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廿載|永樂戲院:曾連結一代飄零的中國人

2020-12-20 澎湃新聞

【編者按】

今年是澳門回歸20周年。回歸後,澳門經濟快速增長、民生持續改善、社會穩定和諧,向全世界展示了具有澳門特色的「一國兩制」成功實踐。

澎湃新聞深入澳門細部,觸摸20年間澳門各個領域的變化,解開「一國兩制」成功實踐的澳門密碼。從澳門的實踐經驗來看,「一國兩制」「完全行得通、辦得到、得人心」。

這篇文章講述澳門回歸前後以電影、粵劇為代表的內地藝術文化在澳門發展傳承的故事。

永樂戲院。澎湃新聞記者 吳怡 圖

澳門鏡湖馬路85號,坐落著一間有67年歷史的老戲院,其外牆懸掛著一塊霓虹招牌——永樂大戲院。在澳門還沒回歸之前,這家老戲院卻吸引了大批港客專程坐船過來。

在交通不便的年代,那些港客在下了班後晚上坐三、四個小時的船漂過來澳門,跑到青草街一位戲院管理人的家門口拍門,喊他出來幫忙播電影,播的電影卻是《白毛女》、《團結起來到明天》這些內地片,他們看完之後又匆匆半夜坐船漂回香港。

不久又有新一波港客過來,如此往復,永樂戲院開始在港澳有了名氣。那時候港英政府不準在香港放映國產片,澳葡政府也有所抵制,永樂戲院幾乎成了港澳唯一敢播放內地電影的戲院,還因此被戲稱為「紅色電影院」。而一代飄零的中國人,卻靠著這樣一家戲院連結了起來。

從1952年到2001年,永樂戲院還一直是澳門同胞舉辦慶祝國慶大會的地點,匯集了各界人士,這批人也成為了回歸前後建設澳門的一代中堅力量。戲院的創建者何賢,正是澳門首屆特首何厚鏵的父親。

老戲院、港客與內地片

永樂戲院舊票。澎湃新聞記者 吳怡 圖

今年65歲的卓春杏,在永樂戲院工作了47年,現在已是戲院的副總經理。她5歲那年隨著父母從珠海遷到了澳門,1972年來到永樂戲院工作。

永樂戲院由商人何賢在1952年集資興建,何賢本是廣東番禺人,1938年到香港經商,1941年香港被日軍佔領後,何賢由香港逃難到澳門。籌建戲院之時,何賢已是澳門極具名望的商人。

那時候澳門的戲院大多播放美國八大公司的影片如華納,或是香港邵氏。多方勢力抵制,國產電影或愛國電影基本上沒有戲院敢播。

永樂戲院總經理蘇榮安此前曾向媒體憶述,「何賢先生跟一些愛國商人合資設立永樂戲院,目的是放映一些愛國進步的電影,讓愛國電影也有出路。當時港澳就只有這樣一間戲院。」

永樂戲院的成立引發外界的好奇,尤其吸引了一批香港的愛國人士前來觀看。

卓春杏向澎湃新聞回憶,她在讀書期間也會經常過來永樂戲院看內地電影,那時候永樂戲院算是澳門數一數二的大戲院,除了內地片,也會播放其他地方的電影,如港片、南斯拉夫電影等。

當時政治形勢及氛圍複雜,播放內地電影並非一件易事。據卓春杏透露,建國初期,永樂戲院還發生過土製炸彈爆炸的事件。後來,戲院變得嚴謹,電影開場以後,工作人員會逐一核對買票人是否坐在相應的位置上。戲院每個門口亦會有人把守,就連有觀眾去了衛生間,他們也會拿手電筒互相照一下同事,以提醒有人走開了。

尤其是澳門還沒回歸之前,每年國慶節,永樂戲院都會安排人輪班守衛,每晚兩個人值班到第二天天亮。「整個晚上都不敢睡覺,擔心有人搞破壞。」卓春杏說起那段艱苦的歲月。

粵劇在澳門的傳承之路

觀眾在看永樂戲院的粵劇海報。澎湃新聞記者 吳怡 圖

除了放映電影外,永樂戲院於1957年增設大型舞臺,成為澳門重要的社區活動及粵劇表演場地,不僅吸引了香港一些著名粵劇團,本地曲藝會亦經常租借永樂的場地,粵劇名伶朱振華便是其中一位。

