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獎最新得主漢德克:這個被譽為德語文學「活著的經典」,說自己不...

2020-12-16 封面新聞

封面新聞記者 施詩晨

北京時間10月10日晚7點,瑞典學院將2019年度諾貝爾文學獎頒給了彼得·漢德克。儘管諾貝爾文學獎早已不再公布提名名單,但近些年來,彼得·漢德克一直被認為是該獎的熱門人選。

作為當代德語最重要的作家之一,馳騁文壇半個多世紀,漢德克早已被視作「德語文學活著的經典」。美國作家厄普代克對他毫不吝惜溢美之詞:「毫無疑問,漢德克具有那種有意的強硬和刀子般犀利的情感。在他的語言裡,他是最好的作家。」2004年,耶利內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時,也不忘向他致敬:「漢德克比我更有資格獲獎。」

而今年,諾貝爾文學獎的授獎詞正是:「以獨創性的語言探索人類經驗的廣度和特性,影響深遠」。

1942年,漢德克出生在奧地利克恩滕州格裡芬一個鐵路職員家庭。父親是德國軍人,母親來自斯洛維尼亞。孩童時代隨父母在柏林的經歷以及青年時期在克恩滕鄉間的生活都滲透進他具有自傳色彩的作品裡。

1961年,漢德克入格拉茨大學讀法律,開始參加「城市公園論壇」的文學活動,成為「格拉茨文學社」的一員。1966年,他的第一部小說《大黃蜂》的問世促使他放棄法律專事文學創作。

他曾在採訪時表示,「我的創作都來源於我自己,還有對人類的憐憫。讀大學修習法律史時,有位老教授,他的聲音非常好聽,充滿了憐憫,他給我們講了個故事,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共度一夜後殺死了她,但他並不知道自己為何要殺她。他給同學們講這故事時,現場只有我在認真地聽。我告訴自己,這就是一個生命的故事。你殺了一個人,然後離開,不是為了逃跑,而只是想去另一個地方,你根本沒意識到自己做了什麼。老教授講故事的聲音讓我認識了自己,我在這個故事中發現了一些比我自身更好或更壞的東西。我想,那就是文學。」

同年,漢德克發表了驚世駭俗的劇本《罵觀眾》,在德語文壇引起空前的轟動,讓他一舉成名。《罵觀眾》是漢德克對傳統戲劇的公開挑戰,全劇沒有傳統戲劇的故事情節和場次,沒有戲劇性的人物、事件和對話,只有四個無名無姓的說話者在沒有布景和幕布的舞臺上近乎歇斯底裡地「謾罵」觀眾,從頭到尾演示著對傳統戲劇的否定:「這不是戲劇。這裡不會重複已經發生的情節。這裡只有一個接著一個的現在……這裡的時間是你們的時間。這裡的時間空間是你們的時間空間。」

像許多著名作家一樣,彼得·漢德克以其獨具風格的創作在文壇上引起了持久的爭論,更確立了令人仰慕的地位。從1966 年成名開始,漢德克為德語文學創造出了一個又一個奇蹟,因此獲得過多項文學大獎,如「霍普特曼獎」(1967 年)、「畢希納獎」(1973 年)、「海涅獎」(2007 年)、「託馬斯·曼獎」(2008 年)、「卡夫卡獎」(2009 年)、「拉扎爾國王金質十字勳章」(塞爾維亞文學勳章,2009 年)等。

而漢德克的作品進入中國讀者視線,則有九部。全都由文景出版社出版,分別是《罵觀眾》《守門員面對罰點球時的焦慮》《無欲的悲歌》《左撇子女人》《緩慢的歸鄉》《去往第九王國》《形同陌路的時刻》《試論疲倦》《痛苦的中國人》。

其中,《無欲的悲歌》創作於漢德克的母親自殺之後。1971 年底,漢德克的母親自殺,母親被異化的人生成了他揮之不去的陰影。「《無欲的悲歌》講述的就是我母親的生與死,它是一個真實的編年史,這些描寫不是我想像出來的,正因如此,它成了我作品中最成功的一部。」

