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女人們開始喜歡把自己的丈夫稱之為「老公」了,尤其是比較年輕的夫妻,而且非常普及,十分普遍,親熱活潑,親密無間,由此可見,「老公」一詞自然就成了丈夫的代名詞。那麼,現在非常流行的丈夫代名詞「老公」究竟出自過去的哪個朝代呢?原意又是什麼呢?含有「相濡以沫,恩愛長久」願望的夫妻之間,彼此稱呼「老公」、「老婆」的出處又何在呢?
「老公」一詞較早是出自西晉史學家陳壽所著的《三國志·魏志·鄧艾傳》:「七十老公,反欲何求!」,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你都是七十多歲的老年人了,反而還想有什麼要求嘛!淺而易見,當時的老公指的是年紀較大的男性老年人。在古代的時候,後來老公一般是老年男性的通稱、宦官的俗稱、丈夫的俗稱等含義。而《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為,「老公」一是指古代的太監;二是指丈夫。
據傳說,關於夫妻彼此之間稱呼「老公」和「老婆」是出現在唐朝。有一位姓麥的讀書人,取得功名後,使產生了棄舊納新的想法。於是故意寫了一副上聯放在案頭:「荷敗蓮殘,落葉歸根成老藕。」妻子從此聯中覺察到丈夫的念頭,便略加思索提筆寫出了下聯:「禾黃稻熟,吹糠見米現新糧。」以「禾稻」對「荷蓮」,以「新糧」對「老藕」,不僅對的十分工整貼切,新穎通俗,而且,「新糧」與「新娘」諧音,別有情趣。姓麥的看了妻子的下聯以後,深深被妻子的才思敏捷和真摯愛心所打動,便放棄了棄舊納新的想法,並主動向妻子道了歉。妻子見丈夫回心轉意,不忘舊情,便揮筆寫下一上聯:「老公十分公道。」丈夫於是也對出下聯:「老婆一片婆心。」據說,從此之後,「老公」和「老婆」便成了夫妻的互稱,並寓意恩愛長久,攜手終老。
到了宋朝,有一個話本叫《錯斬崔寧》,其中有這樣一句話:「你在京中娶了一個小老婆,我在家中也嫁了個小老公。」這裡面的「老公」也明顯就是丈夫的意思了。後來元末明初時的《水滸傳》中,描寫小霸王周通強取劉太公的女兒,被扮作新娘的魯智深揪住腦袋迎頭一拳,竟然還在叫屈:「甚麼便打老公!」,這裡所說的老公,也指的是丈夫的意思。改革開放以後,特別是香港影視作品大量播出後,把丈夫稱作「老公」一時間成為了時尚的流行,後來便逐漸流傳風行起來,到了現在已經基本上習慣而成自然了。
由於我國幅員遼闊,歷史文化悠久,各地民風民俗各不不同,所以,關於夫妻彼此之間的稱呼,從古到今可以說是各種各樣,稱呼眾多。比如丈夫,就有夫君、郎君、相公、官人、老爺、外子、當家的、先生、老公、愛人、男人、孩子他爹、老頭子等等,而妻子,也有夫人、拙荊、太太、娘子、女人、婆姨、老婆、媳婦、對象、孩子他娘、堂客、老伴等等,真可謂雅俗皆有,五花八門。根據各地的風俗習慣,總會有不同的叫法,當然應該還有許多許多種稱呼的存在,真正是約定俗成,「蘿蔔白菜各有所愛」。可見,無論彼此怎樣叫,都是夫妻之間自己的私事,只要不違法,別人無權幹涉,更無可非厚。不知道大家以為如何呢?
個人觀點,歡迎評論,敬請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