朱振華本是佛山人,上個世紀90年代,他帶著妻子遷居澳門。「我對於粵劇的唱腔很感興趣」,曾經在佛山地區青年劇團學習過香港名劇的他,萌生了到港澳發展、了解多元文化的想法。

曾到過澳門演出的他,遷居第一天起便備受關注。澳門電臺當天就播報了這一消息,並稱「他將會是澳門未來文藝事業的新力量」。

當時的澳門以曲藝為主,只有極少數社團偶爾做一下戲劇。朱振華受邀到多個社團合作演出,帶動朋友們相互結識。慢慢地,逐漸有人加入做戲的行列。朱振華與幾位曾在內地受過專業培訓、能夠獨當一面的粵劇演員,一起教學生如何做戲。

後來,澳門工聯、街坊總會、粵劇曲藝總會等地方也開始系統、定時地招收學員、開班,學粵劇的人越來越多。他也在2003年成立了振華聲粵藝會。

此外,朱振華還投入了不少心血與精力在以往的澳門藝術節中。「澳門藝術節可以說是本土戲劇最高門檻的一個演出平臺,我常常受邀去演出。」從最初的主演,到後期兼任導演,到現在他已是藝術節的總監。

這些年來,朱振華教了很多戲,也培養了很多人,推動粵劇在澳門本土的發展。他的不遺餘力,慢慢讓澳門當地人民越來越發覺「粵劇原來挺美、挺深奧的」。

將「颱風天鴿」搬上舞臺

「我比較特別。」在教學上,朱振華會將自己在內地接受過的系統訓練以及對於香港的粵劇風格,一併傳授給學生。比如內地的唱腔風格比較爽朗豪邁,更注重聲音的質;香港的唱腔則比較細膩,同時在表演上也更為生活化。「我會把兩邊的藝術風格都滲透其中,讓大家學習各自的長處」。

談到粵劇的改革,他認為不能把所有的東西都抹去,或者太激進。「因為我們只有尊重傳統才能發展」。

為此,他不斷努力,嘗試讓粵劇煥發新活力。過去兩年裡,他決定要做一些不同於其他粵劇團的革新。他讓張恨水的長篇小說《啼笑姻緣》,搭配現代的手法,再度問世。這部名劇,一直以來都是以古裝示人,傳統的水袖、旗頭,是它的標配。然而朱振華認為,這個發生在民國初期北京的真實故事,也應試著用現代的手法與觀眾見面。

另一個重要的創新代表作是《風雨同路》。2017年8月23日,颱風「天鴿」對澳門造成嚴重損害,海水倒灌,水深兩米多高。「在這個過程中,有三樣東西我看在眼裡。我覺得我有責任去做宣傳,便找朋友一起寫了這個戲」。

《風雨同路》舞臺照。受訪者供圖

這「三樣東西」便是:颱風中,菲律賓年輕人跨越國界,奮不顧身救下澳門夫婦;澳門學生自發挨家挨戶上門為獨居老者送溫暖;駐澳部隊一千多名官兵夜以繼日清理垃圾。

朱振華親自尋訪當事人還原故事情節,80多人在春節前後、天寒地凍之際,一腔熱血投入排練,再加上澳門基金會的支持,《風雨同路》終於問世,搬上舞臺。

朱振華稱,《風雨同路》揭示了澳門人民淳樸、樂於助人的品格,亦牢固了解放軍為民服務的形象,打動了滿座觀眾,叩開了粵劇一步步創新的大門。

「大家都覺得排這樣的戲很有意義,為澳門出一份力。那種氣氛一直印在我的腦海裡。」他表示,在未來還會努力和朋友一起書寫澳門的風雲人物和現代故事,將它們搬上舞臺。

粵港澳三地文化交流

2019年12月20日,是澳門回歸祖國20周年。距離粵港澳三地一起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請粵劇成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正好十年。

