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一個人行為不正常時,我們會說他吃錯藥了,事實上吃錯藥或許不會導致行為不正常,但危害卻是十分巨大的,今天就讓我們來看一看吃錯藥的危害、吃錯藥了怎麼辦、吃藥注意事項,希望能夠幫助大家認識到亂吃藥的後果。
吃錯藥了怎麼辦
吃錯了藥以後,不要慌張,要弄清楚吃錯了什麼藥,如果是錯吃了維生素以及其它幫助消化的藥及保健補養藥的話,就不是什麼大事情。
也有一些藥的副作用比較大,如安眠藥和鎮定藥及降壓藥等,如果是不小心服用了這類藥,就要及時催吐。
催吐的時間是越早越好,不要太意了而浪費了最佳時間。而且在催吐的時候吐得越乾淨就越好。
如果是不小心用錯了藥,不管身體有沒有什麼異常反應,都要注意觀察,比如說大小便有沒有什麼異常情況,思維有無變化,呼吸及心跳等有無異常等。發現有問題要及時就醫。
家裡的藥箱要注意保管,要讓小孩子拿不到,零散的藥要貼上標籤,標記上日期。有些藥要分開保管,不要太意。
吃藥不是小事,要聽從醫生的建議和指導,任何時候都不能大意,沒有把握的藥不要亂吃,防止發生意外。
吃錯藥後果很嚴重
案例一
有市民認為,不就是治個感冒咳嗽,非得要處方,這麼麻煩!其實,處方藥的使用非常嚴格,而且使用不當會引起嚴重後果。
家住呼和浩特市玉泉區的韓女士說起買藥的事情頗有感觸,半年前,她因為上呼吸道感染在家門口的藥店聽從了藥店人員的建議買了阿莫西林消炎藥,在購買前,銷售人員並沒有詢問她是否有藥物過敏史,「我小時候對青黴素過敏,幾十年過去了,我覺得吃阿莫西林問題應該不大。」韓女士說。在吃藥期間,她並未發現身體異常,也沒有過敏現象,然而一周後,她身上出現大片大片的紅斑,還很癢,「當時嚇壞了,以為得了什麼皮膚病,急忙去醫院檢查,檢查結果出來後大夫告訴我是吃藥過敏了,對阿莫西林中的青黴素過敏。」韓女士回憶起來仍心有餘悸,「從那以後再也不敢吃阿莫西林了。」
中國藥品不良反應監測中心曾統計26家醫院717份藥品不良反應報告,結果表明:抗感染類(以抗生素為主)的藥品不良反應構成比例最高,佔發病總數41.28%。在引起不良反應的全部47種藥品中,處方藥就有42種。
市民平時遇頭疼腦熱,往往嫌去醫院看病排隊麻煩,而選擇就近到藥店買藥治療。而多數藥品通常都屬於處方藥,如果不經藥師確認擅自服用,很容易對肝、腎產生危害,不但不能起到對症下藥的效果,相反還會加重病情甚至引發併發症。
案例二
一位45歲的女子10多年從來不去醫院看病,生病了也只是自己在往上買一點藥回來吃,一直沒有出什麼大事,前幾日來和靜的時後出現了大出血的狀況,還是不肯去醫院就醫,是她的老公覺得不對,才把她送到醫院的。送到醫院的時後,病情已經非常嚴重,經過檢查發現她的肝臟功能嚴重受損,腎臟功能嚴重受損,況且,重度貧血,幸虧搶救的及時,且並給她進行了輸血臨近1萬毫升,才將她從生死線上拉回來,當今各項指標基本正常。
醫師告訴咱們,這位女士就是由於長期的服用各種藥物引發的,由於她不懂得藥物的藥理,不懂得藥物的毒性,自己吃了不少,造成了慢性的積累,最後引發了肝腎功能的破壞。
人體的肝臟是解毒的器官,所有的藥物的毒性都需要肝臟來解毒,時間長了肝臟的負荷加重,肝功能受損,而腎臟亦是排毒的重要器官,不少水溶性的毒素要經過腎臟排出,較多的藥物的毒素增添了腎臟的負擔,引發腎臟功能受損。
