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工匠劉澤順:為做一雙鞋用上太空技術(圖)

2020-12-19 半島網官網

  

 劉澤順(左二)在和徒弟們一起研究業務,他說自己是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匠人匠語

  做鞋是「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大家多交流學習才行。要是你保留一點,我再保留一點,那還怎麼一起共事?

  職校教育非常重要。學出一門技術,對發展很有好處。很多職校的學生有實踐經驗,有我們企業需要的技能。加大職校教育的思路是正確的。

  ——青島亨達股份有限公司技術總監劉澤順

  他是個高中畢業生,也是博士後科研站負責人;他說鞋廠其實只有簡單的三大工序:裁剪、縫紉、成型,卻常帶著鋪蓋到辦公室,一研究就是一個通宵;他說做鞋是「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卻一人通過創新為公司創造效益6820萬元,他就是青島亨達股份有限公司技術總監劉澤順。有人笑稱他是鞋痴,有人敬稱他是鞋神,過了不惑之年的劉澤順說,「咱就是個工匠,就是個認真做鞋的工人。」  

別人走路看路

  他走路看鞋

  「70後」劉澤順的原始學歷是高中,但是他一步步成長為有知識,有技術,懂管理的企業技術總監和山東首席技師,他的進步是中國工匠的成長史。1034項專利申請,5項發明專利研究,45項國家製鞋標準主持制定,青島亨達股份這一連串的創新數字,都是由劉澤順主導研發完成的。

  因為有技術支撐,他先後被認定、授予「國家認定企業技術中心」「國家出口商品免驗企業」;主持完成各級攻關課題235項,解決現場棘手技術難題600餘項,編製作業要領書3000餘份。按照亨達股份提供的數據,劉澤順在創新方面直接為公司創造效益6820餘萬元。

  25年前的劉澤順,並沒有想到會有今天。他也並不諱言,1991年高中畢業剛進入亨達,從繃幫、扣底的基層操作工做起時的感覺,是非常的枯燥和無趣。不過在師傅的帶領之下,他很快研究起如何提升技術、改善流程。其中,一項塗膠手法的改善,把以前三個人的活變成兩個人做,每年為公司節省成本近20萬元。

  劉澤順把這種轉變歸結為用心專注和不斷學習。苦練各種「必殺」技能,鞋幫長度多少,看一眼就知道具體尺寸;七釐米的鞋樣有一毫米的誤差或者歪斜,打眼就能看出來。他說,其實練這種眼功,只用了三四個月。

  國家智慧財產權網站、行業展覽、學術會議,他總是願意去聽聽、去學學,到現在也是,每年基本上有一個月的時間在滿世界學習。

  多年研究鞋,也讓他養成了職業病:別人走路看路或者向前看,他習慣看腳,往下看。「人家要是穿個造型好或者材質好的鞋,我一眼就能看出來,有時還要請人家脫下來,看看怎麼做的。」劉澤順表示,有時別人會奇怪,為何他老愛低著頭,其實這就是他的職業病。

  「愛到商場、批發市場的專櫃去看不同的鞋,很多時候往那裡一站,人家就知道我是做鞋的」,與一般消費者看外觀、詢價格不同,劉澤順更多關注的是鞋墊怎麼裝的,裡外層各用什麼材料,因而經常被識破身份。  

吃透太空技術

  突破無縫黏結

  劉澤順說,可以一直學習,但是不能照抄別人。無論是自己生產產品,還是做代加工,中國人、中國企業必須掌握研發環節,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要麼就會成為最辛苦最勞累、也是利潤最微薄的環節。

  劉澤順認為,中國企業應該研究透西方先進技術,然後在此基礎上再進行琢磨創新。比如,太空防水透氣技術,十多年前美國對中國是進行技術封鎖的。劉澤順帶領科研團隊收集、翻譯各種資料,組織人員逆向破譯,經常從早上到晚上連續不間斷地試驗、思考和碰撞,很快就掌握了這些核心技術。

  3平方釐米的材料上,有9億個小孔。如果把這個材料放在水杯上,倒水水不會流出來,但是水分子的熱氣可以透過來,劉澤順說,用這樣的材料做鞋,有一定的保溫作用,而且透氣性會更好,因而很受國際市場的歡迎。

