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中國第一個留學生,加入美國籍,一生卻只做一件事:強大祖國

2020-12-13 騰訊網

容閎

所謂科教興國,任何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繁榮昌盛,都離不開教育和人才。如果將時光倒回至近200年前,在那個尚不知「大學」為何物的時代,有一個年輕人,勇敢地做了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他走出國門赴美留學。這個不經意的決定,帶給他的不僅是全新的生活體驗與廣闊天地,還有沉甸甸的責任,他將要破除重重阻礙,將中國領往現代化的道路上去。這個人便是中國第一位留學生容閎。

一、耶魯大學裡的中國面孔

1828年,容閎降生在廣東香山縣一戶農家。此時的清朝已經在近代的大門口了,廣東廣州早已成為清政府與西方人貿易來往的「唯一」口岸,而澳門也早已被葡萄牙人所佔領,因此聚集了大量的西方商人與傳教士,而這也為容閎日後出國提供了機會。

在容閎的童年時代,西方傳教士還沒有獲得在中國合法傳教的權力,他們只得在澳門、廣州等沿海地區秘密傳教,並在澳門設立免費的教會學校。但凡家裡經濟條件允許,是沒有人願意把孩子送到這種不正規的教會學校裡去的,所以教會學校就打出「免費」的金字招牌,吸引窮苦人家的子弟前來學習。家庭貧困的容閎沒錢念私塾,只得前往澳門的教會學校就讀,而這個選擇將會改變容閎的一生和近代中國的面貌。

澳門是當時傳教士傳教的主陣地

1846年,容閎就讀的學校已經由澳門遷往香港,校長勃朗夫婦因病返美,在回國前他們打算帶幾個中國孩子前往美國接受教育,而容閎便是提出申請的孩子之一。此時出國對於中國人來說,無異於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除了因生計被迫下南洋的人之外,還沒有人去過西方。容閎的母親忍痛與容閎分開,目送他前往一個完全陌生的彼岸世界。

到達美國之後,容閎經過刻苦努力順利考入美國頂級學府耶魯大學。不同於美國本土的學生,容閎面臨的不僅僅是語言問題,還有大量的在美國學生看來是常識的自然人文知識需要他去補習。

耶魯大學:世界頂尖大學之一

在耶魯大學,容閎原本可以公費留學,但是他拒絕了,因為一旦接受官方資助,就必須在畢業後當傳教士。雖然他也是基督徒,但他覺得貧窮不是放棄自由的理由。所以,他在學校裡「勤工儉學」以賺取讀書的學費和生活費,忙碌的生活使他「讀書恆至半夜,日間亦無餘晷為遊戲運動」。經歷過種種磨難,容閎在耶魯大放光彩,他曾兩次擊敗美國學生奪得英文論文大賽冠軍。要知道,當時耶魯大學有500名學生,而容閎是唯一的華人。

1854年,容閎自耶魯畢業,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留美學生。容閎在耶魯時加入了美國國籍。我們今天對加入外國國籍的同胞的感情極其複雜,但在中國近現代歷史上,在中國爭取民族獨立和國家富強的道路上,這些人卻是極其愛國的。容閎即如此。

二、亦中亦西的容閎,中國近代化的推動者

畢業後的容閎,面臨著關乎自身前途的擇業選擇。他說:「予既受此文明之教育,則當使後予之人,亦享此同等之利益。」他希望他的同胞也能像他一樣,到西方接受高等教育,為了這個心願,他毅然決然地選擇回國。

此時的清政府正面臨著立國以來最為「兇殘」的敵人即太平天國,而太平天國的迅猛發展也讓容閎產生了一些新的想法。接受了美國「自由、平等」教育的容閎在歸國前就已經對祖國即清政府失望透頂,而表面上以「基督神學」為立國基礎的太平天國對容閎來說是一個充滿魅力的國度。況且,他和洪秀全、洪仁玕等天國領袖,還是廣東老鄉。

1860年,容閎在親赴天京後,很快便放棄了支持太平天國的想法,他發現太平天國所信奉的思想根本不是正宗的基督教,洪秀全也並不是一個可以信賴的領袖,既然不打算為天國「效力」,那麼可供他選擇的路就只剩一條:幫助清政府走向現代化。

太平天國

1860—1890年代被譽為中國的洋務自強時代,誕生於「舊時代」的中國士大夫,如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等人,不再以「中學」為救國的唯一途徑,強大的西方軍工科技與經商理念在中國得以引進和實踐,而容閎就在這場自強運動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1863年,容閎前往安慶拜謁曾國藩,並受曾國藩委派赴美購買江南製造總局所用的機器,自此容閎正式與曾國藩等洋務大臣一道,著手推動清朝的自強與變革。後來容閎被曾國藩舉薦成為江蘇巡撫丁日昌的部下,在任期間容閎翻譯了大量的西方自然科學書籍,並著手推動中國歷史上第一批學生赴美留學,即晚清的「留美幼童」計劃。

