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座老戲院居然建在這裡,放映的電影曾與好萊塢同步!

2020-12-20 騰訊網

點擊圖片進入 i聽廈門

文物傳奇電臺欄目

文 物 傳 奇

尋根廈門記憶 聽見歷史的聲音

《聽見歷史的聲音·文物傳奇》

通過口述歷史 尋根廈門記憶

揭示文物保護的現代意義

i聽廈門 誠意奉獻

音頻:記者謝文龍

鼓浪嶼島上,曾經有這麼一家特別的戲院,說它特別,是因為這家戲院建在菜市場樓上,戲院人氣甚至比菜市場人氣還旺;而且它放映的電影,早在80年前就能跟美國好萊塢電影同步——這就是延平戲院

i聽廈門推出大型系列報導《聽見歷史的聲音·文物傳奇》之《延平戲院的文化印記》

延 平 戲 院

在鼓浪嶼市場路6號,如果不是立著一塊碩大的牌匾——延平電影博物館,也許大多人不會留意到小巷裡那幢早期現代風格的老建築。八十九年前,鼓浪嶼鼎鼎有名的延平戲院就誕生在這裡。

現在的延平戲院舊址

鼓浪嶼文化學者吳永奇

吳永奇告訴記者,延平戲院的由來有些偶然:

1927年,當時旅居緬甸的華僑王紫如、王其華兄弟來到鼓浪嶼,看中延平戲院這塊地的商業價值,原本想蓋商品住宅、開發房地產,但規劃圖與申請書一報上去,並沒有得到當局的同意。

延平戲院旁的原鼓浪嶼市場牌子

吳永奇說:「到(當時的鼓浪嶼)工部局審批的時候,工部局不同意,因為工部局有一個規劃,答應可以給蓋菜市場,一樓菜市場,實際上是不賺錢的。在這種情況下,想了一個方法,就是在上面開一個電影院,它也需要做人氣、聚人氣,戲院在上面可以演戲、可以演電影。」

觀眾進出戲院的樓梯

就這樣,原本打算蓋商品房的土地建成了一樓是菜市場、二樓能容納710人觀影的戲院,這就是延平戲院。

當年戲院的票根

從1931年營業以來,這裡人氣越來越旺,一度成為鼓浪嶼最繁華的地方。那時,買菜之前先看場電影,或者買完菜後看場電影,成為鼓浪嶼人的生活時尚。

現在戲院的樣子,保留著雛形

牆上的孔就是當年戲院電影播放機的孔

吳永奇說:

「到八十年代初還是覺得鼓浪嶼的核心地帶,就是這個地方。電影實際上白天也放,有時候跑片子,因為片子不是鼓浪嶼獨有的,得去拿片子。

拿片子的過程就挺逗,別的地方拿片子人家就騎個自行車,自行車一掛,一邊掛幾盤,就走了。到鼓浪嶼得乘船,乘船就熱鬧了,船不是受你管制的,船得等,這邊片子快放完了,那邊還沒上去,慌張地上船,抖得撒了一地片子。所以這個地方也出現過'斷片'的情況。」

當時鼓浪嶼只有一座這樣

集電影、說書、唱戲於一體的戲院

幾乎天天爆滿

左邊圍欄部分是當年戲院觀眾等候電影的休息茶座區

戲院一進門左邊的套間,是王氏兄弟當年的居住地

修繕後的戲院牆面恢復了當年的一些電影宣傳海報

當時甚至出現一些熱門場次的電影有黃牛倒票的情形。隨著時代的變遷,戲院曾改名為「鼓浪嶼戲院」、「鼓浪嶼影劇院」、「鼓浪嶼電影院」。但不管名字怎麼改,電影始終是戲院招攬人氣的法寶。

紅色電影是解放後戲院的主打內容

上世紀30年代的好萊塢電影在戲院同步播放

吳永奇說:

「30年代到40年代剛好是美國文化引入中國的一個重要時間段。當時輸出的時候,美國的電影,好萊塢的電影和中國是同步的,好萊塢有什麼電影,這邊就有什麼電影,很先進。這個電影院使用頻率最高的是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當西方的片源斷了以後,開始引進阿爾巴尼亞電影、印度電影、巴基斯坦電影,這些東西就都來了。

廈語(閩南語)電影是上世紀40年代一段時間的流行作品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隨著電視的興起,延平戲院逐漸被冷落,低潮時甚至被改造成了卡拉OK包廂、倉庫、公寓等物業形式對外出租。1987年鼓浪嶼音樂廳建成後,鼓浪嶼電影院停映。但在老鼓浪嶼人心裡,延平戲院留下了無法抹去的文化印記。

模仿當年熱映的場景

2015年,延平戲院舊址被列入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2016年,延平戲院得到重新修繕,這座停映了近三十年的戲院,逐漸恢復了它本來的面貌,迴廊被打通,有了進出口。戲院樓下也建成電影博物館,延平戲院也再度回到了鼓浪嶼人的生活當中。

廈門綜合廣播 編輯:陳穎 責編:楊華

廈門廣電集團廣播中心i聽廈門出品

編輯:林美瑜

責編:林軍、陳國勝

編審:王亞男

廈門廣電微信矩陣

i聽廈門版權所有,轉載請聯繫我們!

