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閎
所謂科教興國,任何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繁榮昌盛,都離不開教育和人才。如果將時光倒回至近200年前,在那個尚不知「大學」為何物的時代,有一個年輕人,勇敢地做了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他走出國門赴美留學。這個不經意的決定,帶給他的不僅是全新的生活體驗與廣闊天地,還有沉甸甸的責任,他將要破除重重阻礙,將中國領往現代化的道路上去。這個人便是中國第一位留學生容閎。
一、耶魯大學裡的中國面孔
1828年,容閎降生在廣東香山縣一戶農家。此時的清朝已經在近代的大門口了,廣東廣州早已成為清政府與西方人貿易來往的「唯一」口岸,而澳門也早已被葡萄牙人所佔領,因此聚集了大量的西方商人與傳教士,而這也為容閎日後出國提供了機會。
在容閎的童年時代,西方傳教士還沒有獲得在中國合法傳教的權力,他們只得在澳門、廣州等沿海地區秘密傳教,並在澳門設立免費的教會學校。但凡家裡經濟條件允許,是沒有人願意把孩子送到這種不正規的教會學校裡去的,所以教會學校就打出「免費」的金字招牌,吸引窮苦人家的子弟前來學習。家庭貧困的容閎沒錢念私塾,只得前往澳門的教會學校就讀,而這個選擇將會改變容閎的一生和近代中國的面貌。
澳門是當時傳教士傳教的主陣地
1846年,容閎就讀的學校已經由澳門遷往香港,校長勃朗夫婦因病返美,在回國前他們打算帶幾個中國孩子前往美國接受教育,而容閎便是提出申請的孩子之一。此時出國對於中國人來說,無異於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除了因生計被迫下南洋的人之外,還沒有人去過西方。容閎的母親忍痛與容閎分開,目送他前往一個完全陌生的彼岸世界。
到達美國之後,容閎經過刻苦努力順利考入美國頂級學府耶魯大學。不同於美國本土的學生,容閎面臨的不僅僅是語言問題,還有大量的在美國學生看來是常識的自然人文知識需要他去補習。
耶魯大學:世界頂尖大學之一
在耶魯大學,容閎原本可以公費留學,但是他拒絕了,因為一旦接受官方資助,就必須在畢業後當傳教士。雖然他也是基督徒,但他覺得貧窮不是放棄自由的理由。所以,他在學校裡「勤工儉學」以賺取讀書的學費和生活費,忙碌的生活使他「讀書恆至半夜,日間亦無餘晷為遊戲運動」。經歷過種種磨難,容閎在耶魯大放光彩,他曾兩次擊敗美國學生奪得英文論文大賽冠軍。要知道,當時耶魯大學有500名學生,而容閎是唯一的華人。
1854年,容閎自耶魯畢業,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留美學生。容閎在耶魯時加入了美國國籍。我們今天對加入外國國籍的同胞的感情極其複雜,但在中國近現代歷史上,在中國爭取民族獨立和國家富強的道路上,這些人卻是極其愛國的。容閎即如此。
二、亦中亦西的容閎,中國近代化的推動者
畢業後的容閎,面臨著關乎自身前途的擇業選擇。他說:「予既受此文明之教育,則當使後予之人,亦享此同等之利益。」他希望他的同胞也能像他一樣,到西方接受高等教育,為了這個心願,他毅然決然地選擇回國。
此時的清政府正面臨著立國以來最為「兇殘」的敵人即太平天國,而太平天國的迅猛發展也讓容閎產生了一些新的想法。接受了美國「自由、平等」教育的容閎在歸國前就已經對祖國即清政府失望透頂,而表面上以「基督神學」為立國基礎的太平天國對容閎來說是一個充滿魅力的國度。況且,他和洪秀全、洪仁玕等天國領袖,還是廣東老鄉。
1860年,容閎在親赴天京後,很快便放棄了支持太平天國的想法,他發現太平天國所信奉的思想根本不是正宗的基督教,洪秀全也並不是一個可以信賴的領袖,既然不打算為天國「效力」,那麼可供他選擇的路就只剩一條:幫助清政府走向現代化。
