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祭祀,以時思之」,古代有春祭和秋祭的習俗,即在春季和秋季時節祭掃先人墓。那麼為什麼會進行春秋祭祀呢?其中一個古人的說法是通過春季和秋季的祭祀來思念祖先的恩德和父母的恩情。春祭在清明時節,秋祭分為兩個時段,一個是在中秋節前後的,一個是在重陽節左右的。
縱觀現今的漢文化圈,已經基本沒有春祭和秋祭的文化習俗,唯有客家人罕見地還保留有中秋掃墓祭祀的習俗。無論是閩西北地區的客家人,還是粵東一帶的客家人,都有一部分選擇在八月十五中秋節前後進行拜山祭掃,也有部分是在重陽節的時候祭掃。
客家人中秋掃墓祭祖的緣由
中秋掃墓對於客家人來說是一個重大的節日習俗,無論身處何方,都會儘量趕回家,在這一天闔家團圓,一起祭掃祖先親人。作為一個古老的習俗,中秋祭掃之所以能夠長盛不衰並傳承至今,自然是有其緣由的。
其中有一個歷史的緣故,客家人是一個漢民族南遷出現的分支,遠道遷徙過來的他們在清明時節因生活窮困,無法置辦祭品進行清明祭掃,因而選擇在中秋節進行秋祭祭掃,旨在告慰祖先、慶祝一家團圓。
當然,中秋掃墓之所以能夠保留至今,還是因為正好各種客觀條件正好契合。在沒有規劃公墓之前,歷代客家人都是選擇土葬,將墳墓建在山上。中秋節前後,草木植物已經過了生長期,種子還未成熟,此時進行清除,將有大半時間不會再生雜草。而且中秋前後,以農為生的客家人,已經完成夏收春種的農忙,正處於農閒時節,正好有時間為先人祭掃。隨著社會的發展,客家人也不再只是從事農業,政府也規劃建有公墓,但長久以來的習俗並沒有被遺忘,而且中秋節作為國家法定假日,也是很多有祭掃習俗的客家人可以有時間,在這一節日去公墓祭拜先人。
中秋節作為一個闔家團圓的日子,客家人在這個時間祭祀,不僅能趁此機會與家人宗親聚會,還可以讓在世的人與已經去世的先人一起共團圓。這是對祖先的感恩和緬懷,也是他們的孝道,俗話說得好「以時祭祀,展其孝思也」。
客家人中秋掃墓習俗過程
在進行祭掃的這天,客家人會早早起來準備祭祀用的祭品,在家中點燭燒香,燃放鞭炮。在吃完早餐之後,這家的家主會帶上兒孫,拿著鏟草工具和祭品,進山掃墓。
掃墓的過程先是清除雜草野樹,清理淤泥,之後在墓碑的碑頂、墓碑兩肩和墓邊都壓上紙錢,然後擺放祭品,點燃蠟燭和條香,燃燒紙錢和鞭炮,最後一起祭拜,才算完成一次祭掃,接著家主會帶著兒孫去往下一個先祖墓。通常祭掃要持續好幾天,先是祭掃各個姓氏宗族的始祖墓,然後祭掃姓氏支系的祖墓,再祭掃家族私墓。由於宗族關係龐雜,祖墓不少,宗族族親一般一起共同祭掃。為增進感情和宗族團結,這一天一般會在宗祠共進午餐,也就是所謂的「祭墓酒」。
到了下午,家裡開始準備晚上豐盛晚餐的備料,家主會帶著祭品去往各個祖祠和村廟進行祭拜。晚上,擺上豐盛的晚餐,先上香點燭,請先人回家團聚吃團圓飯,再一家人圍坐吃飯。如果有家人在外未歸,還會留一個位置,擺上碗筷,象徵著團圓。吃完飯,一家人一起悠閒地賞月,甚是開心。正所謂「千古團圓推此夜」,不外乎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