給i聽廈門點個

相關焦點

  • 宅家掌上魔都遊,老上海戲院知多少
    > 上海老底子上海老戲院作為舊中國的電影之都,上海自然也少不了電影院。1908年,西班牙人雷馬斯在海寧路和乍浦路的路口用鉛皮修建了上海第一座電影院,放映他的朋友加倫白帶來的一些破舊膠片,設施雖然簡陋,但電影就此進入了上海人的生活。西班牙人雷馬斯在海寧路和乍浦路的路口修建的虹口大戲院。圖片攝於1932年。20世紀20年代,上海電影業已經相當繁榮,而支撐這一繁榮的,就是上海龐大的消費人群和數量眾多的電影院。
  • 私人放映室:好萊塢的權力遊戲
    這便是瑞典電影大師英格麗·褒曼的故居,被《尖峰時刻》系列電影的導演布萊特·拉特納買下之後,打造成了一間豪華氣派的私人放映室。說是私人放映室,其實圈內好友布萊恩·格雷澤、愛德華·諾頓及艾迪·墨菲等人均是頻頻光顧的座上賓。據說,當年拉特納為了在地下室安裝揚聲器升降機,不惜「掘地三尺」,花了整整半年時間,幾乎要把房子的水泥地基鑿穿,更不用提整項翻修工程的費用高達50萬美元。
  • 澳門廿載|永樂戲院:曾連結一代飄零的中國人
    這篇文章講述澳門回歸前後以電影、粵劇為代表的內地藝術文化在澳門發展傳承的故事。永樂戲院。澎湃新聞記者 吳怡 圖澳門鏡湖馬路85號,坐落著一間有67年歷史的老戲院,其外牆懸掛著一塊霓虹招牌——永樂大戲院。在澳門還沒回歸之前,這家老戲院卻吸引了大批港客專程坐船過來。
  • 在西門町看電影
    等我多年後終於站在西門町街頭,小馬看報紙的天橋早就拆了,無法現場重溫電影場景,但在西門町看場電影卻不難,看場在大陸看不著的電影,本就是這趟旅行的計劃之一。  出了捷運西門站,在西門町入口處見到的第一間電影院名叫「真善美戲院」,進去挑了部一小時後上映的電影買票。
  • 全臺灣最大百貨公司和最威的酒吧街都曾在這:鹽埕,繁華的代名詞
    高雄銀座為高雄商工會商業部員主導,向商工銀行租借土地所建[2],是以前少見由民間進行整體街廓設計的大型商業開發。商店街分為外廓店鋪及內廓賣店兩部份,設有十字通道聯通裡外,神似西方拱廊街的型態,當時全臺灣只有這裡看得到。
  • 新民晚報數字報-在西門町看電影
    等我多年後終於站在西門町街頭,小馬看報紙的天橋早就拆了,無法現場重溫電影場景,但在西門町看場電影卻不難,看場在大陸看不著的電影,本就是這趟旅行的計劃之一。  出了捷運西門站,在西門町入口處見到的第一間電影院名叫「真善美戲院」,進去挑了部一小時後上映的電影買票。
  • 有聲電影是如何誕生的(中)
    西部電氣和貝爾的工程師在 1923 年發明了一種在蠟盤上同步錄音的方法,拍攝的時候通過傳動裝置將蠟盤和攝影機連接起來,保證二者同步運轉,放映過程也以類似步驟操作。到這一步,離最後的成功已經越來越近。所以,當 1925 年薩姆在萊文森邀請下去位於紐約的貝爾實驗室參觀新的聲音實驗演示時,他已經預見到有聲電影的出現將為期不遠。
  • 整修後的美琪大戲院內景還原了1941年的老建築味道
    裘冠倫說,為了能夠讓此次修繕還原出1941年老美琪的味道,管理團隊專門到川沙等地找來了老師傅,請他們按照當年的配料恢復原先的工藝,從而讓這座曾被譽為「亞洲第一」的戲院恢復了往昔的風韻。  看完腳下,抬頭向上。一盞主體由3個多邊形疊加而成的吊燈也頗有特色。據了解,當年著名設計師範文照設計美琪大戲院的時候,採用的是現代派裝飾主義風格,一種十分重視裝飾的藝術風格。
  • 整個夏天,人間煙火氣都在老戲院
    除了放電影,歌舞、戲劇表演,這裡有時還兼當各種會場及頒獎現場。記憶中的老戲院門前,無論白天黑夜,總是熱鬧非凡,人來人往。 孩提時稍有不開心,爸媽只要哄我說去老戲院,不管能不能進去,都會破涕為笑;少年時,有事沒事老愛往老戲院跑,看不成電影,看看人也好;青年時,老戲院又成了友情、愛情的搖籃與溫床……總之,老戲院見證了我童年、少年、青年的所有歡娛時光,也是文城人「人約黃昏後」的最好去處。
  • 「文化汝州」——執著於收集汝州電影放映史的老放映人
