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阿婆說,這裡的魚鯗很地道。
零星顧客在現場分魚。
漁民把船艙裡的魚蝦通過接力的方法搬上碼頭。
漁民在進行魚的大小分類。
零星顧客在了解行情。
繁忙的碼頭漁市現場。
素有「中國第一漁村」之稱的桐照村,位於奉化區東南方。桐照村三面環山,一面朝海,猶如鑲嵌在象山港北岸的一顆璀璨明珠。
桐照漁村歷史悠久,漁業文化底蘊深厚。據《奉化市志》介紹,早在宋代桐照就形成了漁村。《四明志》上說,南宋開慶元年,即公元1259年,慶元府徵用奉化木船船幅2丈以上411艘,2丈以下1288艘,這其中一半漁船徵自桐照。
當東方露出魚肚白,桐照碼頭開始熱鬧起來。海風夾著魚腥味,浪花拍打著礁石,海鷗在低空盤旋,太陽在努力地爬上碼頭對面的小山,把一抹暖色灑在每個人身上,溫暖又祥和。
一艘艘裝滿海鮮的船隻陸續停靠到碼頭。船上的漁民把船艙裡的魚蝦通過接力的方法搬上碼頭,而等待在岸上的搬運工,迅速用手拉車將漁貨運到碼頭邊上的交易點,一派繁忙的漁港早市畫面緩緩地展開。
碼頭上,一輛輛箱式貨車隨即到來,商販和船老大一陣討價還價後,將剛從漁船上卸下的一箱箱海鮮裝上車,鋪上冰塊,以最快速度運到各地市場。
除了商販、船老大和搬運工外,碼頭上還有從各地趕來的零星顧客,他們有的自己駕車過來,有的搭乘公交車到此。他們與商販不同,不為生意,只是聞鮮而來。他們想在魚蝦從海上捕撈上來落地的第一時間,嘗到寧波人掛在嘴上的那種「透骨新鮮」的味道。
船老大對這群遠道而來的零星顧客似乎並無多大興趣,因為這群顧客的購買量對漁市來說只是小菜一碟。從各地趕來的零星顧客熟門熟路先看行情,然後三五成群聚在一起,合計購買的數量。這個時候,一些不熟悉的面孔會瞬間變成老友,大家合夥拼買幾箱,一來不會被船老大輕視,二來試圖把價格壓低些。
買下的幾箱海鮮會在現場均分。他們沒有秤,以眼和手估分量。為了公平起見,先把魚蝦分堆,後以抓鬮的方式來分海鮮。隨即將各自的海鮮裝入隨身帶來的塑料桶裡,把來自大海的味道帶回家。
據一位姓陳的中年人說,他從市區來這裡選購海鮮已經有五年了,雖然這裡的海鮮價格與市區比,便宜不了多少,而且來迴路程也不短,但還是樂此不疲來圖個新鮮。而鄞州區鹹祥鎮的幾位老人說,他們一個月來一次,專揀一些價格相對便宜的雜魚。儘管賣相有點難看,但鮮味不變,曬成魚乾,下酒、下飯蠻實惠的。
除休漁期和颱風天,桐照碼頭每天重複著獨特的漁港風情。72歲的林阿婆是桐照人,她在碼頭附近曬魚鯗。老人曬鯗沒有秘訣,只在陽光和海風下把魚蝦慢慢風乾,這種原始的制鯗方法看似簡單,但風味獨特,也是桐照的另一種味道。
看著越來越多的城裡人到桐照來買海鮮,林阿婆笑笑說:「阿拉桐照海鮮好不好,我說了不算,你看看,每天各地來的人像趕集一樣往碼頭奔,就曉得了。」寧波晚報記者胡龍召文/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