  2002年,亨達股份開始和派諾蒙、所納隆等世界品牌合作,這時一項關鍵技術:皮革無縫黏結摞在了劉澤順的頭上。這一技術主要是針對真皮材料越來越匱乏、成本越來越高等問題研發的,其技術核心是通過高頻電磁波使得皮革分子激烈碰撞產生高溫,從而使斷開的皮料進行熔接。這樣不僅節省了邊角料,而且使產品達到牢固、美觀的效果,皮革原材料得到高效利用。

  為了掌握這一技術,劉澤順乾脆把鋪蓋搬進實驗室,吃住都不出門,反覆進行實驗,不到一個月時間,他和同事終於掌握了皮革無縫黏結的操作瓶頸難題,令外方專家頗為驚嘆。

  此後,劉澤順和技術團隊結合不同皮料材質的特殊工藝,建立了無縫黏結作業體系,使得現場工人易操作、易理解,提高皮革利用率在7%~8%以上,是一場地道的行業技術革命。一雙高靴就節省成本近10元,全國每年生產200億雙鞋,專利推廣產生的經濟效益可想而知。該技術不僅可用在皮鞋上,而且在真皮座椅、皮沙發上的應用也很廣泛。因而,劉澤順主導的國家發明專利「皮革無縫黏結技術」被專家稱為「創造了一片沒有草原的牧場」。

  亨達股份現在有五個品牌:亨達、阿迪麗娜、動力足、奈奢和孝親鞋,並與許多國際大牌進行ODM合作,設計生產美國斯凱奇、玖熙、ZARA、H&M、日本丸紅等國際一流的知名品牌。也許你漂洋過海去採購,買回來的產品就是青島即墨產的。

  過去國外製鞋企業放在中國,是因為人工成本低,而現在是因為製造技術高。劉澤順表示,就材料、技術和生產等環節而言,中國鞋類企業與國外已經沒有差距。真正的差距在設計的經典細緻和品牌營銷方面。  

研發「不摔」材料

  毫不保留絕活

  我們中國人、中國企業最典型的特徵是有傳統文化支撐。劉澤順說,這種支撐是企業設計與生產的出發點,也是技術進步、勇爭上遊的力量源泉。我們做鞋也有家國情懷,這種情懷的體現就是為老人們做一雙減震和防滑鞋,為所有的顧客量身定做鞋。

  每個行業都認為自己促進了社會進步,每個領域的從業者都有自己的行業榮譽感,劉澤順也不例外。在青島亨達股份,劉澤順帶領大家參觀的第一站就是他研製的平衡足壓鞋。現場工作人員做了一個測試,大家穿著自己的鞋,把雙手背到身後,工作人員下壓,輕易就能壓倒,而換上最新研發的平衡足壓鞋之後,再壓之後,傾斜的幅度大幅減小,其中奧秘就來自於劉澤順的最新研發。

  企業的出發點除了利潤,還有社會責任,研發平衡足壓鞋的初衷,是為了減少老人的摔倒摔傷,進一步弘揚孝道文化。亨達集團董事長王吉萬介紹說,這對於鞋子的安全防滑、減震、超輕性能,提出了全面又嚴苛的要求。

  劉澤順歷時一年多,先後到義大利、日本考察學習,反覆對各種材料進行研發驗證,最終採用了8層底材的設計方案,融合了納米材料抑菌淨化、無紡麻布吸溼、EVA和天然橡膠合成材料防滑等多項技術。

  「在大理石上灑上水和油,這種EVA和天然橡膠合成材料作底,採用微通道防滑花紋的鞋子,可以把水和油擠壓出來,人也不會摔倒。」劉澤順介紹說,研發製作這雙鞋是公司對我國2.2億老人的孝心,也讓他實現了利益他人的願心。

  如今作為亨達股份的技術總監,劉澤順還帶了幾十個徒弟,按照他的說法是,要和徒弟做「閨蜜」,毫無保留地傳授各種技藝。而他手把手教出來的徒弟、2014年獲得山東技能大賽第一名的馬俊伯表示,劉澤順對大家不僅是親自示範、不厭其煩,而且更重要的是如同兄長,真情實意。

  「人和企業要有利他思想,我想做什麼不光自己想,還與各行各業的專家們商量,收集各方信息。」劉澤順說,正是這種交流讓他發現了更加親膚的甲殼素纖維材料,如今已經已經應用到生產中。而採取更多人的建議,為不同的人群私人定製,也已經開拓了各省市的用戶,目前定製已經佔到了公司市場的10%。

