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平時敢和孩子談錢嗎?
你迴避孩子提出的有關金錢的問題嗎?
你會為了讓孩子勤儉節約而對孩子說:「我們沒錢」 嗎?
在《反溺愛》這本書的開篇就有這樣一句話:
「為了養出正直與善良的孩子,我們必須敞開心胸暢談這些話題。」
01 為什麼要和孩子談錢?
(1)不談錢,就不會用錢
我先給大家講兩個故事,一個是我自己的,一個是我同學的
我是一個花錢特別沒有計劃的人,我看到喜歡的東西總想買,不論有用沒用,在我剛大學畢業,我拿著剛剛到手工資,去買了一臺工廠用的縫紉機和碼邊機,這些東西加一起大概花了將近4000塊錢,我特別羨慕那些會自己做衣服的,想做什麼樣的衣服就可以做出什麼樣的衣服,我覺得特別厲害,於是我就想我也要自己做衣服,如果做的好的話,就開個小型加工廠,專門幫別人做衣服,所以我就買了工廠專用的縫紉機和碼邊機,但買回家之後發現根本就不會用,更重要的是做衣服根本就不像我想像的那麼簡單,於是這臺縫紉機和碼邊機沒用多久,就被我賣了,賣了多少錢呢?兩臺加一起一千,就是說我什麼都沒幹,轉手就扔了三千塊錢。而我那時一個月的工資是多少錢呢?1000元
類似這樣的事情還有很多,比如說,我當年還在學習英語上面花過很多錢,我相信人是一定要不斷學習,讓自己的人生更充實,尤其是覺得英語好的人生更加牛逼,我的英語一直都不算好,於是我又決定把英語的短板補上,當年學英語的線上課還不像現在這麼火,所以我就花幾千塊錢我去報班學成人英語,還花了將近1000塊錢買了一個功能、音質都不錯的電子詞典。最後我英語學到了什麼程度呢?
坦誠的告訴大家,的確很牛逼,我報的英語課,交的是一年的學費。上的課肯定是沒有超過10次,買的電子詞典,僅限於打開了包裝。
我相信像我這樣「愛學習、愛花錢」的人不在少數,我那個時候,工資只有1000塊錢,我哪有這麼多的錢去讓我去揮霍呢?我結婚比較早,大學畢業之後就結婚,我老公是我大學同學,他當時掙的工資比較高,我花的都是他的錢,所以我覺得我結婚後,「財務更加自由」了,但我老公結婚第一年就後悔了。
我有個大學的同學,她花錢了就特別有計劃,她每次去逛街的時候,都會提前列好自己要買的東西,寫出預算,每次花錢都不會超過預算。甚至花的比預算少很多。她買東西只買有用的,我基本沒有見過她有買完東西不用的情況。「錢」在她的手裡,絕對是「有價值「的,在她還不到30歲的時候,就依靠自己的能力,給自己買了一套房。並且按月匯給他的父母一些生活費。而我在30歲的時候,別說是買房和給父母生活費,我能不負債就已經不錯了。
那為什麼我們的差距如此巨大呢?為什麼我這個同學能把錢花在刀刃上?而我花錢總是衝動消費呢?
我同學她說她從小父母就跟他談錢,告訴他什麼東西多少錢,什麼東西要買,什麼東西不買,每次帶她去買東西之前都會先列清單和預算,買完後教她記帳。所以她花錢就很有計劃。
而我呢?從小隻要和父母一談錢,比如說我們家到底有多少錢?這個東西是多少錢?那個東西是多少錢?就一定會被我們爸媽訓一頓,我爸媽會說:」你小孩子問這些事幹嘛?跟你有什麼關係?」我相信大部分的父母都會這樣跟孩子說,這樣說的結果就是造成孩子對錢沒有概念,在花錢的時候也不會用錢。
所以,不和孩子談錢,孩子就不會用錢。
(2)和孩子談錢就是在談價值觀
每個有關金錢的問題都與價值觀有關:零用錢與耐心有關;捐獻與慷慨有關;工作與毅力有關;在「想要」和「需要」之間妥協或協調兩者之間的差異,與節儉和精明有關。
——《反溺愛》
我們很多成年人其實都會在「想要」和「需要」之間糾結,總是不清楚到底什麼是對自己有用的?什麼是真正需要的?總是糾結於到底是買還是不買?買完之後到底是有用還是沒有用?其實這些都是關乎於取捨,關乎於我們的價值觀。
02 父母如何與孩子談錢呢?
(1)不要迴避有關金錢的問題
我在剛才我自己花錢的例子上和大家說過,我小時候,一問到父母關於錢的問題,父母要麼會閉口不談,要麼就是告訴我:「這和你沒有關係」,如果我再追問下去,父母一定會生氣,所以我從小對於錢的印象就是:錢是不好的,我不能和父母談錢,談錢就是在惹父母不高興;而我在長大後,我也不願意和別人談錢,以前別人問我:「你一個月掙多少錢?」我立馬就會條件反射問對方:「你問這個幹嘛?和你有什麼關係?」
我對金錢迴避的態度,不僅如此,我還覺得「錢」這東西,離我特別遠,我需要錢,但錢似乎和我沒有任何關係,我這幾年到處講課,拼命想要掙到錢,我每天早上五點起床看書、寫作、備課,我努力的想要讓自己過上豐盛富足的日子,但上天太幽默,總喜歡和我開玩笑,整整三年,我黑髮熬白,書看千本,收入卻少到讓我憤怒,有很多朋友都覺得我做的是無用功,沒掙到錢淨瞎忙活,但只有我心裡清楚:我頭腦中想要錢,心裡卻覺得「錢」和我沒有任何關係,「錢」不屬於我。這其實關乎到一個人內在對金錢的「配得感」,所以我看著「錢」,「錢」也看著我,我揮一揮手和錢打招呼,「錢」也揮一揮手,然後轉身離開,沒有給我留下一毛錢。
父母迴避金錢的問題,孩子長大後也會迴避金錢,甚至會認為錢是不好的,錢是髒的、錢是萬惡之源,而在想要的錢的時候也不知道該怎麼擁有錢。
(2)不要對孩子說謊
有一個電視節目叫《少年說》,有一期節目是一個少年吐槽自己的母親,說他欺騙自己。那欺騙的是什麼呢?
