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吟。」
無意中看到青島一個5歲的小朋友王恆屹背誦唐詩宋詞的視頻,腦袋裡跳出來的就是這樣一句話。
今年5歲的王恆屹小朋友十分活潑,在跟撒貝寧對話時顯得十分活潑,一蹦一跳地跳上來。撒貝寧和他閒扯幾句後,就開始了比賽,他好心地「安慰」王恆屹:「今天這個不是比賽,就跟你平時玩遊戲一樣。」
其實今年5歲的王恆屹擁有著超強的記憶力,早在3歲的時候就參加了《了不起的孩子》。在裡面的表現也十分好,不但認識3000多個漢字,而且還能夠在短時間內記憶古詩,甚至能夠在聽了一秒前奏的時候,就能夠識別出歌曲,堪稱最小的「中華曲庫」。
這就是我們所說的「神童」,讓大家紛紛羨慕不已的同時,也在好奇這樣的「神童」是怎麼培養出來的呢?也一定出自「天才」世家吧?
隨著王恆屹越來越有名氣,他的「成才」過程也被拔了出來,想不到這樣的「神童」其實是「玩」出來的。
在恆屹小的時候,媽媽也和別的父母一樣,在他耳邊教他《三字經》、《百家姓》什麼的。在他一歲的時候,有一次媽媽在教他古詩詞的時候,最後一個字說得慢了意些,小恆屹居然脫口而出,媽媽這才看出小恆屹記憶力好。
於是,媽媽就刻意引導小恆屹記憶和背誦,想不到他很快就能夠背誦下整首詩歌或者詞。
小恆屹的爸爸媽媽和爺爺奶奶不在同一個城市生活,從小恆屹就被放在爺爺奶奶家,整天和奶奶為伴。
奶奶也會有意識地培養小恆屹對古詩詞的熱愛,祖孫倆一起愛上了古詩詞。當記者問奶奶有什麼秘訣時,奶奶說:「一些小孩剛開始讀了三四遍,背會了以後,也許過一會或者睡一覺就可能忘了,再讓他背如果他忘了,就開始提醒一個字,不會再提醒兩個字,一個字一個字的加,慢慢就學會了。」看來這種重複記憶還是很有幫助的,對小恆屹的成長起了關鍵作用。
都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從小恆屹的成來看,興趣確實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不過,要怎麼去發現和培養孩子的興趣呢?
一般來說,作為父母要發現孩子的興趣,首先就需要去仔細觀察孩子是日常生活中喜歡幹什麼,然後才去刻意地引導。如果實在不知道孩子喜歡什麼,那麼也可以去刻意引導孩子,培養他對某個事物的愛好。比如買一些圖形可愛、色彩鮮明的塗鴉書給孩子,看看他是不是有興趣,如果有,那麼就可以刻意地讓他玩這樣的遊戲,讓他慢慢對塗鴉或者畫畫感興趣,這樣就可以把這個當作他的興趣去培養了。
如果孩子對任何事物都沒有長久的熱愛,那麼我們也不必去逼迫孩子,讓孩子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其實遠遠比讓他哭哭啼啼地過一個不開心的童年更重要。
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是天才,天才也是只有20%的天賦,剩下的都是刻意練習的結果。仔細觀察孩子的興趣所在,才能讓他真正地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