  這就是劉澤順,一個普通的青島工人,一個認真的行業鞋匠,一個同事朋友眼中的鞋痴,一個眾多消費者眼中的鞋神。文/圖 本報記者 姜振海  

■記者手記

  靴子看似一張皮

  外面找不到接縫

  一隻靴子看著是一張完整的皮料做下來的,劉澤順給我們看靴子的內側,才能發現有兩處接縫,接縫痕跡幾乎看不出來,這就是獲得國家發明專利的「皮革無縫黏結技術」。

  作為山東省首席技師、高級工程師的劉澤順非常謙和,也很明白時勢造英雄的道理。他很感謝公司負責人王吉萬1993年選派他到上海棉紡分校學習,那是他全面學習技術的開端。

  他也常常感謝時代的進步,回憶當年的辛苦:「那時候沒有定型機,鞋繃幫定型要放到腿上,用錘子錘」,一雙鞋要砸130多錘,一天要做70多鞋,腿上滿是老繭,大家都自嘲「刀槍不入」。同樣,當年手工設計一個款式至少要一天,如今藉助3D建模很快就能顯出效果來。科技的發展與進步,讓他能夠解放出來,去學習研究更多技術。

  在與國內外的企業合作與競爭中,劉澤順所在的亨達股份,深刻明白了技術研發與創新的重要性。公司很早就設立了技術職稱,職稱高的給予相應補貼。公司不僅僅弘揚傳統文化,更重要的是用到了企業管理中,工資比周邊企業工資高出10%,要求像對待家人一樣對待工人。

  作為一家民營企業,亨達如今六成的產品在國內,四成的產品銷往國外。孝親鞋等特色產品已打開了國際銷路。如今,像海爾、海信、青啤、中車四方、青島雙星、亨達股份等一大批青島製造企業,不僅擁有了自己的核心競爭力,也從創造品質期進入了堅守品質期,不僅引領相關技術和行業標準,產品也在國際市場中佔據一席之地。以青島製造為標誌,中國製造正在雄起。

