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樂無如讀書 至要莫若教子
恭摘自《朱子治家格言》學習分享(第五集)
蔡禮旭老師 2013/4/8
馬來西亞中華文化教育中心
檔名:07-049-005
【子孫雖愚。經書不可不讀。】
我們子孫程度那怕比較愚鈍一點,但是經書不可以不讀。在《了凡四訓》當中,有提到行善當中要「護持正法」,經典就是正法。《了凡四訓》裡說到,「法者,萬世生靈之眼目也」。就是經典裡面這些真理就像人的眼睛一樣,能夠開他的慧眼,他才能夠分辯是非、善惡、邪正。所以這一句在我們這個時代,我們冷靜來體會一下。請問大家,現在讀到博士,懂不懂得是非善惡?不一定,他是學歷高,不代表他有智慧,不代表他明理。比方有一個現象,有提到高學歷高離婚率。離婚是不理智的,他學歷那麼高,怎麼連這麼做對自己、對後代、對家庭有什麼影響,他都分析不了?所以古代的教育跟現代有一定的差異。
而事實上我們整個幾千年的教育,其實是四、五千年都沒有變過。因為在堯帝的時候,這些聖王他就體恤到人心的狀況,「飽食暖衣」,一個人吃得飽穿得暖,「逸居而無教」,每天過得很安逸而沒有教他做人的道理,「則近於禽獸」,故「聖人有憂之」。
我們這一、兩代人福報都挺大的,你們有沒有聽過哪一家人餓死了?沒有吧,飽食。有沒有聽過哪一家人凍死了?沒有。只是聽人家都買名牌的衣服而已,沒有聽人家凍死的,「飽食暖衣」。而且下一代沒有人生目標,好像什麼事都不關他的事,家裡這些家務他也不去分擔,好像每一天就浪費生命、浪費時光。「逸居而無教」,你沒有教他做人的道理,「則近於禽獸」,因為他的目標就是欲望的滿足。現在年輕人,可能你給他多少錢,他很快就把它花掉了。有沒有?甚至於,他假如受到一些媒體這些色情的誘惑,那他可能會十幾歲就做出很多不好的行為出來。
這句話是四千五百年前講的,「逸居而無教,則近於禽獸」,所以不能不教育。重點是,現在這個時代,初中畢業的人可能有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甚至更高,是吧?可是不懂做人的人非常多。但是古代不識字的人都懂得做人,這個是值得我們去體會的地方。以前的人一字不識,可是他懂得做人的道理,他懂「五倫八德」。現在呢?他學歷很高,這些東西可能他都沒有觀念、沒有概念。所以古代的教育,它的內容就是教「五倫八德」,就是教「倫常」。從內容來看。
從目標來看,不一樣,還有它的基礎不同。古代的目標,在《朱子治家格言》就已經講得很清楚了,「讀書志在聖賢」。我們先不說我們下一代,請問諸位長輩、朋友,您這一生讀書,你從小受教育,你心裏面就清楚,我讀書就是要做聖賢的,請舉手?好,我也不能舉手,因為我也不知道。我們這一代沒有一個人知道,下一代呢?這是一個很嚴肅的問題。怎麼會幾千年來都知道的道理,到我們這一代人全部沒有人知道?這一句經句影響了幾百年的人,「讀書志在聖賢」,可是到我們這一代,整個社會風氣,讀書志在賺錢,偏了,不知不覺就偏掉。其實應該講,讀書志在考高分,讀書志在拿學歷證書,最後再延伸到讀書志在賺錢,哪一個科系賺得錢多,我就讀哪個科系。
其實大家想一想,這個思想觀念有沒有偏掉了?那都是利啦!假如一個人去當老師,他想要賺大錢,他會怎麼賺?那就很麻煩,師道會被他毀掉。可是現在的人看他房子蓋大樓,又開好車,還羨慕他。那個人是在毀掉師道,我們還羨慕他。
剛好最近我們有一個一年共學班,這些來參加的學長們也不簡單,有的是大學老師辭掉工作,有的是公家機關的辭掉工作,就為了深入漢學,以後要弘揚漢學,我們馬來西亞成立了漢學院。聽他們分享,他們二十幾歲而已,就有好幾個就是讀書的時候,老師收人家的禮物,結果他們父母比較不懂這個規矩,就沒有送,老師對他就差別待遇。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老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假如去當老師是為了賺錢,那這個後果不堪設想。坦白講不是老師,現在各行各業……不是現在,在我那個時代,我常常就聽到長者在談,「某某人他那個孩子賺幾十萬是幹哪一行的,趕緊去讀那個科系。」已經好幾代人統統是把錢擺在前面,而不是那個行業的價值啊!你說當醫生,那是救死扶傷的價值,而不能先看到他的收入是多少。你說當律師賺得錢多,他假如看人家要離婚,統統趕緊幫人家辦離婚,那他業績很好,可是很多人他可以勸回來不用離婚的,他的心態所衍生出來的結果就絕然不同。
孔子講,這就是經書,「經書不可不讀」,孔子說「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君子很明白人生應該盡的道義,小人只想著怎麼多自私自利得到他的好處。我們假如讓孩子都是在追求利,請問我們家庭跟學校培養出來的是什麼人?培養出什麼人?你們說的,不是壞人,是小人。壞人是犯法,小人是會把他爸爸媽媽氣死,他也沒有犯法。他完全不念恩德,可是法律治不了他,道德才能約束得了他。
假如學校老師都是以賺錢為目的,這樣的老師怎麼辦?要不要氣得牙痒痒呢?不要了,人不學不知道、不知義。實實在在講,我們受師範學院的教育,在倫理道德方面、在一個老師的師德方面,涉獵也很少。都是學什麼?教學的技巧,語言教材教法、社會科教材教法,教材教法偏多。因為現在的教育裡面都是主流是科學技術、科學知識多。而我們冷靜想想,幾千年來老師教什麼?「傳道、授業、解惑」。這是我們的一些現況,我們要了解。怎麼樣把它調回到真正教育最重要的「五倫八德」,這是我們這一代人必須明白的。
請訪問:馬來西亞中華文化教育中心
推薦閱讀,請直接點擊藍色文字:
1、教育孩子,夫妻之間要相互配合!
2、小故事大智慧:蔡禮旭老師如何教育他的小外甥
3、與一切人相處:只看對方的好處,不看對方的壞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