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玩了7年樂高,參賽後才發現踩了個大坑 | 反思篇

2020-12-12 理想學習

這是今年國際FLL比賽中的一個小任務——「逃逸速度」(總主題是:進入太空)。功能看起來挺簡單,但我知道,孩子們能自己折騰出來,已經很不容易了。實際上我們在陪逃逃玩樂高、學樂高這條路上走了很長一截彎路,可以說現在也都還在「糾錯改正「進行時。

和絕大多數孩子一樣,逃逃也是從很早,大概3、4歲左右就開始接觸樂高,買過的套裝不計其數,有次整理收拾時嚇我一跳,拆散的配件都可以堆半個房間了:

這還只是其中一部分~

後來長大些上過樂高班,經常搭出來的東西也挺像模像樣。於是我們自信滿滿地認為他Ready了,去年就鼓勵他和幾位小夥伴組了一個樂高機器人隊,準備參賽FLL(First Lego League,第一樂高聯盟比賽)。

先科普一下FLL,這是一個針對9~14歲孩子團隊合作的全球性競賽,主要考察3個項目,機器人比賽是其中之一。項目要求使用樂高組件製作出機器人,並完成若干個指定任務。這是最低級別的機器人比賽,面向的孩子年齡最小,往上還有FTC(First Tech Challenge科技挑戰賽)和FRC(First Robotics Competition機器人挑戰賽)。近幾年樂高機器人比賽在美國特別火,尤其如果能在最高的級別FRC中拿獎的話,別說申請大學有一定優勢,說不準還會直接收到某些頂級科技公司的offer。

OK,這些都是美好的願望了,咱們說回現實。

話說逃逃他們這支樂高機器人隊一開始摩拳擦掌鬥志昂揚,但很快就發現,困難比想像中大很多。團隊裡幾位孩子都和逃逃類似,有多年玩樂高的經驗,但是整起機器人都不太靈光,想法很多,動作也利索,但常常做出的東西和目標相去甚遠。而且,陪孩子時間相對較多的媽媽們也不太搞得定,我自認為理工科還算強,但面對著一堆梁、栓、齒輪、馬達啥的,關鍵還沒什麼可參考的資料,也有點兒抓瞎,所以輔導的重擔全落在逃爸還有另一位孩子的爸爸身上。

很長一段時間進展都非常緩慢,而且漸漸地孩子們對家長還有了依賴性。印象最深的一次是逃逃實現了一個功能,但不穩定,10次裡可能有2~3次的失敗機率,因此擋住了整個團隊的進展。他自己整了很久沒搞定就索性丟給爸爸。逃爸那天把他做的東西全拆了,一個一個配件地排除檢查,最後發現是有個齒輪用錯了,修好時已是三更半夜~於是憤憤然對我說「唉,你娃不行啊!」(這點我估計大家肯定有共鳴,得獎爭氣的時候是「我娃」, 淘氣惹禍不靠譜的時候就肯定是「你娃「了~)

我們認真地反思了很久,覺得娃還是個聰明認真的娃,但缺乏了基本功訓練。他之前玩的多的是磚塊積木,而樂高機器人中用的很多有關機械部件、動力原理的東西他還不夠熟悉和熟練,搭建常常是憑感覺靠運氣,所以難度大,出錯率也高。而且我們還發現,之前在樂高班裡做的東西,不少核心部分只是一步一步地跟著照貓畫虎,或者是輔導老師幫忙完成的,全拆了讓逃逃自己獨立重整一遍的話,也未必完全搞得定。團隊裡的幾位孩子都有類似情況。

想清楚這些我們的心態也就放輕鬆了,比賽還會繼續參加,但不會只盯著比賽,更多的是回頭去幫孩子們系統地補基本功。我也是從那時才真正地Get到,其實學樂高跟其他學科一樣,也是需要基礎知識累積的,就像要想解數學應用題,就得老老實實先學好四則運算,想寫好作文,起碼能把句子寫通順一樣。