  本報記者 姜振海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相關焦點

  • 【關注隱形冠軍9】青島亨達:專注差異步步為贏
    盯住細分市場  曾經在國際知名品牌鞋上標註的「中國製造」已在不知不覺中發生了變化,取而代之的是「印尼製造」、「越南製造」。不斷上漲的勞動力原材料成本及市場同質化等因素,使得中國製鞋業下行壓力越來越大。  青島亨達集團鞋業有限公司技術總監劉澤順表示:「圍繞企業的轉型升級,亨達確立了打造功能健康鞋第一品牌的戰略。
  • 青島雕塑師:用太空泥蓋起迷你裡院
    我現在做的,正是要把這個空間用雕塑的形式呈現出來,把那些美好回憶分享給更多的人。」在位於市北區的工作室裡,青島雕塑師吳乙真看著自己製作的裡院雕塑模型,微笑著告訴記者。在過去的一年時間裡,這位42歲的雕塑師僅花費200多元,用最普通的泡沫板和太空泥,把老城區的裡院建築「平康五裡」做成了一個雕塑模型。
  • 【中國夢·大國工匠篇】築夢太空「精測小王子」周恩傑的二十載...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八院所屬上海衛星裝備研究所供圖)  中國臺灣網4月21日北京訊(記者 張麗媛) 2017年9月25日晚上19點,騰訊微信啟動頁首次變臉,由NASA公布的地球雲圖「藍色彈珠」替換為由代表我國當下氣象衛星最先進水平的「風雲四號」拍攝的地球雲圖。消息一出,網絡上贊聲一片。
  • 青島小夥半工半讀學焊工 6年成長為全國技術能手
    除了完成自己的焊接工作外,張合禮(右)還抽空跟同事一起探討工藝上的經驗得失。(中車四方供圖)當下,中國經濟正處在轉型升級的關鍵階段,「「中國製造」也正在向「中國智造」強力邁進,培育工匠精神、傳承工匠精神,是生存、發展的必經之路。  在我們青島,同樣湧現出了一大批具有工匠精神的勞動者和企業。「五一」勞動節來臨之際,本報推出《青島工匠》系系列報導,尋找本市各行各業中的「能工巧匠」與時代楷模。
  • 16年締造「太空之吻」 航天人王曙群入圍2018年「大國工匠年度人物...
    參與「神八」至「神十一」「天宮」「天舟」「嫦娥」等8次發射任務,圓滿完成了13次交會對接任務,為我國從航天大國走向航天強國做出了重大貢獻。他就是來自上海航天設備製造總廠的王曙群,被選為2018年「大國工匠年度人物」50名候選人之一。
  • 老師變身鞋匠 300工序磨出一雙鞋(圖)
    鞋鋪的主人伍超強曾是一名小學老師,20多年前辭職下海,來廣州當了一名「鞋匠」,為了做一名合格的「鞋匠」,他自學了皮鞋設計、鞋楦設計、足踝外科與足部健康等知識。如今,他雖然端坐在自己的店裡專注做鞋,他做的鞋子卻已經走遍了世界。  文/廣州日報記者肖桂來  圖/廣州日報記者蘇俊傑  近日,記者走訪了人民北路773號這家量腳做鞋鋪。
  • 雕塑家吳乙真用太空泥還原青島迷你裡院 造型之外還有色香味的呈現
    現如今,隨著高樓大廈和鋼筋水泥的「圍攻」,裡院日漸成為了老青島們記憶裡的家園,封存著青島的歷史,也封存著久違了的煙火氣。而曾經在裡院長大的孩子們,也開始用各種形式去找尋記憶中的裡院,雕塑家吳乙真就是其中之一,他用孩童時的記憶和頗具孩子氣的太空泥還原了一個迷你裡院——不僅僅是靜態的原貌呈現,還包含著更為豐富的色香味的5D打造。
  • 「太空籬笆」雷達,氮化鎵與陣元級DBF技術的應用
    「太空籬笆」是由多個S波段雷達構成的地基系統,大大增加了美國太空監視網絡的能力。「太空籬笆」可以提供很高的靈敏度、覆蓋範圍和跟蹤精度,並有能力探測、追蹤和記錄低軌、中軌和地球同步軌道上的小型目標,有助於完成關鍵太空任務。「太空籬笆」探測、追蹤和記錄地球軌道上成千上萬的衛星和殘骸的能力將使空間態勢感知技術發生巨大變革。
  • 水在太空上是什麼狀態?太空人用毛巾做實驗,看完你就明白了!
    水在太空上是什麼狀態?太空人用毛巾做實驗,看完你就明白了!隨著我國對宇宙和太空的探索力度越來越大,我們在太空中所進行的實驗也越來越多樣化,相信大家都非常好奇,水滴出現在太空中,在太空中會是什麼樣的狀態?
  • 邂逅工匠手藝!「民藏博物館交流論壇」在青島嶗山區舉辦
    12月12日,「民藏博物館交流論壇」活動在青島銘史堂工匠藝術博物館圓滿舉辦。 作為「2020嶗山區博物館秋季聯展」跨界合作主題展會的一項重要活動板塊,本次論壇活動由青島市嶗山區文化和旅遊發展委員會主辦,青島市收藏家協會、青島市博物館學會與青島銘史堂工匠藝術博物館聯合承辦。
  • 泰山酒業包攬「山東工匠·魯酒大師」各個獎項
