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參觀一所小學閱覽室,見到了為數不多的繪本中有一本《第一次上街買東西》,學校老師跟我說,進這本書希望能啟發孩子的「財商」。我心裡笑了,這本書真的跟財商教育和金錢觀沒啥關係啊!
小學生需要進行「財商」教育嗎?當然需要,正確地看待金錢,合理合法地追求自己的物質滿足,是一個人活出幸福美滿人生的重要能力之一;加深對資本的理解,對勞動報酬和資本收益有鮮活生動的體會,也能幫助孩子將來更有可能走上商業成功的道路。孩子們的財商,不像智商那樣容易通過成績來衡量,也不像情商,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時時處處表現出來,但早慧的孩子和懵懂的孩子,還真能顯出很大的差異。
去年我們黃山研學營的最後一天,給孩子們安排了一個特別的環節,逛屯溪老街,自由購物,時間為半個小時。一解散,孩子們如同出籠的小鳥,紛紛奔向街邊的各個店鋪。有的孩子先快速地瀏覽一遍,然後決定在哪裡購物,買什麼東西;有的孩子提前就做好了計劃,給爸爸媽媽帶什麼紀念品,給好朋友買什麼禮物;有的孩子擼胳膊、挽袖子,熱火朝天地跟老闆砍上價了;也有的孩子攥著錢,猶豫不決,時間用光了,卻一無所獲。
其中有個五年級的小男生,堪稱「財商」出眾,他意識到了逛街時間短,大家的消費欲望難以滿足。他用最快的速度,精選了一批旅遊紀念品和當地特色小食品,跟老闆要到了「團購價」。逛街結束,大家上了大巴車,孩子們紛紛抱怨時間太短,錢沒花出去,想買的東西還沒買到。他的移動「小店」就開張了:「我這兒多買了一些好東西,大家看看誰想要,我轉給你們啊!」結果他不但自己滿載而歸,還通過當「二道販子」,掙到了一點利潤。路上我問他,商業頭腦從哪裡學來的。他說他一直喜歡玩大富翁、卡坦島這類的桌遊,也愛玩虛擬經營類的電腦遊戲,特別是愛看理財方面的書籍,在家裡經常和爸爸一起參謀基金的購買,討論股票的漲跌。
我家的猴兒子沒有這麼高的「財商」,不過他最近也開始關注自己的「財務狀況」了。他對金錢的重視,最初源於他的強烈需求——想買遊戲機。得到遊戲機之後,又想要遊戲光碟。我們要求他從自己的零花錢裡出,他就開始思考,怎麼能讓零花錢變多呢?
在家裡,通過勞動可以掙點零錢,比如給貓鏟屎這類髒活累活。但他也發現,自己錢包裡的那些粉紅的鈔票,只會漸漸流失,而不會自己增加的。猴兒子問我這個問題,我給他看了我餘額寶的收益和通過支付寶買的基金的收益。猴兒子又問猴媽這個問題,猴媽送給他一本書——《小狗錢錢》。猴兒子一看就入迷了,理財的興趣和好奇心爆棚,成天把書中的那些「至理名言」掛在嘴邊,侃出來一套一套的。他把他的零花錢拿出來一大部分,和我一起合資,由他做主挑選了一支基金,我們約好要看一看,一年之後這支基金能否跑贏大盤。
猴兒子從一個對錢沒概念,花錢沒計劃的傻小子,轉瞬間變身成為了熱心理財的小專家,這本《小狗錢錢》發揮了關鍵作用。我也忍不住好奇,從猴兒子手裡把這本書借出來看了一遍。我不禁大吃一驚,這本書簡直就是一個童話版和歐洲版的《窮爸爸,富爸爸》,不僅有大量理財理念的內核,還有很吸引小讀者的故事和人物,真是小朋友們開啟「財商」的理想讀物。
這本書創作的時間確實有點早,當時德國的貨幣還是馬克呢。但書中的觀念卻並不過時,而且不僅適合孩子,也值得很多像我這樣的大人好好學習。書中的主人公是一位名叫吉婭的12歲女孩兒,他的爸爸媽媽遇到了財務危機,而她又偏巧有了一些揮之不去的美好願望——想買喜歡的CD,想買一臺筆記本電腦,想在明年參加去美國的交換生項目……爸爸媽媽對她的訴求無能為力,她自己的零花錢少得可憐,這些理想真的只是無法實現的白日夢嗎?
她們一家人救助了一條受傷的拉布拉多犬,給它命名叫「錢錢」。吉婭驚訝地發現,她能聽懂錢錢的話,而錢錢也能聽懂她的話,讀懂她的思維。更加神奇的是,錢錢居然是一位理財導師,它告訴吉婭,她的願望有可能通過自己的努力來實現!
錢錢告訴吉婭,掙錢並不丟人,更不可恥,也不一定是痛苦的,相反,很多人能通過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來掙錢,包括小孩子。能不能掙錢,最關鍵的不是你有沒有好點子,或你是否聰明,而是你的自信程度。掙錢的秘訣在於:第一,為別人解決一個難題;第二,把精力集中在你知道的、能做的和擁有的東西上。
吉婭在錢錢的啟發下,很快發現了自己獨特的掙錢能力——她喜歡也善於和寵物狗打交道。反正也要溜錢錢,不如順路幫鄰居們遛狗,開開心心地就把錢賺到了。吉婭不僅遛狗,還能教狗很多本領,她的生意越做越大,她僱傭了一些同學來幫助她遛狗……馬克很快就裝進了吉婭的夢想儲蓄罐,但這還只是第一步,她還要學會投資理財……
好吧,我還是不要再劇透下去了,這本《小狗錢錢》有意思的情節和精到的理財理念、精闢的財商金句還多得很呢。大讀者們不妨讀這本書補補課,而我們的小讀者呢?當我們發現孩子開始有強烈的消費衝動,有迫切的物質訴求時,就是啟發他財商的好時機,而財商教育也並不複雜,選一本好書交給他就是個很好的開始。
《小狗錢錢——讓孩子和家長共同成長的金融讀物》,[德]博多·舍費爾著,王鍾欣、餘茜譯,四川少年兒童出版社2014年3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