要系統學習,肯定就得找一套靠譜的教材。我們用的是五十川芳仁的《樂高動力組創意搭建指南》。這套書最早是國內的合作夥伴雷諾實驗室推薦給我的,他們還專門為這套書定製了配套的樂高積木組件。不過當時我嫌配件太大一箱,運到美國勞民傷財,於是在美亞上下單了教材,想著配件自己在網上找就好。不找不知道,麻煩不說,價格高也不說,問題還找不齊,教材中的很多東西搭不出來,所以後來又輾轉周折地海運了配套的積木組件過來。

逃逃最近一直用這套教材來做練習,所以下面我會借用其中的一些例子來講講該怎麼幫助孩子打好樂高機械搭建的基本功(以下例子中使用的積木有些混搭,大部分是這套教材的配套積木,小部分是我家原有的其他樂高積木,因為可以兼容匹配,逃逃把它們混在一起,我也懶得分了,反正都是通用的)。

首先,就像數學我們會先教娃數數、再教十以內的加法、減法一樣,學樂高也得遵循正確的學習順序,教材的好處是把一個個知識點按順序幫我們分解、編排好,而且是一個完整的體系。比如講機械結構時,從最簡單的齒輪傳動、旋轉角度開始,再講到複雜的射擊、自動門、繪圖儀設計等等,因為後者的搭建會用到前者的知識:

每步的難度遞增一點點,只要挨著一項一項地實踐、理解和掌握,孩子的進步是看得見的。

更重要的是,知識點分解後難度降低了,像逃逃這麼大的孩子(10歲)可以自己照書學,小一點兒的孩子家長對著教材也完全可以輔導,媽媽就能搞定,不一定非要有個理工爸坐鎮。

系統的學習主要分這三步進行:

01 熟悉動力機械搭建的各種組件

逃逃玩過的樂高積木不少,為什麼上了機器人之後困難重重?原因是從套裝的樂高磚塊積木到機器人,中間有個很大的坎,就是動力機械搭建,它們能讓積木動起來,對孩子很有吸引力,但正因如此,難度也大大增加了。

磚塊積木的變化很少,它們的不同在於大小、形狀、顏色,比如我們家裡很多都是這種:

而動力機械搭建的器件種類特別多,有輪子、齒輪、梁、栓、馬達、控制器等等,每一種器件的功能都不一樣,甚至同一種器件中也有很多細分。

就拿以最常用的兩個單位長度的連接件為例,長度一般模樣類似, 為什麼會有不同的顏色,僅僅是為了讓做出的東西更多彩嗎?

不是的,不同的顏色後面是不同的功能,它們分別適用於不同的場景。

首先連接頭就有好幾種:有完全沒摩擦的,連接後兩端可以靈活轉動,假如要連接一些隨時需要活動的部件,比如風車、風扇葉子等就得用上;有的有一定摩擦,連接後還可以動,但是需要施加外力來驅動,比如機器人的手臂關節;有的是直接卡死,連接後完全不能動,比如用來固定方向就很合適。

不同顏色的連接件就是不同連接頭的搭配,比如上圖從左到右依次是:

灰色: 圓口沒摩擦

黑色 :圓口有摩擦

黃色 :一頭十字卡死一頭無摩擦

藍色 :一頭十字卡死一頭有摩擦

紅色 :兩頭十字卡死

孩子在搭建之前,就得非常熟悉這些器件的功能。就像一位熟練的修理工得清晰地知道他工具箱裡每一件物品的功能特點一樣,孩子知道他手中有什麼「武器」,這些「武器」能幹什麼,才知道用它們能做出怎樣的擴展,搭建時也才能輕鬆準確地找到他所需要的。如果一開始上來就想著完成功能,逮到什麼器件用什麼,儘管有時繞個彎也能實現,但很可能是比較複雜繁瑣的方法,而且往往會埋下一些暫時看不到的隱患,後面測試途中又得推翻重來。

