有統合性的心理學,應該善用每一個心理學派所提供的互補洞見。

「自我」階層的治療法

屬於這個階層的心理治療學派認為,心理疾病往往來自於意識與潛意識的溝通不良,或是人格面具與陰影面的分裂,如果一個人的自我形象被扭曲或被錯誤解讀,就會產生心理疾病,倘若建立起正確的、接納的自我形象,便可稱為「治癒」。

假設一個人疏離了自我的某些面向,他就會以不誠實的方式描繪出一個假的自我形象。然而那些被解離出來的面向,亦即潛意識的陰影面,仍然是存在的,你只不過將其投射於外在環境或他人身上罷了。此階層的治療法乃是要觸及到陰影面,重新承認它的存在,如此一來你的認同感就能擴張,而將那些被排除於外的面向也包容進來。在這樣的治療之下,人格面具與陰影面的裂痕就能癒合,然後此人才能進化到擁有正確的自我形象,以及接納自己的自我形象,並且真的有能力接納自己----一種可以代表整個身心有機體的完整形象。此乃「自我」階層的治療想要達成的目標。

存在階層的治療法

存在階層的意識狀態尚未落入心身二元對立,故而呈現出完整有機體的存在形式。此階層的治療法主要在於實現具體而完整的存在,以免落入「自我」與肉體分裂為二的狀態。此階層的治療目標並不是在發展出一個有機體的正確形象,而是要活出一個完整的有機體。就像「自我」階層的治療目標是「擴大認同感」,包容心理的所有面向,存在階層的治療目標則是將認同感拓展成一個包容所有面向的有機體。佩爾斯(Perls,1951)很清楚地說明過:「治療的目標就是要拓展你接納自己的範圍,直到能包容你這個有機體的一切活動為止。」或者就像佩爾斯事後所補充的:「擺脫掉你的頭腦,活在你的感官裡!」也就是活在整個有機體之中。

不過請記住,存在階層也是兩種根本二元對立之家,它們分別是主、客以及生、死的對立。許多存在階層的治療方法最關注的就是以下這些問題。諸如「透過疾病來認識死亡」、「存在與虛無」、「地獄是他者」、「存在與世界」、「危機的辯證法」----這些都是某些形式的存在治療共通的主題,它們很清楚地反映出屬於它們那個階層的現象學。

總而言之,存在階層的治療所關注的,乃是整個身心有機體以及它可能面臨的危機,還有它可能展現的奇妙潛力。

這個階層的治療傾向於更睿智(noetic)的途徑----譬如存在主義心理學、完形治療法、意義治療法、人本心理學、生物能醫學、以及屬於身體層面的哈達瑜伽、結構整合療法、平衡能場療法及感官覺知療法。這些方法雖然各異其趣,但目的都在為人類確立一個健全而實在的有機體。

生物社會帶治療法

我們在前面的論述中稱存在階層的上限為「生物社會帶」,此階層代表的是有機體身上所帶有的大量文化模式,它們為整個有機體的傾向與行為帶來了深邃及富有滲透性的影響。除此之外,它們還鑄造了個人的「自我」結構(米德(mead),1964)及思維活動的模式(沃夫(Whorf),1956)。更重要的是,就病理學而言,生物社會帶的作用猶如實相的屏障或濾網,以下是弗洛姆的感言(Erich Fromm,1970,p98-99,104):


社會的影響力不只是講虛構的事物注入於我們的意識,同時還防止我們覺察到實相,每一個社會的生活方式及其聯結感覺和知覺的模式,皆已發展出一套能決定其知覺範疇的系統,此系統的作用就像是一層被社會限定的濾網,凡是無法通過此濾網的經驗,都被排除於我們的知覺之外;也就是說,它們都被壓抑在我們的潛意識之中了。

生物社會帶的治療法所關注的乃是社會模式,譬如語言和邏輯如何從根本上改變和扭曲了我們的知覺。因此,它要對治的是比個人的扭曲和壓抑更深的問題。簡而言之,這些治療法關切的是社會環境所造成的病態。

