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吃得飽穿得暖,每天過得很安逸而沒有教他做人的道理,「則近於禽獸」

2021-03-04 蔡禮旭老師

至樂無如讀書     至要莫若教子


恭摘自《朱子治家格言》學習分享(第五集)

蔡禮旭老師  2013/4/8

馬來西亞中華文化教育中心 

檔名:07-049-005

 

 

【子孫雖愚。經書不可不讀。】

 

我們子孫程度那怕比較愚鈍一點,但是經書不可以不讀。在《了凡四訓》當中,有提到行善當中要「護持正法」,經典就是正法。《了凡四訓》裡說到,「法者,萬世生靈之眼目也」。就是經典裡面這些真理就像人的眼睛一樣,能夠開他的慧眼,他才能夠分辯是非、善惡、邪正。所以這一句在我們這個時代,我們冷靜來體會一下。請問大家,現在讀到博士,懂不懂得是非善惡?不一定,他是學歷高,不代表他有智慧,不代表他明理。比方有一個現象,有提到高學歷高離婚率。離婚是不理智的,他學歷那麼高,怎麼連這麼做對自己、對後代、對家庭有什麼影響,他都分析不了?所以古代的教育跟現代有一定的差異。

 

而事實上我們整個幾千年的教育,其實是四、五千年都沒有變過。因為在堯帝的時候,這些聖王他就體恤到人心的狀況,「飽食暖衣」,一個人吃得飽穿得暖,「逸居而無教」,每天過得很安逸而沒有教他做人的道理,「則近於禽獸」,故「聖人有憂之」。

 

我們這一、兩代人福報都挺大的,你們有沒有聽過哪一家人餓死了?沒有吧,飽食。有沒有聽過哪一家人凍死了?沒有。只是聽人家都買名牌的衣服而已,沒有聽人家凍死的,「飽食暖衣」。而且下一代沒有人生目標,好像什麼事都不關他的事,家裡這些家務他也不去分擔,好像每一天就浪費生命、浪費時光。「逸居而無教」,你沒有教他做人的道理,「則近於禽獸」,因為他的目標就是欲望的滿足。現在年輕人,可能你給他多少錢,他很快就把它花掉了。有沒有?甚至於,他假如受到一些媒體這些色情的誘惑,那他可能會十幾歲就做出很多不好的行為出來。

 

這句話是四千五百年前講的,「逸居而無教,則近於禽獸」,所以不能不教育。重點是,現在這個時代,初中畢業的人可能有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甚至更高,是吧?可是不懂做人的人非常多。但是古代不識字的人都懂得做人,這個是值得我們去體會的地方。以前的人一字不識,可是他懂得做人的道理,他懂「五倫八德」。現在呢?他學歷很高,這些東西可能他都沒有觀念、沒有概念。所以古代的教育,它的內容就是教「五倫八德」,就是教「倫常」。從內容來看。

 

從目標來看,不一樣,還有它的基礎不同。古代的目標,在《朱子治家格言》就已經講得很清楚了,「讀書志在聖賢」。我們先不說我們下一代,請問諸位長輩、朋友,您這一生讀書,你從小受教育,你心裏面就清楚,我讀書就是要做聖賢的,請舉手?好,我也不能舉手,因為我也不知道。我們這一代沒有一個人知道,下一代呢?這是一個很嚴肅的問題。怎麼會幾千年來都知道的道理,到我們這一代人全部沒有人知道?這一句經句影響了幾百年的人,「讀書志在聖賢」,可是到我們這一代,整個社會風氣,讀書志在賺錢,偏了,不知不覺就偏掉。其實應該講,讀書志在考高分,讀書志在拿學歷證書,最後再延伸到讀書志在賺錢,哪一個科系賺得錢多,我就讀哪個科系。

 

其實大家想一想,這個思想觀念有沒有偏掉了?那都是利啦!假如一個人去當老師,他想要賺大錢,他會怎麼賺?那就很麻煩,師道會被他毀掉。可是現在的人看他房子蓋大樓,又開好車,還羨慕他。那個人是在毀掉師道,我們還羨慕他。