所以,當孩子拿到一大堆機械組件時,不著急出大作品,先熟悉各個器件的功能是關鍵。怎麼熟悉?光看嗎?當然仔細觀察比較是第一步,可更重要的,是在練習搭建各種功能單元中加深印象,學會靈活運用。

02 練習搭建各種功能單元

任何一個複雜的功能都是由簡單的小功能單元組成的。所以,練習各種小功能單元的搭建非常重要。比如我們來看下面這個很簡單的小東西:

最下面紅色的馬達轉速是恆定的,把槓往上推,是小齒輪帶動大齒輪,力量大,但速度慢;

放下來,是大齒輪帶動小齒輪,力量小,但速度快;

這東西有啥用?其實它就是個最最簡單的變速箱,咱們汽車裡的變速箱就用到同樣原理。開過手動擋的同學肯定知道,起步時候掛低擋,這樣速度慢但是力量大,能讓車跑動起來;速度起來以後換高檔,這時因為有慣性在不用很大的力量,但需要維持較高的速度。而有了變速箱,才能靈活做這些轉換。

上面的例子太簡單,如果要搭個汽車,肯定得更複雜的變速箱才行。來,咱們順著教材看個稍微複雜一點點的,這個就有三檔:最上面1擋,速度慢力量大;最下面是2擋,速度快力量小;而中間一擋沒有齒輪帶動,不會轉,相當於空檔:

搞定上面兩個之後,循序漸進地,來上個更複雜的,這個就跟真實汽車裡的變速箱更類似了:

就是這樣,教材帶著孩子一步一步從簡單到複雜,循序漸進地練習每一個功能單元。

對了,逃逃用的這套《樂高動力組創意搭建指南》還有個非常好的特點。和咱們以前給孩子買的樂高套裝拼搭說明書不同,它上面並沒有一步一步的詳細步驟。而是列出了所需材料的清單,然後給出成品的正面、側面、俯視、還有特寫的細節圖等等,這使得孩子在搭建途中必須得專注力高度在線,仔細觀察,認真思考:

這就是為什麼我感覺逃逃最近進步挺快的原因。以前拼套裝,需要的是認真和耐心,無論多複雜的作品,只要嚴格遵循步驟,肯定是沒問題的。而這個不一樣,孩子搭建時就得一直思考,為什麼要用這種器件而不是別的,該先拼哪裡,後拼哪裡,比如上面這個變速箱,就得由裡到外,一點一點地拼出來。

你可能會問,練習這些功能有什麼用呢?如果不搭汽車,變速箱也用不上吧?

不是的。教材中選出的都是最典型,也用得最多的功能單元。就比如變速箱,幾乎每次搭建機器人任務時都需要用到。文章一開頭逃逃得瑟的那個例子,其實就用到變速箱原理,把很重的大輪胎舉上去的時候,需要力量但不在乎速度;而當把輪胎砸下去讓小汽車獲得高速彈跳力,最需要的是下落的速度。有了變速箱,用低檔把輪子舉起來,用高檔把輪胎送下去,就是一種很好的解決方案。

03 在練習小功能單元中獲得更多

在孩子練習了一段時間的基礎功能後,可以鼓勵他在教材的基礎上做些小改進,哪怕只是一點點。

比如逃逃搭了教材中的一個功能單元「尺蠖運動」,一開始他不認識「蠖」這個字,覺得很有意思,想搭出來看看是什麼東東(其實我也不認識,查了字典是念huo,第四聲,就是一種一拱一拱地往前爬的蟲子):

逃逃當時完全按照教材搭好之後,發現它往前「爬」的時候前輪不會回滾,穩穩噹噹,但後輪會回滾一點點。這就帶來了一些限制,如果在非常光滑,或者坡度很大的表面,蟲子就爬得很吃力。我鼓勵逃逃想辦法改進一下,讓它的後輪也完全不回滾,後來他果真就在其他例子裡受到啟發,找到辦法,通過重新安裝一個合適角度的防回輪樁,解決了這個問題。

現在這條「蟲子」的後輪也不會回滾了,在我家廚房很光滑的操作臺上也「爬」得飛快!

