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案例】微信群發布誹謗言論,侵犯名譽權依法擔責

2021-01-11 澎湃新聞

微信群發布誹謗言論

侵犯名譽權依法擔責

——蘭世達公司、黃某某訴趙某名譽權糾紛案

(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討論通過,

2020年10月9日發布)

指導案例143號

【裁判要點】

1. 認定微信群中的言論構成侵犯他人名譽權,應當符合名譽權侵權的全部構成要件,還應當考慮信息網絡傳播的特點並結合侵權主體、傳播範圍、損害程度等具體因素進行綜合判斷。

2. 不特定關係人組成的微信群具有公共空間屬性,公民在此類微信群中發布侮辱、誹謗、污衊或者貶損他人的言論構成名譽權侵權,應當依法承擔法律責任。

【相關法條】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101條、第120條

2. 《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第6條、第20條、第22條

【基本案情】

蘭世達公司在北京市順義區某小區一層開有一家美容店,黃某某系該公司股東兼任美容師。2017年1月17日下午16時許,趙某陪同住小區的另一業主到該美容店做美容,趙某與黃某某因美容服務問題發生口角。後公安部門給予趙某行政拘留三日的處罰。

此後,趙某通過微信群等方式對世達公司和黃某某進行多次污衊、謾罵,世達公司和黃某某遂提起民事訴訟,要求:一、趙某賠禮道歉,消除影響,恢復名譽;二、賠償世達公司經濟損失2萬元;三、賠償二原告精神損害撫慰金各5千元。

【裁判結果】

北京市順義區人民法院於2017年9月19日作出(2017)京0113民初5491號民事判決:一、被告趙某於本判決生效之日起七日內在順義區X房屋門口張貼致歉聲明,向原告賠禮道歉,張貼時間為七日,致歉內容須經本院審核;如逾期不執行上述內容,則由本院在上述地址門口全文張貼本判決書內容;二、被告趙某本判決生效之日起七日內賠償原告蘭世達公司經濟損失三千元;三、被告趙某於本判決生效之日起七日內賠償原告黃某某精神損害撫慰金二千元;四、駁回原告的其他訴訟請求。

一審宣判後,趙某不服判決提出上訴。北京市第三中級人民法院於2018年1月31日作出(2018)京03民終725號民事判決: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裁判理由】

法院生效裁判認為:名譽權是民事主體依法享有的維護自己名譽並排除他人侵害的權利。民事主體不僅包括自然人,也包括法人及其他組織。《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一百零一條規定,公民、法人享有名譽權,公民的人格尊嚴受法律保護,禁止用侮辱、誹謗等方式損害公民、法人的名譽。

本案的爭議焦點為,被告趙某在微信群中針對原告的言論是否構成名譽權侵權。傳統名譽權侵權有四個構成要件,即受害人確有名譽被損害的事實、行為人行為違法、違法行為與損害後果之間有因果關係、行為人主觀上有過錯。對於微信群中的言論是否侵犯他人名譽權的認定,要符合傳統名譽權侵權的全部構成要件,還應當考慮信息網絡傳播的特點並結合侵權主體、傳播範圍、損害程度等具體因素進行綜合判斷。

本案中,趙某否認其微信號所發的有關涉案信息是其本人所為,但未提供證據證明。根據庭審查明情況,結合微信聊天記錄內容、證人證言、法院自深圳市騰訊計算機系統有限公司調取的材料,可以認定趙某在通過微信號在雙方共同居住的小區兩個業主微信群發布的信息中使用了「傻X」「臭傻X」「精神分裂」「裝瘋賣傻」等明顯帶有侮辱性的言論,並使用了黃某某的照片作為配圖,而對於蘭世達公司的「美容師不正規」「訛詐客戶」「破儀器」「技術和產品都不靈」等貶損性言辭,趙某未提交證據證明其所發表言論的客觀真實性;退一步講,即使有相關事實發生,其亦應通過合法途徑解決。趙某將上述不當言論發至有眾多該小區住戶的兩個微信群,其主觀過錯明顯,從微信群的成員組成、對其他成員的詢問情況以及網絡信息傳播的便利、廣泛、快捷等特點來看,涉案言論確易引發對黃某某、蘭世達公司經營的美容店的猜測和誤解,損害小區公眾對蘭世達公司的信賴,對二者產生負面認識並造成黃某某個人及蘭世達公司產品或者服務的社會評價降低,趙某的損害行為與二原告名譽受損之間存在因果關係,故趙某的行為符合侵犯名譽權的要件,已構成侵權。

