岸船互聯,漁獲物交易更為便捷。
歲末年尾,正是海上冬捕旺季。在象山石浦港,一艘艘漁船攜帶漁獲物回港卸貨、銷售,隨即添加補給,再度出海作業……
漁港是漁船、漁民的「家」。在經略海洋的大背景下,建設現代化漁港的重要性日漸突出。隨著網際網路、5G技術的普及應用,「信息高速公路」早已四通八達,並逐漸從陸地向海洋延伸,打破了海洋漁業產業的「信息孤島」。由國家發展改革委和農業農村部聯合編制的《全國沿海漁港建設規劃(2018-2025年)》明確提出:以漁港經濟區為平臺和載體,加快建設「智慧漁港」,全面提升漁港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寧波因海而生,海洋漁業是我市海洋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我市積極利用網際網路和信息科技手段,大膽探索創新,構建港、船、岸、人「四位一體」的漁業安全管理體系,「智慧漁港」建設走在全省前列。
象山國際水產城碼頭新鮮漁獲物上岸分銷。
由岸到船 海上「千裡眼」織密安全網
「石浦朝天門村一艘漁船在海上作業時發生故障,船艙進水,在拖帶過程中沉沒,船上6名船員已被及時轉移到施救船,預計今晚抵達石浦港。」12月24日上午,象山縣漁港漁船安全救助信息中心副主任朱昌藝向有關部門通報信息,並將涉事船隻的位置、每名船員的資料等及時發送出去。「依靠漁船進口港識別系統和漁船動態管理系統,我們可以『看』到漁港和外海每一艘漁船的位置和動態軌跡,及時發現異常情況並發出預警。」朱昌藝說。
象山是全國漁業五強縣,擁有各類漁船3400多艘,位列全省前三,海捕漁業年產值約100億元,在象山經濟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生產旺季時,每天有1000多艘漁船在海上作業。「東海漁場裡,每天有來自寧波、舟山、台州等地的幾千條漁船在同時作業。漁船出海捕魚,運動軌跡並無規律可循,不像在陸地上,車輛是沿著道路有序行駛的。要探明每艘船的位置,實施有效監控,就必須採用新技術。」象山縣水利和漁業局副局長俞設說。
海上作業,與風浪搏鬥,特別是外海捕撈,歷來是個高風險職業。2018年下半年至2019年上半年,象山漁船發生多起事故,對漁業安全生產敲響了警鐘。之後,該縣投資1000多萬元,以技術革命提升漁船監管水平,拉開了「智慧漁港」建設序幕。該縣在環石浦港區域的銅瓦門、東門口、下灣門等6個口門安裝了漁船進出港識別管理系統,包括石浦港進出港雷達識別系統和環石浦港視頻監控系統,對進出漁船實施全天候、全時段、全區域管控。
「這就好比是汽車進出停車場,每艘船出入口門時,通過船舷編號、AIS船舶識別系統和北鬥導航自動識別,即便是小船也能看得一清二楚。一旦發現涉漁『三無』船或有漁船違規出港時,就會自動報警。」俞設說,漁政執法船接到指令,15分鐘內就能趕到現場進行處置,大大提高了執法效率。這套系統在禁漁期打擊違規偷捕和涉漁「三無」船方面,更是發揮了巨大作用。在環石浦港設置了104個高清視頻監控以後,今年象山縣還在檀頭山、東門島、崇站島等地安裝了4個制高點高清視頻監控,結合公安系統的「雪亮工程」,組成了港、岸、船一體化視頻監控系統,實現了環石浦港主要海域的全方位實時視頻監控。