第一批留美幼童(前排左二是詹天佑)

留美幼童計劃在中國近代歷史上是一件劃時代的大事,幼童們從美國帶回了新思想、新技術、新觀念,為行將就木的東方大國注入了活力。中國近代史上的標誌性事件和運動,如洋務運動、中法戰爭、維新變法、辛亥革命、建立民國等等,都有留美幼童拼搏的身影。他們的身上承載著中華強國的大夢。

三、維新、革命,容閎的晚年生涯

1875年,容閎跟隨留美幼童一同前往美國,出任幼童出洋肄業局副委員,負責對留美學生的管理,但出於種種原因,留美幼童計劃半道夭折,120名幼童被提前召回國,只有詹天佑等極少數學生學成學業畢業歸國。

留美幼童計劃對於容閎,就像北洋水師對於李鴻章一樣,都凝聚著他們畢生的心血。留美幼童計劃的夭折,讓容閎對洋務派大失所望,並決定暫居美國。所幸,這批留美幼童,在中國現代化蛻變中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容閎在美國的寓所

甲午中日戰爭後,容閎在對祖國萬分擔憂的狀況下回國,並投身於維新運動當中。但由於在運動中的種種鬥爭問題,容閎的建議並未得到清政府的回應。百日維新之後,容閎也被列為「變法的不法分子」,而不得不逃離北京,南下上海租界暫避風頭。

此後容閎趕往美國,多次投身於孫中山發動的革命運動。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後,容閎連寫三封信與孫中山,想要為國家的發展出謀劃策,孫中山也向容閎發出邀請,但此時的容閎已經80多歲且身患重病,1912年4月21日,容閎病逝於美國,結束了傳奇而壯烈的一生。

孫中山先生

文史君說

教育關乎國家的根本與未來,要想使國家富強,必須培養出大量優秀的人才。毫無疑問,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留學歸來的人,容閎是中國教育史上十分關鍵的人物。歸國後的容閎與不同的派別合作,先是洪秀全的太平天國,繼而是李鴻章領銜的洋務運動,再是康梁為核心的資產階級維新派,最後是孫中山領導的資產階級革命派,在這一次又一次看似毫無立場和原則的選擇背後,是容閎感人的愛國心和強國夢。

參考文獻

張瑞安:《容閎:中國近代留學教育的先行者》,《文史月刊》2016年第4期。

劉曉琴:《容閎與耶魯大學再研究》,《廣東社會科學》2019年第3期。

葉克飛:《先醒來的人:近代中國第一批留學生》,浙江大學出版社2017年版。

(作者:浩然文史·劉越)

本文為文史科普自媒體浩然文史原創作品,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註明外均來自網絡搜索,如有侵權煩請聯繫作者刪除,謝謝!

我們會每天為大家奉上精彩的歷史文章,懇請各位讀者朋友關注我們的帳號!您的點讚、轉發、評論,這是對我們最好的支持!