一直很喜歡雨果獎得主郝景芳老師的一句話「真正的創造力是在豐富知識基礎上的靈活思維,肚子裡沒貨,創意也只是胡思亂想。創造力是知識峰頂的一抹白雪,晶亮靠白雪,高度靠山峰。」玩樂高也是一樣的,有足夠的積累,熟能生巧的基礎上每次多想一點點,改進一點點,就挺好。當孩子有了很多的積累,想得更多一點,就是他發揮想像力和創造力的時候了。

在樂高這條路上我們走過不少彎路,從花了很多錢買了很多樂高,報了班,貿貿然參賽,到現在又回頭腳踏實地系統學習,總結一下,我覺得主要有幾點特別需要注意:

1、從磚塊積木到機器人,中間有個很大的坎,就是動力機械組的搭建,孩子可能玩過很多套裝,可到了搭建機器人,要完成某個特定功能時,還是會抓瞎;

2、從玩具到解決具體問題,中間也有個坎。孩子都很有想像力,給他一堆零件,說不定很快就能拼出個像樣的作品。不過同樣地,拼出東西容易,但要完成一個指定的任務,要細摳某個特定的角度、方向、合適的速度、力量以及穩定性時,就不一定是那麼回事了;

3、一定,一定要重視基本功訓練!即使報了樂高班,但上課時間畢竟有限,而且有些機構為了家長的滿意度,可能會幫助孩子迅速搭出很多炫酷的作品,而忽略紮實的基本功練習;與其這樣,不如自己買套教材在家陪娃慢慢練。內功很重要,就像好的鋼琴老師可能教了很長一段時間,家長也未必能聽到一首悅耳的曲子,但孩子的手型固定了,識譜快了,音階也彈得順暢了,這些不太容易被看見的東西,卻是最有價值的。

估計現在已經沒有哪位適齡孩子不在玩樂高了,它的確很培養綜合能力,而且目前無論是國際還是國內,都特別重視這塊,北上廣地區越來越多學校已經把機器人納入小升初科技特長生、自主招生項中, 甚至部分小學還把搭建樂高作為幼升小面試考核內容,大有代替「奧數」的趨勢。

不過這也是很多家長不太熟悉的領域,而且學樂高也真心不便宜。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些我們曾走過的彎路和心得,希望對各位有用。雖說人生沒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數,但娃和我們自己的時間、精力和金錢都有限,不必要的彎路和坑,還是少走少踩為妙吧~