而在這十年裡,三地的粵劇文化交流活動在不斷增加,粵港澳的演員曾借粵劇節,嘗試聯合做戲,交流粵劇文化。「但這個活動不是年年都有,其實應該做成一個長遠計劃,傳承的意義才會更大。」朱振華稱。

今年2月,《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的公布標誌著大灣區建設進入全面開展和落實階段。《綱要》明確支持澳門打造以中華文化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

朱振華也從中得到了許多全新的體驗。以往沒有很多回內地交流的機會,澳門沒有專業劇團,沒有政府的定期或者長遠的資助、計劃,更多要靠的是劇團自己。而去內地演出,需要下非常大功夫,包括聯絡場地、資金投入、業餘演員請假等等,都不太容易。更多時候,即使有交流,也只是小規模的。

中國曲藝家協會理事、中國戲劇曲藝家(澳門)聯誼會常務副會長、廣東省曲藝家協會副主席、澳門振華聲粵藝會會長朱振華先生。受訪者供圖

「但這次不一樣,在這麼大、這麼漂亮的舞臺,講一兩個小時。證明當地的政府在文化方面對於澳門是重視了,給予了我們更多機會。」11月16日,朱振華參加了廣東省藝術研究所主辦的「名家大講堂 粵劇新傳承」系列活動,為戲迷分享了他的粵劇藝術人生。