相關焦點

  • 他是中國留學生之父,曾獲得中美雙重國籍,一生愛國差點成總統
    實際上,這幾年中國很多優秀的學生確實在美國留學深造後,最後選擇加入美國國籍,為美國做貢獻。但是也有例外,在中國歷史上,曾經有這樣一位留學生,他也是在留學期間加入了美國國籍,但是他並沒有受到國人異樣的目光,反而頗受尊敬,就連孫中山都稱讚他。
  • 陳省身: 一生只做一件事
    他只上過一天小學。8歲那年,陳省身才去浙江秀水縣城今嘉興市裡的縣立小學上學。可那天下午放學時,不知什麼緣故,老師卻用戒尺挨個打學生的手心。陳省身雖然因為老實沒挨打,可這件事卻對他刺激太大,從此便不肯再邁進小學校門一步。第二年他考入中學,4年中學之後,於15歲考入南開大學理學院本科。在南開,陳省身先生做出主修數學的第一次選擇。
  • 朱光亞:一生就做一件事 功績永載中國史冊
    「心有大我至誠報國」系列報導——朱光亞:一生就做一件事 功績永載中國史冊朱光亞,中國核科學事業的主要開拓者之一,吉林大學物理學創始人之一,「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2011年「感動中國年度人物」,被譽為「中國工程科學界支柱性的科學家」、「中國科技眾帥之帥」。
  • 被販賣到美國的中國男僕,傾盡所有,做了一件讓祖國為之自豪的事
    一位被販賣到美國的中國男僕,卻花光了自己的積蓄,做了一件大多數人不會想到,也不會去做的事情。他就是丁龍,大家一聽到這個名字,肯定會覺得很陌生。他確實是不為人所知的,但是他默默的卻為我們國家做了一件為之自豪的事情。
  • 中國博士為獲美國籍,放棄中國國籍加入美軍,如今現狀如何?
    但是想要在美國找到一份穩定的工作會有一個條件限制,那就是需要美國國籍。很多人聽到這樣的一個信息之後就會選擇放棄,因為換掉自己的國籍是一件很大的事情。很多人還是不捨得生養自己的祖國。但是趙潘書卻一心鑽破腦袋想要得到美國國籍,能夠在美國找一份穩定的工作,然後在美國國籍。有一次他在朋友那裡了解到,只要去當兵就能夠拿到美國綠卡。
  • 一生只做一件事,才是真正的「野心」
    那麼多有成就的名人都說:一個人一生做好一件事,就夠了,你說呢文/芨芨草如果我問你,中國目前最值錢的人是誰?你的腦子中,一定會蹦出馬雲等商業精英的名字。很遺憾,你答錯了。正確答案是:袁隆平。當時他的理想是當導演,為此還寫了一首詩激勵自己:「言志一口氣,萬難死不休。今生誓吃苦,十年不回頭。」他父親看了後說:「哦,十年,十年後呢?你就不幹這行了?」任鳴一想,發了狠,把「十年不回頭」改成「一生不回頭」,立志「一生只做一件事,一生只想一件事」,這件事就是當好話劇導演。
  • 中國第一個留學生並不是官派,而是單打獨鬥去美國
    中國第一個留學生,第一批留洋學生也與此人的推動關係巨大。時下去歐美發達國家留學已經成為了一種潮流,隨著人們的生活經濟情況越來越好,許多人選擇了把孩子送出去進行深造,去海外鍍金,回來好找工作。其實留學之事在一百幾十年前就開始出現了,為人所知的即清朝派出去的幾批官派留學生。實際上中國的第一位留學生並不是當時這幾批官派留學生,而是另有其人。此人正是畢業於美國耶魯大學畢業的外交家和教育家容閎先生。容閎在十八世紀上半葉出生於距離澳門不遠的廣東香山縣的一個小鎮中。他的家庭是當地十分貧寒的農民家庭,所以上普通的學堂沒有機會。
  • 留學生加入美國籍,無法回國,家長哀求:他還是中國人啊!
    近期,網絡上針對留學生在加入外國國籍後,是否可以入境的問題分成了兩派,他們各持己見。一部分認為留學生儘管加入了其他國籍,但是他們在本質上還是中國人,是可以回國的;另一部分人則認為,既然已經加入了其他國籍,就代表他們已經不承認自己中國人的身份,因此,在這樣的特殊時間,他們也不應該自私地在回到國內避險。
  • 孩子加入美國籍無法入境,家長怒了:只是進美國籍,還是中國人!
    因疫情的原因,在外生活的外籍華人紛紛想回到祖國的懷抱,因為祖國已經處於一個相對穩定的狀態,相比國外要安全很多。除了在外定居的華人,還有一批在外求學的留學生。這些孩子為了更好地學習知識,更換了國籍,散落在國外的各大高校。
  • 中國最早的留學生,他一生愛國,最終卻壯志未酬
    1912年,他死的時候身在異鄉,在美國康乃狄克州哈特福德城的病榻上,在離世前的最後一刻,他還在努力讓自己的兩個孩子早日回到祖國的懷抱。這個時候,英國古特拉富夫人主持的教會小學正在招中國學員,並且對於那些家庭條件困難的學員不收學費,還包吃包住。為了減輕生活的負擔,容閎的父親把他送進了學校,正是因為他父親的這個決定,徹底改變了他的一生。在澳門的這所教會小學當中,容閎學到了許多科學的知識。到了1843年,這所教會小學搬遷到了香港。
  • 清華飛彈天才加入美國籍,如今想要回國遭到拒絕,什麼情況?