超個人帶治療法

超個人帶代表的是超越個人性的意識面向或階層,處在這個階層的「個人」尚未徹底認同一切萬有,然而其認同已經不再局限於有機體的範疇之內。換句話說,超個人帶乃是「集體潛意識」的「原型」之家。

這些原型深深影響著超個人帶之上的每一個階層,它們極可能是意識光譜的普遍現象;任何一個階層的興衰都會戲劇化地影響其上的所有階層。我在此要強調的是,超個人帶是可以被直接經驗到的,榮格(Carl Jung,1968,p110)本身就有這樣的經驗,他曾經說過:「所謂的神秘主義者,就是那些曾親身經歷過集體潛意識活動的人。神秘經驗即是原型經驗。」

超個人帶的特性就是所有二元對立的活動都終止了(除了某些原初的二元對立形式之外),這顯然也包含了人格面具與陰影面的對立,以及「自我」與肉身的對立。這些二元對立的形式一旦被切斷,便同時切斷了個人精神官能症的支撐物,包括「自我」階層及存在階層的精神官能症在內。

稍加改變之後的說法是,一旦體認到比孤立的自我感更深度的認同,便能輕而易舉地超越自己的精神官能症,因為你不再全熱認同那分裂出來的自我,也就不再執著於純屬個人性的問題了。換句話說,你終於放下了恐懼和焦慮、沮喪和執著,而開始以平等心來看待它們。超個人帶治療法首度揭露了一種轉換知覺的方法,透過這種方法,你可以理性地看待個人情緒及觀念的複合體。能夠以理性看到它們,意味著你不再透過它們來觀看和扭曲實相了。進一步地申論:既然你能觀看它們,就表示你不再認同它們了。你的認同感已經開始觸及到內心的那個超越的東西。

因此,超個人帶有時也被體會成超越個人性的「照見」(witness):那份能夠觀察到真相而又不去操縱它的能力。「照見」指的是如實觀察內心和外在事件的過程;因為「照見」並不全然認同這兩者,所以才能以抽離的形式進行觀察。換句話說,人一旦發現身心都可以被客觀地覺知,自然會認清它們根本無法組合成一個主觀的自我。我們可以說,這種照見的狀態即是初階佛家修煉(正念(mindfulness))與心理綜合學(去除認同,以及超越的大我)的基礎。

它似乎和馬斯洛所說的高原經驗十份類似,因為「高原經驗就是對實相的照見,它既能見到各種象徵,又能見到神秘的、詩意的、超驗的、奇蹟似的,它超越了時空,故而變得相當平常」。藉助這些經驗便能證入高層動機的境界,存在價值(B-values),並體認到超驗的價值、神話境界和超越個人性的覺知這便是超個人帶的屬靈次元。

大心階層的治療法

因為沒有更好的稱謂,我只好將神秘主義區分為「次級的」和「真實的」兩種境界,亦即「超個人性的照見」與「大心」的區別。所謂超個人性的照見指的就是能觀照到實相的一種「心態」,但需要注意的是,這種超越個人性的照見狀態,仍包含了微細的二元對立形式,亦可說是能見與所見的對立。最後的一絲二元對立一旦被徹底瓦解,你就證悟了大心境界,因為那一刻(即當下這一刻),能見與所見終於合一了。

這樣的觀點並不是在貶低照見的狀態,因為它不但具有高度的治療效果,而且經常是通往大心境界的跳板。雖然如此,我們還是不該將它和大心境界混淆。

此乃真實的神秘主義境界----大心及次級的神秘主義境界----與照見之間的區別。某人可能「見」到了實相;另一個人卻「活在」實相中。前者可能還保留了一些微細的二元對立形式,後者則完全擺脫了所有的二元對立。如果一個人能探測到自己生命的最底層,就會發現那個正在照見的東西,最後他會發現----除了「見」之外別無他物,如同布萊斯(Blyth)所說的:「體悟到了宇宙中的宇宙」。