行為人因過錯侵害他人民事權益,應當承擔侵權責任。不特定關係人組成的微信群具有公共空間屬性,公民在此類微信群中發布侮辱、誹謗、污衊或者貶損他人的言論構成名譽權侵權,應當依法承擔法律責任。公民、法人的名譽權受到侵害,有權要求停止侵害,恢復名譽,消除影響,賠禮道歉,並可以要求賠償損失。現兩原告要求趙某基於侵犯名譽權之行為賠禮道歉,符合法律規定,應予以支持,賠禮道歉的具體方式由法院酌情確定。

關於蘭世達公司名譽權被侵犯產生的經濟損失,蘭世達公司提供的證據不能證明實際經濟損失數額,但蘭世達公司在涉訴小區經營美容店,趙某在有眾多該小區住戶的微信群中發表不當言論勢必會給蘭世達公司的經營造成不良影響,故對蘭世達公司的該項請求,綜合考慮趙某的過錯程度、侵權行為內容與造成的影響、侵權持續時間、蘭世達公司實際營業情況等因素酌情確定。關於黃某某主張的精神損害撫慰金,亦根據上述因素酌情確定具體數額。關於蘭世達公司主張的精神損害撫慰金,缺乏法律依據,故不予支持。

(生效裁判審判人員:巴晶焱、李淼、徐晨)