    當時中國的武器裝備和經濟發展都遠落後於西方國家,我們的科學家可謂是從無到有,將自己的一生都奉獻給祖國的建設工作,還有的隱姓埋名數十年不敢告訴家人自己的工作,為了祖國的未來,他們捨棄了太多東西。若沒有先輩們的付出,哪來我們如今的和平幸福生活。可是,也有的科學家選擇留在國外發展,並且研究先進的武器來對付自己的祖國從,此人便是林燁。
  • 梅貽琦:一生只做一件事,成就了一所世界頂級學府
    在他擔任校長期間,清華大學得到了快速的發展,同時也是他奠定了清華大學的校格,真正讓清華大學向世界名校邁進。正是他,造就了清華大學。他的一生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造就清華大學。梅貽琦出生於1889年,是中國第一批庚子賠款的留美學生,1914年畢業於美國伍斯特理工學院,並在學成之後放棄在美國的大好前途,毅然而然的選擇回到千瘡百孔,民族命運岌岌可危的中國。
  • 他是第一個加入中國國籍的外國人,一生救死扶傷,拯救了50萬中國人
    侵刪 那你知道中國自建國以來,第一位加入中國國籍的外國人是誰嗎? 他就是馬海德,1910年9月26日出生於美國。1933年中國當時正在流行熱帶病,為了能更好的觀察並找出應對方法,馬海德便和兩名同學一起來到了中國上海。原本他只想在這裡待一年,等到取得試驗結果就回到自己的祖國。
  • 迢迢千萬裡,祖國近咫尺——在馬中國留學生給祖國的信
    這是一封來自馬來西亞世紀大學中國留學生寫給祖國的「情書」小時候在國內交通和網絡還不發達的時候,有人說過,「這世界上似乎只有兩個國家,一個中國,一個外國。中國閉塞、貧窮、落後,外國發達、富裕、自由。」曾幾何時,我也羨慕過網絡上的那個「外國」。
  • 他是川人的恥辱:主動加入日本籍改名石平太郎,揚言後悔生在中國
    他從小生長在中國,父母都是中國人,接受的是中國的教育,還是北大培養出來的高等生。祖國培養了他,按理說也是到了他該回報祖國的時候了。可他倒好,不思回報也就算了,反而還反咬一口,不僅加入了日本國籍,還公開發表各種言論抨擊和詆毀自己的母國,成為一隻忘恩負義的白眼狼。
  • 陳岱孫:26歲成哈佛博士,28歲成清華院長,一生只做一件事
    也就是說,人的一生很難只做一件事。縱觀中國幾千年歷史,只有此人真正做到一生只做一件事。他是陳岱孫,26歲成為哈佛博士,28歲成為清華院長。那麼,陳岱孫是如何做到一生只做一件事情的?關於陳岱孫還有哪些傳奇故事?其實,關於陳岱孫所有的事情還要從他出生說起,在陳岱孫出生的那一刻起,也就決定著他將來的與眾不同。
  • 他放棄美國國籍,回歸中國!在清華大學傾盡心血為祖國培育人才
    他們在年輕時離開還不強大祖國到海外求學做研究,學有所成後回國,幫助祖國建設科學界、培養新的人才。姚期智一如他的前輩,外出求學,潛心研究,後辭去麻省理工等名校的終身教授職位,回國報效國家,改回中國國籍。身披這等榮光,早已取得美國國籍的姚期智大可在美國繼續科研事業。這裡有他的同窗、師長、水平相當的對手和他近四十年的生活經歷。一個人的一生能能有幾個四十年,當你將半個人生都交給一個國家,哪怕是自言是這國家的人也是足夠的了。
  • 中國科研界「神仙眷侶」,國家公派赴美留學,夫妻雙雙加入美國籍
    中國科研界「神仙眷侶」,國家公派赴美留學,夫妻雙雙加入美國籍看金庸武俠時,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愛情,就是楊過和小龍女,一對超然於世外的神仙眷侶,是讓所有人都羨慕的愛情。其實在中國科研界,也有這樣一對神仙眷侶,兩人考入同一所大學,結為伉儷,又一起通過考試出國留學,後來成為各自領域頂級的科學家。可惜的是,最後夫妻雙雙加入美國籍。話不多說,今天要聊的就是武大校史上一段奇妙的愛情故事,主人公分別是董欣年與王小凡。浪漫的校園愛情董欣年,1959年出生,武漢本地人。
  • 「寧波歷史人文科普」金雅妹:中國第一個女留學生
    金雅妹是最早去國外大學深造且第一個獲得大學畢業證書的中國女留學生,學成歸國後對我國醫學事業的發展曾作出不少貢獻。  我國近代女留學生,若論政府選派官費留學的,則最早是在1905年(清光緒三十一年)。當年湖南省派女生20名赴日本習速成師範。
  • 那個為加入美國國籍,不惜詆毀祖國的留美博士,如今終於得到報應
    但是也有一小批人,當時國家花錢培養他們出國留學,但是最終他們竟選擇留在國外,甚至製造洲際飛彈威脅祖國,他就是林燁,梁思禮的同窗好友。然而,即使在現在國家發展繁榮,仍然有一些崇洋媚外的人,他們屢屢在社交媒體上詆毀祖國,有的甚至放棄中國籍,加入外國國家。今天我要跟大家講的是趙潘書,他為了加入美國國籍,放棄中國籍,甚至加入美國軍隊,如今卻自食惡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