以這個階層為目標的治療法想要治療的,就是最初的主客二元對立。主客二元對立一旦瓦解,便同時瓦解了過去與未來、生與死,於是此人便從夢中覺醒,而證悟到宇宙意識中那個超越時空的境界。屬於這個層次的治療途徑治療只是一種方便的說法包括了大乘佛法、道家哲學、檀多哲學、印度檀多思想、蘇菲神秘主義以及某些形式的基督教神秘主義。

結論

結束了以上純屬抽象的概論之後,還需要提示幾個觀點。第一、如何任何一種譜系,意識光譜的每一個階層彼此之間均是相互滲透不可分割的,絕對無法截然劃分開來。目前我們只是從意識光譜中選出了幾個明顯的交點以便探討罷了。接下裡要說明的則是,特定學派的心理治療法只能對治特定階層的問題,這只是一種概略性的說法。第二,當我們說特定的治療學派對治的是特定階層的問題時,我們是以較為武斷的方式來說明,特定學派對特定階層通常具有最深的認識。概略地說,任何一個階層的治療法皆可運用或認識更上層的心理治療法,因此,隸屬於超個人帶的榮格心理學,也可用來解釋陰影層或生物社會帶的問題。它確實對上述的這些階層提供了許多幫助。第三,還有一種普遍存在的現象,那就是,某一個階層的治療法往往將其下的階層視為病態,並以激憤的態度替所有底層的現象下了草率的診斷;我們都曾見識過正統精神分析學派替神秘主義所下的草率論斷。第四,因為意識光譜從某個角度來看多少意味著認同感的擴張----從人格面具到「自我」到整個有機體再到宇宙,所以我們也可以說,那是一種越來越不認同、越來越脫離各種封閉性的認同感。一旦證入了大心境界,我們即可說此人認同了萬事萬物,也可說此人什麼都不認同因為這兩種狀態都是超越邏輯的。但運用前者來說明,比較容易解釋意識光譜的的複雜含義。第五,光譜的每一個階層均顯示出不同的認同感,因此每一個階層也各自擁有不同的特性。舉例來說,不同的階層似乎會創造出不同的夢想、不同的需求以及不同的症狀等等。譬如超個人帶的焦慮、存在階層的焦慮以及陰影層的焦慮,都可以說是截然不同的怪獸,因此治療的方法也不盡相同。不加辨識地採用單一療法來對治不同的病症,可能會造成最不幸的後果。

接下來要問的問題則是,意識光譜的上層(陰影層、自我階層、存在階層)治療法對一個人底層(超個人帶 、大心境界)的發展有何影響,雖然有關這個議題的討論已經超出本篇論文的範圍,我仍然要補充說明一下。意識光譜向下迴旋的發展過程,可以說是逐漸放棄了封閉、狹窄而又不完整的認同感,故而發現了越來越寬廣的境界。人甚至可以完全放棄對意識光譜上層的執著,而證入最底層的宇宙意識。這就是上層治療法要達到的目標。

理論上,只要完全治癒了某個階層的二元對立傾向,此人便自然而然進入了下一個階層。譬如一旦癒合了人格面具與陰影層之間的裂縫,此人便轉進了「自我」階層。如果能完全癒合「自我」與肉體的分裂,此人又自然而然地轉進了存在階層,接下來的演進亦可按此理類推。一旦進入了某個新的階層,此人多半會對那個階層的屬性變得比較敏感,譬如那個階層的理想、二元對立、疾病的類別、成長的潛能及各種需求。這種自動下降的現象,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它和馬斯洛(1968)所說的「需求層次」十分類似,譬如陰影面的精神官能症需求、「自我」與存在階層的基本需求,以及超個人帶的形而上需求(大心境界沒有任何需求,因為它就是唯一的實相了)。患者一旦清除了某一組的需求之後,下一組的需求往往會自動浮現,如果無法滿足眼前的這些急迫的需求,就會造成另一組的問題。