漢德克筆下的母親鍾愛文學,因為文學能讓她解脫,使她有能力來「談論自己」,但她無法逃脫社會角色和價值觀念的桎梏,最終選擇了自殺。《無欲的悲歌》蘊含著一種無聲質問社會暴力的敘述語調,在當年德語文壇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2016年,漢德克曾到訪中國,在上海北京及烏鎮均舉辦過活動。在中國媒體的報導裡,這位盛名在外爭議不斷的作家特立獨行而偶有失控。他來華的第一天正逢鮑勃迪倫獲獎,他直言「這是個巨大的錯誤!鮑勃·迪倫確實很偉大,但他的歌詞沒有音樂什麼都不是,諾獎評委的這個決定是在反對閱讀,甚至是對文學的侮辱。」

在《南方人物周刊》的專訪中,甚至即便聊起對他推崇備至的耶利內克,漢德克的評價也毫不留情,「她的作品很普通,沒什麼可讀性。」而面對諸如「最愛的作家」等問題,他總是不屑地吐口氣,「我痛恨最高級。」

接不暇的對談和採訪令他疲憊不堪,他坦承自己有時缺乏耐心,「對我而言,完全進入創作才是一個人最真實的時候,但當我出現在各種場合扮演作家這個角色時,我感到頭痛萬分,不寫作的時候,我其實就是一個混蛋!」

