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百科技新建成的3萬平方米大型物聯網智能連棟玻璃溫室。
坐落在山東省濟南市萊蕪區楊莊鎮的科百科技是一家智慧農業公司。他們利用智慧農業,實現了多種南方水果大在北方大規模成功種植。日前,大眾報業·農村大眾記者對其進行了探訪,近距離感受智慧農業帶來的震撼。
科研成果落地,
建起智慧產業園
「我們這個園區是智慧農業落地實際生產的一個實踐應用展示基地,園區規劃總投資6.5億元,現在主要分兩塊兒。一塊兒是農業大數據中心,一塊兒是2萬畝精準化、數位化農業種植園區。這裡新建的大棚分幾種類型。有的是適合氣溫比較低或者晝夜溫差比較大的地區興建的土後牆大棚,有的是能夠有效節省土地空間的新材料大棚,還有高標準有機玻璃大棚。基本能夠代表國內各種地理特點所需大棚。待會帶你去現場看看。」11月25日,在濟南科百智慧農業產業園辦公室內,園區總農藝師劉新源,指著不遠處一排溫室大棚笑著說。
順著劉新源的指引,記者向外望去,原來粗粗一看整齊排列的大棚果然各有不同。
劉新源介紹,這些大棚雖然在用材、樣式上各有不同,但它們有一個共同點,都安裝了科百生產的各種農業物聯網檢測和控制設備,全部運用無線檢測、無線傳輸和無線控制,實行了農業物聯網自動化管理和運行。
「建設這些式樣不同的大棚,我們的目的就是要將實驗室內的各種高科技數據成果,實際運用到生產中,讓智慧農業不受地域限制,到哪兒都能開花結果。讓天下沒有難種的作物。」劉新源帶著記者一邊朝大棚走去,一邊充滿自信地說。
智慧農業助力,
南方果愛上北方地
說話間,劉新源帶著記者走進一座北方常見的冬暖式大棚。一股溼暖之氣撲面而來,滿棚的果樹鬱鬱蔥蔥,泛著油光。
劉新源手機中的資料片,滿滿一樹蓮霧,看著真喜人。
「這個棚佔地1.5畝,種了68棵紅翡翠蓮霧,都是從廣東那邊進的苗子。別看種植範圍北移了14個緯度,但是借力科百的農業專用物聯網自動化管理和農業大數據云平臺,我們可以精準調控大棚內蓮霧生長所需要的最適宜環境。保證蓮霧一年多次結果,產量品質比南方還高還好。」劉新源說著隨手打開手機相冊,點開一張照片。只見一棵蓮霧掛滿了果子,一個個像紅燈籠似的煞是喜人。
「你看,照片上就是這棵樹,今年從3月現第一茬花蕾,到8月底,已結了兩茬,每茬都有四五十斤。你掃掃這個,這棵蓮霧所有的信息都能看得到。」劉新源指指掛在樹上的一個二維碼小牌牌提醒道。
這些信息都是咋來的?