如果患者正處在陰影層,就代表他的基本需求尚未獲得滿足。因壓抑、疏離或其他的投射作用,所以患者無法認清他的基本需求是什麼。大家都熟知,假設一個人一直在企圖滿足自己根本不需要的欲望,就會發展出貪得無厭或精神官能性的需求。反之,如果這些神經質的需求能夠被完全理解和取代,而讓底層的基本需求浮現,患者就能面對它們,並因而得到更大的滿足;這時我們幾乎可以確定,此患者已經發現通往意識光譜底層的途徑了。患者一旦到達存在階層,截然不同的形而上需求便開始浮現,這時它們會有一種被召喚的感覺,甚至會出現一種急迫的需要,促使他們必須轉化自己。這些形而上的需求會促使一個人進入超個人帶的世界裡;如果逃避這些需求,此人便會陷入形而上的病態之中。

根據以上的看法,我們可以大膽地說,屬於意識光譜上層的治療診斷,確實能促使人往底層去發展,但這並不意味下降到超個人帶或大心境界的人,永遠可以採用上層的療法。上層的療法很可能帶來幫助,但並不意味非得採用它不可,因為屬於底層的療法確實可以減輕上層的病態。假設情況並非如此,那麼冥想練習對精神官能症將永遠無效,除非患者已經接受了類似完整精神分析的治療。

我提出長青心理學,為的就是說明意識光譜的各個階層顯然是存在的,而每個階層都可能出現一些病態(大心境界除外)。西方心理學最大的貢獻就是發展了對治這些病態的方法。

東西方在意識和心理治療的方法上很可能產生互補的作用。從某個角度來看,東方的意識探索者(「東方」在這裡指的是長青心理學,而非地理上的東方)一向著重於大心境界,所以很少注意到其他階層可能發展出來的病態。這個現象是可以理解的,因為長青心理學認為所有的病態都來自於對大心境界的無知(譯註四:不認識自己的佛性)。雖然它們能完全意識到光譜的每一個階層,也能詳盡地描繪出這些階層,但仍然覺得治療這些階層的病其實是浪費時間,因主客二元對立的原始無明仍然存在。從另一個角度來看,西方世界從十七世紀以降,一直對長青哲學毫無所知,故而從這個形而上真空狀態裡發展出了精神病理學。西方科學家毫無選擇地必須找出精神官能症和精神病的根由,而這些病態大多屬於意識光譜的上層(譬如「自我」或生物社會階層)。這些治療法就它們自己的階層而言都是適宜的,但如果將它們整合起來形成一套互補的方法,便能照顧到意識光譜每一個階層的問題了。

來源:《超越自我之道》第二章

《超越自我之道:超個人心理學的大趨勢》

(美)羅傑·沃什 法蘭西斯·方恩/主編

 胡因夢 易之新/譯

心靈自由出品

中華工商聯合出版社

2013年9月

內容簡介

面對全球迫切的危機,有愈來愈多的人感受到自己是責無旁貸。也許你注意到周遭有些人開始力行環保、簡樸生活,進行深度的自我省察,試圖為特定族群、甚至全世界的人服務,思考人類更成熟的生存方式。這些調整與改變,是在呼應著全球的「超個人運動」。

超個人並非某個學派,它是一股潮流,一種跨學科、學派、國家、性別的運動,目的在於採納包羅萬象的途徑,來反映出人類及宇宙超凡的可能性。我們可以從本書中了解超個人運動的發展趨勢。更重要的是,透過這股潮流,我們終於可以向累積了數千年的東西文化學習,再度尋得我們本質裡的神性,學會與所有人類、宇宙以及眾生和諧共處之道。

本書是諸多超個人心理學專家的精粹作品集錦,包括肯恩·威爾伯、丹尼爾·戈爾曼、傑克·康菲爾德、查爾斯·塔特等人,匯集各家思想精華,予以分析、整理。內容涵蓋有靜坐禪修、清明夢、迷幻夢、瀕死經驗等超常意識經驗。此外,本書還介紹了各種自我探索、靈性成長的具體道路,以及可能產生的問題與對治之道。超個人心理學是西方深度心理學與東方高度心理學的整合,而本書就是這條整合道理的思想精粹。