在澳門回歸二十周年之際,朱振華向澎湃新聞感慨,「一國兩制」在澳門實施得非常成功。它給了澳門很多支持,助推澳門經濟飛速發展,人均GDP在世界排名靠前。澳門的子女後代深受父輩們的愛國情懷薰陶和感染,也都十分珍惜和熱愛澳門安定繁榮的生活,「學生們很陽光」。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慶祝澳門回歸廿載新聞圖片展」開幕 見證澳門時代轉變
    9月17日,由澳門新聞工作者協會舉辦的《啟航廿載齊見證--澳門新聞工作者協會慶祝澳門回歸祖國20周年新聞圖片展》在澳門國際機場離境大堂揭幕。圖為澳門特區行政長官崔世安(中)、澳門中聯辦宣文部副部長級助理邵彬(左二)、澳門新聞局長陳致平(右二)等主持剪彩儀式並參觀展覽。
  • 「臺灣梅蘭芳」顧正秋辭世 蔣經國曾是頭號粉絲
    【環球時報綜合報導】一代京劇名伶、被譽為「臺灣梅蘭芳」的顧正秋,21日下午因敗血性休克在臺辭世,享年87歲。島內媒體23日紛紛追憶顧正秋的傳奇一生。1946年顧正秋創「顧劇團」,於1948年受永樂戲院之邀赴臺演出,票房極佳,最後因內戰無法返鄉,在臺灣生根,也寫下許多傳奇。臺灣京劇學者王安祈稱,顧劇團在永樂戲院一駐5年,演出沒一天間斷,創造京劇史上輝煌的「永樂五年」。解散後,劇團各名角如張正芬(歌手庾澄慶之母)四散各地演出教學,「顧正秋等於是臺灣京劇的播種者」。《聯合報》稱,顧正秋習得各家之長,創造出百轉千回、獨具特色的「顧腔」。
  • 回首廿載、繼往開來——慶祝澳門回歸祖國20周年招待酒會暨圖片展...
    20周年招待酒會暨圖片展開幕式,出席現場的嘉賓有:葡萄牙外交部葡僑國秘努內斯女士、葡萄牙共產黨總書記德索薩先生、葡萄牙議會議員內維斯先生、澳門駐裡斯本經濟貿易辦事處主任柯天蓮女士及澳門科學文化中心主任丹特斯先生等。
  • 中國優秀電影展下周澳門開鑼
    &nbsp&nbsp&nbsp&nbsp國際在線報導(記者 劉麗斌):第13屆澳門「中國內地優秀電影展」將於本月22日開幕,此次影展由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電影局、中聯辦文化教育部主辦,中國電影基金會、澳門影視傳播協進會協辦。
  • 澳門不只有賭場,還有這些好玩的地方
    如果說國內有哪個地方這輩子一定要去一次, 那麼澳門一定在這份榜單中。無論是刺激瘋狂的賭場,還是恬靜優淡的慢生活,它都會給你一個值得前往的理由。 去澳門,是一定要去賭場逛逛的。
  • 華樂戲院,青島最早的劇場
    半島全媒體記者 張文豔在戲院的歷史上,還有一個戲院值得一提,雖然它拆除的時間比較早,但在歷史的舞臺上,佔據了很重要的一席之地。華樂戲院位於中山路212號,始建於1903年,是青島最早的劇場。在政局動蕩的滄桑中,它歷經磨難,堅強地存在了半個世紀。
  • 澳門入選世界美食之都 澳門有哪些美食不容錯過
    據香港東方日報網報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11月1日凌晨發布公報,將澳門、長沙、青島和武漢4座中國城市評為全球創意城市。其中澳門被封為「美食之都」,長沙被授予「媒體藝術之都」,青島被評為「電影之都」,武漢是「設計之都」。  報導稱,澳門特首崔世安注重「美食」與「創意」並舉。
  • 在澳門,賭的是風雲,過的是人生
    似乎除了澳門,沒有其他地方更適合這個故事發生。在澳門的人生註定只有賭。1》視頻截圖拿今天來賭明天肥鳴和許多澳門人一樣過著雙城人生,每天看珠海的日出、澳門的夕陽。他給自己定了許多目標,買一輛有兩地牌照的車,存錢結婚,每年出國去一次旅遊,最大的目標就是回澳門買一套屬於自己的房子。這些目標在很多人眼裡都沒有什麼了不起,可是這就是肥鳴和年輕一代澳門人心中的明天。「我想我是在用今天的付出來賭明天的收穫吧。在我看來就是一場遊戲。
  • 這座老戲院居然建在這裡,放映的電影曾與好萊塢同步!
    ,說它特別,是因為這家戲院建在菜市場樓上,戲院人氣甚至比菜市場人氣還旺;而且它放映的電影,早在80年前就能跟美國好萊塢電影同步——這就是延平戲院。八十九年前,鼓浪嶼鼎鼎有名的延平戲院就誕生在這裡。在這種情況下,想了一個方法,就是在上面開一個電影院,它也需要做人氣、聚人氣,戲院在上面可以演戲、可以演電影。」 觀眾進出戲院的樓梯 就這樣,原本打算蓋商品房的土地建成了一樓是菜市場、二樓能容納710人觀影的戲院,這就是延平戲院。
  • 公主連結交流群
