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則天,中國歷史上唯一的正統女皇帝。
武則天奪得大統時已是暮年(69歲),擺在她面前最憂心的問題,不可避免的就是皇位的傳承。她有兩種選擇,傳給兒子李顯,亦或者侄子武承嗣,這讓她難以抉擇。
武則天的寵臣狄仁傑「犯顏直諫」,給出了答案:
「姑侄之與母子孰親?陛下立子,則千秋萬歲後,配食太廟,承繼無窮;立侄,則未聞侄為天子而祔姑於廟者也。」
翻譯過來就是:姑姑和侄子親,還是母親和兒子親呢?陛下若傳位於兒子,則在千秋萬歲之後,仍能配享於太廟,享受萬世香火;若傳位於侄子,我可是沒有聽說過,有人將姑姑祭祀於家廟之中。
武則天聽了狄仁傑的話,思慮良久,最終決定復立廬陵王李顯為太子,這也就使得唐朝社稷能夠得以延續。
那麼問題來了,在位前後,「明察善斷」的武則天難道不懂得「兒子比侄子更親」的道理?
很顯然,答案是否定的。武則天從一開始實就想將皇位交還給李氏,但前提是必須護得武氏周全。若貿然復立李氏,武氏一族必會遭李氏反攻清算,因為西漢時期呂氏家族的覆滅就是前車之鑑。
所以,武則天是矛盾的,她不想武氏一族步呂氏的後塵,就會不由得流露出立武氏為太子的念頭。只是她亦清楚,若武氏當權,自己的子嗣也會沒有好下場。
最後,武則天在「納諫」復立李氏後,想到了一個不是辦法的辦法——李氏、武氏聯姻。
武則天的女兒太平公主嫁給武攸暨;太子李顯之女安樂公主先後嫁給武崇訓、武延秀;永泰郡主、新都郡主分別嫁於武延基、武延暉。與此同時,武則天還讓兒子李顯、女兒太平公主、侄子武攸暨等人向上天立誓:「李武不得互相戕害」。
不過,武則天也清楚,這所謂的「李武不得互相戕」只是包不住火的紙,隨時都會燃燒破滅,拖得一時,拖不了一世,她必須得想出一個最穩妥的辦法。
於是乎,一代女皇武則天有了人生中最大的汙點——收容男寵。公元697年,俊美男子張昌宗、張易之兄弟先後得幸於武則天,此時的武則天76歲。
這個年齡的武則天會樂於男女之事?武則天必有自己的想法,大家接著往下看。
只見,武則天異常寵幸張氏兄弟,賞賜他們無數金錢布帛的同時,還將部分權力交給他們,直接晉封他們為國公,默許他們設館攬文人,形成新的政治集團。
就這樣,年老體衰的武則天,利用張氏兄弟將本屬於李氏、武氏的權力奪了過來,把控住了朝政,牽制了李武集團。
只是,隨著權勢日漸膨脹,張氏兄弟愈發囂張跋扈,自然而然地李氏和武氏也愈發不滿。
之後,便發生了一起見證武則天殘酷手段的事件。
太子李顯的兒子李重潤,女兒永泰郡主和魏王武延基密謀反對二張專政,結果此事洩露,被武則天下令全部處死。按理說,李重潤、永泰郡主、武延基是她的親孫子(女)和親侄孫,然而武則天就是這樣「無情」。
那麼,倘若武則天真的這麼無情,又何必擔心武氏一族和自己子嗣的結局呢?
只能說李重潤他們破壞了武則天的計劃,不得已只能殺之以儆效尤。作為一個政治家,武則天首先得把控住自己的權力,才能實行自己的計劃。
此時,武則天的計劃其實也已基本明朗。她假借收容男寵之名,為李氏、武氏製造出一個共同的敵人,進而促進李武兩方聯合。
在張氏兄弟威脅到兩家的利益時,李武集團內部的矛盾必定會暫時調和,重新分割權力,在實現新平衡後一致對外,將槍口轉向轉向張氏兄弟。
另外,張氏兄弟的崛起太過荒唐,朝堂上下也必然對其充滿非議與敵視,大臣們會暫時放下對武氏集團的仇視,與李武站到同一陣線,一起對抗張氏兄弟。
最後,武則天部署的「大結局」來臨了。705年,這正是張氏兄弟登上歷史舞臺的8年後,張柬之等人發動神龍政變,誅殺了張氏兄弟被誅殺,武則天也被趕下臺,李顯復立為皇帝。
實際上,張柬之等人的政變之所以能夠成功,正是李武集團合作的成果,背後離不開李顯、武三思等人的默許和幫助,或許李顯復立也是兩方妥協的結果。
所以,在李顯復位後,張柬之納諫稱:「呂祿、呂產尚在」,暗示李顯誅殺武三思等人時,李顯無視之,反而將他們委以重任。
到了這一刻,武則天也許死的可以含笑九泉了(神龍政變同年武則天崩逝)。因為在她的部署下,她所倡導的「李武聯合」成功了,她死後武氏仍能獲得權力,避免呂氏一族的悲劇。
武則天利用張氏兄弟布局8年,用兩個男寵的死亡,成功換取李武聯合,真不愧為中國唯一的女皇帝,高手。
——這是千古奇書《智囊》中的故事。《智囊》由明代學者馮夢龍撰寫,囊括了從前秦到明朝的一千多個小故事。
這些故事均有事實依據,卻做到了曲折有趣,極具可讀性,被人稱做「小資治通鑑」。
古人說這套書,學其十中有二,便可安身立命,趨吉避害。紀曉嵐對它倒背如流,曾國藩將其視作枕邊必備之書。
市面上的《智囊全集》多為文言文,今天我推薦的這套書,有原文和翻譯,識字就看得懂,此外還有馮夢龍的點評,通俗易懂。
通過這些歷史小故事,我們既可以學到歷史,還能學到智慧。怎麼說呢,每天一個小故事,智慧也跟著增長。
這一套精裝書籍很划算,可以讓您物有所值,生活中少走彎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