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說文》「夫,丈夫也。從大,一以象簪也,周制以八寸為尺,十尺為丈,人長八尺,故曰丈夫。」。《詩經·秦風·黃鳥》:「維此奄息,百夫之特。」。
將丈夫稱呼為「老公」大約起源於中國香港。中國改革開放以後,傳到國內,如今國內有很多結了婚的女士也學會了這一稱呼,常把自己的丈夫叫「老公」,並以此稱呼為時尚潮流。
實際上,「老公」這個詞,早在明清兩朝時便是一句罵人的話了。那時,宦官泛濫成災,一些宦官仍有著花心,仍喜愛逛窯子,但錢是花了,卻無法功德圓滿,因此就隨意摸,隨意掐,想盡辦法地摧殘風塵女子,以解心中之癢。京城風塵女子最怕遇到這類人,暗地裡就叫這些人「老公」,實是一種藐視謾罵。
香港人不了解歷史文化,不清楚內幕,就學了起來,把自己的丈夫叫「老公」。聽說,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居然還拍攝一部全名是《老公萬歲》的電視連續劇。
古代中國時,宦官也稱太監、寺人、黃門、貂璫。敬稱為內官、內臣、中官、中貴的;卑稱之為內豎、閹宦、宦官、閹人。
民俗對宦官則別名「老公」。據《棗林雜俎》記述,闖王李自成進北京後,就會有「打老公」一說。
古典文學名著《紅樓夢》第八十三回中也有那樣的叫法:「門邊的人進去回說:『有兩個內相在外面,要見二位大哥。』賈赦道:『引進來。』門邊的人領了老公進去。」清代小說《官場現形記》第九回中也說:「他就馬上回京,又離開了老公的道路。」
漢朝先秦時,「老公」曾是老人的統稱。據《三國志·魏志·鄧艾傳》記述:「七十老公,反欲何求!」《宋書·蕭思話傳》上說:「既久廢射,又多病,略不可以制之,便出老公,讓人哀嘆。」《北齊書·彭城王浟傳》也說:「徵為侍中,人吏送行悲號;有老公百餘人相率具饌。」
之後「老公」也變成對老人的蔑稱。據《南史·賊臣傳·侯景》記述:「請兵三萬,橫行天下;要須濟江,縛取蕭衍老公,以作太平寺主。」《北史·高隆之傳》上說:「帝將受禪,重臣鹹言未可,隆之又在這其中,帝深銜之。因而大怒,罵曰:『王家老公!』令將士築百餘拳,釋放。」
實際上,我國從古到今有很多對丈夫的具備幸福寓意的稱呼,例如「夫君」。唐代大作家詩仙李白就會有「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的詩詞。這一「郎」指的便是丈夫。在「良」字邊上加個「阝」,便是「郎」」;在「良」字左側加「女」,就成「娘」。「夫君」為丈夫,「小娘子」為老婆,夫妻感情可以說非常「優良」。這類稱謂,大概跟如今的「哈尼」、「小胖妹」類似吧?
再例如「官人」。官人是兩宋時代男性的稱謂。南北方文化交往階段,夫妻之間的稱呼當然也較多。在皇宮中出現了「官宦」一詞;而在普通百姓中,便擁有「官人」這一稱謂。迄今,民俗仍對新婚夫妻譽為「新郎官」、「新娘」。最著名的意味著角色便是:西門大官人。從這一稱呼也可看得出男生的家庭地位也上一個新高度。做官的自然是做人做事的,家中的「官人」自然便是管家中的媳婦得了。
又例如「夫君」。常看戲劇表演的人都了解,不管旦角,還是小花旦,在臺子上都是會變長音叫「夫君」。這比「官人」又進了一步,早已不但是「官」,並且是最大的官「相」了。
還例如「老先生」。近現代又稱「丈夫」為老先生的。這在其中有原意,有延伸意,也是有通假心。有專指,也是有特指。就其原意來講,並不是指古時候稱呼中的「兄長」、「道士職業」這雙重含義,只是指其最基礎的含義「教師」。《辭海》中「老先生」內容如下記述:「《禮記·曲禮上》:『從於老先生,不越路而和人言。』也本義對年老心善商家的稱呼。
有時候,也泛用為對人的稱呼。」不難看出,這一稱謂,除指一些特殊的真實身份,如丈夫等目標以外,是暗含著崗位、年齡層面要素的。換句話說,說白了的老先生,關鍵指有一定見識而又年事較高的人。用老先生代指丈夫,溫文爾雅而又含有敬重崇敬的含義,從這當中由此可見男士自尊。迄今在海外華人中,及其港澳臺地區都仍在普遍地應用。
還例如「戀人」。稱呼丈夫為「戀人」起源於上世紀30年代末或40年代初,一些受新文化運動陶冶的讀書人剛開始用「戀人」這一稱謂。新中國的成立後倡導人人平等,已不應用如「屋子裡的」、「煮飯的」等有歧視色彩的稱謂,但應用「老先生」、「夫人」、「小妹」,又看起來有「資產階級」顏色,因此「戀人」便被普遍地應用。
自然,丈夫也有例如「我家的男生」、「我家那口子」、「孩子爸爸」、「我的目標」等稱呼,可是這種稱呼儘管一些婉轉啪啪的寓意,但極具暖味顏色,並且已缺乏尊敬的意思。即便如此,但這種稱呼也許還要比稱呼「老公」要好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