雷達識別+視頻監控,構成覆蓋漁港的「天網」,這是漁船安全監管的重要一環。「寧波是颱風多發地區,如果有漁船不聽指揮,在颱風來臨前不回港避風,或在颱風警報未解除時提早出去捕魚,就很容易發生事故。現在有了這套電子圍欄系統,就能點對點盯防。」市海洋與漁業信息監測中心主任馮輝強介紹,從2019年起,我市在沿海重點漁區部署建設漁船監測系統,除了象山石浦港的6個監測站外,今年又投資250餘萬元,在鎮海甬江口、象山烏沙山電廠、大石門山、奉化棲鳳及南山等地建立了5個漁業岸臺基站,從而構建了一張覆蓋全市4000多艘漁船的進出港身份識別網。
漁船進出港「一目了然」,海上動態也要及時掌握。在石浦鎮漁業安全指揮中心,5名工作人員每人兩臺電腦,通過漁船動態管理系統,藉助北鬥導航和GPS導航盯著海上作業船隻的一舉一動。電腦屏幕上星星點點,每個三角箭頭代表一艘漁船,點擊進去,可以清楚地看到每艘船的位置、過去幾天的運動軌跡及編組情況。周瓊瓊負責監管石浦、漁山、高龍、嶽頭四地200多艘船的動態,她指著屏幕說:「這條中韓漁業分界線左側每天有大批漁船聚集捕魚,我們得特別留意,如果船只有越線跡象,得趕緊招呼其回來。另外,漁船作業都是編組的,倘若發現有船隻脫組,也要及時提醒。」
據統計,去年以來,依靠漁船動態監控系統,僅象山一地就累計點驗漁船6萬餘艘(次),提醒漁船80萬餘艘(次),有效化解了出海漁船的安全風險。目前,從漁村、漁鎮到漁區再到市級層面,通過採用定人聯船制度+高科技的漁船監控、港口監管系統,我市已初步構建起一個比較完善的漁船安全監管體系,大大提高了漁業生產安全係數。
工作人員通過管理平臺察看漁船作業動態。
由船到人 小程序、視頻監控堵漏洞
漁業生產把牢安全關,關鍵在人。「智慧漁港」建設中,把監管「探頭」延伸到每一艘漁船、每一名漁民,至關重要。
寧波的外海漁船共有4000多艘,主要集中在象山、奉化兩地。俞設說,漁船捕魚離岸兩三百海裡,相隔那麼遠,要及時掌握船上的作業動態,了解船員的生活工作,同樣需要信息技術來幫忙。
象山縣漁港漁政管理站站長任其浩陪記者登上了一艘拖網漁船。駕駛艙裡,除了AIS船舶識別系統、北鬥導航、GPS定位等裝置外,駕駛臺左上角新安裝了一個視頻監控探頭。「這樣的探頭,每艘漁船裝了3個,分別位於前後甲板及駕駛艙。」任其浩說,視頻拍攝的錄像儲存在一個機器裡,待漁船快要進港時,視頻資料會自動傳輸到岸上監管平臺,以便管理部門掌握船上的作業動態。據悉,目前象山縣已有1900多艘漁船(漁供船)安裝了這套船載視頻監控系統,奉化也在積極推廣安裝類似裝置。
視頻監控設備上船,既是一項監督,也多了一份安全保障。有一次,石浦一條漁船出海作業時機艙發生火災,當時船員都在甲板上幹活,誰也沒有注意到。船長通過視頻監控,發現機艙冒出濃煙,立即組織船員跑到船頭避險,並招呼附近船隻幫忙施救滅火。「多虧有了這套視頻設備,否則就要釀成大禍了。」船長事後很是慶幸。任其浩說:「有視頻,有真相。我們藉此可以了解船上的生產狀況,以及有沒有人值班等細節問題,排查風險點。海上作業發生事故或糾紛,也可以通過視頻鎖定證據,判明是非責任。」
漁船每次進出港要報告,以前是填寫紙質的報告單,很麻煩,也容易出現紕漏。近年來,外來的新船員越來越多,且流動頻繁,每年僅象山一地新培訓的漁業船員就有三四千人,如何「管人」是個大問題。