劉新源指了指溫室內幾處安裝的檢測和控制設施讓記者看。
大棚布滿各種監測器,為蓮霧生長提供技術支撐。
原來,溫室裡竟然藏著不少秘密武器,它們都是科百農業專用物聯網和農業大數據云平臺的基礎設施。
在一棵蓮霧的葉片和莖稈上有各種夾子。劉新源說,這是監測植物生長的傳感器,能夠實時監測葉面溫溼度、果實直徑、莖稈生長,解讀植物生長情況。比對在什麼樣的環境下,植物生長最快,果實生長最快。除此之外,園區安裝了氣象傳感器,用於監測空氣的溫溼度、降雨量、風速風向、二氧化碳等;棚內還安裝了土壤和空氣傳感器,用來獲取土壤時實溫度、水分、溼度、PH值和EC值等以及空氣溫溼度。
這些傳感器收集的數據,通過無線傳輸系統利用5G基站,上傳到農業大數據云平臺,經過分析計算,會形成一個最適宜植物生長的模式。這個模式確定後,一但棚內實時環境與模式環境存在偏差,系統就會自動下達指令,通過通風、噴水、澆水、施肥等措施,將實時環境調節到最佳。
「正是有了這些保障,我們才可以保證南方水果在北方健康地生長,而且畝產量比南方高,品質好。」劉新源自豪地說,這樣的棚,在他們園區有19個,共計200畝,外加一個沒有完全投入使用的,佔地3萬平方米的玻璃連棟溫室,管理這些,只需要8個人就能完成。
沒看到掛果的蓮霧,記者一行有些小失落。劉新源邀我們再看幾個棚,「那幾個棚的木瓜和檸檬四季結果,帶你們去看看。」
劉新源告訴記者,木瓜都是從下面開始長的,這是他和今年最早一批木瓜合的影。
走進木瓜棚,大夥立即興奮起來。只見一片木瓜林,棵棵碩果纍纍。記者粗略數了一下,在這裡一棵普通的木瓜足足能結百十來個木瓜,而且這裡的木瓜成熟後都有三四斤,產量驚人。
劉新源介紹,這幾年掀起了南果北種的小熱潮,但是受一些客觀因素影響,目前,很多植戶和園區只能引進幾種常見的一般南方水果。不過,藉助智慧農業和物聯網大數據,現在科百智慧園已成功大規模種植蓮霧、荔枝、木瓜、龍眼、檸檬、甘蔗等近十種南方特色水果。
園區種植的甘蔗能砍了,特別甜。
顛覆傳統農業,
讓農業生產更輕簡高效
「南果北種,特色種植必竟是少數,我們的目標是將智慧農業應用到傳統農業上,尤其是地方主導產業上,讓農業生產更輕簡高效。」走出南果北種大棚,劉新源將我們帶到了一片收穫不久的姜田裡。
萊蕪是全國有名的生薑產區,今年,劉新源帶領他的團隊將智慧農業運用到了生薑生產上。
在這片3畝多的露天姜田外,豎著一根鐵傢伙,上面的風葉呼呼地轉著。負責園區數位化種植管理的大數據農藝師曹耀鵬介紹,這是集氣象站和物聯網微基站於一體的科技設備。包括剛剛參觀過的南果北種大棚內的數據,都是通過它上傳的。
今年,劉新源帶領他的團隊將智慧農業運用到了生薑生產上。
走進姜田,只見地上鋪設著水肥一體化設施,土裡插著十多根無線傳感器。姜田內的空氣溫溼度、氣壓、二氧化碳、水肥等情況,都會通過傳感器將數據傳至大數據中心。系統會根據生薑最適宜生長的各項參數,自動發出指令,澆水、施肥、遮陽。如有病蟲害跡象,還會發出預警。
「生薑耐陰,但也需要充足的光照。姜田上方架設的自動遮陽網,會根據數據對比自動拉開或關閉。」 曹耀鵬說,「整個過程所需時間很短,只有十分鐘左右,很便捷。」
說著,曹耀鵬打開手機App為我們演示了一下遮陽網自動開合。「田裡有作物時不需要我們人為操作,遮陽網會根據數據分析自動開合。現在這3畝姜田,除了播種收穫,其餘環節,全部實現了自動化。」
3畝姜田,產量咋樣?
「平均畝產12500斤,比當地傳統種植畝產高20%。而且,根據物聯網檢測數據進行精準管理,根據預警提前防治病蟲害,生產的大姜很安全。」首次將智慧農業應用到生薑生產上便大獲成功,讓劉新源對未來幫助更多的姜農實現輕簡化生產充滿憧憬。
生薑自動化管控模式確定後,姜農在姜田安裝上相關設施後,農戶只需在家,手機查看大田環境,結合農業大數據中心提供的種植建議,遙控園區內水肥灌溉、遮陽等各類農業設備,即可輕鬆把姜種。
離開科百科技已是正午。回望園區,剛剛建成的3萬平方米大型物聯網智能連棟玻璃溫室閃閃發光,懸掛在外牆上的橫幅「讓天下沒有難種的作物」,格外耀眼。
大眾報業·農村大眾記者 姬飛燕