相關焦點

  • 沒出息的人,都踩了這三個大坑
    經過思考,得出了以下結論:若是一個人沒出息,那必然是踩了這樣三個大坑。大坑一:自暴自棄,半途而廢朋友和我說,他表弟年過30,沒有固定工作,一直在啃老。每次他看到花白頭髮的姨媽忙裡忙外做飯,而表弟卻蹺著二郎腿,躺在床上玩遊戲,他打心眼裡就憤憤不平。姨媽家裡經濟情況不算好,但是好歹供表弟中專上學,希望他畢業後能找一份穩定工作。
  • 聽過來人一句勸:千萬別給孩子買樂高!千萬!!
    我甚至覺得,就算把家裡所有的玩具都扔掉,只留樂高也是可行的。可是3年後的今天,如果有人打算培養孩子的樂高愛好,我的建議一定是:三思!請您一定要三思啊!!,他們收著收著,就會大叫一聲,啊,這塊我終於找到了,然後就忘了收拾的事情,繼續開心的玩了起來……我能怎麼辦,老母親為了腳丫子不殘廢,只好像個推土機一樣,譁啦譁啦的迅速把樂高幫他們撿完,省著夜長夢多,然後收完一箱樂高之後手的感覺就是這樣的:
  • 機構的樂高課到底是個啥?價值上萬的樂高官方課程免費給你
    ,這篇良心科普和建議必須看!--拓展 四個部分組成。,樂高拼搭將這些場景展現出來,娃更容易去理解。 聯繫--建構--反思--拓展 四個部分是怎麼展開的,也就能明白自己在家拼和在機構學的區別了。,在樂高早期教育中,機構裡,思路的引導,反思拓展佔據了課程的重點,拼搭只是一部分。
  • 超有趣的樂高帶娃一起嗨玩~
    ️最近天氣特別棒,很適合帶娃出來玩耍一下。這家「KIDSLAND(北京藍色港灣店)」有特別多好玩的樂高玩具,小朋友玩的很開心!地址:距地鐵14號線棗營站 A 西北口步行870m特色:1️⃣試玩桌:在這裡小朋友們可以體驗到樂高遊戲,而且還有各種好玩的遊戲,可以開發寶寶的智力!展櫃:在這裡有很多的玩具,包括車模、人物玩具等。
  • 金凌虹:英語小神童的「BOST」獲客法,以及我踩過的「三個大坑」
    金凌虹:英語小神童的「BOST」獲客法,以及我踩過的「三個大坑」 2018-10-27 13:18
  • 機構的樂高課到底是個啥?價值上萬的樂高官方課程免費給你!
    關於編程機構和編程啟蒙,之前和果果計算機專業的小姨交流後,我們分享了編程機構爆雷後,這篇良心科普和建議必須看!最近,群裡好多家長問樂高課,於是,我又騷擾起了果果小姨~樂高低齡課在學啥?每個課時,主要由聯繫--建構--反思--拓展 四個部分組成。
  • 樂高、機器人、少兒編程,區分清楚了,才知道學什麼,怎麼學!
    其實在美國,這個趨勢早幾年就有苗頭了。比如,樂高機器人,不但學校裡有俱樂部,家長也會自發地帶娃組隊學。每年的機器人比賽,更是熱鬧非凡。(圖片來源於網絡)總之,這些東西未來是需要的,前景是美好的,孩子是應該學習的。但是,怎麼開始?
  • 跟從業13年的老師學習搭樂高!(挑選、陪玩、報班技巧!乾貨篇)
    是陪玩還是讓孩子自己玩?老父老母薅光頭髮,也不知道該怎麼陪玩,咋整?別急別急,好巧不巧,隊友劉先生玩樂高已有13年+,也算是資深。我犧牲了一頓火鍋,終於套出了大家想要的答案!樂高每年要為他們的玩具汽車製造四億個輪胎,是世界上最大的輪胎生產商。每秒鐘有7套樂高玩具售出!7套!
  • 多圖深扒 | 細數4歲娃玩過的樂高得寶套系
    在玩樂高最初的幾個月裡,都是這樣的狀態,非常自然的享受樂高帶來的樂趣。打著字的清晨,我想起了那些溫暖的日子,感謝樂高。 細數我女兒玩過的樂高得寶套裝。這個小船的套裝是我經常拿來做洗澡玩具的,整個套裝都是異型件,搭配其他樂高可以玩出很多精彩。
  • 帥到炸裂,樂高玩具機械組城市組的大坑該怎麼跳?
    這款高速賽車-旋風衝擊的引擎採用了回力引擎設計,即通過手壓車後拉時車後胎與地面間因擦向回力齒輪做功,而後再通過軸承轉化為功能進而使賽車向前奔馳。不僅如此,這款賽車還可以與同系列的 42073 高速塞車-火力猛攻組合成合體形態,玩起來更有趣。
  • 囟門=命門,護理的3大坑,踩了會出大事