——胡因夢

超個人學者所共有的特色,就是能夠抱持著開放的態度,深入探索人類經驗的全貌,尤其能整合東西方在身心靈方面的各種發展。本書除了介紹種種意識狀態,也提供了促進心靈成長與突破「小我」的許多方法。

——李安德

這本書提供了超個人心理學領域之中一個全方位的視野,從科學、心理、靈性及宗教傳統的整合,提出心理學的新範式。

——呂旭亞

主編簡介

羅傑·沃什( Roger Walsh),美國加州大學精神醫學、哲學及人類學博士,著作與研究領域包括醫學、生態學、心理學、哲學及宗教等。曾獲得超過二十項國內外相關獎項。已有三十多年的豐富靈修經驗。

法蘭西斯·方恩(Frances Vaughan),美國哈佛醫學院精神醫學博士,「超個人經驗研究計劃」創立理事,曾任美國超個人心理學協會會長。曾著有《勞倫斯傳》(The Prince of Our Disorder:the life of T. E. Lawrence)及《內在之弧:心理與靈性治療》(The Inward Arc:Healing in Psychotherapy and Spirituality)等書,前者曾獲普立茲獎。

譯者簡介

胡因夢,臺灣著名演員、作家與譯者,現從事身心靈的整合研究與治療。近二十年來,引介了多位心靈導師至華人世界,著有自傳《生命的不可思議》,譯有《平常禪》、《克裡希那穆提傳》、《生命之書》、《恩寵與勇氣》、《轉逆境為喜悅》、《無可摧毀的純真》、《耶穌也說禪》等書。

易之新,私人執業醫師,文字工作者。譯有多部身心靈圖書,如《踏上心靈幽徑》、《懂得愛》、《叔本華的治療》、《疾病的希望》、《心理治療入門》、《存在心理治療》、《當下覺醒》等。