去年,象山縣在農業農村部進出港報告系統「漁港通」基礎上,結合當地實際,開發了漁船進出港報告系統。船老大黃挺說,這個系統其實是個小程序,在手機上就能操作。漁船出港前24小時,上傳每名船員的個人照片、身份證、船員證書等信息,系統就會自動比對漁船和船員資料,使用起來十分方便。任其浩說,這個小程序有效解決了漁船「帶病出海」和船員無證上崗問題。今年,在疫情防控的大背景下,這個小程序在幫助漁船快速復工復產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自8月1日該系統投入使用以來,累計執行進出港報告6.8萬餘艘(次),漁船執行進出港報告率達到100%。目前,這套系統已被省農業農村廳推廣到全省各地。
設於石浦銅瓦門口門的雷達、視頻監控基站。
寬帶入海 海上區域網突破信息交互瓶頸
大海茫茫,船與船、船與岸的信息交互一直是個難點,也是「智慧漁港」建設下一步攻堅的著力點。
石浦漁村的船老大吳林祥告訴記者,目前漁船上普遍裝有三四套通信設備,但兼容度還有待提高。手機信號,離岸三四十海裡就接收不到了;北鬥導航系統,可以用來發送簡單的文字信息;有些漁船裝了利用衛星傳輸的「海上通」,類似於海上的Wi-Fi,但流量費很貴,「要是發圖片、視頻,一年流量費要上萬元。」吳林祥說。
市農業農村局漁港漁政漁業管理處負責人介紹,目前,海上的網絡通信遠遠不能跟岸上比,根據技術發展和生產管理需要,未來要實施寬帶入海,構建海上區域網,實現漁船網際網路接入,從源頭上解決海陸信息通道問題。
寬帶入海,按照象山的設想是要建設「三網一平臺」,即衛星寬帶通信網、安全生產預警網、沿岸智慧漁港網和精密智控平臺,讓漁船像岸上一樣用上網際網路,通過網絡,把船載視頻、岸上監控等聯結起來,真正實現大數據管理。
目前,已經有科技公司在做這方面的探索。奉化海上鮮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基於北鬥技術自主研發「海上Wi-Fi」通信終端,利用網際網路模式搭建海鮮交易平臺,並利用雲計算大數據等技術創新,使岸到船的聯繫更方便、高效、快捷。據悉,象山已有不少漁船利用「海上鮮」平臺對接買家、銷售漁獲物。
俞設介紹,海上區域網建成後,將對漁船安全監管、事故救助等帶來全新的變化。漁政執法人員在岸上,通過視頻對漁船駕駛艙、甲板、機艙、廚房等重點部位進行遠程巡查,「連駕駛艙是否有人打瞌睡都能看清楚,及時消除安全隱患。」此外,如果有船員受傷,可以由醫生在岸上遙控指揮應急醫療救助;與機艙設備相連後,可以遠程診斷、排除故障。漁船捕獲的漁獲物,也可馬上發到海上交易平臺,及時掌握行情變動信息,提高漁民收益。
寬帶入海,還能讓漁民在海上享受資訊時代的便利,豐富業餘生活。奉化桐照村船老大老林說,奉化的拖網漁船一出海就要四五個月,船上的生活很枯燥,漁民需要把電視劇等視頻事先錄好帶上船播放。「如果能像在家裡一樣上網看新聞和追劇,隨時與岸上家人取得聯繫,那就太好了。」老林對此充滿期待。
「我們計劃把大數據分析與船員管理服務系統對接,更精準地掌握漁船用工狀況,提升船員學習培訓的有效性。」俞設說,基於目前已建成的「智慧漁港」四個子系統,搭建漁港綜合服務與管理平臺,實現了「治標」的初衷;未來寬帶入海後,集成網際網路和物聯網技術,將能實現「治本」的目的,推動對港、船、人、漁獲物的規範化管理。
【來源:寧波日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