    科大大先科普下囟門閉合的時間:前囟門:從寶寶5個月開始關閉,一般在2歲前關閉,大部分在1歲到1歲半之間關閉。後囟門:一般在出生後2~3個月就會閉合,最晚4個月閉合。娃的囟門閉合時間差異性非常大,早點晚點不用太擔心。
  • 買了樂高不會玩?樂高教育官網這個寶藏我帶你一起挖寶
    用「樂高」兩個字,在搜尋引擎或者公眾號文章裡面一搜,就可以搜出很多很多很多的文章,那這些文章大多圍繞著對樂高這個體系的觀念理念以及做法、玩法的個人分享
  • 娃的第一套樂高怎麼買?怎麼用一套樂高玩出十套的錢?
    年底了,樂高又陸續揭曉了不少2018年新品,大家的錢包又要為這些新品空個幾回。別急,今天給大家來一篇指南,說一說樂高到底怎樣買,經典款、新款如何選。讓媽媽們花最少的錢,給寶貝最好玩、最益智的玩具體驗。小顆粒的玩法要根據每個寶寶的具體情況而定,有的寶寶在學齡前就非常擅長精細的組合,也有很強的專注力;有的寶寶更偏向於循序漸進,7、8歲甚至再大一點,才能更好地享受小顆粒組合帶來的樂趣。
  • 樂高玩出大不同,俄羅斯拼圖練反應!
    樂高玩出大不同,俄羅斯拼圖練反應! QUWAN 趣玩課堂——樂高篇
  • 繪本的5個坑千萬不要踩!
    未剁手的媽媽們還沉浸在給娃買買買的滿足中,但只為娃買衣服、玩具似乎始終沒擺脫「敗家娘們」的稱號,而買繪本似乎戴上了「教育」的帽子,可以把買買買包裝得理所當然,有些失控的媽媽買繪本甚至到了瘋狂的地步。所以今天就為寶媽降溫冷靜:繪本的5個大坑千萬不要踩!要是踩了趕緊爬上來!
  • 這樣玩樂高還能幫助孩子學習數學!後悔知道得太晚了
    所以在娃小時候我們就要開始培養他們對數學知識的興趣。想要娃對數學感興趣,最直接的辦法就是帶他們看到學習數學中有趣的一面,體驗到學習數學的快樂,發現數學之美。相信寶爸寶媽們都知道,孩子最喜歡的做的事情就是——玩遊戲!愛遊戲是孩子的天性,為啥不能讓孩子在玩遊戲的過程中學習數學知識呢?要知道,遊戲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
  • 放棄數百萬年薪,玩了12年樂高,終於成為樂高認證職業玩家
    於是他決定用樂高,自己做一條真狗大小尺寸的樂高狗狗。。是不是惟妙惟肖,很早就可以看出Nathan的天賦。這是他第一次發現...原來樂高可以不用照著說明書做,自己想做成什麼樣子,就可以做出什麼樣子!於是他就這樣開始玩樂高...然後他大學畢業了
  • 8個玩法讓它成為娃學數學、物理,背古詩的神器丨歪果玩學
    (不過,自從開始用自己的錢買之後,樂樂收斂了很多)很多家長提到樂高,無奈之餘估計也很心痛。畢竟一套下來,價格不菲,而娃玩了一段時間後就把它們晾一邊了。今天,才老師就專治大家的「心痛」來了,哈哈~給大家介紹8個樂高遊戲,讓你家的樂高煥發新生命,讓娃從中學物理,學數學、英語,背古詩詞,還有培養觀察能力、手眼協調能力等等等等!
  • 2019年名古屋之遊玩篇樂高樂園
    名古屋出名的兩大親子遊景點:一是樂高樂園,二是水族館。想來聖亞老虎灘都逛膩了,水族館就被pass了。樂高樂園成為首選,其他景點看時間隨機再定。第一站:Nagoya Legoland日本名古屋樂高樂園建成於2017年4月1日,是全球第八、亞洲第二個樂高樂園。
  • 做自媒體,應該避免踩這3大坑,你知道嗎
    今天我們就來說說很多人做自媒體經常踩的三大坑。希望能夠對想入行的新手,有一些幫助。一、太裝做自媒體,為什麼有些人做不起來,原因就是「太裝」了。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很多人並不是真的在做自媒體,而是假裝在做自媒體。很多人看到別人通過自媒體賺到錢了,於是也蠢蠢欲動,盲目入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