 

剛好最近我們有一個一年共學班,這些來參加的學長們也不簡單,有的是大學老師辭掉工作,有的是公家機關的辭掉工作,就為了深入漢學,以後要弘揚漢學,我們馬來西亞成立了漢學院。聽他們分享,他們二十幾歲而已,就有好幾個就是讀書的時候,老師收人家的禮物,結果他們父母比較不懂這個規矩,就沒有送,老師對他就差別待遇。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老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假如去當老師是為了賺錢,那這個後果不堪設想。坦白講不是老師,現在各行各業……不是現在,在我那個時代,我常常就聽到長者在談,「某某人他那個孩子賺幾十萬是幹哪一行的,趕緊去讀那個科系。」已經好幾代人統統是把錢擺在前面,而不是那個行業的價值啊!你說當醫生,那是救死扶傷的價值,而不能先看到他的收入是多少。你說當律師賺得錢多,他假如看人家要離婚,統統趕緊幫人家辦離婚,那他業績很好,可是很多人他可以勸回來不用離婚的,他的心態所衍生出來的結果就絕然不同。

 

孔子講,這就是經書,「經書不可不讀」,孔子說「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君子很明白人生應該盡的道義,小人只想著怎麼多自私自利得到他的好處。我們假如讓孩子都是在追求利,請問我們家庭跟學校培養出來的是什麼人?培養出什麼人?你們說的,不是壞人,是小人。壞人是犯法,小人是會把他爸爸媽媽氣死,他也沒有犯法。他完全不念恩德,可是法律治不了他,道德才能約束得了他。

 

假如學校老師都是以賺錢為目的,這樣的老師怎麼辦?要不要氣得牙痒痒呢?不要了,人不學不知道、不知義。實實在在講,我們受師範學院的教育,在倫理道德方面、在一個老師的師德方面,涉獵也很少。都是學什麼?教學的技巧,語言教材教法、社會科教材教法,教材教法偏多。因為現在的教育裡面都是主流是科學技術、科學知識多。而我們冷靜想想,幾千年來老師教什麼?「傳道、授業、解惑」。這是我們的一些現況,我們要了解。怎麼樣把它調回到真正教育最重要的「五倫八德」,這是我們這一代人必須明白的。

 

請訪問:馬來西亞中華文化教育中心



推薦閱讀,請直接點擊藍色文字

1、教育孩子,夫妻之間要相互配合!