來源:2020年10月16日《中國法院網》

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原標題:《【典型案例】微信群發布誹謗言論,侵犯名譽權依法擔責》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微信群裡發表言論,可能侵犯他人名譽權
    微信群裡發表言論,可能侵犯他人名譽權近年來,法律越來越注重對公民個人名譽權的保護。隨著網絡的發展,我們的日常交流從線下逐步轉移到線上,網絡侵權案件的數量也隨之提高。網絡發言如果侵犯到他人的合法權益同樣也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比較典型的案例就是在微信朋友圈、微信群的發言侵犯他人名譽權從而承擔法律責任。
  • 最高院指導性案例:在微信群侮辱.誹謗.污衊.貶損他人構成名譽權侵權
    指導案例143號北京蘭世達光電科技有限公司、黃曉蘭訴趙敏名譽權糾紛案(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討論通過2020年10月9日發布)關鍵詞 民事/名譽權/網絡侵權/微信群/公共空間裁判要點
  • 【民法典專欄·案例】鄂溫克法院成功調解一起微信侵犯名譽權案
    後原告以其名譽權受損為由訴至法院。法院認為,微信群因其能夠及時搭建多人共享的社交平臺,屬公共場合。被告在公共場所辱罵原告,造成原告名譽受損,其行為構成名譽侵權。但鑑於雙方是親屬關係,法官耐心交流,從法律、親情的角度去溝通,被告當即同意在與原告共同所有的家族微信群裡公開道歉,隨後雙方圓滿達成和解。
  • 在微信抖音發不當言論 侵犯同行一家名譽權被判賠禮道歉
    因梅蘋蘋及其家人多次與段玉在門面前發生爭吵,2018年至2019年,段玉多次在其微信朋友圈發信息:「神經病了一早來念經」「92年的孩子都讀四年級了,幾歲找男人呢」等文字,並在文字下配發梅蘋蘋及其家人的視頻和照片。段玉還在其抖音上發布類似的不當言論。
  • 最高法第25批指導案例:公民在微信群裡侮辱他人要擔責
    指導案例143號《北京蘭世達光電科技有限公司、黃曉蘭訴趙敏名譽權糾紛案》,涉及信息網絡傳播環境下名譽權侵權的認定規則,明確了不特定關係人組成的微信群具有公共空間屬性,公民在此類微信群中發布侮辱、誹謗、污衊或者貶損他人的言論構成名譽權侵權,應當依法承擔法律責任。該案例對於規範公民網絡空間行為,倡導文明交往社會風尚,依法處理類似案件具有指導示範意義。
  • 微信群內辱罵群友侵犯名譽權?
    網際網路的不斷發展為公眾帶來很多便利,特別是微信的出現,真正讓「天涯若比鄰」變成現實。微信聊天雖然便捷,可也不能胡言亂語。今天就和大家說一起在微信群內辱罵群友引發的糾紛案。先是用另一個手機號申請了微信小號,然後用常用帳號把小號拉進了群裡,在進群 「沉默」了幾天後,改了名字,發送了侮辱信息。隨後,她便退出該微信群,並將註冊微信號使用的手機卡抽出扔掉,自認為萬無一失。
  • 董存瑞、黃繼光英雄烈士名譽權糾紛案入選最高法典型民事案例
    2016年10月19日,即在英烈保護法制定之前,最高人民法院以案例指導方式聚焦英烈權益保護,發布人民法院依法保護英雄人物合法權益的5個典型案例, 對詆毀、侮辱、誹謗英雄人物人格,醜化英雄人物形象的行為進行有效遏制,積極引導社會公眾崇尚英雄、捍衛英雄、學習英雄、關愛英雄,獲得廣大群眾一致稱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同符合契,與民法的平等、誠信、公序良俗等原則息息相通。
  • 最高法指導案例143號:北京蘭世達光電科技有限公司、黃曉蘭訴趙敏名譽權糾紛案
    認定微信群中的言論構成侵犯他人名譽權,應當符合名譽權侵權的全部構成要件,還應當考慮信息網絡傳播的特點並結合侵權主體、傳播範圍、損害程度等具體因素進行綜合判斷。  2. 不特定關係人組成的微信群具有公共空間屬性,公民在此類微信群中發布侮辱、誹謗、污衊或者貶損他人的言論構成名譽權侵權,應當依法承擔法律責任。
  • 微信群內辱罵群友是否構成侵犯名譽權?
    為了更好的帶動老顧客,吸引新顧客,特建立水果店微信群來進行定期促銷、秒殺,群裡的顧客還享受免費派送的服務。由於態度好、服務優,一傳十,十拉百,不久群裡人數便400餘人。看著因為疫情耽誤下的生意逐漸向好,小紅心裡真是高興,並在群裡承諾說等群滿那天會發一個大紅包,感謝老顧客一直以來的陪伴。終於,群裡拉進來了第500個人,可沒想到這個人卻給小紅一個意外的「驚嚇」。
  • 發手機簡訊誹謗他人 是否侵犯名譽權?
