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默克爾說:金錢教育是人生的必修課,是兒童教育的重心,就如同金錢是家庭的重心一樣。
相較於上一代人羞於和孩子談錢,嚴格控制孩子花錢不同,當今的家長對金錢的觀念更開放,不僅願意和孩子面對面談錢,更願意讓孩子看到金錢帶來的物質和精神好處,甚至會把金錢變成控制手段來輔助育兒。
錢包育兒一般有兩種類型:
a.無節制購買。
有了孩子以後,家長變身買買買的小能手,只要孩子開口,各種撫養神器,智力開發工具,繪本玩具統統買回家,竭盡所能地滿足孩子一切需求,保證孩子在物質方面的絕對富足。
這種教養方式下,孩子很容易產生不知感恩,不懂回報的心理,認為一切都是理所應當的。「為什麼我給他買了那麼多玩具,他還是不高興,不滿意?還想要其他的?」這是此類家長普遍反應的問題。這類孩子日後也難以形成有節制性的消費意識,對需求進行排序的意識、投資意識甚至是風險防範的意識。
b.獎勵式購買。
利用金錢或物質獎勵孩子的好行為。比如考出好成績,比賽取得名次,家長都願意花點錢給孩子一個肯定。通過控制孩子的物質欲望,達到控制孩子精神行為的目的。
這種教養方式下,孩子很容易形成凡事向錢看的衡量標準,包括父母對自己的感情,與他人的交往,自己的學業成效,甚至是自我的價值,都以金錢的多寡作為衡量依據。當外在的金錢刺激不足時,便失去自我驅動的動力,並容易對情感和自我產生懷疑。
所以,好的教育,要談錢,更要合理地對待錢。父母對金錢的態度,決定孩子未來的高度,教給孩子正確的金錢觀,是為人父母的遠見卓識。
猶太人以卓越的經商才能聞名於世,他們會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著落培養他們的金錢觀念和理財能力,5個罐子的理財方法更是建立孩子金錢觀,教孩子合理分配金錢,鍛鍊孩子理財能力的好方法。
猶太父母會在孩子們小的時候便和他們開誠布公地討論金錢的話題。
猶太父母:「你長大之後想變成有錢人,還是窮人?」
孩子:「成為有錢人。」
猶太父母:「那你拿到錢後準備做什麼呢?」
孩子:「買吃的、喝的、玩的,把錢花掉。」
猶太父母:「你這樣是會成為窮人的,因為窮人就是有多少花多少。」
孩子:「那怎麼才能成為有錢人呢?」
猶太父母:「讓我們用5個罐子,試著學習管理我們的錢財。」
由於猶太人的信仰原因,他們會從所得中抽取1/10放在第1個罐子裡,用來尊榮上帝,為上帝所用。由於信仰不同,我們中國人普遍以家族祖先為信仰根基,所以,我們可以因地制宜地將第1個罐子改作為家庭的共有資金。每個家庭成員都從所得中拿出1/10共同籌措,積攢起來一起購置一件大的家用電器或來一次全家人的家庭旅行,讓孩子體會到,除了索要,自己也可以對家庭有所貢獻。
再拿1/10的零花錢放入奉獻的罐子裡,用於幫助流浪漢、留守兒童、殘障人士,並定期向他們捐款捐物。通過對社會底層的關心,孩子會逐漸意識到自己當下所擁有的一切都是來之不易的,而且我們「多佔多得」的部分正是別人賴以生存的。如果我們能克制自己的浪費行為,不攀比鋪張,會有更人多的因我們而受益,從而約束孩子無節制的消費行為。
有些家長很早就決定,任何孩子想要的東西,而非需要的東西,都必須用孩子自己的零用錢來買。
比如,衣服、鞋帽由家長來買,滑板、變形金剛由孩子自己來買。孩子就會對「需要」與「想要」之間的差別有日漸清晰的認知,這將有助於孩子養成對需求進行排序的意識。同時,因為零用錢很少,所以必須經歷很長時間才能積少成多,才足以支付自己想要的物品。這就為孩子帶來了體驗延遲滿足的機會,改變孩子當下就要的習慣,學會對渴望的事物給予足夠的耐心等待。
當罐子裡的錢到達一定數量後,孩子可以全款或者通過向父母貸款的方式去做一些小生意。比如購進一些玩具、書本在小區出售,比如和小朋友們一起組織一場小型的演出,出售門票。對於大一點的孩子,也可以學習基金、股票的知識,進行投資,也恰好親身經歷一下投資帶來的風險與收益。
當這個罐子裡的錢足夠多時,就可以邀請孩子一起去聽一場票價稍顯昂貴的音樂會,或看一場經典的話劇表演。拓展孩子的視野,豐富孩子的社會經驗,讓他們不必對別人的生活產生羨慕與嫉妒,因為只要對金錢管理得當,你也一樣可以擁有想要的生活。
綜上而言,一味地為孩子付出金錢是會物極必反的。想要孩子過上富足的生活,就必須與孩子大方地談錢,並教會孩子正確的理財方法,讓孩子成為金錢的主人。讓他們富足,但不加上憂慮,讓孩子過上物質和精神都豐盛的生活。
關注 ,私信」育兒「,贈送您3本「硬核」育兒電子書,讓我們在育兒路上理性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