相關焦點

  • 德國女作家赫塔·穆勒爆冷得諾獎 北大德語教師:她是冷門
    此前,歐洲賭博公司曾列出今年諾獎熱門作家,赫塔·穆勒以一賠五十排名靠後,和她賠率一樣的還有中國詩人北島,因此赫塔·穆勒的獲獎繼續了諾貝爾文學獎近年「冷門」的傳統。全球賭客因為這個冷門都紛紛賠了不少錢。本報記者 蔣慶 為您報導她是誰她的作品未在中國內地發行瑞典文學院常任秘書彼得·恩格隆說,米勒用多元化的語言,通過文學作品向世人展示了自己的成長環境及後來在異國他鄉的生活感悟,她用凝練和率直的語言描述了一個個富有感情色彩的故事。穆勒是歷史上第12位女性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進入21世紀後的第3位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
  • 非洲現代文學之父阿契貝去世 曾多次獲諾獎提名
    生前多次獲諾獎提名;代表作「奈及利亞四部曲」  新京報訊 (記者姜妍 實習生吳月)被譽為「現代非洲文學之父」的奈及利亞作家欽努阿·阿契貝21日在美國波士頓去世,享年82歲。阿契貝生前多次是諾貝爾文學獎的熱門候選人,奈及利亞媒體曾經這樣評價阿契貝與諾獎的關係,「不是阿契貝需要諾貝爾獎;正相反,是諾貝爾獎需要阿契貝來證明自己。」
  • 德語文學的中國翻譯之路
    德語文學主要指操德語國家的文學,包括德國、奧地利和瑞士,此外也包括散居在其它國家的、以德語為書寫文本的文學。位於中歐的德國,由於長期民族分裂,其文學的勃興錯過了文藝復興時期,比起西歐、南歐諸文學大國要晚二三百年,直到18世紀中期啟蒙運動時期,隨著德國啟蒙運動主將萊辛的崛起才見起色。
  • 諾獎作品能否成為中國書業搖錢樹
    上個世紀,出版這些作品多集中在外國文學出版社、上海譯文出版社、南京譯林出版社等幾家譯介國外作品的出版社。近年來,諾獎作品成為出版業紛紛爭搶的對象。   河北教育出版社近年來出版了《大江健三郎自選集》。自2002年始,該社又出版「20世紀世界詩歌譯叢」,包括3位諾獎詩人詩集,如《葉芝詩集》、《聶魯達詩集》、《切?米沃什詩選》。1999年,君特?
  • 當代中國文壇:有沒有哪部文學作品經久不衰,餘華的《活著》?
    餘華餘華最早從當代傷痕文學中走出去,他的《活著》、《許三觀賣血記》拿下了當時西方世界文學具有極高榮譽的格林扎納卡佛文學獎,餘華因其熟絡的文字勾勒能力和製造高度的人文關懷,還被譽為海明威和司湯達。《活著》、《許三觀賣血記》這兩部書早在九十年代就已經走遍世界,韓國導演把餘華的《許三觀賣血記》拍成了影視劇,熱度很高。在國內餘華的這兩部書還被評為「百位批評家和文學編輯評選的九十年代最具有影響的十部作品。」一部《活著》成了老少皆宜,婦孺皆知的當代經典。
  • 文學的未來會好嗎?莫言與勒克萊齊奧在諾獎頒布前的對談
    文學的未來,兩位諾貝爾文學獎的觀點不同兩位作家的高峰對談是文學愛好者一直期待的。事實上,自莫言獲得諾獎後,除了一些活動上的簡短露面之外,莫言一直保持低調,很少與公眾做長時間的交流。有讀者為了論壇從遙遠的地方趕來,與莫言同校的「師弟」「師妹」們更是從各地坐飛機而來。
  • 「漢德克是一位有良知的偉大作家」——訪新科諾獎作家中文文集主編
    韓瑞祥認為,漢德克可能是德語作家中「為數不多最有資格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人之一」。 漢德克於1942年出生於奧地利南部克恩滕州格裡芬。他的主要作品包括小說《去往第九王國》《緩慢的歸鄉》《無欲的悲歌》、劇作《罵觀眾》等。漢德克榮譽等身,在獲諾獎前曾獲德國文學最高獎畢希納獎以及卡夫卡獎、塞爾維亞文學勳章等。
  • 馮至譯文全集首次出版 一窺經典德語文學的樣貌
    他認為,馮至先生不僅一手締造了德語文學學科,也一手締造了中國的外國文學學科,可謂櫛風沐雨,篳路藍縷。他用八個字總結自己對馮至先生的敬仰:「顧全大局、虛懷若谷」。「他是領頭人,在面對很多困難、很多棘手的事情時,都體現出令人崇敬的大局意識。」陳眾議說,魯迅評價馮至為「中國最優秀的抒情詩人」,他的《杜甫傳》受到毛主席的高度評價,但是馮先生從不藉由這些來獲取好處,哪裡需要他,他立即奔赴。
  • 繼彼得·漢德克之後 世紀文景再次押中諾獎
    世紀文景深耕世界文學作品,出版很多好書佳作。諾獎結果揭曉後,世紀文景也在微博帳號上官宣:「繼去年彼得·漢德克之後,世紀文景兩年連中! 」 2019年11月29日,在「共讀漢德克:2019諾獎得主彼得·漢德克作品分享會」上,彼得·漢德克作品中文版主編韓瑞祥教授,分享了他翻譯的感受和心得。世紀文景如何慧眼識珠,率先將諾獎得主作品大量引入內地?世紀文景責編陳歡歡表示,引入國外優秀作家作品,一直是文景的出版方向。而德語文學界中,彼得·漢德克是最重要、影響力最大的人物之一。
  • 村上春樹再次與諾獎失之交臂 因為作品太火?
    他自2006年獲得有「諾貝爾文學獎前奏」之稱的弗朗茨·卡夫卡獎之後,每年都出現在多家博彩公司賠率榜的前端。但村上春樹本人卻稱,自己寫作的動力來自於讀者而非獎項。  無緣諾獎的知名作家並不是只有村上春樹一個。曾有媒體統計過,在過往的百年歲月中,許多文學大師與諾獎失之交臂:包括列夫·託爾斯泰、易卜生、卡夫卡、契訶夫等等。