藥物中毒後,在家庭內雖採取催吐、洗胃及喝雞蛋清等應急措施,使之迅速排出,減少吸收,或保護食管與胃黏膜,但畢竟是初步的,尚需及時送醫院搶救。如應用解毒劑阻止毒物的吸收,服用瀉劑排出進入腸道的毒物,還可使用利尿療法、透析方法等消除毒物,使人體器官組織,尤其腦、心、肝、腎等恢復正常功能,從而達到康復的目的。
服藥時間一覽表
飯前
是指飯前30~60分鐘服用。這類藥對胃無大的刺激,飯前服可使藥物保持有效濃度,並能被充分吸收,迅速發揮作用。屬於健胃藥的健胃片、苦味酊,胃腸解痙藥的痛棄平、安胃靈等可在飯前10分鐘左右服用。
飯中
如消化類藥物胃酶片,胃酸合劑。澱粉酶。稀鹽酸等在飯前片刻服用可及時發揮作用。
飯後
大部分藥物可在飯後15~30分鐘服,因飯後胃中有食物,可減輕藥物對胃腸道的刺激。如解熱鎮痛藥阿司匹林、消炎痛,對胃有刺激性;治療神經衰弱、癲癇以及安眠藥,對胃也有刺激,均應在飯後服用。
睡前
一般在睡前15~30分鐘服,如安眠藥魯米那、安眠酮服用半小時即可見效。
服藥注意事項
1、慎用、忌用、禁用的區別
慎用、忌用、禁用主要是從產生後果的嚴重程度上進行的區分。
慎用是指藥品用於人體後可能會引起不良反應,應謹慎使用,但不等於不可使用。使用後應留心觀察,如出現不良反應應立即停用。老人、孕婦、兒童及肝腎功能不良者使用此類藥物時就應當特別謹慎。
忌用即避免使用。有些藥品的不良反應比較明確,不適宜服用的人用後發生不良後果的可能性較大。若病情急需,應選擇藥理作用相類似、不良反應較小的藥品代替,也可合併其他藥來對抗其副作用。如磺胺類藥物對腎臟有損害作用,腎功能不良者忌用;異煙肼對肝細胞有損傷作用,肝功能不良者應當忌用。
禁用即絕對禁止使用。如果使用就會出現嚴重不良反應。如青黴素過敏者絕對禁止使用該類藥物。胃潰瘍病人禁用阿司匹林,否則可能造成胃出血。
2、藥物能否混搭
我們家庭的小藥箱裡,往往都有很多治療感冒、胃疼或腹瀉等常見病的藥物。但是這些藥物在同時服用時,可能會因為其化學性質、作用機理的不同造成藥效的下降、副作用的增加,嚴重時甚至危及生命。以感冒為例,藥店裡所能買到的治療藥物多達幾十種,可其中的成分都是相似的,多含有對乙醯氨基酚、偽麻黃鹼等成分,如果同時服用多種感冒藥,則會導致藥物過量,長期過量甚至可能導致肝損傷。腹瀉的常用藥物--微生態製劑(整腸生、金雙歧、媽咪愛、培菲康等)與抗生素合用時,注意應間隔兩小時服用,避免藥效喪失。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能會同時患有兩種或兩種以上疾病,需要服用多種藥物,這個時候需要諮詢醫生或者藥師,避免藥物相互作用帶來的危害。例如抗過敏藥(特非那定、阿司咪唑),與咪唑類抗真菌藥(酮康唑、伊曲康唑)、大環內酯類抗生素(紅黴素、克拉黴素)並用後會發生嚴重的心臟毒性。
3、藥物能否掰開或掰碎