    韓某認為,魏某捏造事實,對韓某進行造謠、誹謗、誣陷,侵害了其名譽權,故訴至法院。  【分歧】  本案中,魏某通過手機發簡訊誹謗韓某拿回扣是否侵犯了名譽權?存在以下不同意見:  第一種意見認為,魏某捏造事實,通過手機發簡訊誹謗韓某拿回扣,並且單位領導也已經介入,在一定程度上貶低和詆毀了韓某的聲譽,存在侵權的主觀惡意,造成了韓某社會評價的降低,其行為能夠認定侵犯了韓某的名譽權。  第二種意見認為,手機簡訊不同於微信朋友圈,簡訊內容是點對點發送,並不構成法律意義上的公開傳播。
  • 微信群「吐槽」也犯法?南陽男子在微信群詆毀他人被判公開道歉!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段偉朵 通訊員 王崇微信群並非法外之地,言論不當同樣構成侵權!2日,記者從鎮平縣人民法院獲悉一起微信群「吐槽」引發的官司。不過,倆人隨後因合夥發生糾紛,自2017年8月份開始,林某開始在南陽某95人的武術交流群發布針對王某的相關言論;2017年9月份,林某又開始在南陽某61人的同行友誼群發布針對王某的相關言論,並把在某董事會群發布的有關王某言論的截圖轉發到某同行友誼群。
  • ​微信群內辱罵群友是否構成侵犯名譽權?
    微信聊天雖然便捷,可也不能胡言亂語。今天就和大家說一起在微信群內辱罵群友引發的糾紛案。先是用另一個手機號申請了微信小號,然後用常用帳號把小號拉進了群裡,在進群 「沉默」了幾天後,改了名字,發送了侮辱信息。隨後,她便退出該微信群,並將註冊微信號使用的手機卡抽出扔掉,自認為萬無一失。
  • 發短視頻侵犯他人名譽權 賠禮又賠錢!
    在當下,抖音、微信已成為社會大眾普遍流行運用的社交軟體平臺,但是抖音、微信從來不是獨立王國,而應是受到法律、法規、社會規範及道德等的約束。近日,惠水縣人民法院大數據審判庭就審理的三起涉及利用抖音、微信平臺發布不實信息侵犯他人名譽權案進行公開宣判,案件被告不僅被判賠償損失,還被判要求在對應的平臺上進行公開賠禮道歉,輸錢又輸人。
  • 海口一男子微信群裡罵人,被告上法庭
    對此,張明向法院提出訴訟,請求依法認定被告在某木工沙龍微信群中的言論侵犯他的名譽權;判令被告立即停止侵權、消除影響、賠禮道歉、並在某木工沙龍微信群及海南省一級報紙上公開向原告賠禮道歉,消除影響;判令被告支付原告精神損失費1元等。
  • 南國都市報數字報-微信群裡罵人 不指名道姓也被告了
    對此,張明向法院提起訴訟,請求依法認定被告在某木工沙龍微信群中的言論侵犯他的名譽權;判令被告立即停止侵權、消除影響、賠禮道歉並在某木工沙龍微信群及海南省一級報紙上公開向原告賠禮道歉,消除影響;判令被告支付原告精神損失費1元等。
  • 遇到利用微信朋友圈發布侮辱誹謗言論,該如何合法維權?
    原告提出訴訟請求:1、判令被告刪除微信朋友圈侵權言論並於微信朋友圈公開賠禮道歉;2、判令被告賠償原告精神損害撫慰金5000元;3 、被告承擔因維權而花費的公證費500元。要確定是否構成侵害名譽權的責任,應當根據受害人確有名譽被損害的事實、行為人行為違法、違法行為與損害後果之間有因果關係、行為人主觀上有過錯來認定。本案中,原、被告之間即使存在糾紛本應通過法律途徑解決。然而,被告卻未予克制自己的情緒,在網際網路上發帖侮辱原告,致使原告的社會評價降低,故被告的行為已構成名譽侵權,應依法承擔侵權責任。
  • 業主群內發布抹黑開發商不實言論 法院:侵犯名譽權,應承當相應民事責任
    近日,青島市黃島區法院就審結了一樁侵犯公司名譽權的案件。購買精裝房不滿 業主散布過激言論陳某購買了某小區的一套精裝修房屋,交房後,陳某仔細查看裝修細節,認為房屋裝修質量存在問題,遂對開發商心生不滿。於是,陳某找開發商理論,開發商認為陳某過分計較挑剔,沒有正面回應。
  • 業主在群裡攻擊他人,被判定侵犯他人名譽權
    近日,江蘇省無錫市新吳區人民法院審結了一起由微信群聊引發的名譽權糾紛案件……案 情 簡 介張某與王某均系江蘇省無錫市某小區業主,張某曾擔任該小區業主委員會主任,該小區有3700餘戶業主,建立了多個業主微信交流群。
  • 海口一男子在微信群裡發了幾句話,結果被告上法庭
    對此,張明向法院提出訴訟,請求依法認定被告在某木工沙龍微信群中的言論侵犯他的名譽權;判令被告立即停止侵權、消除影響、賠禮道歉、並在某木工沙龍微信群及海南省一級報紙上公開向原告賠禮道歉,消除影響;判令被告支付原告精神損失費1元等。
  • 蘇州一公司創始人被判侵犯名譽權
    本報訊 因對一項發明專利存在異議,大江公司創始人韓某與同業競爭的大河公司產生矛盾(均為化名),在行業微信群內用「盜竊」「無恥」「垃圾」等詞彙形容對手,結果被訴至法院。近日,江蘇省蘇州市虎丘區人民法院對這起名譽權糾紛案依法判決,韓某公開道歉並賠償原告大河公司經濟損失5萬元。後被告不服提起上訴,被蘇州市中級人民法院依法駁回,維持原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