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花錢是孩子童年中的一塊寶藏,無論哪個年代的人,小時候擁有零花錢都是一件特別神氣又幸福的事兒。
有句老話叫「再苦也不能苦孩子」,大多數父母都會定期給孩子零花錢,也有一些家長會引導孩子幹家務活賺零花錢。
零花錢雖然不多,但卻可以作為財商教育的很不錯的工具,讓孩子學習如何消費、儲蓄,這個參與體驗的過程是在其他地方學不到的,父母通過給孩子零花錢,開啟財商教育第一步。
通過給孩子零花錢,開啟財商教育
很多家長可能並不會想這麼多。常常因為數額不大,而且也不想孩子眼巴巴看別的小朋友花錢買喜歡的東西,自己卻得不到,所以就順手給了,很少去想給孩子零花錢的意義是什麼。
《反溺愛》的作者羅恩·利伯建議,最好不要超過一年級。因為孩子一旦接觸數學了,會算數了,他會開始好奇一些問題,比如錢是從哪裡來到,什麼東西多少錢,這是就是給孩子零花錢的最佳時期。
很多育兒書籍也曾建議,給孩子零花錢,可以鼓勵孩子用做家務的方式換取,美國前總統歐巴馬也是這麼做的。
歐巴馬有2個女兒,一個7歲,一個10歲。她們會通過做些簡單的家務然後得到每周一美元的報酬。
據統計,這麼做的美國家長竟然佔將近90%,他們深信這種方式可以鼓勵孩子早點獨立。看似很有道理,但我真的無法認同,因為這種方式淡漠了親情,容易讓孩子變得「金錢至上」,而忽略了一個事實:家是需要共同維繫的,是講付出和愛的地方。
家是共同付出,講「愛」的地方
很顯然,把家務和零花錢捆綁在一起,不利於孩子培養正確的金錢觀,更容易扭曲對工作和報酬的理解,那做家務賺零花錢就完全不可以嗎?也不絕對。
《反溺愛》一書中,介紹了一個可以參考的案例,很值得我們學習。
有個叫傑克的人,他想把兒子利亞姆培養成有創意的企業家,於是鼓勵孩子:把普通的事情做得不一樣,是有價值的,也是有樂趣的,更是可以獲得報酬的。
比如他發現家裡的後院堆積了很多落葉,他提出把落葉清理乾淨,並且和父母協商了一個價格。他還發現祖父母的車子很髒,隨後發現很多人的車子都很髒,需要清洗,於是和爸爸一起做洗車計劃,這樣的過程,使利亞姆激發了幹活賺錢的熱情和創業家的精神,而且,這種思考方式會使他終身受益。
父母給孩子零花錢的方式決定孩子的理財意識
三個罐子存錢法就是:把零花錢分成三份,放入三個罐子裡,分別貼上「消費」、「捐獻」、「儲蓄」的標籤。
分開存放,是為了培養孩子一定的理財意識:有些錢可以直接花掉;有些錢要給比自己更需要的人;還有些錢則要存下來,等將來需要的時候再拿出來用。
三個罐子存錢法
消費罐子裡的錢,可以滿足孩子的消費欲望,同時在孩子買買買的過程中,可以觀察到孩子拿著有限的錢,如何做出消費選擇,還可以藉機會教孩子控制衝動消費,正所謂「實踐出真知」,這一步家長不要做太多限制和幹涉,盡情體驗這個過程,然後和孩子共同學習就好。
捐獻罐子裡的錢,是為了培養孩子的愛心,通過幫助更多的人,讓孩子感受到因此收穫的幸福和滿足感,培養孩子善良高貴的品質。
最後這個儲蓄罐子裡的錢,非常必要,因為它幫助孩子培養耐心、延遲滿足的品格。儲蓄和等待的過程,雖然很不容易遵守,但從小養成的習慣,會受益終生。
正確的財商教育,是幫助孩子開啟美好人生的鑰匙
家庭教育沒有小事,小小的零花錢裡也藏著關乎子女一生幸福的財商課。
希望家長適當給孩子零花錢的同時,儘量不要和做家務做等價交換,零花錢不是工資,而應該作為一種教育工具,參考三個罐子存錢法,跟孩子在花錢存錢的過程中,體驗其中的樂趣,跟孩子共同提高理財意識。
如果你對家庭財商教育感興趣,希望這篇文章能給到你一點幫助,算是拋磚引玉,以後還會繼續分享。
我是順子姐,感謝閱讀,歡迎繼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