片劑最常見的有普通片、包衣片、緩釋片和控釋片等幾類。普通片一般可以掰開或掰碎服用,並不影響藥效。包衣片主要是一些口味較苦、異味較大或是需要在特定的環境下如腸道中溶解的藥物,如果掰開服用,會使藥片剛進胃部就被溶解,無法安全抵達腸道。這不僅會影響藥物正常發揮藥效,還會刺激胃黏膜,所以不能掰開服用。緩釋片和控釋片通常含有的藥量是普通片的幾倍,如果掰開服用會造成藥物的迅速釋放,體內藥物濃度驟然上升,從而引起藥物中毒。
4、加倍劑量服藥或縮短服藥間隔的危害
加倍劑量服藥,或縮短服藥間隔,人為造成用藥劑量過大,容易造成肝、腎受損。有句俗話 是藥三分毒,這還是有一定科學道理的,大多數藥物都需要在肝腎代謝排洩。如果某種藥使用時間過長、劑量過大,都有導致肝腎損害的可能。還有一些安全劑量範圍窄、毒副作用強的藥物,如地高辛、苯妥英鈉、氨茶鹼等,加倍劑量服用,可導致嚴重的藥物中毒,可危及生命。如果降壓藥物和降糖藥物加倍服用,就會導致可能威脅生命的低血壓和低血糖。
5、服用一般藥物的飲水量
要根據服用藥物的性質和劑型特點來調整飲水量。一般服藥時飲水量應以足夠將藥物咽下為宜。一般片劑150-200ml水即可,膠囊則喝水量大一些,因其易附著在食道上。有一些藥物服用時,要少喝水甚至不能喝水。如硝酸甘油舌下片,含服時間要控制在5分鐘左右,含後30分鐘不宜吃東西喝水,以免影響藥物吸收。服用止咳糖漿時如果喝水,將衝淡咽部的糖漿,影響止咳效果。麥滋林等保護胃黏膜的藥物,因需要在胃部形成保護層,不要喝水過多,影響藥物作用。而服用磺胺類藥物需要大量喝水,因為易在尿中形成結晶引起刺痛。還有一些情況是根據病情來定的,如腹瀉時服用口服補液鹽、發燒時服用退燒藥需要多喝一些水,則是因為腹瀉需要補充體內水分,退燒出汗會喪失水分的原因。總體來講,人在服用藥物時,每日的飲水量應多一些,目的是防止藥物性腎損傷。
6、服藥用什麼水
服藥用溫開水送服最好。有些人喜歡用茶水、果汁、汽水、牛奶等液體送服。在服用某些藥物時,可能會造成藥效下降、喪失甚至藥物中毒。茶水中含有大量鞣酸,會與多種抗生素、生物鹼反應,使其喪失藥效。酸性的果汁汽水會降低鹼性藥物的藥效。牛奶中所含的鈣能增加強心藥地高辛的毒性。
7、適宜的服藥時間和間隔
採用正確服藥時間和間隔,是為了保證藥物的療效,減少或規避藥物不良反應。科學的服藥間隔是將一天的24小時除以服藥次數,例如一日三次,就是應該每隔8小時服藥一次;一日兩次即為每隔12小時服藥一次。如果每日三次採用了早、中、晚的服用方法,即在用餐時間服用,就會使藥物的吸收過程主要在白天完成,白天的藥物濃度較高,不良反應也就隨之增加;而夜間藥物濃度會過低,會影響療效。但是降糖藥的服用是例外,血糖的高低與進食有關,降糖藥服用時需要按照進餐時間進行。
在掌握好服藥間隔的基礎上,還應該根據所患疾病及所用藥物情況,合理調整服藥時間。以激素類藥物為例,人體腎上腺皮質激素的分泌高峰在上午7-10時左右,故採用早晨一次服藥為宜,可減少對機體內源性皮質激素分泌的抑制。服用補鈣藥(如鈣爾奇D、碳酸鈣)宜在臨睡前,因人體的血鈣水平在午夜至清晨最低。故臨睡前服用可使鈣得到充分的吸收和利用。
總結:是藥三分毒,任何藥物都有著一定的毒性,吃錯藥則會將這些毒性放大,因此在生活中對於藥物,我們一定要抱著嚴謹的心態去對待,一定要在醫生指導下服藥,只有這樣才可以避免藥物可能導致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