  • 書評人談昆德拉得不到諾獎原因:他拒當公眾人物
    每一屆諾貝爾文學獎公布前後,有關諾獎的各種話題總是人們議論的焦點——熱門人選分析、諾獎得主預測、對當屆諾獎得主的分析解讀等等。  騰訊《大家》專欄作者雲也退以詼諧幽默的口吻,對歷屆諾獎的冷知識進行了盤點,堪稱諾獎入門寶典。如果你對諾貝爾文學獎知之甚少,不用擔心,只要熟讀這篇文章,定能掌握諾獎之必備談資。
  • 無「叛逆」,不諾獎,那些「叛逆」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們
    2019年10月10日,諾貝爾文學獎揭曉「雙黃蛋」:Olga Tokarczuk(奧爾加·託卡爾丘克),獲了獎卻不能在本國新聞出現姓名;Peter Handke(彼得·漢德克),曾痛斥怒罵諾獎卻戲劇性地拿了這個獎。
  • 快樂宅家——閱讀篇(諾獎文學二)
    託爾斯泰說:「文學應該預見未來,用自己那最鼓舞人心的成果跑在人民的前面,就像它是在拖著生活向前邁進似的。」  諾貝爾文學獎已經走過了近120年的歷史。是什麼讓百年來的人類文學景觀永遠鮮活?  《大地》在美國一出版,就有人說,在賽珍珠之前,「從未有人在小說裡描寫中國。」諾獎評委會認為,它至少描寫了中國農民的生活。它在表面上是如此。但在隱喻層面上,也可以說是整個中國。因為賽珍珠通過對中國一個典型家庭的敘述來暗示整個中國社會。所有優秀的寓意性的家族小說都有這個可放大的功能。
  • 製造我們自己的光 | 諾獎詩人露易絲·格麗克作品分享會
    製造我們自己的光 | 諾獎詩人露易絲·格麗克作品分享會 2020-10-12 10:3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諾獎得主希尼去世 曾被譽為英語世界最重要詩人
    原標題:諾獎得主希尼去世 曾被譽為英語世界最重要詩人  愛爾蘭著名詩人、1995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謝默斯·希尼8月31日在愛爾蘭都柏林的醫院去世,享年74歲。希尼的出版商當日上午對外宣布了這個消息。希尼也被認為是這個時代英語世界最重要的詩人。  1939年,謝默斯·希尼出生於北愛爾蘭德裡郡Toomebridge附近的一個小農場,這是一個世代務農的家庭。獲得獎學金得以進入德裡的寄宿制學校聖哥倫布學院後,希尼結識了比他高兩級的約翰·休姆(北愛爾蘭和平運動的領導人,並獲得1998年的諾貝爾和平獎)。在貝爾法斯特女王大學念書期間,他成為「北方詩人」一代中的一員。
  • 雖與諾獎失之交臂,但殘雪給我們帶來了什麼
    殘雪成諾獎熱門人選後,大家更多關注的是她個人性格的特立獨行,她作品的冷峻、黑暗風格,卻忽視了她作為一個作家的特質。諾貝爾文學獎旨在獎勵在文學界創作出具有理想傾向的最佳作品的人,成為大家公認的熱門候選人實屬不易,殘雪必有其出眾之處。除了她獨特的文學天賦外,她在文學創作上付出的努力也不可忽視。對文學懷抱敬畏之心,以純粹之心寫作。殘雪是一位高產作家,出版了多部著作。
  • (11月16日)人文講座預告 | 比較文學視野裡的德語文學
    主題:比較文學視野裡的德語文學 學術主持:朱靜宇教授(同濟大學中文系主任) 講座時間:2018年11月16日上午 10:00-11:30 (星期五) 講座地點:同濟大學人文學院雲通樓四樓報告廳 主辦單位:同濟大學中文系 主講嘉賓介紹: 楊武能
  • 餘華的《活著》中經典10句話:活著很難,可正是因為難,才有意義
    今天就給大家分享餘華《活著》中的10句經典語錄!人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著。沒有什麼比時間更具有說服力了,因為時間無需通知我們就可以改變一切。這裡所說的高尚不是那種單純的美好,而是對一切事物理解之後的超然,對善與惡一視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後來我就想開了,覺得也用不著自己嚇唬自己,這都是命。常言道,大難不死必有後福。我想我的後半截該會越來越好了。
  • 諾獎為何與中國作家距離更近?
    他在電影、美術評論上都有很高的修養,可以說是一位全才,各種文體都能寫,但他成就最高的是劇本和小說。封面新聞:在不少人看來,彼得·漢德克是一個有爭議的作家。他的爭議點主要在哪?邱華棟:爭議主要在兩個方面。第一,文學姿態上的叛逆性。德國有一個文學「四七社」,非常有名,是戰後德國最重要的文學社團,現在還在,很多諾獎得主都是這個文學社的成員。
  • 諾獎標準一直在變,中國作家只要提高思想性就好
    而陳邁平的夫人陳安娜,被一些人稱為「莫言得諾獎背後最重要的外國女人」。她是諾貝爾文學獎評委、瑞典漢學家馬悅然的學生,翻譯過莫言的《紅高粱家族》、《生死疲勞》,餘華的《活著》等近50部中文作品。 莫言都曾在2012年中國駐瑞典大使館舉行的見面會上說:「翻譯的工作特別重要,我之所以獲得諾獎,離不開各國翻譯者的創造性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