2、小故事大智慧:蔡禮旭老師如何教育他的小外甥

3、與一切人相處:只看對方的好處,不看對方的壞處

相關焦點

  • 聖人說:人不接受教育,則近乎禽獸!
    北宋的歐陽修出身於封建仕宦家庭,他的父親歐陽觀是一個小官,在歐陽修四歲的時候,他的父親就去世了,由於父親做官,廉潔奉公,不謀私利,而且經常以財物接濟別人,喜歡交結賓朋,他的官俸雖然不多,卻常常沒有剩餘,所以在他父親去世後,沒有家裡留下一間房,沒有留下一壟地。於是家中生活的重擔全部落在了歐陽修的母親鄭氏身上。
  • 脫貧致富了,吃得香、穿得暖、住得好、行得穩
    、穿得暖、住得好、行得穩—— 「巖飽」今朝賦新聲   在凌雲縣邏樓鎮大石山區的農村,小名叫「巖飽」的村民有很多,但你千萬別以為這是村民別出心裁、標新立異,這名字的背後是悲涼和心酸。尤其是在生活艱難、醫療水平低的年代,窮怕了的父母擔心孩子養不活,在給孩子起名時,往往會起「巖飽」之類的小名、賤名,寓意「靠吃石頭也能活下來」。從這個角度來說,這也是大石山區群眾與貧困抗爭的一個縮影。如今,在脫貧攻堅收官之際,「巖飽」們的生活狀況如何?12月16日,記者赴邏樓鎮一探究竟。
  • 想寶寶長得快又吃得飽,母乳應該這麼餵
    前面的奶營養多剛剛開始分泌的乳汁,又叫做「前奶」,雖然它看上去又清又稀,和米湯一樣,營養可是槓槓的。前奶富含水分、維生素、礦物質、蛋白質等,脂肪含量略低,寶寶喝了比較解渴。2. 後面的奶更飽肚當乳汁分泌了一段時間後,脂肪慢慢增加,顏色變白變濃,寶寶喝了容易飽肚子,這就是「後奶」了。
  • 用對「的地得」,開心你我他
    看到分不清的、地、得的文章會難受,從一句話裡一眼看到錯別字會難受,聽到別人讀錯音也會難受,和亂用標點符號的人聊天就更加難受……這次,我們就徵集了一些「文字潔癖患者」的生活日常。看到這些,有「文字潔癖」的人真的很難受
  • 立得正,行得穩,想得開,放得下,吃得飽,睡得香.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人立於世,就要各安其位,當官的守當官的規矩,小民守好小民的規矩,這個世界才有秩序可言。倘若各行其是,那就是崩壞的開始。孫武,春秋末期著名軍事家,他曾助吳王改革圖強,他冶軍以嚴明見長,吳王想實際考察他治軍的本領,就讓他訓練宮中的美女。
  • 吃得越飽,死得越早,有沒有科學依據?研究結果顯而易見
    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免費訂閱,請放心關注01太原市103歲的老人劉西亭生活十分自律,在飲食上他不管吃什麼,每餐飯只吃到七分飽,他早上會吃小半碗掛麵湯,中午吃一些易消化的麵食,晚上就煮南瓜紅薯小米粥,睡覺之前要喝2杯水,如今身體健康,沒有三高疾病。
  • 穿得好 吃得飽 35年前的事像是上輩子
    貴州省畢節市赫章縣河鎮鄉海雀村村民馬正安35年前,新華社記者劉子富在傳往北京中南海的內參裡這樣記載了馬正安家斷糧的情形:「苗族老大娘安美珍瘦得只剩下枯乾的骨架支撐著腦袋。她家4口人,丈夫、兩個兒子和她,全家終年不見食油,一年累計缺3個月的鹽,4個人只有3個碗,已經斷糧5天了。」
  • 現在的每一步走得踏實、堅定,未來才會過得更輕鬆、安逸
    現在的每一步走得踏實、努力、堅定,未來才會過得更輕鬆、愜意、安逸。安於現狀,自怨自艾不僅現在痛苦不堪,未來也只能是撲朔迷離,舉步維艱。所以,每一個當下,都要對得起自己。再苦再難,都應該對未來抱有期待。關於未來,要有勇氣,更要有志氣,只要心中有路,青山也會給你讓步。
  • 古訓:立得正,行得穩,想得開,放得下,吃得飽,睡得香!
    賣油翁的故事大家都聽說過。陳堯諮擅長射箭,在當時沒有第二個人能和他相比,他也憑著這種本領自我誇耀。他曾經在家圃裡射箭,有個賣油的老翁放下擔子,站在場邊斜著眼看著他射箭,很久也沒有離開。老翁看見他射箭十支中射中八九支,只是微微點頭。陳堯諮問老翁:「你也懂得射箭嗎?你怎麼能質疑我的射箭技術?」
  • 「田園」阿奶刻薄,爹娘幹得比牛多吃得比雞少,她要分家奔溫飽