    遊戲群  開黑群  遊戲求帶群  遊戲交流群  遊戲技術分享群  遊戲互動群  遊戲交友群  遊戲備戰群  遊戲二手群長按識別添加群主,群二維碼時刻更新北京市公主連結交流群   天津市公主連結交流群    上海市公主連結交流群    重慶市公主連結交流群    臺灣公主連結交流群    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公主連結交流群    吉林省長春市公主連結交流群    遼寧省瀋陽市公主連結交流群    河北省石家莊市公主連結交流群    山西省太原市公主連結交流群
  • 【新書介紹】永樂帝:華夷秩序的完成
    實際上,洪武、永樂並稱,是因為明朝的國家體制是由朱元璋和永樂帝兩代皇帝確立的。朱元璋打下基礎,永樂皇帝強化了皇權,這已是定論。這話應該所言不虛吧。歷來像「太祖」「高祖」等帶有「祖」字的廟號,都是授予王朝的開創者的,後來永樂皇帝的廟號被嘉靖皇帝由「太宗」改為「成祖」,這說明後世認為明成祖朱棣與明太祖朱元璋擁有同等地位。當然,二人是絕不相同的。
  • 《明朝那些事兒》之朱棣:「永樂永樂,永不快樂的永樂大帝」
    《明朝那些事兒》之朱棣朱允炆:「你死我活的戰爭,終於結束了」1、「永樂永樂,永樂帝真的永遠快樂了嗎」上次講到,燕王花了四年的時間,成了「永樂大帝」。一代功臣就此隕落。朱棣做了皇帝,老百姓快不快樂我們不知道。但是朱棣肯定也不開心,之前朱允炆在位的時候,實行了削藩的政策。等到朱棣登位,一樣把這個削藩的政策繼續實行下去,手足之情在皇權面前算什麼呢?
  • 揭秘《永樂大典》修復:曾被暖氣困擾 細緻如繡花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10月17日電(記者 上官雲)這幾天,正在國家典籍博物館展出的12冊《永樂大典》原件火了,吸引不少觀眾來一睹真容。近日,國家圖書館古籍修復專家杜偉生對中新網記者講述了《永樂大典》背後的修復故事。
  • 公主連結Re:Dive交流群
    Re:Dive交流群    天津市公主連結Re:Dive交流群    上海市公主連結Re:Dive交流群    重慶市公主連結Re:Dive交流群    臺灣公主連結Re:Dive交流群    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公主連結Re:Dive交流群    吉林省長春市公主連結Re:Dive交流群    遼寧省瀋陽市公主連結
  • 京劇名伶顧正秋在臺灣辭世 曾一度迷倒蔣經國
    一代京劇名伶顧正秋前天下午因敗血性休克辭世,享壽87歲。臺當局為她申請褒揚令,感念其奉獻。也曾拜戲曲大師梅蘭芳為師,後來自組劇團。1948年應邀赴臺演出,原只打算演三個月,卻留在了臺灣一輩子。戲曲學者王安祈指出,顧劇團是第一個把京戲的唱念做打完整帶到臺灣的劇團。顧劇團在永樂戲院一駐五年,演出沒一天間斷,創造京劇史上輝煌的「永樂五年」。解散後,劇團各名角如張正芬四散各地演出教學,「顧正秋等於是臺灣京劇的播種者」。
  • 《廿載繁華夢》中的10條俗語,句句都是人生哲理
    《廿載繁華夢》是清末黃小配撰的長篇小說,共四十回,是清末兩部著名譴責小說《廿載繁華夢》、《負曝閒談》的合集。1. 大事化為小事,小事化為沒事。事:事態。《廿載繁華夢》一六:俗語又道:~。看來生子有怎麼好處?3. 富貴有親朋,窮困無兄弟。《廿載繁華夢》三三:正是~,為人如此,亦復何用!4. 富無三代享。意謂富貴不可能長久保持。
  • 一代名伶為愛甘願變成農婦,晚年卻被拒絕合葬,還被剔除家屬行列
    她就是一代名伶,顧正秋。顧正秋從小就在京劇上頗有造詣,以第一名考上上海戲劇學校正字班,又以第一名成績畢業,拜梅蘭芳為師,之後還自組了顧正秋劇團,在全國各地公演。1948年顧正秋劇團赴臺灣義演,本來想義演完就返回上海的顧正秋因為上海遭到日軍空襲,有家難回,只能留在臺灣加入永樂戲院,繼續她的京劇演出。
  • 高性價比的澳門,值得一去再去!
    如果你想去澳門,卻不知道從何開始做規劃,不妨看看這份由馬蜂窩攻略編輯部帶來的官方攻略,相信能為你帶來不少靈感~歷史城區散步路線概覽:南灣大馬路→市政署大樓(議事廳前地)→郵政總局→玫瑰堂→三街會館→典當業展示館→福隆新街→清平戲院→鴉片屋→柯邦迪前地
  • 澳門試管嬰兒一代二代三代的費用是多少?
    核心提示:了解過試管嬰兒技術的姐妹都知道,試管嬰兒技術分為一代、二代、三代,他們的成功率各不相同,費用也有所差距。下面一起來了解一下一代、二代、三代試管分別是什麼?澳門試管嬰兒一代二代三代的費用是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