    據悉,本次「山東工匠·魯酒大師評選活動」由山東省白酒協會、山東省糖酒副食品商業協會、齊魯晚報聯合發起和主辦,目的是為弘揚工匠精神,為魯酒人樹立追求極致、精益求精的行業典範,促進魯酒健康發展。本次魯酒高峰論壇還特別邀請了著名政治經濟學家、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世界發展研究所所長丁一凡,並作了題為「全球化的困境及不確定世界的崛起」的報告。
  • 青島企業:讓「青島製造」成為更靚麗的城市名片
    雙星輪胎——要成為獨具特色、全球一流的輪胎生產商目前,以「品牌之都 工匠之城」為主題的青島製造宣傳推介活動已經全面啟動。雙星作為老「五朵金花」之一,2014年開啟「二次創業、創雙星世界名牌」新徵程,用5年時間完成智慧轉型,從過去給人「做鞋」,到今天給汽車「做鞋」,再到給飛機「做鞋」。
  • 青島現太空艙式膠囊旅館 麻雀雖很小五臟卻俱全
    這個四層的建築本身就是一家客棧,一層為大堂,二樓是正常的旅館房間,三樓四樓則是設有100多個太空艙的「膠囊房間」。踏上朱漆實木樓梯來到四樓,映入記者眼帘的是一排排類似火車臥鋪的黃色包廂,這就是「太空艙」。  記者看到,一個大約20平米的客房裡,共有6個艙位,為上下層裝置。記者爬進D區的一間「太空艙」內親自體驗了一番。麻雀雖小,五臟俱全。
  • 用鉛筆在太空寫字是個騙局?太空人真正用上的太空筆是這個
    筆者:三體-小遙相信很多人都聽過這個故事: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美蘇太空爭霸的過程中,兩國在技術上不斷進行突破,絲毫不願落後。甚至一個小小的太空筆,都讓美國斥巨資競爭,然而蘇聯太空人僅僅依靠成本幾毛錢的鉛筆就完成了任務。
  • 工匠精神助閩企飛上太空走出國門
    原標題:立工匠精神 做「百年老店」 它的產品上天、入地、下海,廣泛應用於航天、航空、核電、高鐵、採礦、石油、環保等領域; 它的客戶名單裡,有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大亞灣核電站等國內行業翹楚,有美國微軟、瑞士ABB、德國蒂森克虜伯、日本日立等國際巨頭; 它還打破了顯示控制儀表領域歐美日產品的技術和價格壟斷
  • 真空技術上太空!虎牌引領科技最前沿
    虎牌歷史性突破:真空技術上太空  在宇宙航天領域中,太空飛行器軌道飛行提供的真空和微重力環境,為人們提供了地面上難以獲得的科學實驗和生產工藝條件,隨著真空技術的發展,與人類進步密切相關的科研與生產都涉及真空環境,在幾乎所有的前沿科學領域與高技術發展中真空科技必將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 為何所有人都只讚揚「工匠精神」,卻沒人願意去做技術工人?
    導語:為何所有人都只讚揚「工匠精神」,卻沒人願意去做技術工人?工匠是什麼?在古時候,工匠是有很大的作用,和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木匠、銅匠、鐵匠等等,他們用自己精湛的技藝一點一滴地記錄著這個古老的國度。而到了現在,工匠精神有了更廣泛的延伸,不單單是指手藝這方面,各行各業基本上都能用上工匠精神,這種精神包含了敬業、專注、創新等。近幾年國家非常重視工匠精神,大國工匠這個欄目的播出受到很多人的關注,大家都很尊重和推崇「工匠精神」,但是當今社會的真實情況是:高喊著學習工匠精神的口號,卻不幹實事,技術工人越來越難招,這是為什麼?
  • 太空杯要保溫也要健康 曝太空杯怎樣算安全(圖)
    12月3日,記者在萊西市走訪發現,隨著氣溫降低,各種各樣的太空杯受到市民的歡迎。據了解,目前太空杯的製作材料繁多,有玻璃的、紫砂的、不鏽鋼的,也有塑料的。業內人士稱,泡茶用紫砂杯最適宜,但是一般情況下不鏽鋼和玻璃材質的太空杯銷售量更大些,而塑料的太空杯則容易存在安全隱患。
  • 技術工人為啥不吃香,「工匠精神」掩蓋了制度缺失?
    有個朋友,大學畢業就在國企做技術十五年了。2004年剛參加工作時,每月拿四千工資,還能接受,十多年過去了,工資漲得很慢,但質量要求越來越高,壓力越來越大,一直在堅持。對於技術工人的待遇和地位的變化,有人做了一些比較:十年前工資4000元,十年後工資6000元;十年前用國產工具機,十年後用進口工具機;十年前學技術,十年後練嘴皮;十年前工匠精神,十年後娛樂精神;十年前很充實,十年後很迷茫……
  • 徐匯工匠 | 耐心細心技術精心的馬嘯遠主任
    通過對植物長勢進行詳細記錄,並有效促進養護技術改良,通過長時間觀察、試驗,形成了一套成熟的養護技術措施。襄陽公園彩葉樹轉色試驗,經過1年的試驗,效果明顯。師徒帶教馬嘯遠以首席技師工作室為平臺,開展以植保為核心的帶教活動,建立了全區植保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