這個少年的母親,從小就告訴兒子,家裡特別窮,沒什麼錢,要讓兒子學會勤儉節約,這個少年曾經一度以為自己家已經窮到揭不開鍋,就算是買支筆也要跟母親申請很久。後來他父親買了一部車,少年非常高興,以為他們家終於擺脫貧困,父親都已經能買的起車,但沒想到父親告訴這個少年:「家裡只是中了彩票而已。」少年空歡喜一場,以為以後還是得繼續過著貧窮的生活,直到少年長大,才意識到自己家根本不像父母說的那麼窮,其實家裡非常富裕。而且這些年家裡只有少年一個人過得很窮。他爸爸每天都大魚大肉,他母親每天都去美容院做保養,全家人都在享福,只有少年一個人過著以為家裡隨時都可能吃不上飯的日子。父母希望通過這樣的方式,讓孩子能夠明白錢要花在刀刃上,希望孩子能夠通過自己的努力學習,靠自己去賺錢。
這期節目是很久以前的,當時挺火的,少年在臺上控訴父母,而臺下笑成一片。場面幽默和諧,但,我想起在《反溺愛》中的一段話:
「對孩子說實話,其實還有更深一層的含義——表示你和孩子可以一起面對難題。孩子也會明白,只要他們想知道真相,就可以信任你。」
父母們是否思考過:我們想要培養什麼樣的孩子?如果有一天孩子也如此對待我們,即便是善意的,但我們還能笑得出嗎?我們希望孩子誠實,但我們對孩子是否也同樣做到坦誠呢?
父母是孩子的榜樣,請不要對孩子說謊,尤其是金錢上,如果父母對孩子撒謊的話,會讓孩子對家裡的財務狀況更加擔心。
父母沒有義務讓孩子必須過上富裕的生活,但父母有義務教會孩子誠實。
(3)鼓勵孩子提問,並了解孩子提問的原因
面對孩子各種稀奇古怪的問題,對父母而言,比答案更重要的是:了解孩子提問背後的原因。
如何了解呢?問問孩子「你為什麼會這麼問呢?」
但需要注意的是,在詢問孩子的時候,要用鼓勵的語氣,而非質疑和否定,如果你不知道什麼是「鼓勵的語氣」,那麼就想想,假如站在你面前的是你的朋友,那麼你會用什麼樣的口氣問他這句話呢?我們大人通常對朋友都很客氣,很尊重,常常用鼓勵的語氣、語言。所以父母用對朋友說話的語氣問孩子時,那麼常常都是鼓勵性的。
對於一些小年齡的孩子,父母問孩子:「你為什麼會這麼問呢?」孩子可能回答不出來,那麼父母要猜測孩子提問的原因,而不是一直追問孩子。
孩子問關於金錢的一些問題,最常見的原因有兩種:
(1)孩子得知自己的朋友或同學家裡很有錢,那麼孩子也想要向父母求證自己家裡是否也有這麼多錢。
父母常常認為孩子的這種想法是因為虛榮心,因為攀比。其實這只是孩子發自內心的真實想法,若是父母能夠坦誠表達,孩子也能坦誠面對,若是父母批評指責.....那麼會造成孩子的匱乏感。
(2)源於恐懼,孩子可能聽到父母因為錢而爭吵,也可能是父母和別人談論錢的時候,被孩子聽到了。大點的孩子會留意到當地的經濟狀況,如果失業率增加,經濟形勢下滑,也會造成孩子的恐慌。
比如,我們在疫情期間,父母如果當孩子面,和孩子談論太多的對經濟、工作、收入......的擔憂,會讓孩子更加恐慌。
其實孩子對貧窮其實沒有太大的感覺,他們只想從父母那裡確認目前的生活不會有問題,比如:他們不必搬家、不必轉學、不必放棄養寵物……
而父母要做的只是發現孩子問題背後的真正原因,並誠實回答孩子的問題。
03 小結
為什麼要和孩子談錢呢?
和孩子談錢,孩子才會用錢;和孩子談錢就是在談價值觀。
如何談?
(1)不要迴避孩子有關金錢的問題
(2)不要對孩子說謊
(3)鼓勵孩子提問,並了解孩子提問的原因
財商教育歸根結底是有關金錢觀和價值觀的教育,它教孩子如何與金錢做朋友,讓孩子以後的生活變得更加自由。
在智商、情商和財商中,最能讓一個人建立成就感的是財商。它讓人用經濟學的思維方式去洞察世界、理解事物。這本《反溺愛》為中國家庭提供了如何幫助孩子理解金錢、培養財商的實用指南,也是引導孩子擁有幸福人生的金科玉律。
下一次我會和大家說說是否給孩子零花錢?以及如何分配零花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