相關焦點

  • 《意識光譜》|上溯空性 下至萬有
    我懷著熱情和敬愛之情誠邀懷有普賢心的約翰為《意識光譜》作序。肯·威爾伯內布拉斯加州林肯市1976年9月第二版前言  從我撰寫《意識光譜》至今已經快20年了,而這20年讓我越來越確信這卷書基本信條的正確:存在和意識都是以光譜的形式存在的,涵蓋了從物質到肉體到心智再到靈魂、靈性的一切。
  • 手抓不住它本身,眼睛也看不到它自己 ——《意識光譜》│ 書海遨遊 No.20028
    雖然前言有一句言簡意賅的概述很貼切,「《意識光譜》集心理學、心理療法、神秘主義和世界宗教四者之大成,是一場有關人類認同的獨一無二的探討。」但這還遠不能呈現出這本書給我的深刻思考。其實寫讀後感也是對於思考的一種整理,因此借這篇文字看看能呈現到什麼程度。有意思的是,如果按照書中提及普羅提諾所說的「心性在思考本身之前思考。」
  • 什麼是意識?意識是心理學的研究對象,將潛意識帶入意識即為療愈
    在人生的每一天中,所說所感和所做的事情多少是由自己潛意識控制的,更重要的是又有多少是不受意識控制的,弗洛伊德認為,我們大腦裡面的行為99%發生在意識之外。換句話說我們對事情所做出的反應以及所作出的決定,大部分是憑著我們之前在頭腦裡面形成的經驗跟思維的慣性,在慣性的作用下,思維好比是陽光下的噴泉,但是在空中做了短暫停留以後,再次回落到意識所產生的池塘。
  • 意識光譜丨詳解人類意識發展的10個階段
    所以任何一個生命它在0-7個月的時候都不能受到不當的對待,否則意識的有一個部分就停留在一個意識的地下室裡,完全把這個人往下拉,不能達成一種統合。如果在這個階段發展健全,那就能順利進入下一個階段。這是心理學裡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如果在座的有人聽不懂,我請你們放鬆你們的腦波,我會講解給你們聽的,因為你們的場會影響我,對不起!陰影層的意思就是說:我們大部分的人,有一部分的認知,是不能接納自己的某一個傾向。
  • 意識心理學,第一意識的發現
    心理學是一門研究人類及動物的心理活動現象、精神功能和行為的科學,既是一門理論學科,也是應用學科。包括理論心理學與應用心理學兩大領域。意識是中高等動物辨斷自然界的事物發展走勢,並採取相應的需求形式。意識是中高等動物一個複雜的內部心理活動過程。在高等動物中,意識是可以通過語言,肢體信號,圖文信號交流傳遞,也會在後天的認識自然事物現象,而改變的。
  • 意識02:心理學的意識科學研究
    這一系列文章默認讀者對普通心理學有所接觸,對於普通心理學所詳談部分會作大幅度精簡,對其未提及部分會有所強調,僅作啟發,願有所得。正如上篇文章所談論的那樣,從古至今,意識就是早期哲學關注問題的一部分。而在心理學中,詹姆斯[i]則直接將意識作為心理學研究的核心[ii]。
  • 教育心理學:自我意識
    說到教育學、心理學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吧!但是你聽說過自我意識嗎?自我意識是一個人對自己的認識和評價,包括對自己心理傾向、個性心理特徵和心理過程的認識與評價。正是由於人具有自我意識,才能使人對自己的思想和行為進行自我控制和調節,使自己形成完整的個性。由此可見,自我意識在個體發展中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 5本心理學書籍,讓你更加了解意識
    導讀:5本心理學書籍,讓你更加了解意識。《心理學與生活》《認知心理學》《情緒心理學》《改變心理學的40個研究》《探索生命》。1、《心理學與生活》本書譯自英文原版《心理學與生活》第19 版,較之第16 版已經有了大幅的修訂,全書精簡為16 章,更新了數十萬字和1 000 多篇參考文獻,新增了"生活中的心理學"與"生活中的批判性思維"兩個專欄。同時,此次在譯文上也進行了精心修訂。
  • 肯恩·威爾伯與超個人心理學
    然而,整合性的世界觀在本質上往往是獨斷與高壓的,凡受過理性洗禮的知識精英,鮮少有人願意再甘冒「法西斯」之名,去進行具有宏大企圖的統合動作,而且老實說,也鮮有幾人兼具了絕對真理的無我體悟和相對真理的邏輯歸納能力,那麼,這股識能中與日俱增的困惑、痛苦與憤怒,又如何才能化解成秩序與清晰的辨識? 肯恩•威爾伯此生的貢獻,就是要幫助我們這個時代,提出一個由空性含攝知識萬有的整合視見。
  • 遊西部,樂長青,西部長青冬遊記正式開幕
    在這個冬季,你或許會感到百無聊賴,無處可去,殊不知,就在石家莊的西部竟然有一個超級好玩地方,那就是西部長青旅遊度假區——一個讓全家人都能收穫快樂的地方,讓您的整個冬季充滿歡樂的地方!同時,西部長青冬遊記也正式開幕了,有更多好玩的項目等大家去探索,我們一同來看看!