    穿就穿了,還非得穿在受了傷的小丫頭身上,吃不飽穿不暖的是要玩我嗎?爹娘是受氣包,幹得比牛多吃得還比雞少,就這樣還免不了被刻薄的阿奶和大伯母嫌棄? 碰巧爹爹摔斷腿,果斷分家,想要不顧一家人的死活,那就看走到最後誰後悔!
  • 「吃得越飽,死得越早」是偽科學還是真靠譜?權威解答來了
    「吃什麼、怎麼吃」,一直是我們關心的問題。有句老話說:「吃得越飽,死得越早」,但也有人經常大魚大肉,卻依然非常健康,活到了九十歲。那麼,「吃得越飽,死得越早」到底靠不靠譜,怎麼吃才健康呢?最近發表在科學雜誌《nature》的最新研究給了我們答案——Nature:吃得越飽,死得越早應儘早調整飲食《Nature》子刊《Nature Metabolism》近期刊載了一篇研究。
  • 一家三口吃什麼好?教您做兩葷一素一湯,孩子吃得好,大人吃得飽
    現在很多朋友平時晚上回家的時候都不知道做什麼菜,因為家裡不止一個人,一家子都在等她做飯,因此她每天都為了這些飯菜而感到煩惱,不知道該做什麼好。其實中國美食這麼多,隨便做一做就能夠出一大桌子的菜,今天就來給大家介紹一下適合一家三口吃的飯菜。一家三口吃什麼好?
  • 人是教得好的!(七天改變您的人生)
    曾經有一個小朋友,他已經二十四、五歲了,在家裡十四年沒有跟父母親講話,住在家裡,用家裡的、吃家裡的東西,但十四年來都不講話。什麼叫不講話?「吃飯了」,這個算不算講話?不算。從來沒有傾訴自己的心,十四年不講話。而他媽媽的朋友也是我們臺南極樂寺的義工,看到這個小孩子有這樣的現象,說要不要把小朋友送來我們傳統文化講堂,看看能不能有所改變?他這個朋友的媽媽就想說反正也是這樣子,在家也是沒有話講,去就去吧!
  • 煮粥三分米,做人三分己(說得真好)
    當你懂得了這個道理,那麼也就懂得了人生的真諦。01別自視清高 俗話說得好,天外有天,人上有人。 如果一個人特別清高,不懂得謙卑,不懂得擺正自己的位置,那麼只會讓自己更加難堪。 這世上,真正厲害的人都是低調的人,都是謙卑的人,都能從自己身上發現問題的人。
  • 『五福』:不殺生得長壽,不偷盜得大富,不邪淫得清淨,不妄語得一切眾生的信任,不飲酒得的是德慧.
    我說:「法名,你是濟公,演濟公法名就叫道濟好了。」我給他皈依證上就是寫著「道濟」。我說:「你現在是真的道濟,不是假的道濟了。」道濟去演道濟。我教他:「你在演劇本裡面,一定要把正法教化眾生。」天台大師跟我們講的「百界千如」,十善五戒之人,是人間的天人,他將來的果報決定不墮三途,決定得生人天;這一生所得的是花報,長壽、大富、清淨是花報,來生的果報比這個更殊勝。果報是自己修得來的,這個道理一定要懂。
  • 吃得多餓得快?總吃不飽是胃火過旺
    核心提示:明明已經吃了很多了,可是為什麼過了一會就會餓?其實,吃得多餓得快的現象很常見,從中醫的角度說,是「胃火過旺」導致的。什麼是胃火過旺?什麼原因會導致胃火過旺?小編帶大家一一了解。   明明已經吃了很多了,可是為什麼過了一會就會餓?其實,吃得多餓得快的現象很常見,從中醫的角度說,是「胃火過旺」導致的。
  • 既要「吃得飽」 更要「吃得好」 如東深化學校食堂「提質工程」建設
    原標題:既要「吃得飽」 更要「吃得好」 如東深化學校食堂「提質工程」建設   如東縣召開學校食堂管理暨學生營養餐推進工作現場會  瞄準「師生舒心家長放心
  • 「吃得越飽,死得越早」,權威專家做過的試驗,讓吃貨看懵了
    這種說法在養生界得不到認可,甚至在還有反對的聲音,比如「吃得越飽,死得越早」」「人一生只能吃9噸食物,誰先吃完誰先走」,那麼誰說的對呢?權威專家做過實驗,給出了答案。最開始科學家準備了2組果蠅,第一組每天吃得很飽,第二組進行飲食限制,實驗表明進行飲食限制的果蠅,活得明顯比第一組要長;後來科學家又用小白鼠做實驗,結果依然是限制飲食的小老鼠壽命長,而且比不限制飲食的更健康,患病風險更低;這個時候有人提出質疑,說果蠅、小老鼠的結構跟人體相差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