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福林媽咪
「你愛不愛媽媽?」
「愛」
「愛媽媽,那媽媽問你從哪來的呀?」
「從肚子裡來的。」
「啊~你從肚子裡來的啊?那媽媽肚子裡有什麼呀?」
「黑色……」
「那你在媽媽肚子裡玩什麼遊戲了?」
「水!」
「什麼?」
「水!」
「哎喲,媽媽肚子裡有水啊?那還有什麼啊?」
「洗澡盆!洗澡……洗澡……」
「那你還看見媽媽肚子裡有什麼啊?」
「泡泡……」
「那你什麼時候出來的呀?」
「哭了……」
這是一位寶媽發布的短視頻中的和自己2歲兒子的對話。
最後,寶媽得知孩子說自己肚子上有條繩子,媽媽問:「繩子在哪兒啊?你指給媽媽看看。」
只見她兒子撩起自己的衣服指了指肚臍說:「在這呢……」
除了這位寶媽的視頻外,還有一位寶媽也公開了自己詢問女兒「宮內記憶」的視頻。
詳情見下面截圖。
看了這些案例,相信寶媽們也躍躍欲試了,想問問自己家娃。
別急,「宮內記憶」只存在於一部分寶寶的記憶當中哦。
而且這個也是有人專門做過測試的。
日本一位醫生,名叫池川明,曾經就做調查,他調查了1620個孩子,這些孩子的平均年齡在4歲。
醫生跟他們聊天,問他們有關於出生前的問題,居然有1/3的孩子都能說出自己在媽媽肚子裡的情況,這1/3的孩子大多數年齡處於2-3歲左右。
所以,你可以問問你的孩子,但可能超過3歲的孩子就記不了那麼清楚。
他們可能會說自己在玩水、玩繩子,也可能會說出生的時候有光等等。
這些東西難免不讓人想到肚子裡的羊水、給寶寶進行營養供給的臍帶,以及肚子裡黑黑的,出生後面對外界的光線。
原因一:胎兒是可以記住東西的
大約在胎寶2個月大的時候,大腦的溝回就已經孩子出現輪廓了,在此之後,大腦發育進入高峰期。
一直到胎寶7個月大的時候,大腦中控制知覺和運動的神經已經很發達了,也標誌著胎寶開始具有思維和記憶能力了。
早在1985年前後,美、英、法三國科學家分別用自己的實驗方法證實了8個月胎兒存在聽覺記憶。
還有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記錄。也能證明孩子存在胎兒時期的記憶。
一位父親用日記形式記錄了6歲女兒回憶胎兒時期記憶的過程。
他的女兒畫出了自己被孕育以及出生的整個過程。
我國胎教專家鮑秀蘭、劉澤倫等追蹤調查的胎教案例也以確鑿事實證明 : 胎兒在妊娠末期已具有了初步的聽覺記憶能力 。
所以這也是孕期聽胎教音樂,能夠在寶寶出生後哄不住的時候起作用的原因之一。
我懷大寶的時候就經常播放一些胎教音樂,出生後,大寶只要一哭鬧,我再放那些胎教音樂,順帶安撫寶寶,他可以很快安靜下來。
原因二:可能是「道聽途說」
在寶寶出生後的這段時間裡,很有可能給寶寶看得書會提及關於寶寶從哪裡來的內容,或者爸爸媽媽有在日常談話中提到。但是兩三歲的孩子分不清現實和想像,所以就誤認為是自己的經歷。
就比如說媽媽對爸爸說,生孩子那天羊水破了的時候,心裡很慌,生怕肚子裡的水都流完了,孩子可咋辦。
結果孩子就聽到了肚子裡有水,於是在媽媽問她的時候,她就回答了玩水等……
所以呀,有一部分孩子可能真的存在宮內記憶,有些可能已經隨著時間推移,腦細胞「更新換代」而把那部分記憶封存了起來。但終歸對孩子是有著影響的。
那麼可以好好利用。
胎教不是只有聽音樂,其實還有很多方面的。
音樂胎教自不用多說,說一下其他需要注意的方面。
第一:情緒問題
懷孕後,很多孕婦的情緒都是很不穩定的,因為激素變化的關係,再加上對孩子健康的擔憂以及對分娩的恐懼,孕婦的情緒波動就會比較大,偶爾會因為一件小事情大發脾氣。
生氣時血壓會升高,這樣的情緒其實也會影響到腹中的寶寶,所以當你知道自己的情緒不是真正自己要表達的意思是,一定要學會控制。
家人也要儘量不惹準媽媽生氣哦,也不要讓準媽媽悲傷。
第二:注意飲食
媽媽吃的食物所攝入的營養成分,跟寶寶的生長發育有很大的關係。所以飲食一定要注意哦。
營養均衡是關鍵,不要總是大魚大肉,那樣未必是營養的。
另外,糖分攝入要注意一下,不要大量的吃水果,每天保證肉蛋奶豆、蔬菜水果都有攝入才是最好的。
第三:語言
一般到24周的時候,胎兒就基本形成聽覺了,對聲音有反應了。胎兒聽到噪音也會煩躁,聽到悅耳的聲音也會開心,也能夠記住聲音。所以呢,平時準爸爸準媽媽都要多跟胎寶說說話哦。
不要只說「我是爸爸」或者「我是媽媽」,當你實在不知道說什麼的時候,可以讀讀書,講些故事,主要是讓寶寶熟悉爸爸媽媽的聲音。這樣,等寶寶出生後,聽到爸爸媽媽的聲音也同樣會有安全感。
最後呢,想跟準爸爸準媽媽說,對於孩子的成長,不是只有等寶寶出生後才要關注,胎兒時期給寶寶最好的成長環境也同樣重要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