    『文化汝州』——執著於收集汝州電影放映史的老放映人王國成、譚國強、史千斤/文二0一七年,幾個老放映員一起閒聊,提到了席榮堂老師、孫長旺老師、魏幹基老師、關泉山老師、劉金保老師、常法定老師的一個個遠去,便有人建議把過去的往事回憶回憶
  • 二輪戲院、資料館和院校......臺灣電影院地圖
    它們雖然不能代表整個臺灣的戲院樣貌,卻囊括了商業、藝術、資料館、院校和二輪戲院等全部影院類型。截至2017年底,全臺灣有著111家電影戲院,共784塊銀幕。這個數字雖然遠低於內地(截至2016年12月,內地銀幕數就達40917塊,超過北美,成為世界第一),但臺灣卻有著豐富的放映片源,觀眾有著更多樣化的選擇。
  • 二輪戲院、資料館和院校...臺灣電影院地圖
    這是新竹文化局下屬的影像博物館。作為影院,它早在日據時代的1933年就開幕,當時叫「有樂館」,是全臺第一座有冷氣設備的戲院,光復後,改名為「國民戲院」,並於1991年落幕。痛心的影迷將之稱為「現代包圍並毀滅傳統的例子」。不過,經過重新整理後,影像博物館於2000年再度開張,在播放藝術電影之外,還有個帶咖啡廳的現代舞劇場和實驗戲劇空間。
  • 北京三大老戲樓將重生 「廣和樓」已有四百年歷史
    位於前門外的廣和劇場,歷史上也叫「廣和樓」,這座戲樓建於明朝末年,距今已有近四百年的歷史。作為京城最出名的戲樓之一,這裡曾與華樂樓、廣德樓和第一舞臺,並稱為京城四大戲園。京劇大師梅蘭芳的藝術生涯,就是從這裡起步的。  中和戲院位於大柵欄文化街內,建於清朝末年,也是一座有著200多歲高齡的老戲樓了。
  • 東九龍新德福戲院擬開幕:外觀像數碼版"水立方"
    中新網8月18日電 據星島日報報導,香港九龍灣一座新派戲院拔地而起。港鐵覬覦潛力驚人的東九龍發展,斥資過億元將九龍灣港鐵站上蓋、有20多年歷史的舊式戲院「拆完再起」,變身成近年罕見的獨立式戲院,不但引入立體數碼放映技術,更將看戲、電玩及飲食集一身,希望問鼎東九龍地標式建築。  與港鐵籤約至少5年,租下這個戲院項目的角川洲立集團,是CEPA協議下,全港首家進軍內地開設戲院的戲院商。
  • 海口戲院拆了4年,重建沒蹤影,啤酒園卻來了……
    有細心的市民發現,聲音是從公園路海口戲院停車場裡傳來的。 海口戲院大樓自2016年被拆除後,其重建與否成為市民關注的問題。但如今,新的大樓還沒有建起來,場地上還擺滿了桌椅,儼然成了啤酒園,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 史無前例震驚好萊塢!華納兄弟2021年電影同步影院上線流媒體
    12月3日,華納兄弟影業宣布一項史無前例震驚好萊塢的操作:其2021年北美上映的全部17部電影將同步登陸HBO Max,即北美院線上映當天也上線流媒體,院線失去提前上映窗口期。少了優勢只能同步競爭。而在國際市場仍將保持院線同步上映!(HBO Max目前只開放北美區。)
  • 好萊塢要變天!《黑客帝國4》等17部電影全年網絡同步播放,這些股...
    新冠疫情對電影行業的衝擊遠遠沒有結束。就在昨晚,一條震驚業內的消失釋出:華納兄弟影業這家好萊塢傳統大型影片製作公司,決定明年一整年都將其製作的電影在網絡和院線同步上映。美國疫情繼續惡化,院線遲遲不能正常營業,好萊塢製作大廠有意開始變革電影播放渠道。
  • 華納17部電影流媒體同步上線,好萊塢明星的天價報酬還好嗎?
    上個月,華納兄弟(Warner Bros.)悄悄接洽了好萊塢最大的兩家演藝經紀公司WME和CAA,希望敲定聖誕節當天在影院和流媒體服務HBO Max同步發布備受期待的《神奇女俠1984》(Wonder Woman 1984)的計劃。
  • 《小豬佩奇過大年》《流浪地球》在美同步上映
    越來越多的中國電影做到了在全球多個國家和地區「同步上映」,以今年春節檔電影為例,《小豬佩奇過大年》在美國32個城市同步上映,《流浪地球》則在美國的22座城市、加拿大的3座城市上映。由阿里影業出品的動畫電影《小豬佩奇過大年》,將於今年春節在中國內地和港澳地區上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