太平天國
1860—1890年代被譽為中國的洋務自強時代,誕生於「舊時代」的中國士大夫,如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等人,不再以「中學」為救國的唯一途徑,強大的西方軍工科技與經商理念在中國得以引進和實踐,而容閎就在這場自強運動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1863年,容閎前往安慶拜謁曾國藩,並受曾國藩委派赴美購買江南製造總局所用的機器,自此容閎正式與曾國藩等洋務大臣一道,著手推動清朝的自強與變革。後來容閎被曾國藩舉薦成為江蘇巡撫丁日昌的部下,在任期間容閎翻譯了大量的西方自然科學書籍,並著手推動中國歷史上第一批學生赴美留學,即晚清的「留美幼童」計劃。
第一批留美幼童(前排左二是詹天佑)
留美幼童計劃在中國近代歷史上是一件劃時代的大事,幼童們從美國帶回了新思想、新技術、新觀念,為行將就木的東方大國注入了活力。中國近代史上的標誌性事件和運動,如洋務運動、中法戰爭、維新變法、辛亥革命、建立民國等等,都有留美幼童拼搏的身影。他們的身上承載著中華強國的大夢。
三、維新、革命,容閎的晚年生涯
1875年,容閎跟隨留美幼童一同前往美國,出任幼童出洋肄業局副委員,負責對留美學生的管理,但出於種種原因,留美幼童計劃半道夭折,120名幼童被提前召回國,只有詹天佑等極少數學生學成學業畢業歸國。
留美幼童計劃對於容閎,就像北洋水師對於李鴻章一樣,都凝聚著他們畢生的心血。留美幼童計劃的夭折,讓容閎對洋務派大失所望,並決定暫居美國。所幸,這批留美幼童,在中國現代化蛻變中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容閎在美國的寓所
甲午中日戰爭後,容閎在對祖國萬分擔憂的狀況下回國,並投身於維新運動當中。但由於在運動中的種種鬥爭問題,容閎的建議並未得到清政府的回應。百日維新之後,容閎也被列為「變法的不法分子」,而不得不逃離北京,南下上海租界暫避風頭。
此後容閎趕往美國,多次投身於孫中山發動的革命運動。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後,容閎連寫三封信與孫中山,想要為國家的發展出謀劃策,孫中山也向容閎發出邀請,但此時的容閎已經80多歲且身患重病,1912年4月21日,容閎病逝於美國,結束了傳奇而壯烈的一生。
孫中山先生
文史君說
教育關乎國家的根本與未來,要想使國家富強,必須培養出大量優秀的人才。毫無疑問,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留學歸來的人,容閎是中國教育史上十分關鍵的人物。歸國後的容閎與不同的派別合作,先是洪秀全的太平天國,繼而是李鴻章領銜的洋務運動,再是康梁為核心的資產階級維新派,最後是孫中山領導的資產階級革命派,在這一次又一次看似毫無立場和原則的選擇背後,是容閎感人的愛國心和強國夢。
參考文獻
張瑞安:《容閎:中國近代留學教育的先行者》,《文史月刊》2016年第4期。
劉曉琴:《容閎與耶魯大學再研究》,《廣東社會科學》2019年第3期。
葉克飛:《先醒來的人:近代中國第一批留學生》,浙江大學出版社2017年版。
(作者:浩然文史·劉越)
本文為文史科普自媒體浩然文史原創作品,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註明外均來自網絡搜索,如有侵權煩請聯繫作者刪除,謝謝!
我們會每天為大家奉上精彩的歷史文章,懇請各位讀者朋友關注我們的帳號!您的點讚、轉發、評論,這是對我們最好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