  • 胡因夢:肯恩·威爾伯與超個人心理學
    在正統宗教淪為神話、教條和無從證實的囈語,而科學只能闡述物質的基本事實,卻無法提供意義、價值與倫理之際,我們要如何拉攏二者,使它們相互對話?簡而言之,這股從法界之海奔湧而出的人類識能,如何才能融成一道具有完整階序的彩虹光譜? 上述一連串的問題所揭示出的答案,不可避免地涉及了一種整合哲學或整合世界觀的可能性。
  • 光譜貝貝幼兒園(城陽園)新年同樂會
    新年同樂會迎著光譜教育的曙光,沐浴著社會和家長的讚譽,光譜貝貝幼兒園(城陽園)如同一顆散發著誘人芬芳的蓓蕾在冬日暖陽裡徐徐綻放。為展示光譜貝貝幼兒園(城陽園)特色教育成果,讓家長和社會了解幼兒的學習生活,了解教師精神面貌,鼓勵幼兒大膽、積極參與集體活動,光譜貝貝幼兒園(城陽園)於2019年12月14日舉辦了新年同樂會。
  • 莽荒紀長青師尊是好是壞 長青劍仙的真實身份是什麼
    而紀寧為了變得更加強大,自然也去了黑白學宮修煉,不過在紀寧進入黑白學宮後,長青劍仙卻多次為難紀寧,這也讓不少網友都好奇長青師尊是好是壞?為什麼對紀寧一行人那麼苛刻?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下吧。長青師尊真實身份是玄機老祖安插在黑白學宮的臥底,玄機老祖亦正亦邪,而他是的目標是幫紀農稱霸赤明界域。長青在黑白學宮是為了給玄機老祖傳遞消息,黑白學宮是所有人都嚮往的修道之地,而紀寧身為女蝸留下來的種子,必定會在黑白學宮修煉,這樣才能成功修煉更多的功法,然後與神王對抗。
  • 成像光譜偏振技術
    第二部分重點論述成像光譜偏振技術和成像光譜偏振儀,包括:第 8 章靜態成像光譜偏振技術;第9 章基於液晶可調諧延遲器的高分辨通道型幹涉成像光譜偏振技術;第 10 章孔徑與視場分割成像光譜偏振技術;第 11 章基於透鏡陣列的快照式成像光譜偏振技術。
  • 「知識科普」心理學:永恆的話題——意識 到底是什麼?
    今天,文都比鄰小編為大家介紹無論是哲學領域還是心理學領域都共同關注的一個永恆的話題——什麼是意識?那麼,現代心理學是如何看待意識的?意識是一個古老而又難解的謎,至今還未有一個明確的定義,不同的心理學流派對其有不同的理解。構造主義學派的奠基人馮特認為意識就是人的直接經驗,分為感覺、意象和激情三種元素。
  • 心理學從神學到科學的歷史:關於意識「什麼」與「為什麼」的爭論
    1879年,威廉·馮特建立了第一個正式用於實驗心理學研究的實驗室,心理學開始作為一門科學而出現。但幾乎在心裡學出現的同時,關於這個新學科研究的主體和方法的爭論就開始了,並一直延續至今。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構造主義與機能主義的緊張對峙。
  • 文摘 | 社區心理學與解放心理學
    Martín-Baró早年在美國芝加哥大學取得社會心理學學位後並沒有選擇留在美國就業,相反的,他選擇回到內戰頻仍、民不聊生的薩爾瓦多,在中美洲的學術與地理位置上醞釀著解構美國心理學(或者稱「新殖民主義心理學」)的知識基礎,同時發展出拉丁美洲解放心理學的知識光譜。
  • 原子光譜之羽翼越發豐滿
    此次會議是我國原子光譜及相關技術領域的一次學術盛會,200多名科技人員與會交流。中科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江桂斌院士江桂斌院士致辭中則表示了,全國原子光譜及相關技術學術會議的召開代表了「傳承」與「發展」。記得在2008年江桂斌院士與其他幾位國內原子光譜領域專家談到,原子光譜會議一定要開。
  • 報名-大中華長青巡迴賽·廣東職業長青公開賽
    2016大中華長青高爾夫巡迴賽·廣東職業長青高爾夫公開賽將於5月11-13日在惠州棕櫚島高爾夫球會舉行。賽事現已接受報名,賽事規程和報名方式如下:【報名表下載】一、 比賽名稱:2016大中華長青高爾夫巡迴賽·廣東職業長青高爾夫公開賽二、 比賽日程
  • 心理學上說的「意識」和「無意識」是什麼?
    問:人們常說的意識和無意識,到底是什麼?答:這裡,我們需要粗略地了解心理學上的意識和無意識。意識,指的是心靈中能夠被人知覺的內容,如感覺、認知、記憶、思維和情緒等。據說,對於意識,科學界還沒有統一的認識,甚至學者之間連對它的定義都有很大分歧。我們所知道的是,人類動用意識來學習新事物、提升認知、應付複雜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